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A) 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A) 含解析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A) 含解析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A) 含解析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A)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A) 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该日低潮出现在, 上述太阳活动类型分别发生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地理试题(B)
    2024.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400km的高空完成任务后,于2024年4月30日(农历3月22日)18时左右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下图示意神舟十七号返回的主要阶段。完成下面小题。
    1. 神州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气温变化依次是( )
    A. 升高—降低—升高—降低B. 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C. 降低—降低—升高—升高D. 升高—升高—降低—降低
    2. 2024年4月30日晚上,东风着陆场观测到月相是( )
    A. B. C. D.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图中显示,距地面300千米处推进舱返回舱分离,此时返回舱处于高层大气,此处高层大气向下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向下依次经过平流层和对流层,经过平流层时,气温向下降低,经过对流层时,气温向下升高,因此整个过程经历的气温变化是降低—升高—降低—升高,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月相变化规律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而此时是农历22日,为下半月,故月亮在东面天空,凸面朝东,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低纬度厚、高纬度薄)、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 (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年日照时数是指在一年内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达到或超过120瓦/平方米的各段时间的总和,以小时为单位。下图示意1979—2009年山东省月平均日照时数的季节分配。完成下面小题。
    3. 山东省春季日照时间较长,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天气状况B. 地形地势C. 昼夜长短D. 纬度位置
    4. 1979年以来,山东省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降水减少B. 水汽增加C. 风力加大D. 植被增加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日照时数主要受昼长、天气和海拔的影响,山东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降水少,日照时间较长,主要影响因素为天气因素,A正确;地形地势和纬度位置不会随季节改变,因此不是春季日照时间较长的主因,BD错误;夏季的昼更长,但日照时间更短,说明昼夜长短不是春季日照时间较长的主因,C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山东位于沿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蒸发旺盛,向陆地输送的水汽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日数时数呈下降趋势,B正确;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但没有呈现减少趋势,且若降水减少,日照时数应呈上升趋势,A错误;风力、植被与日照时数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有昼长、地势、天气状况等。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人类在海边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下图示意2023年4月11日长江口附近潮汐水体流速、流向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5. 该日低潮出现在( )
    A. 3时B. 6时C. 9时D. 15时
    6. 15时左右,适宜在当地河口开展的人类活动是( )
    ①赶海拾贝②船只进港③采集海带④休闲观潮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口涨潮时水流向河道即向西流动,退潮时时水流向海洋一侧即向东流动;从0时到3时左右、从9时后到15时,都是向西流,为涨潮,从3时到9时左右、15时后到22时左右都是向东即退潮,涨潮到最后潮位最高,退潮到最后潮位最低,故低潮出现在9时左右和22时左右,所以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5为涨潮的最后,潮位最高,潮间带被海水淹没,此时不利于赶海拾贝和采集海带,应选择在低潮时;潮水上涨船只进港不会搁浅,也适合观潮赏景,故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
    2024年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北京时间10月8日8时至10日8时,太阳先后发生五次明显爆发活动,其产生的带电粒子以大约每小时240万千米的速度抵达地球,引发地磁暴,并产生美丽的极光。完成下面小题。
    7. 引发地磁暴和产生极光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
    A. 黑子和耀斑B. 黑子和日珥C. 日珥和耀斑D.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
    8. 上述太阳活动类型分别发生在( )
    A. 光球层和色球层B. 色球层和日冕层
    C. 光球层和日冕层D. 均位于日冕层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为:光球层的黑子主要影响地球上降水;色球层的耀斑产生磁暴,干扰地球磁场,破坏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日冕层的太阳风在两极地区形成极光;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上述太阳活动为耀斑和太阳风,分别发生在色球层和日冕层,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干热岩地热资源是指埋深在3~10km,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的岩体。下图示意北美莫霍界面等深度线分布(单位:km)。完成下面小题。
    9. A、B两地的地壳厚度相差可能为( )
    A. 4kmB. 10kmC. 16kmD. 22km
    10. A区域的干热岩位于( )
    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软流层
    11. 岩石圈( )
    A. 厚度较均匀B. 和地壳范围一致C. 包括软流层D. 主要由岩石组成
    【答案】9. C 10. A 11. D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图中等值距为5,A位于高值中心,数值为(45,50)km,B位于低值中心,数值为(30,35)km,故A、B两地的地壳厚度差值为(10,20)km,结合选项,只有16km符合题意,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A位于北美大陆,而陆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所以可推知干热岩分布在地壳部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岩石圈包括了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整个地壳,分布范围大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陆壳厚、洋壳薄,故岩石圈厚度不一,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陆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洋壳薄平均厚度5-10千米。
    广西某市郊区的现代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大棚开展生产,种植的蔬菜产量高、品质优,深受市场欢迎。温室大棚的放风有一定科学依据,正确的放风时间和方式能大大提高蔬菜、瓜类的产量和质量,但若操作不当会影响作物生长。下图示意大棚结构,a、b示意气流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12. 温室大棚放风的主要目的是( )
    A. 采光、接受降雨B. 降温、排湿C. 降温、接受降雨D. 采光、排湿
    13. 温室大棚放风时,a、b的气流方向为( )
    A. B. C. D.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大棚的温室效应使棚内温度较棚外升高,植物蒸腾作用也增加了棚内湿度,高温高湿环境容易滋生病虫害、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温室大棚放风的主要目的是降温、排湿,B正确;大棚的透光性强,放风对接受采光的影响不大,AD错误;大棚一般在冬半年使用,此时降水少,放风对接受降雨影响小,C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放风根据的是热力环流。读图,a处为顶部放风口处:a处在顶处,棚内温度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从顶口流出放风;b处为底部放风口处,是水平方向上,棚内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低,棚外温度低,气流下沉,气压高,水平方向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棚外流向棚内,与C选项气流方向一致,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不同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度不同,利用放风调整温室内的温度,保证蔬菜健康生长。再有,很多病虫害都是在高湿度的环境下爆发的,并且在高湿的环境中无论采用哪种防治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通过放风降低棚内湿度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宋书·天文志》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于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海水“浸不为溢”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降水B. 径流C. 蒸发D. 下渗
    15. “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体现的水循环类型为( )
    A. 海陆间循环B. 海上内循环C. 陆地内循环D. 以上都体现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浸不为溢”的意思是多雨时河流流入海洋但是海水还是没有上涨溢出,即海水收支保持平衡,因此要保持海水水位不变,最重要的就是支出,而海水唯一的支出就是蒸发,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5题详解】
    诗句大意为河流发源于山地,最终流入海洋,联系了海陆,所以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水循环是自然界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有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其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目前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生命出现在35亿年前,直到25亿年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25亿年前到5.7亿年前,蓝藻大量繁殖,大气成分发生明显改变,生命得到进一步的演化和发展。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发生的变化。
    (1)概括地球生命出现以来氧气含量的变化特征。
    (2)指出植物快速发展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答案】(1)整体呈上升趋势;35亿年前至25亿年前,氧气含量少,增速慢;25亿年前至5.7亿年前,增速快,氧气含量迅速提高;5.7亿年后,含量较高,增加缓慢,趋于稳定。(数量变化:含量先少后多;速度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增加速度先慢后快再慢。)
    (2)变化: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原因: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植物快速发展期,光合作用增强,消耗的二氧化碳增多,使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发生的变化图为背景,涉及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植物对大气成分的改变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调动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地球生命出现以来氧气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35亿年前,蓝藻出现后,含氧量逐渐上升,至25亿年前,氧气含量低,增速慢;25亿年前至5.7亿年前,图中曲线陡,增速快,氧气含量迅速提高;5.7亿年后,含量较高,曲线平缓,增加缓慢,但是趋于稳定。(从数量变化来看:含量不断增加,先少后多;从速度变化来看:总体呈上升趋势,曲线先缓后陡再缓,增加速度先慢后快再慢。)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植物快速发展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减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植物快速发展期,植物数量众多,光合作用增强,需要消耗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校研学小组4月初到我国浙江某茶园进行地理考察。该地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低温、冻害影响。下图示意该地山间谷地。
    (1)山谷风是形成于山地及周边地区,风向具有日周期变化的地方性风。在下图中补充完善夜晚时山坡与谷地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并绘制出山谷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
    (2)研学小组观察到山坡处白天(尤其是午后)经常云雾缭绕,从山谷风角度说明原因。
    (3)与茶农交谈后,研学小组得知,春季山坡(A地)较谷底(B地)的低温、冻害少。从逆温的角度对此做出解释。
    【答案】(1) (2)白天,山坡近地面比同海拔的谷底上空地区气温高,引发的热力环流形成谷风,谷风携带谷底气流沿山坡上升,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雾,因此山坡白天常云雾缭绕。
    (3)早春的夜晚,山坡近地面比同海拔的谷底上空降温快,气温较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使谷底较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谷底冷而山坡暖,形成逆温层。受逆温层的影响,谷底(B地)的茶树比山坡(A地)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山谷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夜晚吹山风,山顶降温快,气流下沉,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在谷底堆积,谷底较暖空气抬升,在谷底高空气形成高压,并促使气流流向两侧山顶上空,形成热力环流,画图如下:
    【小问2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白天时,山坡地区受太阳辐射较为明显,因此升温速度较快,而山谷地区升温较慢,形成谷风。山谷的湿润气流随山坡向上爬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
    【小问3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盆地夜晚易形成地形逆温。陆地的比热容较空气小,早春的夜晚,山坡近地面比同海拔的谷底上空降温快,气温较低,冷空气受重力沿山坡下沉到谷底,在谷底堆积,使谷底较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从而出现谷底冷而山坡暖,形成逆温层。山坡A地受抬升的较暖空气影响大,而B地位于谷底,夜晚受山风冷空气的影响,茶树比山坡A地的茶树更易遭受低温、冻害。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3月中旬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沙尘暴天气。下图示意此次沙尘暴在我国过境时某时刻的天气形势,此时甲地天气晴朗,乙地为阴雨天气。
    (1)根据丙地风向,指出沙尘暴的物质来源的方向。
    (2)指出从甲地到乙地风力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3)判断甲乙两地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并分析差异的原因。
    【答案】(1)西北或者偏北。
    (2)风力先减小后变大。从甲地到乙地等压线先稀疏后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先减小后增大。
    (3)乙地较甲地气温日较差小(甲地较乙地气温日较差大)
    原因:乙地为阴雨天气,而甲地为晴朗天气。乙地较甲地水汽多、云层厚,白天,乙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升温较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散热较慢,故乙地较甲气温日较差小。(甲地为晴朗天气,而乙地为阴雨天气。甲地较乙地云量少,白天,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升温较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散热较快,故甲地较乙地气温日较差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等压线图为背景,涉及等压线判读,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丙地的西北方向为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或者偏北风,故沙尘暴的物质来源的方向为西北或者偏北。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读图可知,从甲地到乙地等压线先稀疏后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先减小后增大,故风力风力先减小后变大。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乙地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而甲地为高压中心,多晴朗天气。乙地多阴雨天气,甲地多晴朗天气,故乙地较甲地水汽多、云层厚,白天,乙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升温较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散热较慢,故乙地较甲气温日较差小。(甲地为晴朗天气,而乙地为阴雨天气。甲地较乙地云量少,白天,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升温较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散热较快,故甲地较乙地气温日较差大。)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劳伦斯湾地处圣劳伦斯河入海口东南部,海湾外侧是纽芬兰岛,是一个几乎被陆地包围的海域,仅通过贝尔岛海峡和卡伯特海峡与大西洋相连,面积达2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7米,最大水深572米。受洋流影响,海水从东北的贝尔岛海峡流入,从东南部的卡伯特海峡流出。每年5~9月,圣劳伦斯湾成为全球最佳赏鲸地点之一。图1示意10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图2示意圣劳伦斯湾位置。
    (1)简述图中P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
    (2)比较圣劳伦斯湾与同纬度大西洋海域的盐度差异,并指出影响差异的因素。
    (3)从饵料的角度,分析每年5~9月圣劳伦斯湾成为全球最佳赏鲸地点之一的原因。
    【答案】(1)P为寒流,寒流流经地区会降温减湿。
    (2)差异:圣劳伦斯湾盐度较低。因素:地表径流、洋流(寒流)、海湾封闭性(海湾轮廓)。
    (3)5~9月,北半球水温较高,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水温不同的海水(寒暖流)在此交汇,搅动海水,使营养物质上泛,利于浮游生物繁殖;该时期圣劳伦斯河径流量大,携带营养盐类入海多;故5~9月浮游生物多,吸引鱼群集聚,为鲸鱼提供充足饵料。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图和圣劳伦斯湾位置图为材料,涉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盐度的影响因素、渔场的成因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P洋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为寒流,对沿岸地区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小问2详解】
    圣劳伦斯湾附近有圣劳伦斯河注入,淡水注入,对海水起稀释作用,导致圣劳伦斯湾盐度偏低;寒流流经,使盐度降低;该处是一个几乎被陆地包围的海域,可知海湾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较少,因此与同纬度大西洋海域相比,圣劳伦斯湾盐度较低。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形成苍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苍山大理岩的主要形成过程是, 埃布罗河的最主要补给水源是, 由图可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B卷)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B卷)地理试卷,文件包含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docx、202411高一地理B期中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