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 答案
      十月月考题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十月月考题答案第1页
    十月月考题答案第2页
    十月月考题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十月月考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②前两处着重论证“无理而妙”的效果;第三处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
    5. ①出乎意料(无理):“活着却死”“死了还活着”,看似自相矛盾,有悖常理。
    ②入乎情理:作者这样说其实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
    ③在对比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看似不合逻辑,却引人深思。
    6. B 7. D
    8. ①观景电梯连接不同空间,为主人公无意中走错楼层的情节提供依据;
    ②主人公在面试前反复乘坐观景电梯的细节,表现了他低沉迷茫的心境;
    ③小说以走进电梯开始,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9. ①十五岁的逯冬在母亲的画作上滴下的一滴墨水;
    ②母亲画作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给主人公留下的精神印迹;
    ③传统艺术留给物质至上社会的一笔文化遗产。
    【解析】
    【导语】宗璞的《画痕》通过主人公逯冬在大雪纷飞的城市中偶遇老同学大何,并在拍卖会上看到已故母亲的画作,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冲突。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逯冬对母亲画作的深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反映了艺术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变迁。观景电梯的上下运动象征着逯冬内心的起伏,雪景则烘托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索。标题“画痕”寓意深远,既指画作留下的痕迹,也象征着逯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与情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错误。看到母亲的画作,想到才离世的母亲,想到自己的被离职,此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延续前文的迷茫低沉。
    C.“这些对比”错误。这里前两个不是对比。表转折,表现的是命运的转折。
    D.“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错误。对临摹本的鉴赏“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自嘲大胆”只是对画作的认识,并没有反思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有对一代人精神特征的反思。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错误。大何作为商人,更多关注的是利益,是画作的金钱价值,没有对老同学的“希望”。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情节上,逯冬“进了观景电梯”“他坐到顶”“便又乘电梯向下”“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观景电梯连接着不同的楼层,逯冬又沉浸在对“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的感觉中,为他走错楼层提供依据。
    从人物形象上,逯冬乘坐观景电梯上上下下时,看到“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有些飘飘然”,“纷纷扬扬的雪”一如此时他纷纷扰扰的心情,展现了“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的他心中的迷茫无助。
    从情节上,小说第二段写逯冬“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以走进电梯开始;倒数第二段写“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表层看,“画痕”是留在画上的痕迹,即文中倒数第四段提到的“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是十五岁的逯冬在那片黄色上滴下的一滴墨水。
    从深层看,“画痕”是母亲留下的有关画作的“痕迹”,是母亲的画作,是母亲作画时“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的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是母亲作画时“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的纯粹无杂念的艺术追求,体现的是母亲的人格魅力,是母亲的精神财富。
    从主旨看,“画痕”一幅名为《松山雪意图》的立轴山水,画中的松林小径、云山雪意以及刚劲有力的行书题跋,代表的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财富,画作的流传,代表是文化遗产的流传,给当下人们更多关注物质财富的风气注入一股涓涓细流。
    10.BDG【解析】“始予至”中的“至”是动词,表示到达的动作完成,其后B处应断开,以区分动作与后续的情况描述。“无室以止”中的“无”是表示否定的词,其后“室以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说明没有居住的地方可以安顿,故D处应断开。“居于丛棘之间”中的“之间”是一个方位词,表示在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其后G处应断开,以区分居住的具体地点与接下来的描述。
    11.B【解析】“意思相同”错误,“夷狄安可教乎”中的“安”作副词,意思是“怎么”;“而今安在哉”中的“安”是疑问代词,意思是“哪里,什么地方”。A项,不能施行/不去/不能行走。C项,担心/祸患,灾难。D项,“从百余骑”的“从”是使动用法,使(让)……跟随。
    12.A【解析】“暂时改变其风俗”错误。“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错误。王充以禹为例,主要是为了质疑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即认为孔子也不能使九夷变为君子,并非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
    13.(1)孔子对(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感到痛惜,心里感到怨恨和失意,因此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得分点:“疾”,痛惜,1分;“道不行于中国”,状语后置句,因为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1分;“之”,前往,1分。句意1分。)
    (2)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龙场)偏僻简陋,不能居住。(得分点:“以”,以为,1分;“陋”,以···为陋,1分;“弗”,不,1分;句意1分。)
    14.①王充认为孔子只是说说而已,并非真心想去九夷,而且王充认为夷狄难以教化。②王守仁则认为孔子是真心实意地说出这句话,而且王守仁认为夷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善。
    【解析】首先,明确两人的观点立场,可知王充持怀疑态度,而王守仁则持肯定态度。其次,分析各自观点的支撑理由。王充主要从孔子言行的真实性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难以教化两方面进行论证。王充推测孔子实际上并不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他的言论只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原不能实行,所以借言欲往少数民族地区,以此来回应他人的质疑。另外王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落后,难以理解和接受君子之道,因此孔子即使前往也无法成功教化他们。他通过禹入裸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指出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文化差异巨大,难以用中原的礼仪制度来教化。王守仁则通过肯定孔子的理想和自己的实践经历来证明教化夷狄的可能性。王守仁坚信孔子确实有过想要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的想法,并认为这体现了孔子不畏艰难、勇于传播儒家文化的精神。另外王守仁认为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文化素养较低,但他们具有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潜力。他通过自己在龙场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通过教育和引导,也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逐渐接受并实践儒家文化。最后,分条总结两人的不同点,注意语言简洁。
    【评分细则】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准确概括王充的观点,得2分。若未提及“言不由衷”或“夷狄难以教化”的任一要点,或表述不全面,则酌情扣1分。准确概括王守仁的观点,得2分。若未提及“言行一致”或“夷狄可以教化”的任一要点,或表述不全面,则酌情扣1分。答案需体现对两者观点差异的准确理解和概括。若表述模糊,逻辑混乱,或存在明显错误,将酌情扣分。
    【导语】这首诗描写了友人胡山眉居所的环境和待客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对友人胡山眉的感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梅花稀疏、山峦重叠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友人居所的幽静,还象征了友人的高洁品格。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幽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15. A A.“及山中陪伴游览”错,结合尾联“准备芒鞋随拄杖”,可知诗人只是表达了自己准备好芒鞋竹杖、准备随时出发的心情,并非已经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去游览群山。
    16. ①屋脚有梅墙头见山,环境之幽体现主人性情之雅。②疏梅避俗,以花喻人,体现出主人志趣高洁。③乱山窥人,用拟人的手法烘托主人热情好客。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意思是屋角几株疏疏落落的梅花,似乎在躲避尘世的喧嚣,墙头群山簇拥,仿佛在窥探着来客。
    具体看来,“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梅花稀疏”,即梅花以疏疏落落之态,好像在远离尘世的喧嚣,突出了友人远离世俗的高雅情趣。“墙头山拥”,是说墙头可以看到群山连绵,表现出友人居所的幽静和自然之美。由此可见,屋脚有梅墙头见山,环境之幽正体现出主人性情之雅。“乱窥人”巧妙地使用拟人手法,将友人住处的山人格化,仿佛在窥视来访者,烘托出友人的热情好客。
    ①. 驽马十驾 ②. 功在不舍 ③. 水面清圆 ④. 一一风荷举
    ⑤.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⑥. 樽酒家贫只旧醅
    18. ①毋庸置疑(毫无疑问/不容置疑)
    ②不计其数(不可胜数/各种各样)
    19. 语句②修改为:它们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热能、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水等八大营养素。
    语句③修改为:都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养分。
    20. 甲:食物多样化就能解决营养问题吗?
    乙:胃肠道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
    21. D 22. 示例:不少是生活在条件所限的地区的,选择范围较窄,饭菜品种相对较少。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要填的是连接横线处前后句子的词,前文说到“食物要多样化”,后文紧接着就指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这一事实,此事实是不需要怀疑的,故可填“毋庸置疑”(“毫无疑问”/“不容置疑”)。“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毫无疑问”, 指没有一点疑问,十分肯定。/“不容置疑”, 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第二处,此处要填的是“营养成分”的定语,根据后面的“同时混杂在一起”可知,此处语境所要表达的就是很多的,多种多样的营养成分,故可填“不计其数”(“不可胜数”/“各种各样”)。“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可胜数”,不能计算数目,形容非常多。/“各种各样”,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结构混乱,句③主语承前省略为“它们”,但实际上句③主语应是“八大营养素”,所以要让句②中的“八大营养素”作句③的主语,所以可在“包含”后加“的”,让“它们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热能、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水等”作“八大营养素”的定语。
    语句③用词不当,“必须”是副词,常作状语,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而语境中所要表达的是需要,一定要有,所以可将“必须”改为“必需”。“必需”是动词,可作谓语或定语,表示一定要有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问号可知此处要填写的是疑问句,而其答案就在下一段,第一段重点强调“食物要多样化”要多摄入不同的营养素,然而第二段开头则指出“吃少了不好,吃多了照样有害”的观点,由此可知此处的疑问句所要表达的就是食物多样化真的能解决健康问题吗的意思,故可填:食物多样化就能解决营养问题吗?
    乙处,括号前提到“冷热混杂、荤素混杂、消化难易程度不同的食物混杂”的做法,而此处所要填写的就是这样做的影响,根据括号后指明“轻则胃肠道不适、腹痛、腹泻,重则降低人体适应力”可知,食物混杂的直接影响就是让胃肠受到各种不同的刺激,故可填:胃肠道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容易”意思是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A.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B.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C.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D.做起来不费事的。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分析原句可以发现,原句中“条件所限、选择范围较窄、饭菜品种相对较少”都是作“地区”的定语的,因而我们将原句改为短句,关键就在于处理这三处定语,将其改为独立的句子。
    首先我们可以抽出第一定语“条件所限”,独立成句为“不少是生活在条件所限的地区的”,然后将“选择范围较窄”“饭菜品种相对较少”分别抽出并独立成句,然后将三个句子用逗号进行连接即可。
    四.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导写提示是:“传统习俗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多方面的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从导写提示中可以提取出两个名词性关键词——“传统习俗”、“现代生活方式”,还限定了写作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点外卖”和“送外卖”,而要从此出发,展开“联想和思考”。
    材料的主体部分是外卖骑手和年轻的对话。“大年初一了,你还点外卖?”外卖骑手的言外之意是,大年初一,不应该点外卖,应该是家人聚餐,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表达新年的问候和祝愿,要有相应的仪式感,比如和家人们一起吃饭。“大年初一了,你还送外卖?”年轻人的言外之意是,大年初一,不应该送外卖,应该在家里享受团圆之乐,忙了一年,平时很辛苦,该趁着春节假期歇歇了。可见,二人的行为都不合习俗,但心中都有传统习俗的“样板”。外卖骑手和年轻人的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过年这样的传统习俗要重视起来,不能因现代生活方式的便捷或多样而忽略了传统。
    由此看出: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并行不悖,传统可以借用现代生活方式而有所创新,两者应相互成就,相得益彰。考生可进一步思考主旨内涵,一是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习俗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和趋势;二是有选择性地对待传统,在理解与批判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三是将传统与现代相合,用现代生活方式使传统焕发新机,使之更具魅力。
    写作时,可以先概述现象,再表明自己的态度,接着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再剖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利弊,最后可以思考解决方案。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多方面的冲击影响,写作时不可将传统习俗等同于传统文化,可以思考这是怎样的冲击影响。对此,我们可能是一种惋惜、感叹的态度,接着再分析过年外卖小哥不回家还在送外卖以及年轻人不回家点外卖背后的原因,注意在分析原因时更多关注共性原因,而非个性原因,接着反思这类现象可能产生的弊端,最后发出呼吁倡导。
    立意:
    1.习俗莫丢,传统莫忘。
    2.用现代元素让传统习俗重焕生机。
    3.让传统习俗更好融入现代社会。
    4.用现代新理念激活传统习俗活力。
    5.推陈出新,传统习俗也要“更新换代”。
    例文:
    用现代元素让传统重焕生机
    用现代元素让传统重焕生机 材料中外卖骑手和年轻人的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过年这样的传统习俗要重视起来,不能因现代生活方式的便捷或多样而忽略了传统。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并行不悖,传统可以借用现代生活方式而有所创新,两者应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习俗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和趋势。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在年轻人心中几乎淡到没有了;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已经没有多少家庭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饼了;教子有方在年轻父母那里连概念都不复存在了,没有几个年轻人在准备要小孩之前认真思考过怎样做父母,如何育孩子……无数的事实一再证明,人必须活在社会的变化之中,泥古不化者只能被现代社会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肯定现代生活方式,并非否定传统。当然,有些传统也是需要改变的。比如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大办丧事、豪华婚庆等劳神费财,礼尚往来现在变成了礼“上”往来,使许多人背上沉重的“人情债”等。这些都是传统中负面的东西,我们是要摒弃的。因此,我们应有选择地对待传统,要在甄别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
    那么,在现代元素日益增多的今天,如何处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呢?答案是:用现代元素使传统焕发生机,使之更具生命力。
    材料对话的“大年”,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春联。贴春联可能是我国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了。如何让这一传统重焕生机呢?我们可以使用现代印染技术将春联印制成隶书、篆书或古代大书法家的手写体,并且添加十二生肖所在年的各种绘画版做对联纸张的底版,这样的春联既美观又富有意蕴。
    还有我们南京,是六朝古都,具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文化景观,富有独特的人文气息。我们可以对这些地方景观进行生态型开发,以吸引游客,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富裕了人民生活,还宣传了传统文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优良传统就是其根脉,现代元素就是丰富繁茂的枝叶。只要根扎深了,稳固了,枝叶自会散得开,树也自然长得好。现代元素的加入,无疑能使这棵大树更加蔚为壮观。用现代元素让传统重焕生机,使民族前进得更快更稳。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民日报》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docx、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