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范围:第1-3课 考试时间:2024-10-2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
A.内外服制度的历史悠久 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 D.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与平等
3.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据此可知
A.当时文明已有早期国家特征 B.中华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
C.中华文明是多元融合的产物 D.三波文明浪潮间存在继承关系
4.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
A.母系氏族社会 B.父系氏族社会
C.奴隶制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5.商汤灭夏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汤武旨在
A.减少政局动荡 B.确立君主集权
C.构建政治认同 D.形成官僚政治
6.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A.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7.将“百家争鸣”称之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A.实现“哲学的突破” B.呈现气血相承精神
C.奠定传统文化基调 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级训:团结进取 勤奋务实
8.“公室”指诸侯国君,“私家”指诸侯国大夫。春秋末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当时已有人预感到“大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推知,当时
A.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 B.新型社会关系正在孕育
C.卿大夫对政权的掌控日益牢固 D.社会转型已经得到实现
9.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变法图强已成为历史潮流 B.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C.门阀士族的等级不复存在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流动和转变
10.在谈到国家治理时,老子认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农民“有恒产”才“有恒心”;荀子认为求国家之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这体现了他们
A.轻徭薄赋的理念 B.提倡重视人民利益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主张大力发展农业
11.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组织管理有力 B.农业发展需要
C.社会政局稳定 D.生产工具改进
14.在周朝的册封体系中,姬姓诸侯国在数量和区位上占据绝对优势。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迅速减少,战国时期生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已是寥寥无几。这一现象说明
A.社会的稳定仰赖于经济发展水平 B.强力中央政府是制度稳定的保障
C.变革传统体制和观念是根本出路 D.政权稳定关键在于保持政治清明
15.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B.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
C.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D.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级训:团结进取 勤奋务实
1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17.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徙3万户居民到北方、西北的北河、榆中,屯田生产。这些措施
A.导致了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B.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
C.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8.内史本为周官,掌天子八枋之法。秦仿周制,因设内史,为中央官职,仅次于相邦或丞相。完全推行县制之后,内史成为主管经济的中央官员;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内史职掌发生第二次变化,据岳麓书院藏秦简,多次出现“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这反映了
A.疆域变化影响内史管辖权 B.经济发展使内史职权调整
C.内史与二千石的郡守平级 D.中央集权使内史职权变化
19.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的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他们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这成为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的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到反抗最终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
A.学者最新的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
C.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D.缺少对其他王朝的观察
20.《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
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 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
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
-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级训:团结进取 勤奋务实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0分)
(2)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荀子·儒效》指出,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挚、畴、杞、缯、齐、许、申、吕、陈等因“与周人有着姻亲关系”而成为封国。诸侯虽系王族或姻亲,但与天子或其他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诸侯需要从王远征,以捍卫西周天子至尊的天下共主地位。
-摘编自周书灿、郭文佳《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与国家结构》
材料二: 秦南部边地的蛮夷分为故徼外蛮夷与徼中蛮夷。秦始皇一改先秦时期的羁縻政策,将边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的统一管辖之中,在兼顾边地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统治力度,将普通郡县的统治方式推行至边地民族地区,官员由皇帝任命,中央直接管理。
-摘编自张韶光《试析郡县制在秦南部蛮夷边地的实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对南部边地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樟树中学2027届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二、主观题(40分)
21、(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任意一点2分)
必然性: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②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③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④法家思想的推动。(8分)
(2)史实:“百家争鸣”。(2分)
具体: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尚贤”“兼爱”(8分)
22、(1政治制度:分封制。(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捍卫了周天子至尊的“天下共主”地位;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8分)
(2)特点:将边地民族区域纳入国家统一管辖;兼顾边地民族自身特点基础上,官员由皇帝任命,中央直接管理。(4分)
历史作用:有利于南部边地的开发;促进了南部边地的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A
D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A
C
C
B
D
D
C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樟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樟树中学2027届高一上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试卷docx、樟树中学2027届高一上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樟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樟树中学2027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pdf、樟树中学2027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1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