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清华园实验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清华园实验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高一语文参考答案docx、高一语文答题卡docx、高一语文作文纸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解析:C.“更要忍受内心的煎熬”错误,原文“陶渊明辞彭泽县令而去做‘陇亩民’,不仅自己‘秉耒欢时务’,而且还‘解颜劝农人’”“同时,他自己‘解印绶,弃官去’后,便有滋有味地操起开荒、种豆、锄草、收禾这些农圃营生”可知陶渊明乐于躬耕在农田,并非忍受煎熬。故选:C。
2.答案:C
解析:C.“由沦于物欲转而反本归真,因而……”强加因果,原文“‘拙’‘真’‘自然’在陶渊明诗文中是同义词;‘守拙’‘养真’‘返自然’因而也是同义语,它们同指个体生命从营遂于外转而反求诸己,由沦于物欲转而返本归真”,可见“由沦于物欲转而反本归真”并不是“拙”“真”“自然”是同义词的原因。故选:C。
3.答案:D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陶渊明“守拙”是保持自身纯朴之本性,不同流合污,不愿违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机巧之中。A.选项表达的意思是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选项表达的意思是陶渊明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选项表达的是陶渊明为思念亲友而作。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选项写山村生活的简单、纯朴,与外界人事无涉(“罕人事”),与官贾不相交往(“寡轮鞅”),因而得到清静自在的居处(“白日掩荆扉”),空灵纯粹而不作世俗之想(“虚室绝尘想”)。表达了“守拙”的品格特质。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D。
4.答案:①文章首先定义的陶渊明的“守拙”等品格的相关内容和特点,引出“守拙”就是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或本性的论点。②然后论证传统和当时的文化对躬耕的态度,得出陶渊明以沉重的代价坚守自己的“守拙”的理想。③接着从陶渊明自己对农耕的态度入手分析他对自己选择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反面批评,另一方面是正面介绍陶渊明的做法,正反对比论证。④最后得出陶渊明归隐躬耕除了像农民那样关心作物收成的丰歉外,他同时也关注自己生命本性的“养真”与“守拙”的结论,强调他的归隐农耕和一般农人的不同之处,对比中论证了陶渊明的归隐的目的。
解析:“‘拙’‘真’‘自然’在陶渊明诗文中是同义词;……‘复得返自然’不仅仅是指最终返回到了竹篱茅舍榆树柳丛的田园,更主要是指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或本性”,文章首先定义的陶渊明的“守拙”等品格的相关内容和特点,引出“守拙”就是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或本性的论点。“对于陶渊明这种自小‘游好在六经’的士人来说,选择躬耕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孔子早有……不难想象,陶渊明选择躬耕既要忍受来自士林的轻薄嘲讽,还得忍受有悖孔子遗训的指责批评,更不得不忍受耕不救穷的煎熬。以如此沉重的代价换来贫穷,却偏偏要选择躬耕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陶渊明真是‘拙’到家了”,然后论证传统和当时的文化对躬耕的态度,得出陶渊明以“以如此沉重的代价换来贫穷,却偏偏要选择躬耕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陶渊明真是‘拙’到家了”。“一方面,他谴责当世那些‘曳裾拱手’……同时,他自己‘解印绶,弃官去’后,便有滋有味地操起开荒、种豆、锄草、收禾这些农圃营生”,接着从陶渊明自己对农耕的态度入手分析他对自己选择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反面批评,另一方面是正面介绍陶渊明的做法,正反对比论证。“‘寄托原不在农’一语有失绝对和偏颇,但这无妨沃氏解释的深刻独到。陶渊明归隐躬耕除了像农民那样关心作物收成的丰歉外,他同时也关注自己生命本性的‘养真’与‘守拙’……农民的耕作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他与‘陇亩民’的这些差别不仅不影响他作为诗人的伟大,反而正是这些差别使他的人生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具有存在的深度”,最后得出陶渊明归隐躬耕除了像农民那样关心作物收成的丰歉外,他同时也关注自己生命本性的“养真”与“守拙”的结论,强调他的归隐农耕和一般农人的不同之处,对比中论证了陶渊明的归隐的目的。
5.答案:①材料一通过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来得出诗人“守拙”的精神状态。②材料二先定义陶渊明的“守拙”为何?再通过分析传统和当时的文化对躬耕的态度,分析陶渊明“守拙”的艰难过程,最后是他“守拙”躬耕的特点与一般农人的区别。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介绍了陶渊明“守拙”;第二段介绍了陶渊明诗歌中经常出现“守拙”;第三、四和五段介绍“守拙”是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选择,并且在其诗文中得以彰显;分析材料一可得出侧重点在介绍陶渊明的“守拙”的精神状态,并在其诗歌中寻找到依据。
材料二“‘拙’‘真’‘自然’在陶渊明诗文中是同义词;‘复得返自然’不仅仅是指最终返回到了竹篱茅舍榆树柳丛的田园,更主要是指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或本性”,先定义陶渊明的“守拙”为何?再通过“对于陶渊明这种自小‘游好在六经’的士人来说,选择躬耕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孔子早有……不难想象,陶渊明选择躬耕既要忍受来自士林的轻薄嘲讽,还得忍受有悖孔子遗训的指责批评,更不得不忍受耕不救穷的煎熬。以如此沉重的代价换来贫穷,却偏偏要选择躬耕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陶渊明真是‘拙’到家了”,然后论证传统和当时的文化对躬耕的态度,得出陶渊明以“以如此沉重的代价换来贫穷,却偏偏要选择躬耕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陶渊明真是‘拙’到家了”,分析传统和当时的文化对躬耕农田的态度,分析陶渊明“守拙”的艰难过程。最后“‘寄托原不在农’一语有失绝对和偏颇,但这无妨沃氏解释的深刻独到。陶渊明归隐躬耕除了像农民那样关心作物收成的丰歉外,他同时也关注自己生命本性的‘养真’与‘守拙’……农民的耕作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他与‘陇亩民’的这些差别不仅不影响他作为诗人的伟大,反而正是这些差别使他的人生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具有存在的深度”,最后是他“守拙”躬耕的特点与一般农人的区别。
整理可得材料一侧重通过陶渊明的诗歌发掘“守拙”的含义及他的人生追求;材料二侧重陶渊明的“守拙”“养真”“返自然”的精神特质在当时所遇到的阻碍,说明了当时的陶渊明格格不入其流,最后论述了陶渊明的归隐躬耕的真实意图和与一般农人的不同之处。
6.D
解析:选项D.“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人公妻子……”理解错误。文章主要是为了表现阿纯的善良、乐观,所以小说主人公是“阿纯”,而非“我”的妻子。故选D。
7.C
解析:选项C.“推动后文情节发展”错误,小说《百合花》中对“布片”的描写共有三处,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第二次是文本二中“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故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是照应前后文,不是推动后文情节发展。故选C。
8.①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1分,动作描写也可得分)。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1分)。②与前文形成对比(1分),阿纯说不收工钱,此处又小心谨慎地把工钱收好,引发读者的思考(1分)。③情节上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2分)。
解析:内容上,画线句是“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段描写是写阿纯把“工钱”珍藏起来的情景,“装进一个信封”“把信封夹在书里”“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
情节上,联系后文“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可知,原来阿纯这么看重“工钱”,是早就打算用这钱给妻子买喜欢的百合花布,因此这个句子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表达效果上,文章开头已明确阿纯为了多读书不想要工钱,行文到此,阿纯却收下了工钱,引发读者的思考。
9.①标题《最美是百合》运用象征的手法(0.5分),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0.5分),更说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夫妇二人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待人真诚的美好品质(1分),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1分)。
②课文《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也使用了象征手法(0.5分),不仅代表了“百合花被”(0.5分),更是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如百合花一般的美好品质(1分),也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1分)。
解析:两篇文章的标题“最美百合”“百合花”均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层含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这两个标题都具有象征含义。
本文题目《最美是百合》,具有象征意义,百合花是纯洁美好的,阿纯为了满足妻子买百合花布的愿望,宁可用自己的工钱买给她,阿纯的形象也是纯洁美好的。因此这个标题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
由结尾阿纯的信,“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可知,标题也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文中的百合花布,只是用来表现出人形象的载体。如果改成了《百合花布》,则失去了象征意义,使文章丧失了诗意和美感。
同样,茹志鹃的《百合花》也具有象征意义,在“借被”“献被”这两个情节中,小说通过新媳妇对百合花被处置过程的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
同时,百合花寓意着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之间开着一朵纯洁的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如果将题目改成《百合花被》,则情感得不到升华,体现不出那个年代情感的纯真与美好。
10.BDG
11.A
12.D
13.(1)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2)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自然有闲适自得的时候。
14.材料一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材料二强调初学时应先静坐安定思绪;心绪稍定后要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初学的时候必然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就是思诚,心中所思都是天理。“初学”作状语,“必须思”和“省察克治”都是谓语,主语省略,应在“省察克治”前后都停顿,即BD处都应断开;“即是思诚”作谓语,构成判断句,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疑问代词,哪里。句意:风雨从这里兴起。/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B.正确。句意: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C.正确。间断;参与。句意: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D.正确。句意: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马上纠正。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错误,材料一运用了大量比喻,而材料二只在说理关键处运用了比喻,没有运用大量比喻。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驽”,劣马;“驾”,一天的行程;“舍”停止。
(2)“私”,私欲;“克”,克制;“端拱”,闲适自得。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概括:材料一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2)根据“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须教他省察克治”概括:
材料二强调初学时应先静坐安定思绪,心绪稍定后要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材料二:
一天,(师生)探讨做学问的功夫。先生说:“教导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思不专,精神不集中,其心中考虑的大多是人的本能欲望方面的事,所以先教他静坐安定思绪。时间久了,等到他心意稍微安定的时候,若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就像槁木死灰,也没有什么用了,必须教他审察克制私欲邪念。审察克制私欲邪念的功夫,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好比铲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闲来无事的时候要将好色、贪财、求名等私欲,一个个追究搜寻出来,务必要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这才叫痛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睛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私心妄念一起,马上纠正,态度必须坚决,不能姑息纵容,不能给它方便,不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算是真真切切地下苦功,才能够将私欲扫除干净。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自然有闲适自得的时候。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初学的时候,必然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就是思诚,心中所思都是天理。等到心中天理完全纯正时,那就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了。”
15.D
16.(1)相同点:都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2)不同点:①《南乡子》通过对孙权不畏强敌、勇敢抗争的歌颂,表达自己渴望奋勇杀敌的壮怀,又蕴含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②《永遇乐》借无处寻觅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对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忧思和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分析有误,应是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南乡子》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隅,奋发⾃强,战斗不息,具有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九岁继⽗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七岁。作者在这里⼀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年少”却敢于与雄才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凡的胆识和气魄;⼆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势力不断壮大。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抗争,战⽽胜之,表达自己渴望奋勇杀敌的壮怀,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能、懦怯苟安,蕴含这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永遇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用典。孙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此处用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为:千古江山依旧,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再也见不到了。“无觅处”三字,表明了诗人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痛苦心情。言外之意,表达了对屈膝江左的南宋王朝深为愤慨和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由此可知,这两首词都用了孙权的典故,都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总结出两首词表达情感的不同。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8.运动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激发我们勇敢前行的激情。
19.A不为人知(默默无闻) B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20.②对于肌肉损伤的恢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⑤减轻肌肉张力;⑥从而缓解肩膀疼痛。
21.甲:更是中医敷脐疗法的生动诠释 乙:中医针灸与推拿的健康守护
22.①“加油”一词来源于给读书人赞助灯油以示鼓励的故事。②字面意思是为给运作的机器或车子添加燃油料或加入润滑剂。③通常用于支持和鼓励他人或自己。
解析:
18.此题要求以“运动”为本体,使用暗喻修辞手法写句子。本体是“运动”,暗喻的比喻词为“是”“成为”“就是”“变成”等,考生要抓住喻体与本体“运动”的相似性,找到恰当的喻体,然后连缀成句。比如,抓住运动和能量源泉都不可或缺,都能激励人们前行这一相似点,将运动比作能量源泉,由此写出暗喻的句子为:运动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激发我们勇敢前行的激情。
19.第一空,根据语境说的“幕后英雄”可知,此处是强调“幕后英雄”不被众人知道,故选用“不为人知”。不为人知:不被人知道了解。默默无闻: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第二空,语境是中医的敷脐疗法和三伏天灸疗的形式十分相似,故选用“大同小异”。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如出一辙: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20.句②,“对于肌肉损伤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成分残缺,应在“损伤”后加上“的恢复”。句⑤,“放松肌肉张力”搭配不当,把“放松”改为“减轻”。改为:减轻肌肉张力。句⑥,“进而减轻肌肉张力”中“进而”不合逻辑,“进而”表示递进关系,“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张力”是缓解肩膀疼痛的原因,把“进而”改为“从而”。
21.第一空,根据前句中的“不仅”可知补写句与前句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中医的敷脐疗法,是一种使用中药敷料贴敷于肚脐上(‘神阙穴’)的外治法,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分析,此处是说中医敷脐疗法的内容和作用,故补写内容是“更是中医敷脐疗法的生动诠释”。第二空,根据后文“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伤病的困扰,针灸以其‘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直击病灶,缓解疼痛;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恢复,帮助运动员在短时间内以最佳身体状态在赛场上精彩发挥”分析,此处是说潘展乐强势夺金与中医针灸与推拿有密切的关系,故补写内容是“中医针灸与推拿的健康守护”。
22.结合题干中“加油’一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夜间读书的贫穷书生加上两勺灯油的故事”给“加油”释义为:“加油”一词来源于给读书人赞助灯油以示鼓励的故事。由此看出其字面意思为给运作的机器或车子添加燃油料或加入润滑剂。结合第一段中“中医……这份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为健康加油,为梦想助力”可知,“加油”的意思与“助力”相同,意为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对方更加努力或更有动力去完成某项任务或挑战。如文中“为健康加油”中的“加油”即用此意。由此看出引申义为:用于支持和鼓励他人或自己。
23.作文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聚焦于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两位00后中国运动员——潘展乐和郑钦文的卓越表现与他们的个人宣言。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项目中打破世界纪录,展现了追求卓越、不畏挑战的精神;郑钦文则夺得中国首枚奥运网球女单金牌,表达了她追求个人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并期望引领年轻一代的雄心壮志。这不仅彰显了00后一代的竞技实力,更传递了他们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我的青春宣言,为同龄人树立了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榜样形象。
本次作文材料中,“全力去拼”“发挥出自己最好成绩”体现了拼搏精神和自我超越的态度;“提高世界纪录”“标杆设置得高一些”强调了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指出了时代背景下的个人价值和责任;“达到自己的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表达了个人成长与自我完善的愿望;“引领年轻一代”体现了责任感和影响力,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励他人。就材料而言,本次作文核心在于展现00后一代的青春风貌和精神特质,鼓励青少年勇于拼搏,追求卓越,肩负时代责任,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行文思路上,文章开篇以潘展乐、郑钦文在奥运赛场上的辉煌成就和青春宣言为引,自然引出“少年自有少年狂”这一核心议题,点明00后一代敢于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引用名言警句阐释“少年狂”的积极内涵,将其定义为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精神状态。接下来,结合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的拼搏精神和郑钦文渴望引领年轻一代的雄心壮志,深入探讨00后一代所展现出的自信、担当和追求卓越的特质。进一步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论述“少年狂”精神的重要性,并运用举例论证,将“少年狂”精神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例如面对学业压力时的坚持不懈,参与社会活动时的积极热情等,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文章结尾以饱含激情和期望的笔触,鼓励同龄人以00后奥运健儿为榜样,怀揣梦想,勇敢追梦,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长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参考立意:
1.勇于挑战自我,追求更高境界。
2.树立高标杆,不断超越。
3.勇敢无畏,拼搏进取。
4.以英雄为榜样,拼尽全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青华园实验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级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docx、2024级高一语文9月月考参考答案docx、2024级高一9月月考语文评分标准docx、2024级高一语文9月月考答卷纸docx、2024年高一语文作文纸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十月月考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