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练(含答案)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实验室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制取,将通入溶液,当生成的蓝色沉淀溶解为深蓝色溶液,再滴加乙醇可获得晶体。已知:呈蓝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装置甲试管中加入和固体加热制取
B.装置乙中的a和装置丙中的b均可防止倒吸
C.晶体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D.与相比,更易与形成配位键
2.如图所示装置适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C.用装置丙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D.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3.燃油汽车行驶中会产生CO、NO等多种污染物。如图为汽车发动机及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甲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B.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
C.反应(Ⅰ)在常温下容易发生D.反应(Ⅱ)中NO是氧化剂
4.下列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铁与氧化铝能发生铝热反应生成铝
B.工业上用氨与过量氧气催化氧化可直接制得
C.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
D.实验室可通过氯化铵与溶液制氨气
5.已知:M、N、P、Q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反应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是具有磁性的黑色金属氧化物,则P、Q不可相互转化
B.若N是石灰乳,则工业上可以上述物质转化关系为原理处理尾气中的氯气
C.若M、N分别为固体和NaOH固体,则上述物质转化关系为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原理
D.若M、N、P、Q均含同一种元素,且常温下P为黄色固体单质,则M、N均能与Q反应
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A.AB.BC.CD.D
7.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尾气中的NO,主要来源于汽油、柴油的燃烧
B.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
C.葡萄酒中加入适量二氧化硫,能起到杀菌消毒、抗氧化的作用
D.工业废气中的和CO均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
8.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向某溶液中滴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溶液,然后在瓶口用湿润的红色石㠇试纸检验,未变蓝色,证明原溶液中不含
D.验证某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先加稀硝酸除去,再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原烧碱溶液中含有
9.在自然界里,氮元素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下列关于铵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晶体B.都能溶于水C.遇碱易放出氨气D.存放时无需低温保存
10.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A.AB.BC.CD.D
11.某烟气中含、、等气体,以催化氧化处理其中的,部分流程如图1所示。实验开始时需向“脱硫”装置中加入一定量的溶液,并加入适量铁粉。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吸收液的起始温度对脱硫率和吸收液pH的影响如图2所示:
已知:ⅰ.“脱硫”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有。反应过程中作催化剂,发生Ⅰ和Ⅱ两个反应,其中反应Ⅰ为
ⅱ.当溶液的pH约为5.4时,有利于的脱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提高的脱除率,烟气通入的速率不宜过快
B.反应Ⅱ为
C.温度大于60℃时脱硫率下降,原因是受热分解为
D.“脱硫”后溶液pH约为5.5,原因是加入的Fe将转化为
12.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①是洗气装置,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B.实验室用装置②制取氨气
C.装置③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
D.装置④可验证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13.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AB.BC.CD.D
14.化学和生活、科技、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代壁画颜料中所用的铁红成分为氧化亚铁
B.涂料增稠剂的成分之一聚丙烯酸钠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乙醇汽油的广泛使用能有效减少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
D.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了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15.下列有关氨气的制备、干燥、收集和尾气处理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室制氨气B.图乙:干燥氨气
C.图丙:收集氨气D.图丁:尾气处理
二、填空题
16.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向生石灰中滴加浓氨水,可以快速制取氨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盛放浓氨水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选用下图中的装置制备干燥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尾气吸收(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尾气吸收”装置,可选择_________。
(2)进行性质实验的装置如图。
先打开活塞1,瓶Ⅱ中的现象是_________,稳定后,关闭活塞1;再打开活塞2,瓶Ⅱ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用磷酸()吸收氨气制备干粉灭火剂磷酸氢二铵[],装置如图所示。当溶液pH为8.0~9.0时,停止通,即可制得[]溶液。实验过程中,当出现_________现象时,应及时关闭,打开。
(4)将氨气通入一定量硫酸中可得和混合物,称取该混合物固体样品3.62g,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生成896mL(标准状况),_________。
17.(1)图18-1记录了1940~2000的60年间排放总量的变化,以及产生的主要因素,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是空气中的两大主要来源,请用方程式解释为什么交通运输中会产生的原因______。
(2)比较图18-1和图18-2数据,可以发现2000年以后的十年中排放量迅速降低,其中原因主要有三:
①工业生产中的尾气主要通过集中处理而大幅减少,以碱吸收法和氨还原法为要。
碱液吸收法中沙及到的主要反应为:,
。
若碱液回收尾气以后,溶液中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则尾气中NO和的体积比为______。
氨还原法是在催化剂作用下,用还原NO或,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
若在相同条件下消耗的和生成的的体积相等,则氮氧化物中的x为______。
②交通运输中汽车在尾气排放之前经过三元催化剂的处理,促使尾气中的CO和NO相互反应,转化为可以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③结合社会生活中交通工具的变化,你认为的排放总量的下降,还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请至少列举一条)
18.汽车等交通工具给生活带来便利。然而,未经处理的燃油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因此人们常利用CO、尿素、烃类物质(用HC表示)在合适的条件下还原消除氮的氧化物()。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5 ℃、101 kPa时:
①
②CO的燃烧热为
则反应③:_________。该反应的约为,又知汽车尾气的温度一般在500~1000 K之间,是通过计算说明在此条件下反应③能否自发进行(假定与随温度的变化可忽略不计):________________。
(2)保持温度和压强恒定,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③,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反应③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B.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3)不同温度下,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据此判断提高汽车尾气中NO转化效率最关键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最常用的汽车尾气处理装置是“三元催化转化器”。某研究小组实验中发现汽车尾气中转化效率以及CO与HC的转化效率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质量比)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当空燃比超过14.7时,转化效率明显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针对汽车尾气中的一项处理工艺,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入还原剂氨气或尿素,把尾气中的还原成和。工作原理如图丙:
①写出反应器中还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②工业上利用与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备尿素:。保持200 ℃、15 MPa的条件,在合成塔中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1充入与,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为50%,则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气体的分压等于总压与气体物质的量分数之积)。
三、实验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制取并探究其性质,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装置(Ⅰ)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装置(Ⅱ)中可用______(选填“碱石灰”或“食盐”)作干燥剂。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装置(Ⅲ)中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然后滴加水,观察到试纸颜色变为______(选填“白色”或“蓝色”),原因是氨水呈______(选填“碱性”或“酸性”)。
(4)装置(Ⅲ)中胶头滴管中若改装浓盐酸,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滴加浓盐酸,观察到瓶内充满______(选填“白烟”或“白雾”),写出与HCl反应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5)装置(Ⅳ)中稀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6)用与足量反应,理论上可生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l。
(7)已知:,若把装置(III)换为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当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固体变为________(选填“白色”或“红色”),在这过程中表现出________(选填“还原性”或“氧化性”)。
(8)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写出它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实验室用加热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少量氨气,制取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A正确;
B.氨气极易溶于水,易发生倒吸,装置乙中a的容积较大,可防止制备过程中发生倒吸现象,倒扣的漏斗与液面相切,液体很难倒吸,因此倒扣的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B正确;
C.由向深蓝色溶液中加入乙醇,深蓝色溶液变浑浊,静置后有深蓝色晶体析出,因此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故C正确;
D.由向硫酸铜溶液中逐滴滴加浓氨水,先生成蓝色沉淀,蓝色沉淀逐渐溶解为深蓝色溶液可知,氨分子比水分子更容易与铜离子反应形成配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2.答案:C
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甲装置缺少酒精灯,无法逸出氨气,A项不符合题意;氨气为碱性气体,能与浓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B项不符合题意;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则说明氨气具有还原性,C项符合题意;氨气极易溶于水,水上层的苯无法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反应(Ⅰ)为、反应(Ⅱ)为,则甲为,乙为。
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A项正确;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B项正确;反应(Ⅰ)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常温下不发生,C项错误;反应(Ⅱ)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NO作氧化剂,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A.铝的金属性比铁强,铝热反应是铝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选项A错误;
B.工业上用氨与过量的氧气催化氧化也只能先氧化为NO,再进一步氧化为,选项B错误;
C.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选项C正确;
D.实验室可通过加热氯化铵与固体制氨气,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5.答案:B
解析:若M为四氧化三铁,其与酸反应生成的亚铁盐和铁盐可相互转化,A项错误;
工业上,尾气中的C用石灰乳吸收,B项正确;
实验室制备氨气通常采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C项错误;
根据已知条件,可推知上述转化关系为,硫化氢和二氧化硫会发生归中反应,浓硫酸与二氧化硫不反应,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A.苯是甲苯的同系物,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溶液紫色褪去,故A错误;B.溶液中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共热反应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则向含有铵根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不加热条件下是不可能有氨气生成的,故B错误;C.向铬酸钾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说明增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可使溶液中的黄色的铬酸根离子转化为橙红色的重铬酸根离子,故C正确;D.硫酸铜溶液与少量的氢氧化溶液反应生成不能与葡萄糖反应的碱式硫酸铜,所以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溶液,再滴加葡萄糖溶液并加热,不可能产生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故D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A.汽车尾气中NO主要来源于汽车气缸中的氮气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与汽油、柴油的燃烧无关,A错误;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B错误;
C.葡萄酒中加入适量二氧化硫,可以起到杀菌消毒﹑抗氧化的作用,C正确;
D.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能与反应生成,再被氧气氧化为硫酸钙,工业废气中的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但CO不与CaO反应,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无色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则原固体可能含有碳酸盐、碳酸氢盐、亚硫酸盐或亚硫酸氢盐,故A项错误;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碳酸钡等,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或者硫酸根离子,但两者不同时存在,故B项错误;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不加热和稀溶液只能生成一水合氨,然后在瓶口用湿润的红色石䓋试纸检验,未变蓝色,不能证明原溶液中不含,故C项错误;烧碱溶液中的可与银离子反应,也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则先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硝酸银生成的白色沉淀为氯化银,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B
解析:A.将适量铜粉投入溶液中,振荡,铜粉消失,发生的反应为:,体现的氧化性,没有体现出酸性,A不合题意;
B.向某盐溶液中滴加NaOH浓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生成气体为氨气,则该盐溶液中含有,B符合题意;
C.将鲜花投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鲜花褪色,可能是具有漂白性,也可能是Cl2与鲜花中的水反应的产物HClO其漂白作用,故不能说明HClO具有漂白性,C不合题意;
D.挥发的乙醇及生成的乙烯及混有的二氧化硫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溶液褪色,不能证明产物中一定含乙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解析:A.烟气通入的速率过快,反应物不能充分接触,会降低的脱除率;故A正确:
B.作催化剂,反应IⅡ要消耗生成,故反应为,故B正确:
C.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不利于的脱除,故C错误:
D.“脱疏”后溶液pH约为5.5,酸性减弱,疏酸被消耗,结合情景解题思路原因是加入的F将转化为,故D正确: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装置①做洗气装置时,应长进短出;
用装置②制取氨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制备氢氧化亚铁时,胶头滴管要伸入新制硫酸亚铁溶液中。
13.答案:B
解析:A.检验时,应滴加浓NaOH溶液并加热,才能让生成的一水合氨分解得到,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色,因此由该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该固体试样中一定不存在,A不符合题意;B.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铜单质氧化为而自身被还原为,此实验的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B符合题意;C.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C不符合题意;D.由于溶液中含有,加入稀盐酸后,体现强氧化性,将氧化为,D不符合题意。
14.答案:D
解析:A.氧化亚铁呈黑色,古代壁画颜料中所用的铁红成分为氧化铁,故A错误;B.涂料增稠剂的成分之一聚丙烯酸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B错误;C.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是发动机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的,所以乙醇汽油的广泛使用不能有效减少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故C错误;D.二氧化碳属于无机小分子、淀粉属于有机高分子,所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了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5.答案:C
解析:A.氯化铵加热可生成氯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化合成氯化铵,不能制备氨气,故A错误;B.碱石灰可吸收水,干燥气体应从大口进小口出,故B错误;C.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导管短进长出可收集氨气,故C正确;D.倒扣的漏斗在液面下,易发生倒吸,漏斗口应在液面上,故D错误;故选:C。
16.答案:(1);分液漏斗;defgde;EG
(2)产生白烟;烧杯中的石蕊溶液会倒流进入到瓶Ⅱ中,形成红色溶液。
(3)倒吸
(4)1:2
解析:(1)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分解为氨气,其反应方程式为;盛放浓氨水的仪器为分液漏斗;A为制气装置,实验室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因此收集方式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在收集装置与尾气处理装置之间需要连有一个干燥装置,连接顺序是a→d→e→f→g→d→e→收集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常用水来吸收尾气,同时要防止倒吸,因此用EG作尾气吸收装置;故答案为;分液漏斗;defgde;EG。
(2)先打开活塞1,氨气与HCl反应生成固体,因瓶Ⅰ中的压强大于瓶Ⅱ中的压强,因此在瓶Ⅱ中有白烟产生;氨气是碱性气体,遇石蕊,溶液变红,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容易引起倒吸,因此稳定后,关闭活塞1;再打开活塞2,瓶Ⅱ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石蕊溶液会倒流进入到瓶Ⅱ中,形成红色溶液;故答案为有白烟产生;烧杯中的石蕊溶液会倒流进入到瓶Ⅱ中,形成红色溶液。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可选择打开活塞以平衡气压,防止发生倒吸,因此实验过程中,当出现倒吸现象时,应及时关闭,打开,以平衡内部气压,故答案为倒吸。
(4)令硫酸铵的物质的量为aml,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为bml,因此有132a+115b=3.62,根据氮原子守恒,用2a+b=,两式联立解得a=0.01,b=0.02,a∶b=1∶2;故答案为1∶2。
17.答案:(1)
(2)①7∶9;、;
②
③从燃油汽车更新为电动汽车,内燃机的火车变成电动的高铁,发展公众交通的地铁出现,一方面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同时也将污染气体集中于电力生产企业,便于集中处理,提高了污染物处理的效益
解析:
18.答案:(1)-746.5;由时反应能自发进行可知,当时反应③可自发进行,因此反应③在500~1000 K时能自发进行
(2)A
(3)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4)空燃比超过14.7时,CO与烃类物质主要与发生反应
(5)①
②0.01
解析:(1)由题意可知,①、②,反应②-反应①可得反应③:。
(2)由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时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符合题意;反应③的正反应为气体总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故当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不符合题意;反应③进行的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总物质的量改变,故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改变,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温度和压强恒定,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总体积不断减小,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断增大,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不符合题意。
(3)由图甲可知,反应③的平衡常数在500~1000K时远大于10,因此从热力学角度可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极大。若想提高反应的转化效率,则需从动力学角度考虑,即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3)由图甲可知,反应③的平衡常数在500~1000 K时远大于,因此从热力学角度可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极大。若想提高反应的转化效率,则需从动力学角度考虑,即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4)CO与HC除了可被氧化外,还可被空气中的氧化,当空燃比过高时,CO与HC会与反应,降低了的转化效率。
(5)②假设起始通入3 ml 与1 ml ,平衡时的转化率为50%,则平衡时消耗0.5 ml ,可得三段式:
。
19.
(1)答案:酒精灯
解析:装置(Ⅰ)中根据仪器a的构造可知其为酒精灯。
(2)答案:碱石灰
解析:装置(Ⅱ)的目的是干燥氨气,食盐不具有吸水性,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
(3)答案:蓝色;碱性
解析: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装置(Ⅲ)中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然后滴加水,因为氨气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为弱碱,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显碱性,红色石蕊试纸遇碱会变蓝色。
(4)答案:白烟;
解析:装置(Ⅲ)中胶头滴管中若改装浓盐酸,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滴加浓盐酸,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固体氯化铵,在试剂瓶中可以看到白烟,相应的反应为。
(5)答案:吸收多余的氨气
解析:氨气是有毒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可污染环境,因此装置(Ⅳ)中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6)答案:0.1
解析:用与足量反应,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理论上可生成的物质的量是0.1ml。
(7)答案:红色;还原性
解析:已知,把装置(Ⅲ)换为如图所示的装置,当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的氧化铜固体变为红色的铜单质,在这过程中转变成,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表现出还原性。
(8)答案:制化肥
解析: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与酸反应产生铵盐做氮肥使用。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甲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甲苯及其同系物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已知水溶液中为黄色,为橙红色)
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使转化为
D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再滴加葡萄糖溶液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可检验葡萄糖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将适量铜粉投入溶液中,振荡,铜粉消失
溶液显酸性
B
向某盐溶液中滴加NaOH浓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将鲜花投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鲜花褪色
HClO具有漂白性
D
将乙醇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并将产生的气体干燥后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
反应中有乙烯生成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取某固体试样加入适量水,取少许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管口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无明显现象
该固体试样中一定不存在
B
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向具支试管中加入2mL浓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一段时间后,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
剧烈反应,铜丝表面放出红棕色的气泡,铜不断溶解,溶液变成绿色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
取未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足量稀盐酸
沉淀不溶解
溶液中一定含有
D
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再加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稀盐酸可以将氧化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练 物质的化学计量,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练 氮的固定,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同步测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