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 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
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已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可知,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所有文化组成一朵花,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旱地农业文化区是诸多文化中的一支,而非所有文化起源于此,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及长江流域,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是在铁犁牛耕产生后,时间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图1是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对其史料价值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的重要发现②是研究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繁荣的实物资料
③作为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④展示了没有特权、较为平等的历史风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姜寨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典型代表,③正确;仰韶文化属于尚未发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④正确,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①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商王自称“予一人”,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这说明早期国家()
A.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 B.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 D.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王自“予一人”,表明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同时又代表“天”统辖部众,这体现了王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进一步强化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D项正确;“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主要体现部分材料,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王权的神化,没有提及王权的集中情况,排除B项;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发生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 项。
4.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指出:“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开始丧失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描述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之后整个国家内诸侯相互吞并,形成战国之势,强者为尊原有秩序被彻底打破,这反映的实质是在战国时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C项正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的丧失没有确定的时间,排除A项;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材料着重强调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没有表明人们对于统一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C项。
5.战国时期,商鞅破除“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统治
C.实行了土地国有化 D.强力推行了均田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商鞅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可以看出这是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削弱了奴隶主的权力,排除B 项;这种做法使井田制走向崩溃,实现土地私有化,排除C项;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 项。
6.墨子提倡“兼爱”,主张“节用”,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两者()
A.所处时代不同 B.学术派别不同 C.研究方法不同 D.政治立场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墨子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其原因是墨家代表平民的利益,提倡“兼爱”,主张“节用”,而儒家则代表贵族的利益,主张维护等级制度,强调礼仪规范,这是政治立场不同的问题,D项正确;两者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学术派别不同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研究方法,排除C项。故选D项。
7.《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朝()
A.中央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 D.中央监察满足巩固皇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掌副丞相”、“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这说明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职能,满足了皇权的需要,D项正确;御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但材料说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并非隶属于丞相,排除A项;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众所周知,分封制在西周达到鼎盛,郡县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读下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图,可知()
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 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已消失
C.分封制有利于天子的集权 D.郡县制能对地方垂直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题干“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下,皇帝或中央直接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员,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D项正确;A项“完全失控”表述太绝对,排除A 项;秦朝之后仍然存在贵族,B项“消失”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分封制下,天子是天下共主,图示无法体现分封制严重挑战天子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9.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
A.加强皇权专制 B.选拔优秀人才 C.优化官僚结构 D.削弱外戚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选拔一些官位较低的人进入中朝讨论国事,从而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选拔优秀人才、优化官僚结构和削弱外戚势力都不是设立中朝的根本目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B.有效消灭了富商大贾势力
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高度繁荣 D.政府对城市控制放松
【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首先,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这样做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百姓,掌握人口情况,便于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其次,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能更准确地了解国家的人口状况,为制定政策、调配资源提供依据,这也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再者,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使得国家掌控了重要的经济资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地方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减少了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综上所述,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A项正确;这些措施只是削弱了富商大贾的势力,而非完全消灭,排除B 项;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这些措施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1.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政权更迭政治动荡
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 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期(中国)。据图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掌权,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主要在于专制皇权的弊端,D项正确;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 项;政权更迭政治动荡体现的是材料的部分表象,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并非是制度上的混乱导致的,皇权专制制度下,君主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在皇帝本身弱小的时候,作为君权代表的宦官和外戚,相互争斗,谋取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从材料的图片信息可得出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不属于早期国家时期,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统一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3.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
A.人才选拔更加开放 B.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到三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可以得出,在官员的选拔方面,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中央集权有所加强,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下,地方大族名士仍能操纵选官,人才选拔没有开放,排除A项;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B项;“决定”一词夸大了社会局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4.下表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这些变化说明()
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
区域
北方
南方
地区
关中
扬州
荆州
A.南方总人口远远超过北方 B.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到南方
C.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 D.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3世纪前后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公元3世纪前后,北方关中地区人口减少,南方扬州、荆州人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世纪中国正处于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导致北方人口南迁,表明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局部地区情况,无法得出南方总人口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宋朝,排除B项;仅从局部地区的人口来看,无法得出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5.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代宗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封授安史旧部为节度使,由他们统帅旧部,自行任命官吏。这一举措()
A.使唐朝由盛转衰 B.加剧了藩镇割据
C.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D.助长了叛军气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肃宗、代宗为了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封授安史旧部为节度使,由他们统帅旧部,自行任命官吏,这一举措加剧了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这一举措是为了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尽快结束战争,排除C项;这一举措是为了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并不会助长叛军气焰,排除D项。故选B项。
16.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C.扩大了取士选官的比例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变动前
240万
320万
359万
变动后
50万
433万
820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B项正确;科举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未因科举制的实行而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主旨是科举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扩大选官比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7.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缯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税目繁多。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
A.简化了税收种类与程序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有利于全社会经济发展 D.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可知租庸调制既有租、庸、调,还有各种杂税杂役,征税非常复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非常简单,分夏秋两次征收,大大简化了税收程序,A项正确;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因为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租庸调制的税收种类与程序的简化,而“有利于全社会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因为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如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约300万贯
《宋史》
A.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 B.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北宋时岁币成为朝廷沉重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不断增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商业发展需要大量货币,故北宋铸币量会大幅增加,C项正确;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冲击了金属货币与材料中金属铸币量的增加趋势不符,排除A项;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不同,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唐代货币短缺,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农业一直占据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19.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中外交流,社会繁荣 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说明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有诸多节目表演,说明文体活动丰富,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宋朝结束唐末五代以来分裂战乱,实现南方和中原地区的统一,排除A项;崇文抑武体现在宋朝削弱武将权力,扩大科举选官,提升文官地位等方面,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C 项。故选D项。
20.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 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
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可知,其体现的是辽夏金元推行不同的民族政策,这与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汉化水平有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各民族特色的制度,完全继承汉人说法错误,排除A项;辽、夏、金时期的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项;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 项。故选C项。
21.北宋时,在地方设通判,具有策划收税、管理仓库、设置形势版籍、兼管劝农、营田、部分农田水利的职能。材料说明通判的设置()
A.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制约了地方武官的权力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分割了知州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题目描述了北宋时期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官职,以及通判所具有的多项职能,包括策划收税、管理仓库、设置形势版籍、兼管劝农、营田及部分农田水利等事务。这些职责表明通判在地方行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其职权范围与知州有一定的交叉和制约关系,D项正确;通判由中央派遣至地方,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通判在地方层面的具体职责,而非直接阐述它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通判对于武官的具体制约作用,因此这一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通判可能通过履行多种职能来促进地方治理,但这并不是题干所直接指出的主要目的或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2.王安石变法初期,推行保甲法,“乡民......至有截指断腕以避丁者。”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受到统治者支持 B.措施有一定弊端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引起了激烈党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题干“至有截指断腕以避丁者”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新法,但变法措施在推行过程中失去了原始的初衷,例如保甲法推行起来,乡民惊扰,竟不惜截指断腕来回避,这说明变法措施有一定弊端,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的支持态度,无法得出受到统治者支持,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矛盾激化,只是说明变法措施有一定的弊端,遭到了百姓的抵制,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朝廷内部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论,无法得出新旧党派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3.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是()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交流
C.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据所学知识,行省制度的确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标志是秦朝统一,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排除A项;与前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最大区别是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更利于经济交流,排除B项;郡县制的确立,使得官僚制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24.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下列两首诗歌可用于说明,由唐至宋()
A.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C.民族战争逐渐减少 D.治国方略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书中自有颜如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人尚武,更多的是通过从军来获得社会地位,而宋朝重文轻武,更多的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反映了宋朝治国方略发生变动,D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控制的松弛,排除B项;宋朝时期,战争并不少,排除C项。故选D项。
25.元代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期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这一变化()
A 强化北方优势地位 B.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C.缘于政治中心变化 D.促进海上运输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由图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的要到达长安和洛阳,而元代的大运河直达大都,导致运河航线的变化,缘于政治中心变化,C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强化北方优势地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海上运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6.下表反映了唐宋文学创作领域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唐传奇
作品
主人公
宋话
本
代表作
主人公
《莺莺传》
才子佳人
《快嘴李翠莲记》
村姑
《秦梦记》
名士贤媛
《陶铁僧》
商人
《辛公平》
君主神仙
《合同文字记》
农民
A.崇文抑武的方针提高了士族阶层的地位
B.国家对社会成员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C.理学向基层社会渗透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D.商品经济繁荣推动宋代市民文学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唐代,传奇作品的主人公多为才子佳人、名士贤媛、君主神仙等社会上层人物,而在宋代的说话本中,主人公则转变为了村姑、商人和农民等社会下层人物。这种变化表明,宋代的文学创作更加关注和反映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这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关。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兴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开始影响文学创作,从而推动了宋代市民文学的兴起,D项正确;士族阶层在宋朝已经基本衰亡,“崇文抑武的方针提高了士族阶层的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材料主要体现社会基层民众的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没有体现社会成员的人身控制的减弱,排除B项;宋代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合同文字记》反映的是宋朝的民众生活,没有体现理学思想在基层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7.明太祖采取了一项政治措施后,使得皇权定于一尊,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以致质疑当时制度的思想,都难逃政治权力的压制。该措施是指
A.设立内阁 B.设军机处 C.废除宰相 D.密折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皇权定于一尊,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以致质疑当时制度的思想,都难逃政治权力的压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以强化皇权,不是明太祖时期,排除A项;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排除B项;清朝实行密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8.内阁取得票拟权后,凡其下达的诏旨以及经过其票拟、皇帝批红的章奏,需要经过六科给事中抄出送部(六部),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御史可以对其进行弹劾。这体现了()
A.朝廷有意防范内阁专权 B.六科在监察领域位高权重
C.朝廷决策机构出现异化 D.内阁的办事效率有所下降
【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题目描述的制度设计在于通过六科给事中的监督和抄送机制,对内阁的权力进行制约和检查,以防止内阁专权,A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六科给事中的监督和抄送机制,不能体现其地位和权力如何,排除B项;朝廷决策并没有出现异化,仍然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内阁办事效率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9.明朝前期,严禁海外贸易。明穆宗时,国家财政紧张,统治者认识到政策过于严厉并无好处,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并对海外贸易征税。这反映了明朝政府()
A.意识到海禁政策的危害 B.鼓励民间进行海外贸易
C.因时而变调整统治策略 D.注重沿海地区稳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后戚继光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加之财政紧张,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体现了明朝政府因时而变调整统治策略,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海禁政策的危害,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鼓励民间进行海外贸易”与题干信息不符,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并不等于鼓励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重视沿海地区稳定发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30.下表是历史上载有中国瓷器的部分沉船信息。据此可知唐朝至明朝期间()
A.瓷器是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B.南方瓷器的生产越来越发达朝代
沉船
所在地
瓷器
唐朝
黑石号
印尼勿里洞岛海域
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瓷器
五代
井里汶号
爪哇海域
越窑青瓷
宋朝
南海1号
广东阳江海域
德化和景德镇窑青白瓷、龙泉窑青瓷
元朝
新安沉船
韩国全罗道新安郡海域
福建龙泉青瓷、景德镇白瓷和青白瓷
明朝
南澳1号
南澳县海域
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福建漳州窑青花瓷
C 瓷器商品常见于中外间贸易 D.中国经济正心自北向南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从唐朝到明朝很多区域(中国和外国区域都有)都有沉船,并且船上都有很多瓷器可知瓷器商品常见于中外间贸易,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沉船上有很多瓷器但不能得出瓷器是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没有比较,排除A项;材料重点说的是瓷器商品常见于中外间贸易,南方瓷器的生产越来越发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重点说的是从唐朝到明朝很多区域(中国和外国区域都有)都有沉船,并且船上都有很多瓷器与中国经济正心自北向南转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40分。
31.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仁、礼、为政以德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或维护专制统治。(3)思想体系:理学。基本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4)原因:从儒家思想自身的特征来看,其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从时代和政治层面看,儒家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其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
【解析】
【详解】(1)品德:根据材料“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可知,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根据材料“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礼、为政以德。
(2)主张: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或维护专制统治。
(3)思想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儒学体系是理学。基本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主张。
(4)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自身的特征来看,其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根据所学知识,从时代和政治层面看,儒家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其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九卿与六部职能比较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公与三省的职能。
(2)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相对于三公九卿制的进步之处?
【答案】(1)三公职能: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省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 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2)进步之处:三省六部制职责分工更加明确细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下的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决策、审议、执行程序更为规范,避免了决策的随意性;六部负责具体政务,使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更加完善,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至隋唐时期。由材料“三公九卿制”及所学可知,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由材料“三省六部制”及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影响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至隋唐时期。由材料“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及所学可
知,分别从三省六部制职责分工更加明确细致;相权一分为三;执行程序更为规范;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第18页/共20页郎中令
皇家宫廷侍卫
吏部
掌国家官吏铨选
奉常
皇家祭祀
户部
掌国家财政
宗正
皇家宗族事务
礼部
掌文化教育
少府
皇家财政
兵部
掌兵部
太仆
皇帝车马舆服
刑部
掌司法刑狱
工部
掌屯田水利
更加完善等方面说明,例如:三省六部制职责分工更加明确细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下的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决策、审议、执行程序更为规范,避免了决策的随意性;六部负责具体政务,使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更加完善,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宋代开始出现生活题材的绘画。两宋之交的苏汉臣所做的《货郎图》,生动反映了当时乡村货郎贩卖货品的实际情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的繁荣,为后人研究北宋时期的人物服饰、生活用品及车、船、桥梁等社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美国学者孙隆基认为,宋朝具备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要素的表现,并加以说明。
【答案】表现:政治上:分权和制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社会生活观念:门第观念淡薄,人们身份趋于平等,注重契约关系,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说明:政治上: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经济上:面向基层的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数量剧增,出现了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社会生活观念: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宋人注重契约,家内服役者更多的来自雇佣,无地的农民与地主通常也会签订契约。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表现:据材料一“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可知,政治上宋朝具备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分权和制衡;据材料二“《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的繁荣”可知,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知,门第观念淡薄,人们身份趋于平等;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人注重契约关系,政府放也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说明:政治上: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中枢机构是这样运行的: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宋朝的地方机构是这样运行的: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经济上,据材料二“两宋之交的苏汉臣所做的《货郎图》,生动反映了当时乡村货郎贩卖货品的实际情景”可知,面向基层的市场蓬勃涌现;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数量剧增,出现了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社会生活: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据材料二“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可知,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人注重契约,家内服役者更多的来自雇佣,无地的农民与地主通常也会签订契约。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期中考试历史答案docx、历史答题卡1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超银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秦始皇,传统的观点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泰安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