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小学数学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2024秋)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2024秋),共6页。
总复习第1课时 数与代数【教材分析】本节课复习全册学过的与数相关的主要内容,从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上来说,先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和5以内数的加与减,相继学习10以内数的加与减,并为下学期学习2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打下扎实基础。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即认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应用。因此,本节课重点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化整合与梳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10以内的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也能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是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为了处理好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借助丰富的具体情境和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交流算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概况能力。【教学策略】在有趣的互动中,唤起对以往知识的记忆,加深并强化对数的大小和数的运算的掌握程度【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10以内各数的意义,以及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进一步强化对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情境 (一)谈话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的内容。本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数与代数”部分内容。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过程 (二)回顾与交流(一)引导学生复习“数与代数”部分主要知识点。师提问:举例说一说,你对数有哪些认识?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点名说一说。预设1:认识了0~10这些数,会按顺序数数,也能比较大小。预设2:学会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预设3:我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预设4: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预设5:我学会了什么是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还会讲数学故事。预设6:我学会了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教师说明完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做对的你的花才能开得美。(三)巩固与应用一、复习数的认识1.数数一个一个地数或几个几个地数。2.几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第几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3.比较大小和等量关系用“>”“<”“=”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开口朝大数,尖角朝小数。“=”不仅代表结果,还表示左右两边的数量相等。二、复习数的运算1.借助画图和数的分与合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2.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三、复习加减法的意义1.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2.集体交流反馈,并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师小结: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求剩余的部分,用减法计算。4.在连加、连减中体会加减法含义。三、生活交流 今天我们复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也学会了如何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大家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复习加法表和减法表,同学们之间还可以做口算游戏,把10以内数的加减法掌握地更扎实。四、课堂小结 学生们要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复习加法表和减法表。每个同学对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本学期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对于几何体的学习,教科书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测量-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立体图形的测量。按照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线索编排,既体现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认知特点,也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本节课通过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学情分析】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几何体的特征,积累观察几何体的学习活动经验,教科书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感知。对于一年级的儿童,为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1.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些几何体的特点加以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想一想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球。•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过程 回顾与交流(一)引导学生复习“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知识点。师提问:举例说一说,你对立体图形有哪些认识?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点名说一说。预设1:我知道了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预设2:我知道球和圆柱能滚动,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圆柱只能前后滚。预设3:我知道了在拼搭时要想搭得稳,就要把大的、平的放下面,把球放上面。预设4:要想搭得高,需要把圆柱、长方体立起来。......巩固与应用(一)复习搭一搭师:看一看,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由哪堆积木拼成的?请你连一连。1.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第84页第1题)2.指导:先数积木的个数,个数相同,再看分别由哪几个图形组成。还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连线。(二)复习数一数师:接下来看看这个机器人,都用到了什么图形,又分别有几个呢?1.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第84页第2题)2.指导:每个立体图形让学生指着数,并做好标记。巩固加深所学知识。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四、教学板书 图形与几何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球【教学后记】 第3课时 统计与概率【教材分析】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是新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整理与分类》的有关内容。本课力图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弄清离自己生活较远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正确选择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整理与分类的方法;在经历整理与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整理与分类的作用及数据蕴含信息,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为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学习习惯,积累数学经验打下基础。【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整理与分类的学习基础,能够根据实际意义或需要,选择标准进行分类,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整理;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整理与分类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学习经验少,对于一些比较隐蔽、抽象的分类标准很难确定,体会与分析信息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学策略】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知道分类的本质是寻找事物的共同属性。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3.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物品的习惯,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分类思想。【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的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能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我们之前学到了分类,今天进行巩固和梳理,想想我们都学到了分类的什么知识呢?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过程 1、什么叫分类:把相同或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方法就叫分类。2、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具有多样性。(一)引导学生复习“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知识点。师提问:结合下面这道题目,我们来回忆下怎样分类?(出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点名说一说。(二)学生互动交流,相互启发师小结:同学们根据动物生活的地方以及脚的数量,对这些动物进行了分类。看来我们要分类,先想好分类标准。三、生活交流 巩固与应用(一)复习分类的意义1.下面这些动物可以怎么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选自教材P85 第1题预设:根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分成三类。2.师:每一类都是哪些动物?请你独立思考。学生独立完成。(二)复习分类的方法1.生活中的分类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分类。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2.图形分类下面这些图形可以怎样分类?分一分,说一说。选自教材P85 第2题预设1:按图形的形状进行分类。预设2:按图形的大小进行分类。预设3:按图形的颜色进行分类。3.总结分类方法师:你能说一说你掌握了哪些分类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四、课堂小结 分类时先判断所给的物品中哪些具有相同的特征、用途等,再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最后把每类物品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对分类进行了梳理和巩固,还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练习运用分类,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条理。【教学后记】 第4课时 综合与实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本学期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包括介绍我的教室和记录我的一天两部分内容。其中介绍我的教室主要借助前后、上下、左右等内容描述物体位置,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起点。记录我的一天要是对钟表的整体感知及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识整时和半时。【学情分析】介绍我的教室和记录我的一天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经验,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和钟表的相关知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能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生活中物品的位置与顺序。2.了解钟表的结构,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3.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和时间观念,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和认读时间。【教学难点】画钟表和认识半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知识,关于位置和认识钟表大家学习了什么?预设1:我会用上下、左右、前后介绍位置了。预设2:我会认钟表了,还能记录时间。......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吧。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过程 (一)复习上下、前后、左右1.巩固概念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前后:面对的方向的前面,背对的方向是后面。左右:与右手同侧的是右边,与左手同侧的是左边。2.完成数学书第86页第1、2题。(二)复习认识钟表1.认识钟面分针:又细又长 时针:短短粗粗数字:有1-12这12个数2.认识时间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半时: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时针走过几,必须到两个数的中间。3.整时与半时的表示方法(1)用汉字表示,是几时就写几时;是几时半就写几时半。(2)用电子表显示时间的方式表示,是几时就在“: ”的左面写几,在“: ”的右面写00;是几时半就在“: ”的左面写几,在“: ”的右面写30。4.完成数学书第86页第3题。5.订正交流。三、生活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如何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位置,以及认识钟表,生活中有很多用这些知识解决的问题,希望大家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找到生活中的问题,并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它!四、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学后记】
总复习第1课时 数与代数【教材分析】本节课复习全册学过的与数相关的主要内容,从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上来说,先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和5以内数的加与减,相继学习10以内数的加与减,并为下学期学习2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打下扎实基础。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即认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应用。因此,本节课重点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化整合与梳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10以内的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也能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是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为了处理好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借助丰富的具体情境和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交流算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概况能力。【教学策略】在有趣的互动中,唤起对以往知识的记忆,加深并强化对数的大小和数的运算的掌握程度【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10以内各数的意义,以及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进一步强化对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情境 (一)谈话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的内容。本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数与代数”部分内容。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过程 (二)回顾与交流(一)引导学生复习“数与代数”部分主要知识点。师提问:举例说一说,你对数有哪些认识?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点名说一说。预设1:认识了0~10这些数,会按顺序数数,也能比较大小。预设2:学会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预设3:我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预设4: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预设5:我学会了什么是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还会讲数学故事。预设6:我学会了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教师说明完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做对的你的花才能开得美。(三)巩固与应用一、复习数的认识1.数数一个一个地数或几个几个地数。2.几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第几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3.比较大小和等量关系用“>”“<”“=”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开口朝大数,尖角朝小数。“=”不仅代表结果,还表示左右两边的数量相等。二、复习数的运算1.借助画图和数的分与合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2.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三、复习加减法的意义1.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2.集体交流反馈,并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师小结: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求剩余的部分,用减法计算。4.在连加、连减中体会加减法含义。三、生活交流 今天我们复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也学会了如何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大家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复习加法表和减法表,同学们之间还可以做口算游戏,把10以内数的加减法掌握地更扎实。四、课堂小结 学生们要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复习加法表和减法表。每个同学对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本学期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对于几何体的学习,教科书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测量-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立体图形的测量。按照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线索编排,既体现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认知特点,也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本节课通过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学情分析】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几何体的特征,积累观察几何体的学习活动经验,教科书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感知。对于一年级的儿童,为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1.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些几何体的特点加以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想一想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球。•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过程 回顾与交流(一)引导学生复习“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知识点。师提问:举例说一说,你对立体图形有哪些认识?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点名说一说。预设1:我知道了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预设2:我知道球和圆柱能滚动,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圆柱只能前后滚。预设3:我知道了在拼搭时要想搭得稳,就要把大的、平的放下面,把球放上面。预设4:要想搭得高,需要把圆柱、长方体立起来。......巩固与应用(一)复习搭一搭师:看一看,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由哪堆积木拼成的?请你连一连。1.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第84页第1题)2.指导:先数积木的个数,个数相同,再看分别由哪几个图形组成。还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连线。(二)复习数一数师:接下来看看这个机器人,都用到了什么图形,又分别有几个呢?1.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第84页第2题)2.指导:每个立体图形让学生指着数,并做好标记。巩固加深所学知识。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四、教学板书 图形与几何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球【教学后记】 第3课时 统计与概率【教材分析】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是新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整理与分类》的有关内容。本课力图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弄清离自己生活较远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正确选择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整理与分类的方法;在经历整理与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整理与分类的作用及数据蕴含信息,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为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学习习惯,积累数学经验打下基础。【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整理与分类的学习基础,能够根据实际意义或需要,选择标准进行分类,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整理;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整理与分类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学习经验少,对于一些比较隐蔽、抽象的分类标准很难确定,体会与分析信息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学策略】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知道分类的本质是寻找事物的共同属性。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3.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物品的习惯,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分类思想。【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的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能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我们之前学到了分类,今天进行巩固和梳理,想想我们都学到了分类的什么知识呢?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过程 1、什么叫分类:把相同或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方法就叫分类。2、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具有多样性。(一)引导学生复习“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知识点。师提问:结合下面这道题目,我们来回忆下怎样分类?(出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点名说一说。(二)学生互动交流,相互启发师小结:同学们根据动物生活的地方以及脚的数量,对这些动物进行了分类。看来我们要分类,先想好分类标准。三、生活交流 巩固与应用(一)复习分类的意义1.下面这些动物可以怎么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选自教材P85 第1题预设:根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分成三类。2.师:每一类都是哪些动物?请你独立思考。学生独立完成。(二)复习分类的方法1.生活中的分类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分类。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2.图形分类下面这些图形可以怎样分类?分一分,说一说。选自教材P85 第2题预设1:按图形的形状进行分类。预设2:按图形的大小进行分类。预设3:按图形的颜色进行分类。3.总结分类方法师:你能说一说你掌握了哪些分类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四、课堂小结 分类时先判断所给的物品中哪些具有相同的特征、用途等,再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最后把每类物品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对分类进行了梳理和巩固,还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练习运用分类,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条理。【教学后记】 第4课时 综合与实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本学期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包括介绍我的教室和记录我的一天两部分内容。其中介绍我的教室主要借助前后、上下、左右等内容描述物体位置,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起点。记录我的一天要是对钟表的整体感知及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识整时和半时。【学情分析】介绍我的教室和记录我的一天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经验,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和钟表的相关知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能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生活中物品的位置与顺序。2.了解钟表的结构,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3.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和时间观念,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和认读时间。【教学难点】画钟表和认识半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知识,关于位置和认识钟表大家学习了什么?预设1:我会用上下、左右、前后介绍位置了。预设2:我会认钟表了,还能记录时间。......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吧。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过程 (一)复习上下、前后、左右1.巩固概念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前后:面对的方向的前面,背对的方向是后面。左右:与右手同侧的是右边,与左手同侧的是左边。2.完成数学书第86页第1、2题。(二)复习认识钟表1.认识钟面分针:又细又长 时针:短短粗粗数字:有1-12这12个数2.认识时间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半时: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时针走过几,必须到两个数的中间。3.整时与半时的表示方法(1)用汉字表示,是几时就写几时;是几时半就写几时半。(2)用电子表显示时间的方式表示,是几时就在“: ”的左面写几,在“: ”的右面写00;是几时半就在“: ”的左面写几,在“: ”的右面写30。4.完成数学书第86页第3题。5.订正交流。三、生活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如何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位置,以及认识钟表,生活中有很多用这些知识解决的问题,希望大家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找到生活中的问题,并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它!四、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学后记】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