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6.3 插秧歌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6.3  插秧歌教学设计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6.3  插秧歌教学设计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作家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三、朗诵感知
    1.请同学们首先把比较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标到课本上,然后自由朗读一分钟。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4.利用视频以及图片补充有关插秧的相关知识。
    (放映视频《水稻的一生》)
    通过刚才这个视频,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里再复习一下,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四、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师生探讨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明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明确: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五、分析诗歌特色
    ①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②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六、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 沁园春 长沙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 沁园春 长沙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品味鉴赏,体景悟情,拓展延伸,发展个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背景资料,导入新课,阅读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课下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