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理解与应用,实验与探究,分析与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下列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是( )
A.你所在考场的空气质量约为300kg
B.三个鸡蛋的质量为160g
C.你答题所用2B铅笔的质量约为8g
D.一位中学生的体积约为0.6m3
【答案】D
【解析】解:A、空气的密度约为1.29kg/m3左右。考场的长、宽、7m,教室中空气的质量在m=ρV=1.29kg/m3×8m×8m×3.6m≈325kg左右,接近300kg;
B、一个鸡蛋质量约50g,故B正确;
C、2B铅笔的质量约为8g;
D、水的密度是5.0×103kg/m8,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2kg/m3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0.06m3左右,故D错误。
故选:D。
2.(2分)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C
【解析】解:由图知,光斑即焦点处;
当物体距凸透镜18cm时,2f>u>f、放大的实像,C正确。
故选:C。
3.(2分)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C.甲图中的物距一定小于乙图中的物距
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答案】C
【解析】解:A、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甲图中的物距小于焦距,故甲图中的物距一定小于乙图中的物距;
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故D错误。
故选:C。
4.(2分)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 )
A.老花镜是一种凸透镜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D.爷爷原来是个近视眼
【答案】D
【解析】解:老花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ABC正确;
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爷爷是个远视眼。
故选:D。
5.(2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
A.②图表示近视眼,①图表示远视眼矫正
B.③图表示近视眼;①图表示近视眼矫正
C.②图表示远视眼,④图表示近视眼矫正
D.③图表示远视眼;④图表示近视眼矫正
【答案】B
【解析】解:在以上四个图中,②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况,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即④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
③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③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①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只有B选项正确。
故选:B。
6.(2分)如图所示,S是凸透镜主轴上的一个发光点,SA是发光点发出的一条射向凸透镜的光线,折射光线可能是( )
A.ACB.ABC.ADD.AE
【答案】B
【解析】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光线SA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折射光线的位置应该在2倍焦距以外,光线AB符合题意。
故选:B。
7.(2分)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答案】D
【解析】解:A、物体在d点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制成的。故A错误。
B、物体在c点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幻灯机。而人的眼睛与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情况相似。
C、物体在a点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制成的。故C错误。
D、物体在c点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幻灯机。故D正确。
故选:D。
8.(2分)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添加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右边一点(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取出最小砝码后,向右移动游码
D.向右移动游码,同时将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出一些
【答案】C
【解析】解:(1)移动横梁的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
(2)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右边一点,增加最小的砝码会使右端下沉,向右移动游码。
故选:C。
9.(2分)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烧杯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水、盐水、酒精(ρ盐水>ρ水>ρ酒精),可以判断( )
A.甲是水,乙是盐水,丙是酒精
B.甲是盐水,乙是酒精,丙是水
C.甲是水,乙是酒精,丙是盐水
D.甲是酒精,乙是水,丙是盐水
【答案】D
【解析】解:
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因为ρ盐水>ρ水>ρ酒精,
所以由公式ρ=可知,V盐水<V水<V酒精,
分别放入三个相同的烧杯中,盐水的液面最低,酒精的液面最高。
所以甲乙丙三个烧杯中的液体分别是酒精、水和盐水。
故选:D。
10.(2分)小宇同学想通过实验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他首先用量杯测量了部分液体的体积V,然后用天平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他通过得到的几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m﹣V图象。下列说法( )
①量杯质量为20g
②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③该液体密度为2g/cm3
④65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5g
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
【答案】C
【解析】解:
(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3=m1+m杯=40g
可得: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6=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7+m杯=100g
可得:ρ×80cm3+m杯=100g,﹣﹣﹣②
①﹣②得:
液体的密度ρ=1g/cm5,代入①得m杯=20g,故①正确;
(2)当液体的体积V3=65cm3,液体质量:
m6=ρ×V3=1g/cm6×65cm3=65g,故④正确。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多选)11.(4分)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
A.“一石击破水中天”,“天”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呈红色是由于它能吸收红光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游鱼细石”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AC
【解析】解:A、“一石击破水中天”,故A正确;
B、“映日荷花别样红”,故B错误;
C、“水皆缥碧,游鱼细石,故C正确;
D、“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故选:AC。
(多选)12.(4分)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P处恰好看不到它。沿着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在P处就能看到“硬币”。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水后看到硬币是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B.加水后看到硬币是因为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
C.此时用激光笔在P处对着看到的“硬币”照射,可以照到硬币
D.用筷子在P处对着看到的“硬币”下方插下去,可能插到硬币
【答案】BCD
【解析】解:AB、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向界面偏折、B正确;
C、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发生折射,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线会照到硬币上;
D、P处的“硬币”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所以用筷子在P处对着看到的“硬币”下方插下去,故D正确。
故选:BCD。
(多选)13.(4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烛焰像( )
A.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了照相机
B.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挡,在光屏上仍然能成完整的烛焰像
C.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向右移动透镜,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
D.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近视镜,这时需要将蜡烛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
【答案】BC
【解析】解:A、由图可知,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成倒立、应用于投影仪;
B、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挡,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故B正确;
C、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
D、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近视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此时像成在光屏的右侧,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故D错误。
故选:BC。
(多选)14.(4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科考队员把岩石标本从南极带回北京,标本的质量不变
B.由公式ρ=可知ρ与m成正比,m越大ρ越大
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表明1m3的铜的质量是8.9×103kg/m3
D.氧气瓶中的氧气供病人急救时恰好用去一半,则瓶内氧气密度变小
【答案】BC
【解析】解:A、科考队员把岩石标本从南极带回北京,但其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故A正确;
B、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所以不能说ρ与m成正比;
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表明1m2的铜的质量是8.9×104kg,故C错误;
D、氧气瓶中的氧气供病人急救时恰好用去一半,体积不变,故D正确。
故选:BC。
三、理解与应用(每空1分,共16分)
15.(5分)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示意图,它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 放大 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原理制成的。投影仪成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 2f>u>f ,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 改变光路 。在练习调节投影仪的实践活动中,小明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这时,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增大 (增大/减小)投蝶纹透镜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下 (上/下)移动。
【答案】放大;2f>u>f;改变光路;增大;下
【解析】解: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2f>u>f,成倒立;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加上平面镜,改变了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或“改变光路”)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
屏幕上能得到的像是实像,要使实像增大,同时要减小凸透镜和投影片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放大;2f>u>f;增大;下。
16.(3分)小明测得一空瓶子的质量是20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是120g,则瓶子的容积是 100 cm3,若用这个空瓶子装满酒精,则装满酒精后的总质量是 100 g。装满盐水后总质量为130g,则该盐水的密度是 1.1×103 kg/m3。(ρ酒=0.8g/cm3,ρ水=1.0g/cm3)
【答案】100;100;1.1×103。
【解析】解:(1)已知空瓶的质量m0=20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1=120g,
则水的质量为m水=m5﹣m0=120g﹣20g=100g,
由可知水的体积为:0=V水=100cm6;
(2)装满酒精后,酒精的体积为:V酒=V0=100cm3,
由可知酒精的质量为:m酒=ρ酒V酒=6.8g/cm3×100cm8=80g,
则装满酒精后的总质量为:m2=m0+m酒=20g+80g=100g;
(3)已知装满盐水后总质量m3=130g,则盐水的质量为:m盐=m3﹣m0=130g﹣20g=110g,
盐水的体积为:V盐=V5=100cm3,则盐水的密度为:。
故答案为:100;1008。
17.(4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 BO 是入射光线,折射角的大小是 35° ,法线是 NN′ ,界面的 左 (选填“上”“下”“左”或“右”)侧是空气。
【答案】BO;35°;NN′;左。
【解析】解:
由图可知,∠BOM′=30°,同理∠AON=60°,所以MM′的左侧发生了光的反射,NN′为法线,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由图可知,入射角∠BON=60°;
此时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是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
故答案为:BO;35°;左。
18.(4分)如图,已知两条入射光线射入透镜,请作出入射光线经透镜后对应的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解:
左图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右图中,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四、实验与探究(每空1分,共14分)
19.(14分)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时
(1)实验前,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
(2)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明让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确定出焦距f= 10.0 cm。
(3)图甲中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是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实 (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在30cm处时,光屏应在 70 cm处才能得到 等大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倒立 (选填“正立”、“倒立”)的实像。
(5)若图甲中将烛焰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大 (选填“大”或“小”)些。
(6)图甲中保持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左移,应在透镜和蜡烛之间加 凹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7)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与物在 同 (选填“同”或“异”)侧,且像是 正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8)若图甲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动到 23 cm刻度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1)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10.0;(3)缩小;实;(4)70;等大;倒立;(5)右;大;(6)凹透镜;(7)同;正立;(8)23。
【解析】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3)由图甲可知,此时物距u=50cm﹣10cm=40cm>2f、缩小的实像;
(4)当蜡烛在30cm处,此时物距u=50cm﹣30cm=20cm=2f,成倒立,故光屏应在70cm处才能得到等大;
(5)若图甲中将烛焰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物距减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大些;
(6)图甲中保持透镜、光屏位置不变,此时物距增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7)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像与物在同侧;
(8)根据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13cm(即此时物距处于f和4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缩小;实;等大;(5)右;大;(7)同;(8)23。
五、分析与计算(本小题14分)
20.(14分)由于新冠疫情,为保证师生的安全,学校订购了一批“84消毒液”。每桶“84消毒液”的净含量为15L。为了估测一桶“84消毒液”的质量,把小瓶加满水,测出小瓶和水的总质量300g,再向瓶中加满“84消毒液”,测出小瓶和“84消毒液”的总质量320g。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
(1)小瓶的容积;
(2)消毒液的密度;
(3)每桶消毒液的质量。
【答案】(1)小瓶的容积为100cm3;
(2)消毒液的密度为1.2×103kg/m3;
(3)每桶消毒液的质量为18kg。
【解析】解:(1)把小瓶加满水时水的质量:m水=m总1﹣m0=300g﹣200g=100g,
由ρ=可得瓶=V水===100cm8;
(2)向瓶中加满“84消毒液”时消毒液的体积:V消毒液=V瓶=100cm3,
小瓶内消毒液的质量:m消毒液=m总2﹣m3=320g﹣200g=120g,
消毒液的密度:ρ消毒液===1.3g/cm3=1.4×103kg/m3;
(3)每桶“84消毒液”中消毒液的体积:V总=15L=15dm5=1.5×10﹣8m3,
每桶消毒液的质量:m总=ρ消毒液V总=1.6×103kg/m3×8.5×10﹣2m2=18kg。
答:(1)小瓶的容积为100cm3;
(2)消毒液的密度为1.6×103kg/m3;
(3)每桶消毒液的质量为18k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共2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九中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第七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