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凤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1页。
    1.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里,发现了一些加工精细的小石镞(如图)。据考证,这些小石镞是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实物。这表明古人类
    A.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 B.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
    C.已经具备了审美意识 D.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出土的小石镞是弓箭的部件,弓箭的使用可以远距离捕杀野兽,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D项正确;小石镞不是珍贵物品,不能反映阶级分化,排除A项;文物不能推断古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排除B 项;小石镞不是艺术品,不能体现古人类的审美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2.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A.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男性处于统治地位 D.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大汶口文化 遗址概况,墓葬品的差异悬殊,表明当时已经有着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随葬品生产技艺情况,不能得出“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阶级矛盾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男性和女性墓葬差异,不能得出“男性处于统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3.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A.龙山文化时代已有分封制 B.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悠久
    C.中华文明起源于龙山文化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可知龙山文化已经出现了宫殿、礼器,具备了早期国家的部分特征,D项正确;西周时期才出现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有天文建筑,无法说明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龙山文化的特征,无法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此,排除C项。故选D项。
    4.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A 当政者均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对施政有制约作用
    C.原始民主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国人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人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并非强调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导向,A排除;“原始民主左右了国家的决策”的说法夸大了“国人”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C;近代民主的特点是代议制民主,D不符合史实,排除。
    5.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尚书周书》中存在大量保民的思想,说明周初重视民本,民本思想已经萌发,D项正确;材料内容说明出现了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更不能说明君权受到百姓制约,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商朝的治国思想,无法体现是对商朝治国思想的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
    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但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这反映了()
    A.宗法等级制度已彻底瓦解 B.齐桓公以尊王来巩固霸业
    C.齐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确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稳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周襄王派人参加会盟,说明了周王对此次会盟的重视,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另一方面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说明当时周王室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形式上仍是各诸侯的宗主国,有受到礼遇的资格,齐桓公以尊王赢得人心,巩固霸业,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宗法制还有一定影响力,排除A项;葵丘会盟即是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排除C项;根据材料“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可见周王室衰微,排除D项。故选B项。
    7.春秋战国时期大小千余次战事,造成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惨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是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对这段历史却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费正清认为的“活力、能力和创造力"源于
    A.百家争鸣局面 B.各国纷纷变法 C.井田制的瓦解 D.铁犁牛耕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思想争鸣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铁犁牛耕的出现,D项正确;百家争鸣、各国变法、井田制瓦解,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充满活力、能力和创造力表现而非原因,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BC项。故选D项。
    8.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
    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A.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
    C.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对内推行严刑峻法,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和兼并战争,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成为他后来被杀的重要原因,可见商鞅变法峻法少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废除井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严令分家,排除D项。故选C项。
    9.“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强调的是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国家,这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儒家主张仁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A项正确;百家并非讨论国家统一方式,排除B项;百家并非讨论国家最高统治权,排除C 项;百家争鸣并非讨论单纯的学术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1.战国时期,各国在边界上修筑长城并建立军事要塞。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此举有利于()
    A.维护皇帝独尊 B.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思想控制 D.扩大地方权力
    【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可知,秦灭六国后,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有力的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则有利于防止国内地方势力的扩张,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维护皇帝独尊是建立皇帝制度,加强皇权,排除A项;加强思想控制的是焚书坑儒,排除C项;扩大地方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为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其中为“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官职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九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三公九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A项正确;太尉管理军事,是虚设,排除B项;御史大夫管理监察,排除C项;九卿分管的是皇家具体的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3.秦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系统,西南开秦蜀栈道、云贵五尺道,向北修直道至九原郡,南开灵渠连通珠江、长江水系。秦的这些做法
    A.开始了中国的路网建设 B.利于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
    C.旨在满足军事战略需要 D.实现了对郡县的直接管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秦的道路交通建设,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选B;A、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14.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说明秦朝被“族” 由于
    A.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B.秦朝自身暴虐无道
    C.秦朝推行郡县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可知,杜牧认为秦朝被“族”是由于自身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秦以法家治国,严刑峻法、暴虐无道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战争,最终导致秦亡,故B项正确“六国后代发动叛乱”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秦朝推行郡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5.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A.基本废止秦朝政制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法家思想开始消亡 D.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惠帝、吕后主政时期,废除一系列严刑峻法,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徭役负担,这说明汉惠帝、吕后延续汉高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而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了秦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才成为正统思想,而不是汉惠帝时期,排除B项;汉初废除一些法律法规不代表法家思想开始消亡,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6.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 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和将淮南国一分为三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齐国和淮南国并不是边疆地区,排除A项;汉文帝的目的是为了削弱诸侯势力,而不是加快经济开发和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D项。故选B项。
    17.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侵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为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并没有政权更迭,排除C项;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D项。故选B项。
    18.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洛阳西郊等地都出土了类似的铜镜,这说明中亚地区和中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故B正确;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故A错误;C项错在“遍销世界各地”,说法绝对,故错误;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故D错误。
    19.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致使农民倾家荡产,绿林赤眉应时而起;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A.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 B.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 D.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因王莽改制未能解决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问题,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进而爆发了农民起义。由此可知,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D项正确,“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两汉农民起义原因不尽相同,排除A项,“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统治阶级的改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郭沫若曾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郭沫若意在肯定《史记》的()
    A.文学价值 B.伦理价值 C.史学价值 D.研究价值
    【答案】A
    【解析】
    【详解】郭沫若认为《史记》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史书,甚至也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集,由此可是是肯定了它的文学价值,A项正确;材料与伦理价值、史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第I卷(非选择题,共三小题,40分)
    2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个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原住民,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在文化上的影响。
    【答案】(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
    (2)特点: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分封对象多元。
    (3)影响:强化了家族观念;丰富了地方文化,促成了地方文化异质化;传播了西周文化;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可得出夏商周“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根据材料一“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得出“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根据材料一“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可得出“有了共同的祖先观念”;根据材料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文化方面股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可得出“有了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二“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据材料二“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可得出“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据材料二“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可得出“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据材料二“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可得出“分封对象多元”。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在文化方面影响,可以从强化家族观念角度思考,从丰富地方文化、传播西周文化角度思考,可以从增强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以后文化融合与大一统等角度思考。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1)主张: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
    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
    (2)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影响: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显现,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知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孟子的主张不符合但是诸侯争霸的需要,因此不受统治者重视。
    (2)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面影响主要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显现,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汉承秦制”基本符合史实,但不全面。
    秦统一后,制定秦律管理人民,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以秦律为蓝本制定完善了法律制度,沿用三公九卿制等中央官制,地方上以郡县制为主体,为维护统治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汉代在秦朝的制度基础上又有诸多调整和发展,改变了秦朝严刑峻法的做法,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在地方上由郡国并行制到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成熟,逐渐将儒家思想发展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总之,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随着社会形势发展,汉政府的制度也有发展和变化。
    (说明:秦、汉制度不局限于表格内容,答出经济制度、选官制度、边疆制度等均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观点阐述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围绕汉承秦制”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秦律严酷汉高祖颁行《九章律》,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焚书坑儒,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秦朝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可提炼总结观点,“汉承秦制”基本符合史实,但不全面。
    其次,围绕秦朝和汉朝的制度不同方面,进行分别阐述,如:秦统一后,制定秦律管理人民,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以秦律为蓝本制定完善了法律制度,沿用三公九卿制等中央官制,地方上以郡县制为主体,为维护统治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汉代在秦朝的制度基础上又有诸多调整和发展,改变了秦朝严刑峻法的做法,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在地方上由郡国并行制到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成熟,逐渐将儒家思想发展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最后,再次总结升华,明确观点的正确性。如:总之,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随着社会形势发展,汉政府的制度也有发展和变化。本题也可从经济制度、选官制度、边疆制度等角度回答,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汉承秦制”
    秦制
    汉制
    律法
    秦律严酷
    汉高祖颁行《九章律》;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思想
    “焚书坑儒”
    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中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官制
    丞相为核心的官僚体制
    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
    地方管理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到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相关试卷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如图信息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