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题目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及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型展示
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
2. 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 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表达情感(文章主旨)
格式:本文记叙(描写/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表现(赞美/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几件事的概括一样)
考点二、线索(人、事、物、情)
题型展示:
1、本文线索?根据线索完成表格?
2、作者的感情经历变化过程?
3、文章围绕xx线索,依次写了xxx等内容。
1.物线: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人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3.事线: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情线: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时空线: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
找线索的关键点:
文章标题;(标题是物,一般为线索)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叙述用“我”,线索是:“我”的见闻感受;
考点三、题目的理解
题型展示
1. 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
3.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1)表层义(实指),结合事件
(2)深层含义 (蕴含义——感情、主题,语带双关。), 联系主旨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
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2、标题的作用(好处):
(1)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寓意含蓄深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或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主旨
(3)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始终,文章的情节围绕它展开;贯穿全文的线索(事物);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题目新颖;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考点四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题型展示
1. 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3. 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 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方法点拨
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1、内容上:
1. 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 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2、结构上:
1. 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 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
3. 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 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 其他段落:(1)承接上文;(2)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等。
答题格式
1. 首尾段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②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2. 过渡段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上承××,下启××。
3. 写景段落作用:①语段描写了××/交代了××;②暗示/烘托/渲染/营造了××的气氛;③为下文××作铺垫/表现了(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4. 段落能否删去:
(1)①不能。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的联系。③所以不能删去。(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
(2)①能。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本段内容写的是××,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而本段体现的是××;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相悖);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
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题型展示
1.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某一个句子)?
2. 从文章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 品读文章指定段落,从某一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等)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方法点拨
对重点语句的考查主要是要求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
1. 修辞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修辞+内容+情感)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富有感染力。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内容更加真实、准确,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2. 描写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感觉:听、视、嗅、味、触;又如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多角度描写,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或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
3. 表达方式的角度:①议论:重点分析其蕴含的哲理,点明其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②抒情:重点剖析其抒发的感情,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等的作用。③描写:重点分析其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创设的意境,再分析其对表现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或情感等的作用等。
答题模式
A.文中某句(段) 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B.试从表达方式等方面赏析句子
模板1: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地交代了XX的过程。
模板2: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人物XX性格\烘托人物 确理解记叙文中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分式 XX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模板3: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对XX了解得更清楚。
模板4: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XX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模板5: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具体作用。
4. (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运用的句式,再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
如: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引出内容)、
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力)等。
感叹句抒情强烈;
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对偶句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
5. 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恶、褒贬等。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题型展示
1. 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2. 加点词××用得很传神,请作具体说明。
3.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些词语生动传神的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XX”一词(等词),生动传神的写出了XX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
1. 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词语的深层含义(联系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等分析)。
2. 特定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
(1)①××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②强烈地/鲜明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①××一词(等词),对应前文××词语,②在结构上起××作用。
3. 词语的替换及理由:①能替换。/不能替换。②理由:句子(或作者等)意在表现(表达)××,原词作用及表达效果;词语换后的表达效果。③二者的表达效果相同/不同,所以能替换。/不能替换。
6. 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等。
答题格式
1. 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 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 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感情的作用)。
考点六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这是对人物的xx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___动作/心情,表现了XX的____性格/精神/情感。
题型展示
1. 文中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 文中××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3. 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4. 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方法点拨
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
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考点七、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预示人物命运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③为下文埋下伏笔
考点八 辨析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
题型展示:
1:本文(或某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本文开头或结尾写法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所学知识辨析其作用。
方法点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人(事)的xx特点,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更好地表现了主题。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xx抑,后xx扬。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添阅读兴趣。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使文章情节曲折,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衬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性格、思想感情等。
7、夸张: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8、托物言志:借助具体之“物”,使“志”表达得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9、借景抒情:情与景互相交融,互相依托,更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悟,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考点九、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
题型:详略作用
详写部分与中心密切相关,能鲜明突出xx中心。
略写部分与中心关系不大,但能补充说明作用的人与事
这样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考点十、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②、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插叙及作用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另一件事件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插入xx内容,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插叙了……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事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突出了文章中心。
考点十一、记叙文的人称
知识点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他”或姓名,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
3、第二人称代词,“你”,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
作用: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显得亲切感人。
考点十二、记叙文中的议论、记叙文中的抒情
议论作用:
1、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2、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3、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用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xx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十三、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
题型展示
1. 从全文看,作者(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说)?
2. 文章(某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现象/某一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或看法?
3. 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
结尾。/结合上下文,补全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
4.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方法点拨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这类题主要考查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及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谈启示、看法、做法等;补写或续写内容;主题探究等。
1. 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解答此类题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联系上下文内容;②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表达的落脚点。
2. 谈启示、看法、做法等: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
3. 补写或续写内容:补写题一般要求补写人物心理、语言或景物等。补写时要善于从上下文中寻找解题线索,所写内容要与文段风格(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句式句型等)相协调。续写一般要求为文章续写结尾(或结局),续写时同样要注意题干要求,在把握文章整体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续写内容要与上文衔接自然,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或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或符合故事发展的趋势。
4. 主题探究:对文章主题的探究一般分为两种:对主题的概括;对主题争议的评判。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抓住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②抓住中心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写”或分条总结,进而概括主旨);③抓住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④注意联系文章题目。
答题格式
1. 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②联系文章主旨阐述。
2. 谈启示、看法、做法等:①结合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析;②点明感悟、启示或看法(鲜明、积极、健康、向上);③联系生活中典型事例或材料进行说明,阐述理由;④紧扣主旨,总结观点。
3. 补写或续写内容:①语言风格及形式与原文相协调;②内容与文(段)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契合。
4. 主题探究:(1)①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通过写××),运用了××的手法,②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告诫(警示)××(某种思想道理)。 (2)①表明观点(我赞同主旨是×× )。②理由:从文章内容上分析;从文章结构(如详略安排)上分析。(视具体情况可从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阐述理由,也可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附:比喻句、拟人句的赏析
(一)比喻句的赏析:
1、介绍比喻的概念: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2、比喻的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
3、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句的赏析格式:
本句把“____________”(本体)比喻成“______________”(喻体),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______________的特点,富有情趣。
表达了“____________”(对象)的 (特征、精神、情感)。
比喻句赏析示例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本句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
”(本体)比喻成“看护妇”(喻体);(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矮松
的秀美姿态(特点),富有情趣;(3)表达了作者对“矮松和济南冬天
”(对象)的喜爱之情(特征、精神、情感)。
比喻句赏析示例二: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济南的冬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本句把“水天相连的画面”(本体)比喻成“蓝水晶”(喻体);(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冬水的清亮(特点),富有情趣;(3)表达了作者对“冬水和济南冬天”(对象)的喜爱之情(特征、精神、情感)。
拟人句的赏析:
1、拟人的概念:拟人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等。
2、拟人的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拟人句的赏析格式: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______,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______的特点(情态等),给人以______感受。
表达了 (对象)的 (特征、精神、情感)。
拟人句赏析示例一:
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1)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
赋予了树们(某物)以人的情态;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 ,富有情趣;
(3)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特征、精神、情感)。
拟人句赏析示例二: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
(1)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刚睡醒”、“欣欣然”、“张开眼”赋予了树们(某物)以人的情态;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富有情趣;
(3)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特征、精神、情感)。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初中小说答题技巧 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概括故事情节,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初中小说答题技巧 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概括故事情节,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讲义,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链接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