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①这是植物生殖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翩然归来( )②簌簌( )
    (2)文中第②处画线句有一个词语书写错误,应将“__”改为“__”
    (3)与短语“冰雪融化”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为( )
    A.次第开放B.周而复始C.草木萌发D.翩然归来
    (4)将下面三个短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草木萌发 ②冰雪融化 ③各种花次第开放
    A.②③①B.③①②C.①②③D.②①③
    【答案】(1) piān sù
    (2) 消 销
    (3)C
    (4)D
    【解析】(1)①翩然归来(piān):轻松迅速地回来。
    ②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2)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注意“销”不要写成“消”。
    (3)“冰雪融化”是主谓短语;
    A.偏正式;B.紧缩式;C.主谓式;D.偏正式;
    故选C。
    (4)按时间确定顺序,可知②冰雪融化在前,其次是①草木萌发,最后是③各种花次第开放;
    故选D。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______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_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______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懂得 传语 注意 花香鸟语B.知晓 喧闹 掌握 莺歌燕舞
    C.掌握 警示 倾听 莺歌燕舞D.注意 传语 懂得 花香鸟语
    【答案】D
    【解析】选词填空。本题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排除法。先看题空四,下文是“草长莺飞”,四字词语,并列结构,内容包括植物和动物,由此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在四个词语中与之结构一致,内容一致的是“花香鸟语”,“莺歌燕舞”没有植物,以此排除BC项;AD项的区别在于“懂得”与“注意”两个词语的运用。看搭配,“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人们理解的布谷鸟歌唱的内容,因此“懂得”与之搭配,“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注意”到的,但还没有达到“懂得”的程度。
    故选D。
    3.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 , 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答案】D
    【解析】 “年年如是”的意思是“每年都像这样”。本句意在强调“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下面文段中,第①④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保护者。
    ②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巩固治理成果长效、可持续,也需要公众共同参与。
    ③在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搭建社会参与、公众管理、群策群力的共治共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加入工作队伍。
    ④还要建立健全多元共治体系,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1)第①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建设者、受益者、保护者”改为“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在“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后面加“的力量”。
    【解析】(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先“保护”再“建设”,最后“受益”,所以应把“建设者、受益者、保护者”改为“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2)第④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所以应在“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后面加“的力量”。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B.、 、 , 。”C.、 , ; 。”D.。 、 , ”。
    【答案】C
    【解析】第一处:“草木荣枯”与“候鸟去来”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
    第二处:是句中一般性的停顿,应用“逗号”;
    第三处:“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与“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是两个并列的分句,用“分号”;
    第四处:这是完整的引用,“句号”放在“引号内”;
    故选C。
    6.《大自然的语言》的4到5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B.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答案】B
    【解析】4、5段说明的是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故选B。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答案】D
    【解析】此题对照原文就可知,由主到次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故选D。
    8.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根据课文内容就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为D项,从现象分析原因,再指出研究意义。
    9.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_____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从土地向前来采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夏天的丰盈与收获。
    【解析】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10.最近,初二一班开展了一次以“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
    (1)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
    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这次活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_________。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路蹄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设计开场白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点出活动的主题和意义,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即可。语言一定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据此可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此题应该从一种自然现象挖掘出包含的哲理。(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以及对重点诗句的把握。从“荷叶”“荷花”可以判断出第一句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从“杨柳风”可以判断出第二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从“雪尽”可以判断出第三句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从“霜叶”可以判断出第四句描写的是秋季。所以语序应为②①④③。(4)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
    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报秋”曾经是一种宫廷仪式。《梦粱录》卷四记载,当时都城临安皇宫内种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身着华服,手持朝笏,到了立秋交节的时辰,抑扬顿挫地高声奏报“秋来了!”,在震荡的声波中,“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甚是应景。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梧桐有灵性,能“悟秋”并知时令。
    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在作家个体创作意识与集体情感共振的过程中,节气的物候审美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高度凝练的文化审美符号。比如,雨水甫至, ,触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惊喜: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选自袁瑾《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4日)
    11.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并指出有何异同。
    12.分析两则材料第2小节都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3.请你根据语境,在材料二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答案】11.材料一说明了物候、物候学(或只答物候);材料二说明了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或物候符号)。相同:都介绍了物候相关的内容;不同:材料一介绍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二介绍物候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12.都主要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材料一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具体说明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材料二举了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的例子,说明了物候成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 13.如:绵绵的春雨便如甘露一般滋润了初春的娇嫩。
    【解析】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
    内容概括及相同点的概括:
    根据【材料一】结尾段“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可知,本则材料主要说明了物候、物候学;
    根据【材料二】首段“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可知,本则材料主要说明了物候符号;据此可知两则材料都介绍了物候相关的内容;
    不同点: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等语句可知,材料一介绍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首段“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第三段“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等语句可知,材料二介绍物候符号与文化的关系。据此概括不同点即可。
    1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可知,列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本段“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即“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梦粱录》卷四记载……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可知,列举了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的事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首段“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的内容,即“物候成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据此可知都主要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3.本题考查仿写。
    联系横线处后文“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可知,横线处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进行仿写。
    如:迷蒙的春雨便如甘霖一般滋润了初春的多彩。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海南岛的气候
    ①海南岛纬度较低,冬季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冬季温暖,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南部的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更是暖热。冬季风虽达本岛,但势力较弱,受其影响时,全岛各地有不同程度的降温,降温幅度由北向南减少。偶遇寒潮南下,降温幅度有所增大,但持续时间不长,特别是由于中部山地的阻挡,岛南气温变化不大,三亚市的月均温度仍在20度以上。
    ②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强,全岛普遍高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度至29度之间,中部山区比较凉爽。由于受来自海洋、风向偏南的夏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又因夏季多云雨,天气凉爽,也有“一雨成秋”之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高于38度,曾有过40.3度的记录,通常出现在4、5月份。6、7月份因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或台风前缘下沉气流的影响,也会出现闷热天气。但除中午外,一天中其他时间都可感受到“快意和风海上来”的凉爽感。
    ③海南岛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降水充沛,除西部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为湿润地区。全岛降水有明显的雨、旱季之分和丰、歉年之别。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4月至10月的雨量占全年的80%-90%。降水类型以对流雨和台风雨为主,大雨、暴雨次书多,强度大。而冬、春季降水较少。年际间降水量差别甚大,丰水年往往是歉水年的2-3倍,西南部甚至超过5倍。
    (4)海南岛每年5-11月都有热带风暴(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和台风(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的影响,尤以8、9月为多。据统计,平均每年在海南岛登陆的风暴、台风有2.7次,最多年份达6次。近几年来,风灾对海南岛的影响有所减少。
    【链接材料】
    海南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打造海南环境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省空气、河流、湖泊、近岸海城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14.结合全文内容,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述海南气候的主要特征。
    15.请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年际间降水量差别甚大,丰水年往往是歉水年的2-3倍,西南部甚至超过5倍。
    16.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降水类型以对流雨和台风雨为主,大雨、暴雨次数多,强度大,雨大的时候,雨水像巨大的珠帘悬挂在天地间。
    (2)海南岛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降水充沛,除面部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为湿润地区。
    17.阅读【链接材料】为更好地推动海南经济建设,学校发起“我为家乡献良策”的活动,请你为海南的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4.①段,介绍海南岛因纬度的影响而冬季温暖;第②段,介绍海南岛夏季太阳辐射强而温度偏高;第③段,主要介绍海南岛的降水量及四季降水的特点;第④段,介绍海南岛的热带风暴。由此可总结出:海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风灾频繁。(冬暖夏热,降水多,风灾多。) 15.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将“丰水年”与“歉水年”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丰水年雨量大的特点。 16.(1)“像巨大的珠帘”运用了比喻(打比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下大雨时的情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绝大部分”表示大多数,在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除西部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外,大多数地区为湿润地区,但也有例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7.①保护环境,建立湿地公园,禁止乱砍乱伐;②提高教育水平,引进先进教育机构,共筑教育新篇章。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首段“海南岛纬度较低,冬季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冬季温暖,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介绍海南岛因纬度的影响而冬季温暖;即:海南冬无严寒;
    第②段“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强,全岛普遍高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度至29度之间,中部山区比较凉爽”,介绍海南岛夏季太阳辐射强而温度偏高;即:海南夏无酷暑;
    第③段“海南岛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降水充沛,除西部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为湿润地区”“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4月至10月的雨量占全年的80%-90%。降水类型以对流雨和台风雨为主,大雨、暴雨次书多,强度大。而冬、春季降水较少”,主要介绍海南岛的降水量及四季降水的特点;即:降水充沛;
    第④段“海南岛每年5-11月都有热带风暴(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和台风(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的影响,尤以8、9月为多。据统计,平均每年在海南岛登陆的风暴、台风有2.7次,最多年份达6次”,介绍海南岛的热带风暴;即:风灾频繁。
    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
    根据句中的“2-3倍”“超过5倍”可知,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丰水年往往是歉水年的2-3倍,西南部甚至超过5倍”可知,此句将“丰水年”降水量与“歉水年”降水量进行比较,运用了猪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的说明了本句中“年际间降水量差别甚大”,丰水年雨量大的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
    1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1)“雨大的时候,雨水像巨大的珠帘悬挂在天地间”一句将下大雨时雨的样态比作巨大的珠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下大雨时的情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定性:“绝大部分”表示大多数,在范围上进行限制,起修饰限制性作用。带词解句:除西部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外,大多数地区为湿润地区,但也存在不是湿润地区的情况存在。说明文语言特点:“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7.本题考查提建议。阅读【链接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即可。
    【链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海南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建设,据此可提建议“建立湿地公园,经济与生态并举,禁止乱砍乱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①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②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
    ③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④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排出来;如果是8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⑥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18.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19.第⑥段文中画线写了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0.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
    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答案】18.(1)“风险”具体指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测失败。(2)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意思对即可) 19.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僅,更具吸引力。(意思对即可) 20.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雨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所以预测困难。赵师秀诗句描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所以预测容易。(意思对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1)这里考查指代性内容。结合第②段“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可知这里“风险”指:因为天气随机性的多重影响,预测结果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测失败。
    (2)“捣蛋鬼”,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进行了比喻,说明文里称为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会给天气预测带来许多影响。
    1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句中列举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例子,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500米”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例子和数字,来具体准确地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通俗易懂,有说服力。
    20.本题考查能力迁移能力。明确关键词: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明确思路:分析诗句,明确天气;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预报这种天气是容易还是困难。
    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苏轼的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结合第④段“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可知因为暴雨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所以预测困难。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这句诗描写的是梅雨天气。结合第④段“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可知,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容易预测。

    相关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背影(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背影(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海燕(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海燕(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梳理文中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文末老人反复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