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第1页
    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第2页
    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题技巧】
    一、概念
    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指露点低于零)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二、形成分析
    秋季,随着冷空气南下,各地常出现霜。霜是近地面的最低气温低于0℃时,水汽在地面或植物等物体表面凝华而形成的白色冰晶。霜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霜和露的出现过程雷同,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其形成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变化影响。古时,人们认为霜同雨、雪一样从天而降,也正因此,在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词。现在看来,这种对霜的认识,不过是当时条件下先人们的一种推断而已。
    1、霜是水的一种固态表现形式,要形成霜,必须有足够的水汽。固相的水比液相和气相的水温度低,所以,形成霜需要较低的温度。
    2、霜需要有附着物,植物叶片、栏杆乃至土壤都可以充当这样的物体。夜间,因为没有太阳辐射,气温逐渐降低,寒冷厚重的空气由于密度较大,会在地势低洼处聚集,使得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逐渐积聚,凝华成霜。
    3、云不利于霜的形成。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夜间出现的云会妨碍地面物体的辐射冷却作用,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4、微风有利于霜的形成,强风则不利于霜的形成。微风条件下,空气会缓慢流过较冷的物体表面,并且不断提供水汽,从而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在大风天气条件下,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导致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变短,不易形成霜。在大风天气条件下,上下层的空气容易混合,不利于近地面温度的降低,也会妨碍霜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当风速达到3级以上时,不利于霜的形成。
    5、不同的地面物体对霜的形成也有不小的影响。草叶等表面积相对较大的物体表面容易形成霜。这是由于,在相同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更快。土块等粗糙的物体表面要比光滑的物体表面更容易形成霜,这是因为粗糙的物体表面更有利于辐射散热。
    特别提示:霜因“寒”而生,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霜的出现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朗且寒冷,大气层结稳定,地面辐射降温强烈,所以我国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
    【专项突破】
    一、单选题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注: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完成下面小题。
    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2.“放火作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
    ①“烟气”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②“烟气”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③“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烤暖;④“放火作煴”,直接将霜融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B 2.A
    【解析】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在深秋季节,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温度高,蒸发地面水分到空气中,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温度低,水汽迅速凝结,形成霜,B正确;多雨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降幅小,排除A;北方的冷空气减小蒸发,排除C;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多,温度较高,不易结霜,排除D;故选B。
    2.“放火作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增加了大气中的颗粒和二氧化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①②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白天灼热的太阳发出强烈的短波辐射,大气层能让这些短波光顺利地通过,而到达地球表面,使地表增温。晚上,没有了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热量。因为地表的温度不高,所以辐射是以长波辐射为主,而这些长波辐射大气层的通过能力较弱,故地表热量不会更丧失太多,地表温度也不会降的太低。这样,大气层就起到了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作用。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如下图。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以下哪种天气条件有利于霜的形成( )
    A.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B.微风阴雨的冬春清晨
    C.大风晴朗的冬春夜晚D.大风阴雨的秋冬清晨
    4.与黑霜相比,白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小,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①黑霜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
    ②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
    ③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
    ④黑霜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减缓了气温回升的速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3.A 4.A
    【解析】3.秋冬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因此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利于霜的生成,A符合题意;阴雨天气时云层较厚,夜晚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强,近地面不易冷却,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B;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C、D。故选A。
    4.材料信息表明,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黑霜是因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人们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但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①正确;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现象时,水汽的保温作用较强,因此白霜时的近地温度高于黑霜时的近地温度,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②正确;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导致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③正确;黑霜时未结霜,不存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现象,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
    运用地膜覆盖技术栽培植物,是实现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举措。下图为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其原理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较强
    C.多云的夜晚,地面辐射较弱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克服“遭霜无子”的现象,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因是地膜可以( )
    A.增强太阳辐射总量B.减少大气逆辐射
    C.减少地面热量散失D.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5.D 6.C
    【解析】5.“天雨初晴,北风寒彻”表明是冬季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现象,由于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温度骤降,易产生霜冻现象,D正确。雨后的夜晚气温不一定低,暖锋降雨的雨后的夜晚气温较高,A错误;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热量多,地面降温幅度大,地面温度较低,则地面辐射不强,且与题意不符,B错误;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面温度下降幅度不大,地面辐射并不弱,且与题意不符,C错误。故选D。
    6.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大多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由于地膜的阻隔,薄膜内外热量交换被抑制,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散失,从而具有较强的保温作用,有效提高地温,C符合题意;地膜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反射作用,有削弱进入地膜内的太阳辐射,因此不会增强太阳辐射,也不会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排除AD;地膜内大气水汽含量较大,有可能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排除B。故选C
    【点睛】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
    霜柱是一种立于地表的丝状冰体,因水汽凝华而形成,顶部有少量细小土块,根部位于浅表土层之中。下图是某地的霜柱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霜柱形成过程中,水汽来源及凝华发生部位分别是( )
    A.近地面空气,霜柱顶部B.近地面空气,霜柱根部
    C.浅表以下土层,霜柱顶部D.浅表以下土层,霜柱根部
    8.有利于霜柱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①气温日较差大②气温日较差小③近地面风力大④近地面风力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霜柱形成时浅表以下土层的温度( )
    A.低于0℃,且向下递增B.低于0℃,且向下递减
    C.高于0℃,且向下递增D.高于0℃,且向下递减
    【答案】7.D 8.B 9.C
    【解析】7.“顶部有少量细小土块,根部位于浅表土层之中”说明凝华发生部位是霜柱根部,水汽来自土层内部,即浅表以下土层,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气温日较差大,使得夜间土层温度向下递增明显,造成浅表土层温度低于0℃,浅表以下土层温度高于0℃,有利于土层内部水汽凝华,①正确,②错误;霜柱是一种立于地表的丝状冰体,轻柔脆弱,近地面风力大,会造成霜柱破坏,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浅表以下土层的温度高于0℃,水汽不会直接凝华,而是上升至霜柱根部发生凝华。温度下热上冷,有利于土壤孔隙内空气上升,将水汽输送至霜柱根部发生凝华。因此,霜柱形成时浅表以下土层的温度高于0℃,且向下递增。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
    霜冻是指生长季节内因土壤表面和植株体温度降到0℃以下而引起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按成因可分为平流型霜冻、辐射型霜冻和平流辐射型(混合型)霜冻。依据发生的时期可分为春霜冻、秋霜冻以及冬霜冻。3种霜冻中春霜冻对梨树的危害比其他两种霜冻大,每年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了降低霜冻的危害,一些果园采用下图所示的防霜机,此装置的防霜原理主要是利用“逆温现象”,采用风机搅动气流的方式来提升果园地面温度,从而减轻霜冻的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春霜冻对梨树的危害比其他两种霜冻大的原因是春季( )
    A.梨树处于开花期B.北方冷空气最强C.霜冻的强度最大D.阴雨天气频繁
    11.防霜机工作的最佳时段为( )
    A.2:00—6:00B.8:00—12:00C.13:00—17:00D.19:00—23:00
    【答案】10.A 11.A
    【解析】10.春季为梨树开花期,梨花受霜冻将影响梨子产量;冬季梨树处于休眠期,冬霜冻影响小;华北梨子一般在8-9月成熟,成熟期梨子可据气象预报抢收,秋霜冻影响小,A正确;冬季北方冷空气最强,B错误;冬季霜冻的强度最大,C错误;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不易出现霜冻,D错误。故选A。
    11.防霜机在逆温最强时工作,日出前逆温最强,A正确;8:00—12:00为上午,B错误;13:00—17:00为下午,C错误;19:00—23:00为上半夜,D错误。故选A。
    【点睛】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日出前达到最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雾凇仪态万方,独具风韵。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而成,或水雾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粗细不等的树枝上,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丰满水电站因运营年代久远,当地水利部门打算拆除,受到当地人的反对。下图为吉林雾凇形成示意图和景观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吉林市丰满水电站附近常出现雾凇的原因。
    (2)指出图示河流的流向并分析其水文特征。
    【答案】(1)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水温度远高于气温,水汽蒸发多,水汽遇低温,凝结形成雾。
    (2)流向:由东南流向西北,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文特征:流量较稳定,冬季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流速较慢。
    【分析】本题以吉林雾凇为材料,涉及雾凇出现的原因、河流流向的判断和水文特征的描述,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而成,或水雾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粗细不等的树枝上,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结合图示,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冬季气温低,位于松花湖丰满大坝的下游沿岸地区,湖水从大坝流出,水温高,水汽蒸发多,带来充足的水汽,丰满水电站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消散,水汽遇寒冷的空气在树枝上凝结,形成雾凇。
    (2)根据图中等高线图可知,图中东南部地势较高,西北部较低,推断出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也可以根据水库位于大坝的上游方向判断河流流向;此河段受上游水电站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作用的影响,水流平稳,流速较慢,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水温为4℃,冬季无结冰现象。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霜冻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每年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雪后,一些地方在雪面又凝结了霜,这种现象叫“雪上加霜”。另一些有降雪但未形成积雪的地方,气温降到0℃以下,地面却不见结霜,这叫做“无雪遭黑霜”,两种现象都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1)事实表明“雪上加霜”对越冬作物的危害比“无雪遭黑霜”相对轻一些,解释其原因。
    (2)提出减轻农作物遭受霜冻灾害影响的措施。
    【答案】(1)有积雪的地方,雪对土壤中的热量有防扩散作用(雪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在雪面形成的霜,在水汽凝华时,还可以释放部分热量,对越冬作物的危害相对轻一些。无雪遭黑霜的地表缺乏雪的保护,地面辐射将热量大量散失;黑霜发生的较为隐蔽,不易被人们察觉。
    (2)对农作物进行覆盖(如塑料薄膜、棉被、草帘、秸秆等);对农作物喷洒水(提前冬灌);培育早熟、耐寒的作物品种;加强霜冻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
    【分析】本题以霜冻为材料,涉及大气受热过程以及灾害防御措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雪有很多空隙,是热的不良导体,对土壤中的热量有防扩散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而在雪面形成的霜,在水汽凝华成冰晶时,还可以释放部分潜热,有利于保温,这样对越冬作物的危害相对轻一些。 相反,无积雪的作物茎叶表面结霜,由于辐射冷却更甚,反而危害偏重;那么如果气温降到0℃以下,而未结霜,与结霜统称为“霜冻”,俗称“黑霜”,黑霜发生的较为隐蔽,不易被人们察觉,其危害最重。
    (2)傍晚向农田里灌水,增大了下垫面的热容量,减缓夜间温度下降的幅度;夜间在农田里制造烟雾增大了空气的尘埃,增大了大气逆辐射,减缓夜间气温的下降幅度;加强霜冻的监控与预测,从种植物种时选择抗冻品种,合理运用栽培技术措施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危害、减轻危害、挽救危害;对农作物进行覆盖,减少霜冻灾害的影响等。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古诗词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刘禹锡《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
    (1)写出图中数码①②③④代表的含义。
    (2)从地理角度,解释“山明水净夜来霜”的含义及原因。
    【答案】(1)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③大气逆辐射;④地面辐射。
    (2)含义:(山明水净即天高云淡)深秋晴朗的夜晚就会出现霜。
    原因: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下降到0℃以下,就会产生霜。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2个小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①从云层指向大气上界,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太阳辐射指向大气,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③从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④从地面指向大气,为地面辐射。
    (2)山明水净是天高云淡的意思,因此山明水净夜来霜是深秋晴朗的夜晚就会出现霜。原因: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遇冷凝华产生霜。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湟水河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河长349km,支流众多,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为黄河第三大支流。西宁、民和均地处较大盆地内,其中以西宁盆地为最大。左图示意湟水河水系,右图示意西宁、民和径流量占比季节变化。

    (1)指出湟水河的补给水源及对应的补给时间。
    (2)与西宁相比,分析夏秋季民和径流量较大的原因。
    (3)“日愁暴雨夜愁霜”是夏季西宁盆地天气特征的真实写照,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信息,指出青海湖的性质(淡水湖/咸水湖),并说明判断依据。
    (5)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多年呈递增趋势,请分析可能原因。
    【答案】(1)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全年有地下水补给。
    (2)地处西宁下游,汇水量较大;地处西宁东部,地势较低,夏秋季降水量较大;西宁盆地面积大,人口多,水资源消耗量大。
    (3)西宁盆地地势高,夏季白天光照强,蒸发旺盛,盆地内水汽含量大,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多暴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多霜。
    (4)咸水湖;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山地阻挡,周高中低,盐分无法排出;蒸发强烈,导致盐度高。
    (5)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冰川退缩,短期内入湖水量增加;流域内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
    【分析】本题以湟水河相关材料为背景材料,涉及到陆地间水体补给关系、影响降水的因素、河流与湖泊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河流补给来源主要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由所学知识结合图示可知,湟水河流域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该流域多峡谷和盆地,山地多,海拔高,由右图可知,湟水夏季径流占比较大,除雨水补给外,应存在较多的冰雪融水,故夏季的补给来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由右图可知,西宁在4、5月份出现小汛期,说明湟水河流域有部分春季出现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全年都有一定的径流量,说明有地下水全年补给。
    (2)由材料可知,该地海拔高,人口更容易集中在地势相对较低的盆地区域。西宁盆地大于民和盆地,适合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更大,人口多,水资源消耗量较大,尤其夏季灌溉引水较多,导致西宁盆地径流夏季相对少于民和盆地;由图可见,民和位于相对更下游的位置,从西宁向民和流动的过程中,多条支流汇入,夏秋季节,冰雪融水和降水较多时,民和地区径流汇水量更大,径流量大于西宁盆地;由图可见民和盆地相对位置更靠东,且海拔低于西宁盆地,夏秋季节更容易形成降水,降水量大于西宁盆地,导致其径流较高。
    (3)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宁位于青藏高原,虽为盆地地形,但地势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夏季白天光照强,地面温度高,气压低,蒸发旺盛,加之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水汽含量较大,导致对流天气多,易形成暴雨;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差,夜晚降温快,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霜。
    (4)读图可知,青海湖的周围有多条河流汇入,汇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带来盐分;由于高山环绕,周高中低,湖泊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再加之此区域蒸发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盐度高,故青海湖为咸水湖。
    (5)青海湖水体面积及水位连续多年递增可能与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大及湖区生态环境改善有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川加速融化,使入湖河流水量增大,湖泊水面面积变大,水位上升;流域范围内实施了生态保护措施,如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其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使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多年呈递增趋势。

    相关学案

    高频考点21 季节的判断-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1 季节的判断-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频考点20 季风-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0 季风-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频考点19 干热河谷-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19 干热河谷-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