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3页。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②不饮。于是鸱③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鹓雏(yuān chù)]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②[醴(1ì)泉]甘美的泉水。③[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仰而视之曰:“吓!” 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
B.安知鱼之乐 庄子往见之
C.非练实不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D.惠子相梁 似与游者相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3.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B.乙文中,庄子面对惠子的猜忌,主动与惠子见面,可见他勇敢机智;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可见他淡泊名利、志向高洁。
C.甲文虽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乙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4.从【甲】【乙】两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应对技巧?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C 2.(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3.A 4.从【甲】文中学到了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 从【乙】文中学到了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吓:拟声词,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动词,恫吓;
B.之:助词,的/代词,指惠子;
C.食:都是动词,吃;
D.相:动词,做梁国的相/动词,互相;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子:你。固:本来。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完全,完备。
(2)重点词语:或:有的人。谓:对……说。欲:想。代:代替。相:做相。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甲】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好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根据【甲】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可知,惠子智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选项把两者弄颠倒了。故选A。
4.本题考查启示。
根据【甲】“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我们可以获得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
根据【乙】“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我们可以获得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二)(2022春·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乙】仲尼相鲁,景公患①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①患:认为…是忧患。②阴: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鲦鱼出游从容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敌国之忧也
(4)故困于陈、蔡之间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B.请循其本 其真无马邪(《马说》)
C.设以相齐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孔子困矣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
8.甲文通过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濠梁之辩”让我们认识了庄子和惠子,你最欣赏其中哪一个?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通过乙文,你了解到晏子哪方面的特点?
【答案】5.(1)悠闲自得(2)完全,完备(3)忧患(4)因此(所以) 6.A 7.(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8.示例一:欣赏庄子,他不仅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事物,更机智善辩。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他“循其本”,回归争论开始,避重就轻,将惠子发难化解。 示例二:欣赏惠子,他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他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把庄子推到无言以对的处境中。 9.示例:了解到晏子足智多谋的一面。他冷静分析鲁国的形势,告诉齐景公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后瓦解了鲁国的政治力量。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从容:悠闲自得;(2)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完备;(3)句意: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忧:忧患;(4)句意: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故:因此(所以)。
6.A.都是代词,这;B.代词,指话题/难道,表反问语气;C.介词,用、拿/介词,因为;D.动词,窘迫/形容词,理解不清;故选A。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子:你。非:不是。安:怎么。(2)居:过、过了。期年:一年。去:离开。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作答时先要明确自己欣赏谁,然后阐述其理由,理由要充分合理。可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认为游鱼快乐是他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是自己愉悦心境的外化;面对惠子的发难,庄子把惠子所说的“安知”(怎么知道)解释成“哪里知道”,巧妙应对,说明他机智善辩。也可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进行反驳,逻辑严密。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的思想。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乙文晏子的话“若(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分析,晏子对于景公的忧虑,他能够理性地进行分析,并且告诉齐景公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后瓦解了鲁国的政治力量。可见晏子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乙】孔子到鲁国做宰相,齐景公认为孔子到鲁国做宰相这件事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你用不着忧愁。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你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鲁国的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国君你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绝于鲁国,又不能任用于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
(三)(2022春·辽宁大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荆王:楚王。②谒者:接待宾客的近侍。③中射之士:诸侯宫里的侍卫近臣。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固不知子矣
(2)请循其本
(3)谒者操以入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鸟也(《北冥有鱼》)
B.安知鱼之乐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C.因夺而食之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D.王乃不杀 乃大惊(《桃花源记》)
1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C.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D.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4.甲、乙两文都赞扬了庄子与中射之士的______,他们都采用______的方法,其中甲文庄子抓住一个“______”字,乙文抓住一个“______”字。
【答案】10.(1)固然(2)本源(3)而 11.C 12.C 13.(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14.机智善辩 偷换概念(或钻词语多义的空子) 安 可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固然不知道你;固,固然;
②句意: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本,本源;
③句意: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以,而。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
A .是:这;
B .安:怎么,哪里;
C .因:于是/就着;
D .乃:于是,就;
故选C 。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为: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这句话的句式是判断句。根据意思可断句为: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斤王杀臣/是死药也。
故选C 。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1)固,本来。全,完全,完备。
(2)之,的。明,证明。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意具体分析。由文章的内容可知庄子与惠子进行争辩这是表现的是庄子的聪慧,乙文中的中射之士和王的对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机智,为自己脱罪。所以,庄子与中射之士都是能言善辩的人士。庄子抓住对方话语中的“安”字巧做文章,故意曲解对方的意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惠子无话可说。中射之士抓住一个“可”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推卸罪责不在自己。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译文:
乙文: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劝说楚王:”“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是那个送药来的人有罪,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于是没有杀他。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①垩:白土。②慢:同“漫”,沾污。③斫:zhuó,用刀斧砍。④质:对手。
15.请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①安知鱼之乐:
②请循其本:
③运斤成风:
④尽垩:
16.与“尽垩而鼻不伤”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B.峨冠而多髯
C.启窗而观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17.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郢人立不失容 其人视端容寂
B.若蝇翼 其翼若垂天之云
C.臣则尝能斫之 尝贻余核舟一
D.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19.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的辩论以庄子的论辩让人为他的“巧妙”会心一笑,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15.①安,疑问代词,怎么;②循,追溯;③运,挥动;④尽,使……干净。 16.D 17.D 18.(1)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2)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 19.“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解析】15.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①“安知鱼之乐”的句意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安,疑问代词,怎么;
②“请循其本”的句意是“请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③“运斤成风”的句意是“挥动斧子呼呼作响”。运,挥动;
④“尽垩”的句意是“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尽,使……干净。
16.考查产假按文言虚词的用法。
“尽垩而鼻不伤”中“而”的用法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A.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B.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又
C.而,连词,表顺承关系,然后;
D.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故选D。
17.考查常见文言词义的含义。
A.容,神色/神色,意思相同;
B.若,像/像,意思相同;
C.尝,曾经/曾经,意思相同;
D.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意思不同;
故选D。
18.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句子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字字落实。翻译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特殊句式要注意调整语序,省略句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再有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要清楚。本题需注意,(1)子,你;固,固然;(2)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无以,没有可以用来;质,对手。
19.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
“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点睛】参考翻译: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时,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使如此,我的对手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五)(2020·河南平顶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乙】惠施多方①,其书五车,其道舛驳②,其言也不中③。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④人之心,易⑤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辨者之囿⑥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⑦。此其柢⑧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南方有倚人⑨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⑩,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⑪也。
【注】①多方:知识渊博。②舛(chuǎn)驳:错乱驳杂。③中:得当、恰当。④饰:这里有蒙蔽之意。⑤易:改变,更换。⑥囿:局限。⑦为怪:制造奇谈怪论。⑧柢:根本。⑨倚人;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⑩以反人为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真实的。⑪不适:不合。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谓大同
B.安知鱼之乐 如鸣珮环,心乐之
C.请循其本 本末倒置
D.说而不休,多而无已 大势已去
21.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2.文段【甲】中,庄子最后是如何辩驳惠子的?请简要分析。
23.文段【乙】中,庄子批评惠子“其言也不中”,那么惠子言辞不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20.A 2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2.庄子抓住“安”的多义做文章(偷换概念/转换话题),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庄子却故意将其理解为“在哪里”知道鱼之乐,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23.①学问错综驳杂,自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②喜欢制造奇谈怪论;③不顾事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热衷于在口舌上胜过别人(热衷于博取辩胜别人的名声);④自高自大,自以为最有口才(辩才);⑤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不假思索,东拉西扯。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
A.是:代词,这/代词,这;
B.乐:名词,快乐/形容词意动,以……为乐;
C.本:名词,最初/名词,树根;
D.已:动词,停止/副词,已经;
故选A。
2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固,本来;全,完全,确定是。
2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先梳理文章大意,了解二人辩论的经过;还要知道“安”的多重含义,表示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怎么”,也可以理解为“在哪里”。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庄子却故意将其理解为“在哪里”知道鱼之乐。庄子抓住“安”的多义做文章,转换话题,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先梳理文章内容,根据庄子对惠子的评价来推断惠子言行不当的原因。庄子评价惠子的话:由“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可概括为学问错综驳杂,自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从“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可知喜欢制造奇谈怪论;“不辞而应,不虑而对”可知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不假思索,东拉西扯;“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可以概括为不顾事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热衷于在口舌上胜过别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惠施懂多种学问,他的著作能装五车,他讲的道理错综驳杂,他的言辞也不当。
桓团、公孙龙都是辩者一类的人,蒙蔽人的思想,改变人的意见,能辩胜别人的口舌,而不能折服人心,这是辩者的局限。惠施每天以自己的智慧与人辩论,专门与天下的辩者创造怪论,这就是他们的概况。然而惠施的口辩,自以为最高明。南方有一个奇人叫黄缭,问天地为什么不陷,风雨雷霆形成的原因。惠施不谦虚地回应,不加思索地对答,遍及万物加以解说。又说个不停,多而不止,还以为说得少,更加一些奇谈怪论。他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真实的,一心求取超人的名声,因此他总是跟众人不合适宜。
(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 “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我知之濠上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C.大道之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6.语段【甲】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27.两个语段中都提到了“鱼”,语段【甲】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实际上这是庄子_________________ 的外化;语段【乙】中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4.A 25.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26.示例一:我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我最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善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27.内心愉悦 做事全神贯注、不急于求成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例句:“之”,代词。
A.之:代词;
B.之:助词,的;
C.之:助词,主谓之间,无实义;
D.之:助词,的;
故选A。
2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句中需注意几个重点词,“我非子,固(固然)不知子矣;子固(本来)非鱼也,子之(助词,主谓之间,无实义)不知鱼之(结构助词,的)乐,全(完全,完备)矣! ”据此准确通顺地翻译全句。
26.本题考查对文中人形象的分析。庄子与惠子,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解答时扣住人物各自的优点,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对于庄子,他犹如一位艺术家,从“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从“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机智善辩。如果回答欣赏庄子,可据此解答。对于惠子,他犹如一位逻辑家,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惠子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求真务实,对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如果回答欣赏惠子,可据此解答。
27.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甲文中,庄子认为鱼很“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说明他的心境很悠然自得的,他因此感到快乐,当他看见鱼儿也是如此悠闲自得,所以他才认为鱼儿也是快乐的。乙文中,从“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可知,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全神贯注、沉着冷静、不急于求成;老人乙之所以一整天无收获,是因为他的目标在鱼的身上,太注重结果。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译文:
乙: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两块)石头上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整天都没有收获,(乙)便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得失的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遽①堕水中。船人救之,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死矣何能相梁?”惠子曰:“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不比我,蒙蒙②如未视之狗子耳。”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遽:匆忙。②蒙蒙:蒙蒙胧胧。
2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是鱼之乐也
(2)请循其本
(3)吾欲往相之
(4)至于安国家全社稷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死矣何能相梁
B.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死矣何能相梁
C.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死矣/何能相梁
D.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死矣/何能相梁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惠子欲之梁,渡河,遽堕水中。
31.甲乙两文都表现了惠子的善辩,请简要分析。
【答案】28.(1)这(2)追溯(3)担任丞相(4)使…全,保全 29.D 30.(1)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2)惠子想要去梁国,过河太匆忙,掉河里了。 31.示例:甲文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应对庄子“子非我”的反驳;乙文惠子运用对比,强调各有所长,成功批驳了船人的质疑。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1)句意为:这就是鱼的快乐。是:这。
(2)句意为: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循:追溯。
(3)句意为:我想去做梁国的宰相。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4)句意为:说到治理国家,保全人民社稷的安康。全: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2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你只是在船上那么小的地方都会遇到困难,要不是我的话你就死了,你哪来的本事能做梁地的丞相来管理梁地呢?因此,在“困”“矣”后停顿。故选D。
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1)重点词语:子:你。安:怎么。之:的。
(2)重点词语:欲:想。之:到……去。遽:突然,匆忙。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甲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应对庄子“子非我”的反驳;从乙文“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不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子耳”可知,惠子运用对比,强调各有所长,成功批驳了船人的质疑。
【点睛】参考译文
乙:梁地(魏国都城大梁)的丞相死了,惠子想要去梁地(出任这一职位),在过河的时候太匆忙不小心掉到了河里,路过的划船的人把他救起来.那个人(划船的人)问他:“你要去哪干什么啊,怎么会那么匆忙呢?”惠子说:“梁地没有丞相,我想去做梁国的宰相。”那个人又说:“你只是在船上那么小的地方都会遇到困难,要不是我的话你就死了,你哪来的本事能做梁地的丞相来管理梁地呢?”惠子说:“说到在水上驾驶船只纵横穿行我是不如你;但是说到治理国家,保全人民社稷的安康,你和我比起来,就好像还没有完全睁开迷胧双眼的幼犬啊.”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
[乙]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使楚》)
3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请循其本
(2)缚者曷为者也
(3)齐人也,坐盗
(4)叶徒相似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4.庄子和晏子都机智善辩,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他们是如何取胜的。
【答案】32.(1)追溯(2)同“何”(3)犯罪(4)只 33.(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或自取其辱)了。 34.庄子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样”“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于是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论辩至此戛然而止。(意思对即可)
晏子巧妙地运用设喻类比(或比喻、类比)的方法。先举实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再指出原因——“水土异也”。然后提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把矛头转向了楚国,得出原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循:追溯;
(2)句意为: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曷:同“何”;
(3)句意为:(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坐:犯罪;
(4)句意为: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徒:只;
3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固,固然;全,完全,完备。
(2)重点字词:圣人,才德极高的人;熙,同“嬉”,开玩笑;病,辱。
3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甲文根据“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分析,庄子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样”“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于是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
乙文根据“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分析,晏子巧妙地运用设喻类比(或比喻、类比)的方法。先举实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再指出原因——“水土异也”。然后提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把矛头转向了楚国,得出原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点睛】参考译文:
(乙)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释】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3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安知鱼之乐
(2)请循其本
(3)予尝步自横溪
(4)乙竟日亡所获也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B.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C.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D.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3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38.甲文中庄子“知鱼之乐”和乙文中“甲得鱼至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35.(1)怎么(2)追溯,遵循(3)步行,走路(4)同“无”,没有 36.A 37.(1)你本来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鱼饵相同,钓鱼的河水也相同,为什么有钓得到鱼和钓不到鱼的不同呢? 38.甲文:庄子认为鱼儿自在游动,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投射。乙文:甲叟钓鱼时重过程不紧盯结果,沉静专注不急躁。
【解析】3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安”,表反问,怎么。“循”,动词,追溯、遵循。“步”,动词,步行,走路。“亡”,通假字,同“无”,没有。
36.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眼睛看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故断句为: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故选A。
3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固,本来。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之”,的。全,完全,完备。
(2)饵,鱼饵。亦,也。何,为什么。异,差异。耶,呢。
3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甲文:庄子认为水中的鱼儿很快乐,是因为他自己内心超然洒脱,适意愉悦,所以在看一切外物时,就都带上了自己的主观色彩。他自己是快乐的,所以他看到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动也是快乐的。
乙文:根据甲说的“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可知,他在钓鱼时,并不在意渔获多少,而是享受钓鱼的过程,“目不瞬,神不变”,神情专注沉稳,不急不躁,所以最后得鱼至多。
【点睛】译文:
乙:我曾经漫步经过溪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十分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眼睛看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接连钓到好几条鱼。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①三百闾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③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临淄,齐国都城。②闾,里门,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③不肖,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39.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齐之临淄三百闾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然则何为使子
D.以其境过清 楚人以晏子短
4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鱼/之乐也。B.安知/鱼之乐?
C.其翼/若垂天之云。D.然则/何为使子?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贤者使使贤主。
42.同为善辩之人,庄子与晏子的语言艺术都非常的高超,从选文来看,你更欣赏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从感情表达和论技巧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39.D 40.A 41.有才能的人,大王派他出使贤明的君主。 42.示例一:欣赏庄子,感情表达: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辩论技巧:避重就轻,偷换概念的语言技巧。
示例二:欣赏晏子,感情表达:晏子不畏强国,全力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辩论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解析】39.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A.表转折,却/表顺承;
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C.介词,给,向/动词,做;
D.都是“因为”的意思;
故选D。
4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A.“是鱼之乐也”的意思是:这是鱼儿的快乐呀。正确的句读是:是/鱼之乐也。故选A。
41.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贤者(有才能的人)、使(派)、使(出使)”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2.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甲】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若欣赏庄子,可从“超功利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和偷换概念的智辩技巧”的角度来阐述。【乙】文叙写楚王让晏子从小门入,意在给他一个下马威。晏子则毫不畏惧,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环环相扣技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迫使楚王改变了主意和态度,充分体现其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据此,若欣赏晏子,可从其“维护国家尊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论辩”的角度来阐述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乙】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三峡》对比阅读(含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