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城市与城市化—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九 城市与城市化—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二、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专题九 城市与城市化——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考点28:乡村和城市空间结构(1-10题,25题)
考点29:城市化及其影响(11-20题,26题)
考点30: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1-24题,27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街道活力具体表征为街道上的人数或人群活动强度的时空分布。街区活力高,代表该区域具有建设密度高、多样性强等特点,行政、居住、商业、办公及休闲等设施在此集聚,建成环境空间差异明显。下图示意2020年8月22日至23日(周六、周日)珠三角地区一发达城市某区商业街道、生活街道活力强度分级占比逐时变化。该区面积约78.66km²,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166.29万人,是该市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该区街道活力状况是( )
①商业街道高活力波动幅度比生活街道更小②生活街道中等活力占比比商业街道更低
③21时后,街道活力强度整体下降,进入活力消散期④10~20时中心城区生活街道利用效率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增加生活街道6:00~10:00活力强度的可行性措施为( )
A.发展多样公共交通运输B.提高街道的天空开敞度
C.统一沿街商业经营时间D.减少街道上的绿化面积
近年来,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规模过度扩张,导致地价上涨较快,对居民购房、企业选址等带来重要影响,地价过高已成为大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之一。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近现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产物,城市地租曲线会随城市次中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下图为多中心和单中心城市地价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单中心相比,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
①有效降低城市平均地价
②有效提升城市低段地价
③显著抑制城市中心地价
④显著提高农业用地地价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4.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方向最合理的是( )
A.城市中心集中增加公共设施B.城市中心着重增加楼层高度
C.次中心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D.各中心边缘控制占用农业用地
5.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 )
①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空间均衡发展
②减少“地王”现象,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③提高次中心工业地价,增强企业竞争力
④促使城市设施水平和交通条件得到改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
7.“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
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广州、深圳都市圈是我国距离最近的两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中的“穗莞惠”(广州、东莞、惠州)跨界地区是该都市圈圈域交织和邻近区域,跨界协同不足使“穗莞惠”跨界地区成为广州、深圳都市圈中的发展“洼地”,该“洼地”是广州、深圳都市圈难以进入“圈际耦合”发展阶段的关键“堵点”。下图为“广州、深圳都市圈空间演进阶段规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目前,广州、深圳都市圈处于( )
A.分散发展阶段B.中心聚能阶段C.圈层扩散阶段D.圈际耦合阶段
9.关于都市圈“圈层扩散”阶段特点的错误表述是( )
A.中心功能区地价上涨B.生产性服务业向外围辐射区集中
C.辐射区基础设施完善D.传统型制造业外迁至紧密联系圈
10.“穗莞惠”从“洼地”向“高地”转变的合理做法包括( )
A.重塑产业壁垒B.壮大石化产业
C.建立新型的产业合作联盟D.构建模糊的利益分配机制
就近城镇化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破除异地城镇化模式弊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某科研团队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就近城镇化进一步分为本镇城镇化、本县城镇化、本省城镇化三种类型(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最可能是( )
A.省会、小城镇、县城B.小城镇、县城、省会
C.小城镇、省会、县城D.县城、省会、小城镇
12.关于就近城镇化的特点,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生态环境影响较小B.以工商业者迁移为主
C.迁入地为大中城市D.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13.推进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核心举措是( )
A.推进非农产业发展B.扩大建设用地供给
C.健全城市公共服务D.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伦敦在城镇化过程中形成了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四个圈层,其中绿带圈生态环境质量较高,形成了规模适宜的新区。下图为伦敦四个圈层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绿带圈在伦敦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
A.改善城区生态B.引起逆城镇化
C.扩大近郊圈规模D.控制外圈规模
15.与新城的发展速度关系最紧密的是( )
A.周边乡村人口规模B.与内圈的交通联系
C.周边农业用地面积D.其他主要城镇人口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6.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减少B.2004—2013年增多
C.1985—2013年先增多后减少D.1985—2013年先减少后增多
17.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城镇化初期阶段B.城镇化后期阶段
C.郊区城镇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我国东北平原某城市在产业发展驱动作用下,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下图示意该城市200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伴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一些城镇化问题也随之显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最突出的城镇化表现是( )
A. 城镇人口数量增加B. 城镇数量迅速增加
C. 城镇产业结构转变D.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
19.该城市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利于( )
A. 增加农民收入B. 减轻环境压力C. 解决供水问题D. 减少自然灾害
20.伴随着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 城市内涝B. 住房紧张C. 交通拥堵D. 就业困难
杭州作为第19届亚运会的主办城市,共设有42个竞赛场馆。左图为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外观如江水波动、丝般飘逸的莲花瓣设计成为该场馆亮点。右图为筹备阶段,某学者提出的三种体育场馆分布与该城市空间关系模式图。
21.据图文信息推测,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体现的当地地域文化是( )。
A.钱塘江文化、丝绸文化B.诗词文化、宋韵文化
C.钱塘江文化、宋韵文化D.诗词文化、丝绸文化
22.杭州没有选择内置集群式布局场馆的主要原因是( )。
A.主城区基础设施陈旧B.主城区土地价格较高
C.主城区公共交通繁忙D.主城区环境污染较多
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根据建造地环境不同,窑洞有下沉式窑洞和靠崖式窑洞等形式。下左图为下沉式窑洞,右图为靠崖式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两类窑洞反映的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 )
A. 黄土性质不同B. 地形起伏状况不同
C. 降水量不同D. 植被覆盖度不同
24.为了保证窑洞内的采光,靠崖式窑洞一般建在( )
A. 陡坡B. 缓坡C. 阳坡D. 阴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跨城通勤是指工作日往返于不同城市工作和居住的行为。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跨城通勤以单向流入上海为主。苏州是流入上海跨城通勤人口的主要居住地。
材料二:下图是“苏州-上海跨城通勤人口主要居住地分布示意图”。
(1)简述跨城通勤上海的人口在苏州居住地的分布特点。(6分)
(2)简析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大的原因。(6分)
(3)有人说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还会扩大。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阐释理由。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图为京冀1980年、2012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材料二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下图为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
(1)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角度,说明1980年~2012年北京和河北城市化进程的差别。(4分)
(2)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有哪些?(6分)
(3)结合材料,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6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势低洼,水网密集,气候湿热。同里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古镇。同里古镇的多数传统民居依水而建,在建设中沿河一侧以木柱或石柱为支撑,向河延伸,院墙上开漏窗,房屋前后开窗,展现了江南水乡特色景观。下图为同里古镇局部街道实景图和院墙漏窗图。
(1)指出同里古镇民居空间分布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6分)
(2)阐述同里古镇民居以木柱和石柱为支撑,向河岸延伸的原因。(6分)
(3)同里古镇民居多开漏窗、窗户,分析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商业街道高活力峰值超过60%,而生活街道高活力峰值则接近60%,两者街道谷值相似,因此商业街道高活力波动幅度比生活街道更大,①错误;生活街道6~22时中等活力占比接近100%,远大于商业街道,②错误;21时后,街道活力强度整体下降,进入活力消散期,③正确;图中显示,10~20时高等活力比例接近60%,中等活力比例接近100%,说明10~20时该城市中心城区生活街道利用效率高,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选故D。
2.答案:B
解析:生活街道6:00-10:00的活力人群的居民活动大多为买菜、锻炼及社交活动,此时需要提高街道的天空开阔度,提高居民的舒适性,B正确;生活街道6:00-10:00的活力人群的居民活动一般就在家附近进行,发展多样公共交通运输对提高该时段活力强度帮助不大,A错误;沿街商业经营时间是由商家根据商业经营特性和自身情况自主决定,营业时间难以达到统一,C错误;需要拓宽街道的绿化面积,提升舒适度,D错误。故选B。
3.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随着多中心的出现,城市中心地价降低,边缘地价提高,说明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地段地价,显著抑制城市中心地价,②③正确,农业用地处在城市外围,农地租金不受影响,无法准确判读平均地价是否降低,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出现是为了有序疏散市中心职能,其方向并不在于加强市中心建设强度,A错误;城市中心着重增加楼层高度不利于部分职能的疏散,且受楼层高度增高影响,人口密度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缓解压力,B错误;次中心宜发展商业等第三产业,C错误;农用地分布在地价较低的各中心边缘区,城市过度开发会挤占耕地,不利于维护粮食安全,D正确。故选D。
5.答案:D
解析: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了非市中心地区的发展,并对城市地价有削高补低的作用,故能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完善,促进城市空间均衡发展,①②④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业地价,且提高工业地价并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大城市后,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会遭到破坏,A错误;通过吸引周边的资源,可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B正确;“虹吸效应”是将外部资源集中起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外围城市发展机会小,C错误;观察图示可知,在成型期仍存在“虹吸效应”,D错误。
7.答案:A
解析:“外溢效应”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一部分人口、转移一部分产业,较为低级的产业转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①正确;周边的小城市在受到“外溢效应”后得到发展,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②正确;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期,且“外溢效应”并不是由郊区向城市靠拢,③错误;“外溢效应”使得市中心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但并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错误。故选A。
8.答案:C
解析:广州、深圳都市圈是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辐射作用强,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带动作用,因此区间要素流动应具有向外围流动的趋势,属于圈层扩散阶段,C正确;AB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洼地”是广州、深圳都市圈难以进入“圈际耦合”发展阶段的关键“堵点”,说明广州、深圳都市圈还没有进入圈际耦合阶段,D错误。故选C。
9.答案:C
解析:中心功能区靠近中心城市核心区,地价高、上涨明显,A正确;辐射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C正确;传统型制造业受地价、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向都市圈外扩散,但要和中心都市圈保持频繁的人员、物资和信息联系,因此外迁至紧密联系圈,D正确;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工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服务行业。包括仓储和邮政快递、生产性租赁、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培训、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应向紧密联系圈集中,B错。故选C。
10.答案:C
解析:区域发展需要开放包容,打破行业壁垒和区域保护,A错误;石油化工属于传统产业,要实现从“洼地”向“高地”转变,需要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B错误;同时还需要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和明晰利益分配机制,D错误;建立新型的产业合作联盟,壮大经济实力,C正确。故选C。
11.答案:A
解析:乙为农村人口直接转入的目的地,且乙位于本镇或本县范围内,故乙为小城镇;丙为乙的人口直接转入的目的地,且丙位于本县范围内,故丙为县城;则甲为省会。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答案:D
解析:就近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不一定小,A错误;不论何种类型的城镇化,都以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为主,B错误;就近城镇化的人口迁入地中,大中小城市都有可能,C错误;相比于远距离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有利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D正确。故选D。
13.答案:A
解析: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A正确。扩大建设用地供给、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对城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核心举措,BCD错误。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据题意,绿带圈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故主要作用是改善城区生态,A正确;绿带圈是城市新区,“城市病”不严重,不易引起逆城镇化,B错误;近郊圈规模与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流动方向有关,与绿带圈关系不大,C错误;外圈在绿带圈外侧规模和范围相对固定,绿带圈控制不了外圈规模,D错误,故选A。
15.答案:B
解析:据题意,新城的人口主要来自内圈疏解的人口,与周边乡村人口规模关系较小,A错误;内圈人口、产业密度高,与内圈交通联系便利化利于内圈向绿带圈新城疏解人口、产业,提高新城的发展速度,B正确;新城的发展速度体现在非农用地占比的提升,与周边农业用地面积关系不大,C错误;其他主要城镇数量少且离新城较远,迁入新城的人口较少,D错误,故选B。
16.答案:C
解析:将6km处企业数量所占百分比与对应年份的企业总数相乘,计算出企业数量。由计算结果可知,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又减少,C项正确。故选C。
17.答案:C
解析: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大量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C项正确。故选C。
18.答案: D
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2000年到2015年,该地城区面积显著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D正确:未能体现出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和城镇产业结构转变,排除ABC。故选D。
19.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城镇化的发展,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加重当地资源环境压力,出现供水紧张、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0.答案:A
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耕地、菜地大面积转化为城区用地,地面硬化会产生城市内涝,A正确,该地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对于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等造成影响较小,排除BCD。故选A。
2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外观如江水波动、丝般飘逸的莲花瓣设计成为该场馆亮点”可知,江水流动体现钱江文化,丝般飘逸的莲花瓣设计体现丝绸文化,A正确,没有体现诗词文化和宋韵文化,BCD错误.
22.答案:B
解析:内置集群式布局场馆在城市主城区内,土地价格高,拆迁成本高,增加场馆的建设成本,B正确,主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陈旧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A错误;主城区公共交通繁忙、主城区环境污染较多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CD错误。
23.答案: B
解析:由图可知,左图为下沉式窑洞,主要建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而右图是靠崖式窑洞,主要建在陡崖处。因此两类窑洞反映的地理环境差异是地形起伏状况不同,B正确,窑洞通常都建立在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黄土具有垂直节理发育、层理清晰、结构疏松的特点,易于挖掘。但无论是靠崖式窑洞还是下沉式窑洞,它们所依托的黄土性质是相似的,A错误,无论是靠崖式还是下沉式窑洞,它们都建立在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相对一致,C错误,植被覆盖度更多地与人为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而不是窑洞类型本身。因此,植被覆盖度的不同也不是导致两类窑洞差异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24.答案: C
解析:靠崖式窑洞为了保证窑洞内的采光,应该朝向向阳的一侧,C正确,D错误。陡坡与缓坡反映了该地的地势状况而非光照状况,AB错误。故选C。
25.答案:(1)中、东部多;两市界线附近最多;沿交通线较多;主要分布在昆山、太仓和苏州城区。
(2)地理位置邻近;交通便捷,通勤成本相对较低;上海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上海居住成本较高。
(3)赞同、交通的发展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通勤成本下降;区域间发展差距、产业分工短期内难以改变;两地间房价差异短期内始终存在。
不赞同通勤耗时长,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上海辐射功能增强,苏沪间发展差距缩小;上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在沪居住成本下降。
解析:(1)读图可知,跨城通勤上海的人口在苏州的居住地相对集中,从两地的位置关系来看,中、东部多;两市界线附近最多,每平方千米可达501—1213人;沿铁路、轨道交通线较多;从行政划分看,主要分布在昆山、太仓和苏州城区。
(2)跨城通勤要考虑通勤成本、居住成本。读图可知,苏州与上海在地理位置相邻,距离近,通勤所需要时间短;有铁路与轨道交通相连,交通便捷,成本相对较低;上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但上海房价高、居住成本较高,而苏州居住成本相对更低。
(3)赞同。由已学可知,交通的发展、城际铁路、地铁的建设,缩短城市间居民的出行时间,通勤成本下降;上海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间发展差距、产业分工短期内难以改变,上海仍有巨大的就业及经济收入优势;由于城市用地有限,经济水平的差距,两地间房价差异短期内始终存在,因此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还会扩大。不赞同,城市就业工作紧张,跨城通勤耗时长,占用大量休息时间,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上海辐射功能增强,产业的转移,苏沪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苏沪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上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使在沪居住成本下降,故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不会扩大。
26.答案:(1)城市化水平北京高于河北;城市化速度河北快于北京。
(2)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等。
(3)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解析:(1)直接读图即可,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北京的城市化水平高于河北,从速度来看,河北省的速度高于北京,城市化进程较快。
(2)考查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会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同时城市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噪音污染、交通拥堵、治安恶化等多种“城市病”。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铁路交通运输网密集的原因主要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经济基础、技术力量及其在铁路运输网中的地位等方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津两城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和人口众多,人口流动量大,贸易交往频繁,需求量大;京津两城市是联系东北和南下众多铁路连接点,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来往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因此铁路线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为修建铁路提供保障。
27.答案:(1)特点:沿河流两岸集中分布和布局。依据:同里古镇水网密集;民居沿河流两岸布局,便于生活取水和航运。(2)同里古镇地势低洼,民居沿河岸地基稳定性差;以木柱和石柱为支撑,便于稳固地基,保障民居整体结构稳定;同里古镇,河网密布,土地面积不足;民居以木柱、石柱为支撑向外延伸,利于拓展民居空间。(3)同里古镇河网密布,夏季气温高,气候湿热;院墙开漏窗及房屋前后开窗,有利于空气水平流动,起到通风排湿的作用。
解析:(1)同里古镇地势低洼,水网密集,这使得河流成为古镇交通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方便生活和交通,民居自然而然地沿河流两岸布局。 其次,从同里古镇的实景图中可以看出,民居确实是沿着河流两侧建设的,这种布局不仅方便居民从河中取水,也便于利用河流进行航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古镇的经济发展和生活便利。
(2)同里古镇位于地势低洼的地区,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河岸地基相对较为松软,稳定性较差,民居在建设中采用了木柱或石柱作为支撑,这些柱子能够深入地基,起到稳固作用,从而保障了民居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里古镇水网密集,河流纵横交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陆地的可用面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民居采取了向河岸延伸的设计方式。木柱和石柱作为支撑结构,使得民居能够安全地跨越水面,向河岸方向拓展空间,从而增加了居住面积和功能性空间。
(3)同里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夏季气温高,且气候湿热。民居院墙上开设的漏窗以及房屋前后设置的窗户,能够有效地促进空气的水平流动。这种设计使得室外的自然风能够顺畅地穿过院落和室内,带走室内的湿气和热气,从而起到良好的通风排湿作用,改善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十五 世界地理—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一0六 中国地理—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7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一0六 中国地理—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7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