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最新考古研究发现: “红山文化早期的彩陶器无论颜色、纹样及施纹风格,均与中原地区后同一期文化有较密切的关联;红山文化中期的彩陶图案吸收了庙底沟文化彩陶图案中的弧边三角纹、窝纹;红山文化晚期的勾连纹和磨光黑陶则来源于大汶口文化一期”。这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国家初始形态具备
    C.贫富差距日益扩大D.区域文明存在交流
    2.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绨(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绨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
    C.齐国称霸重视运用经济手段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
    3.春秋时期,卿大夫普遍拥有采邑,并以采邑的收益作为其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至战国时期,列国逐渐建立官员“量功受禄”的制度,“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这一转变( )
    A.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规范了政府施政行为
    C.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4.县是秦王朝从中央到地方基层一整套国家机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如人民的户籍、征收的粮食都以县为单位保管,地方的武装也以县为单位编制,徭役也以县为单位征发。由此可知,秦朝的县( )
    A.体现了专制的特点B.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C.代表国家治理人民D.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
    5.下图是反映汉代城市风貌的画像砖拓片。画面右端房内坐一人,有酒瓮一个,沽酒人正为门前一人作盛酒状,门外人正作接物状,其左一人手推车,上盛一装酒物正回首观看沽酒人。左上方二人正作行走状,意欲前来沽酒。由此得知,汉代( )
    A.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6.东汉班固所撰《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官修《东观汉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史书;东汉苟悦所撰《汉纪》,开创了编年断代史体例。这表明东汉时期( )
    A.儒学与史学实现初步结合B.史书修撰主体趋向多元化
    C.史学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D.历史学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7.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门阀政治( )
    A.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激化了士族之间的矛盾
    C.推动了社会的长治久安D.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8.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 )
    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
    9.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
    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
    10.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11.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A.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2.五代十国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破坏的情形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澄清吏治、广开言路;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安抚流民;整顿军纪、修订刑律。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病B.缓和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
    C.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D.使后周的统治得以长治久安
    13.下表所示,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乡村基层治理增强
    C.统治范围日益扩大D.世家大族荫袭严重
    14.如表为王安石变法的部分举措及其概要。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A.杜绝了官员的贪腐怠政行为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5.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称辽,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诩为华夏的大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廷内部虽仍有将契丹视为夷狄之论,但此类称呼已不见于双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类的称呼。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体现了( )
    16.北宋士大夫们一改魏晋以来文人的颓靡之气,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积极进取、关注社会的精神最有可能受到了以下哪一言论的影响? ( )
    A.“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C.“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其次是权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18.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历史专家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前代更为松弛。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货币领域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变化有哪些?引起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这一演进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时期(中国)。从材料“红山文化早期的彩陶器无论颜色、纹样及施纹风格,均与中原地区后同一期文化有较密切的关联”“红山文化中期的彩陶图案吸收了庙底沟文化彩陶图案中的弧边三角纹、窝纹”可以得出,红山文化与中原地区后同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一期存在交流,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区域文明交流互鉴,而非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材料所述现象无法说明国家初始形态已经具备,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利用诸侯国间的贸易,迫使“鲁、梁、莱、莒之……服于齐”,导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说明齐国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其政治意图,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官府从事的区域贸易,无法据此判断是贵族从事垄断性贸易,民间贸易也可能存在,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诸侯国争霸采用经济手段,并不是强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区域贸易往来,排除B项;管仲并非商人,材料中无法体现春秋时期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是否提升,排除D项。
    【错项分析】
    3.【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材料“春秋时期,卿大夫普遍拥有采邑,并以采邑的收益作为其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至战国时期,列国逐渐建立官员‘量功受禄’的制度,‘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对卿大夫实施采邑制,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且俸禄与功绩联系起来。因此俸禄制的实施,有利于打击世袭贵族势力,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俸禄制是“量功受禄”,与土地私有制无直接关系,土地私有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规范政府施政行为,意味着要制定相应监察制度,使政府按规章制度施政,这与俸禄制也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县是秦王朝从中央到地方基层一整套国家机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可知,秦朝利用郡县制实现了对于地方的控制,县代表中央政府治理人民,C项正确;专制强调君主权力至高无上,排除A项;材料强调县的作用,而非地方长官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强调县的职能,不属于考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知城市酒业买卖活动频繁,这反映出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受到压抑,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政府,无法体现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而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除,此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东汉苟悦所撰《汉纪》,开创了编年断代史体例,继承了《汉书》的断代史的编写方法,有开创了编年体的体例,表明东汉时期历史学在传承中创新发展,D项正确;孔子作《春秋》,儒学与史学开始结合,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史书修撰主体趋向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历史学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未涉及不同流派,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从材料看,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表明门阀政治有利于实现东晋政局的相对稳定,并维系着东晋政权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门阀士族在统治秩序上的作用,没有涉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门阀政治没有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东晋后被刘宋取代,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从两张图的变化可以看出,从“十道”到“十五道”,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更加细化,监察力度不断加强,A项正确。“道”在唐代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南宋时江南地区经济才超过北方,排除C项;藩镇割据“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政府任用了大量少数民族和域外民族人员,这反映出唐政府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政府用人不拘一格,且少数民族是相对于汉族而言的,但材料中还涉及其他国家,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边疆民族,还涉及域外民族,且材料不涉及对边疆地区的社会和制度改造,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国家疆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项。
    【方法总结】反映、体现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类选择题一般是在题干中用“反映”“体现”设问,也有个别题目在选项中用“反映”“体现”承接题干设问。其设问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体现了”“反映出”“揭示”等。“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能力。
    解题策略:
    1.“反映”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现象。
    2.终极技法:反映类题目正确选项是材料的原因,材料是正确选项的表现形式(外现象),解题时可找出题干主旨“谁干了啥?”然后用因果关系套进法去解题,即看正确项与材料主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10.【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可知,唐宋科举制度针对官员亲族单独安排考试,这有利于避免对官员亲族的包庇,凸显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的特权遭到否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科考门槛的提高,排除B项;“别头试”没有涉及确立科举考试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下诏令的草拟和发布最终都要经由皇帝同意,加盖皇帝的印玺,这说明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了强化皇权专制,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中枢机构,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皇权服务的,C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说明三省六部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D项内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五代十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后周世宗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消除五代弊病,增强实力,为北宋建立奠定基础,C项正确;这些举措不能完全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涉及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的内容,与土地兼并问题无关,排除B项;“后周的统治得以长治久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数据和所学可知,宋朝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尤其是为分散机构权力,机构设置重叠,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A项正确。乡村基层治理人员不属于官僚,排除B项;南宋偏安于南方,统治范围日益缩小,排除C项;世家大族荫袭严重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财赋,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等,体现了重视官员的作用,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A项中“杜绝了”的表述过于夸大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中“损害”的表述与表中“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未提及王安石变法是否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官方对辽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说明北宋君臣在意识上给予辽以平等地位,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变化,B项正确;“摆脱了”的说法过于夸张,当时北宋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北宋是在称呼上给予辽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宋辽政治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辽的经济军事优势,排除D项。
    16.【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的张载,它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于社会、国家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精神高度契合,C项正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出自明朝的王阳明,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出自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B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影响:①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详解】(1)本题是概括分析材料题。时空是:秦(中国)。实质:根据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影响:根据材料“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可得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本题是概括分析材料题。时空是:元(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可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8.【答案】(1)时代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民族交融的增强;中外交往范围扩大;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原因: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超越前人的创造力。贡献:示例: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唐新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两汉(中国)。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关人物做出历史贡献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往和思想的角度进行论述,如: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民族交融的增强;中外交往范围扩大;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可得出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根据材料“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可得出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根据材料“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可得出超越前人的创造力。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医学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及唐高宗时编修《唐新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9.【答案】(1)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任答两点)货币新变化:出现纸币——交子。
    (2)社会变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任答3点)根本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3)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
    变化:从材料中的赋税总额来看,赋税总额不断增加:从材料中商业税收来看,商业税收不断增加;从材料中的商业税和农业税的对比来看,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
    货币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宋朝出现纸币——交子。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
    社会变化:根据材料“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前代更为松弛”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及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
    关系: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同社会变动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
    20.【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而是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阐述:秦汉时期,国家统一、需要大量有才能的官员来治理国家。汉朝察举制应运而生,察举制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如董仲舒、晁错等,适应了当时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察举制难以实行。同时,门阀士族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了选官大权。在这种背景下,九品中正制产生,它由中正官根据家世、品德、才能等方面对人才进行评定,分为九个等级,作为官员选拔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为国家在战乱时期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式,适应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同时,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崛起,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力。科举制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为官。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科举制强调才能和学识,注重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适应了当时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综上所述,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不断完善,选拔人才的标准也从品德和才能逐渐转变为才能和学识。这些选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这一演进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可拟论题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而是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其次,围绕所拟论题,列举史实进行论证,如秦汉时期国家统一、需要大量有才能的官员来治理国家。汉朝察举制应运而生,察举制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如董仲舒、晁错等,适应了当时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察举制难以实行。同时,门阀士族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了选官大权。在这种背景下,九品中正制产生,它由中正官根据家世、品德、才能等方面对人才进行评定,分为九个等级,作为官员选拔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为国家在战乱时期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式,适应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同时,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崛起,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力。科举制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为官。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科举制强调才能和学识,注重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适应了当时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最后总结,综上所述,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不断完善,选拔人才的标准也从品德和才能逐渐转变为才能和学识。这些选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民族/地域
    西域

    鲜卑
    突厥

    靺鞨
    高丽
    吐蕃
    于阗
    疏勒
    党项
    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地域
    西羌
    契丹
    安西

    铁勒
    安息
    回纥
    柳城胡
    沙陀
    日本
    印度
    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
    时间
    北宋初
    (960年)
    景德
    (1004-1007年)
    皇佑
    (1049-1053年)
    南宋庆元
    (1195—1201年)
    职数(人)
    五千
    一万多
    两万多
    四万余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财赋,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募役法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摆脱了传统观念影响
    B.夷夏观念有一定转变
    C.宋辽平等的政治地位
    D.辽朝经济军事的优势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治道三年(公元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A项
    材料内容属于政府行为,并非贵族对诸侯国间的贸易垄断
    B项
    此项为易错选项。区域贸易包括政府贸易和民间贸易,材料内容属于政府贸易,目的是为称霸
    D项
    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升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