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在自然环境中,适者生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2.考生须在答题卡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选择题(共20分)
    说明: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你选择的选项代号(ABCD)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若Δ、口、☆表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图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详解】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底层出现的较单一,说明生物较简单、低等,上一层出现“□”较高等,最上一层出现☆说明更高等,因此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 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
    A. 人比猿高等
    B. 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 人是由猿进化来的
    D. 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
    【答案】B
    【分析】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证据很多,人类与猿的解剖结构的比较以及人类与猿特征的比较都说明了人类与猿具有相同的祖先,即人猿同祖,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详解】A.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着许多相近的特征,说明二者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说明人比猿高等,A不符合题意。
    B.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人和猿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近,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B符合题意。
    C.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着许多相近的特征,说明二者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说明人是由猿进化来的,C不符合题意。
    D.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着许多相近的特征,说明二者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说明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如下表是几种生物细胞色素c基因与人细胞色素c基因的最小核苷酸相差数,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黑猩猩B. 金枪鱼C. 猕猴D. 链霉菌
    【答案】A
    【分析】生物细胞色素c基因的最小核苷酸比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
    【详解】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越相似或相同,如果在进化史上相去甚远,则其细胞色素c也相差越远。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细胞色素c基因的最小核苷酸相差数最小是0,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人类与链霉菌的细胞色素c基因的最小核苷酸相差数是63,因此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的生物是链霉菌,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中华龙鸟化石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B. 植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C.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 生物总是由小体型进化为大体型
    【答案】A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详解】A.中华龙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现代鸟类有相似之处,故中华龙鸟进一步证实鸟类最可能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A正确。
    B.植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B错误。
    C.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后,某些鱼类进化成为原始的两栖类,某些两栖类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D错误。
    故选A。
    5. 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生物为获得食物、空间进行生存斗争
    C. 生物产生的变异永远有利于生物生存
    D.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被淘汰
    【答案】C
    【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详解】A.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趋势,说明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A正确。
    B.生物为获得食物、空间、配偶等进行着残酷的生存斗争,B正确。
    C.生物的变异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所以不是生物的所有变异都有利于生物生存,C错误。
    D.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D正确。
    故选C。
    6. 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都产生了定向变异
    C.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使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因生存资源有限,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A.达尔文认为: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长和肢短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肢和颈长能够吃到高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肢和颈短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这样,长颈鹿一代代进化下去,就成今天上们看到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的长颈鹿,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身体产生不定向的变异,B错误。
    C.具有保护色变异的野兔在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更容易生存下去,而具有锐利视觉变异的鹰在与野兔的生存斗争中更容易捕获到野兔,在长期的相互选择中,形成了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故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农田害虫在未使用农药前就出现耐药性强与耐药性弱的变异,而不是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才使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D错误。
    故选C。
    7. 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按时间先后顺序,各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
    ①四肢行走转为直立行走
    ②森林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下地生活
    ③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④产生了语言
    A. ②①③④B. ③①④②C. ①④②③D. ②①④③
    【答案】A
    【分析】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森林大量消失,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因此,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各阶段的正确排序是:②森林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下地生活、①四肢行走转为直立行走、③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④产生了语言。
    故选A。
    8. 下列关于人的进化及现代人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直立人学会了用火,还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
    B. 人类进化的先后顺序是: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C. 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D. 赤道附近的土著为尼格罗人,皮肤色素多,可以避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
    【答案】B
    【分析】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详解】A、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改善了营养促进脑的发育,A正确。
    B.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已能直立行走,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直立行走,解放前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脑容量接近1100毫升,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开始使用火;智人的脑容量达1350毫升甚至更大,接近现代人的脑量,能制造石器和骨器,靠狩猎、捕鱼生活。不仅会使用火,还能人工取火,B错误。
    C.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C正确。
    D.赤道附近的土著为尼格罗人,皮肤色素多,可以避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生活在非洲的尼格罗人皮肤黑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表现,D正确。
    故选B。
    9. 在自然环境中,适者生存。下列实例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
    B. 干旱的天气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C. 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D. 蚯蚓可以改良土壤
    【答案】A
    【分析】(1)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2)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3)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A.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减少水分的散失,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B.干旱的天气,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属于环境影响生物,B错误。
    C.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蒸腾作用,增加降水,森林能净化空气,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
    D.蚯蚓可以改良土壤,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错误。
    故选A。
    10. 如图A、B为适应不同环境的两棵植物,据图推测,A、B植物分布的环境分别是( )
    A. 干燥地区、湿润地区B. 寒冷地区、温暖地区
    C. 湿润地区、干燥地区D. 温暖地区、寒冷地区
    【答案】A
    【分析】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无机盐,还有固定植物体的作用。
    【详解】植物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无机盐,还有固定植物体的作用,吸收能力强。A植物的根非常发达,形成庞大的根系,适应于干旱少水的地方,根系不发达的B植物,吸水能力较差,因此适于生活在水分较多的湿润地区,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许多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诗句中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对应不合理的是( )
    【答案】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影响,B正确。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温度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所以后半句诗中体现了环境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中影响红杏出墙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它是不是生态系统呢?下列从生物系统组成角度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 生物种类少,不是生态系统
    B. 生物数量少,不是生态系统
    C. 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
    D. 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生态瓶中除了具有生产者(金鱼藻)和消费者(小鱼、虾)外,在河沙里还含有细菌和真菌,它们是生态瓶中的分解者,该生态瓶中的非食物因素除了空气和土壤外,还具有温度、水、阳光等因素,可见生态瓶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 如图是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四条食物链
    B. 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不停循环的
    C. 细菌和真菌多数是分解者
    D. 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鸟
    【答案】C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有水稻→虫→鸟,水稻→虫→青蛙,共2条,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往返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B错误。
    C.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正确。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水稻,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庞大,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数量远多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D错误。
    故选C。
    14. 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态系统成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草食性动物——生产者
    B. 肉食性动物——分解者
    C. 腐食性动物——分解者
    D. 腐生性细菌——消费者
    【答案】C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生态系统。
    【详解】A.草食性动物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消费者,A错误。
    B.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肉食性动物属于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C正确。
    D.腐生性细菌属于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D错误。
    故选C。
    15. 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 适当减少分解者数量
    B. 减少终级消费者数量
    C. 合理增加食物链中生物的种类
    D. 改变空气、水、土壤等条件
    【答案】C
    【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详解】A.腐生性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的分解者,减少分解者数量,动、植物的尸体将会增多,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多,获得的能量越少,如果减少生态系统中终级消费者数量,食物链不完整,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维持平衡的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反之。因此增加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将会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C符合题意。
    D.空气、水,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不能随意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大量捕食青蛙,可造成农作物减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害虫失去青蛙的控制,大量繁殖,破坏了生态平衡
    B. 青蛙的粪便、尿液等排出物减少,造成土壤肥力降低
    C. 青蛙的天敌物种缺少食物,出现了生态失衡
    D. 农作物的花粉不能有效传播
    【答案】A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表示食物链。在题干中的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属于生产者,而害虫和青蛙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之间存有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食物链,即:农作物→害虫→青蛙。
    【详解】A.从分析中的食物链“农作物→害虫→青蛙”可知,青蛙是害虫的天敌,害虫失去青蛙的控制,大量繁殖,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农作物减产,A正确。
    B.肥料的来源很多,青蛙的粪便、尿液等排出物减少,不会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太多,B错误。
    C.青蛙的天敌物种不一定只捕食青蛙这一种食物,因此该选项所述不会造成农作物减产,C错误。
    D.植物一般靠昆虫传粉,青蛙一般不能传粉,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示生产者的是丙
    B. 序号①表示呼吸作用
    C. 表示消费者的是甲
    D. 蚯蚓可以充当图中的乙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丙(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因此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分解者,蚯蚓可以充当图中的乙分解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序号①代表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②代表呼吸作用,因此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18. 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湖水中的DDT浓度为0.5×10-8,现发现各生物体内均有不同浓度的DDT,检测结果如表:
    某同学根据以上的数据写出了下面四条食物链,其中正确的是( )
    A. A→C→B→D→EB. C→A→D→B→E
    C. E→B→D→C→AD. A→E→C→B→D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因为有毒物质比较稳定,不容易被分解,所以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详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污染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据表格分析出:A是生产者,E是一级消费者,C是二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D是四级消费者。食物链的书写: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级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故食物链是A→E→C→B→D;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9.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 图中生理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是②
    B. 图中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甲
    C. 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D.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的最多
    【答案】C
    【分析】题图中:乙代表生产者——植物,丙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丁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由图可知,②③表示呼吸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止,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中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如该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丁,B不符合题意。
    C.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逐渐减少,在食物链“乙→丙→丁”中,丁是最高营养级,它体内的能量积累的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 下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该图不能反应的是( )

    A. 草、鼠和蛇能促进物质循环
    B. 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C. 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 草、鼠和蛇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
    【详解】A.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能把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实现了从有机环境到无机环境的物质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实现了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物质循环,但此图不能反应出,A符合题意。
    B.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其中的某一物种的数量受所处食物链中上一营养级和下一营养级的影响;若这个链条上的某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草、鼠、蛇三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不符合题意。
    D.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如在食物链草→鼠→蛇中,大量杀鼠后会使蛇缺少食物而饿死,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打破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崩溃,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说明:本大题包括四个小题,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
    21. 实验识图题。
    (1)A烧瓶内注入的气体模拟的是______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_______。
    (2)火花放电模拟的是闪电。实验中,要将B瓶内的水煮沸,模拟是_____。
    (3)连续火花放电后,从活塞处取样,C烧瓶内的样品中含有的有机物是_______。
    (4)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1)①. 原始大气 ②. 氧气
    (2)原始海洋
    (3)氨基酸
    (4)原始大气的各种成分在当时特殊的条件下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小问1详解】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
    【小问2详解】A内两电极通电是模拟火花放电,作用是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实验中,要将B瓶内的水煮沸,模拟是原始海洋。
    【小问3详解】连续火花放电后,从活塞处取样,C烧瓶内的样品中含有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
    【小问4详解】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原始大气中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模拟实验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
    22. 如图为达尔文解释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分析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长颈鹿的颈有的长,有的短说明古代的长颈鹿后代会发生 _____,而且这些性状是可以 _____的。
    (2)图(3)说明食物对长颈鹿的个体起到__________作用。
    (3)生物进化的基础是_________ ,自然选择的动力是 _________ ,其结果是 ___________。
    【答案】(1)①. 变异 ②. 遗传
    (2)选择
    (3)①. 遗传变异 ②. 生存斗争 ③. 适者生存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长颈的形成原因,在进化论研究史上曾经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达尔文用自然选择的学说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小问1详解】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图中长颈鹿的颈有的长,有的短说明古代的长颈鹿后代会发生变异,而且这些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小问2详解】图(3)中可以看出,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所以图(3)所示的现象叫生存竞争,此过程会由于食物缺少而越加激烈,由此可知,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问3详解】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由此可知,生物进化的基础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
    23. 材料一:“露西”的上肢骨比较细短,下肢骨粗长,有较为粗壮的股骨,构成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脊柱呈“S”形。
    材料二:距今175万年前的“东非人”使用过的石块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
    材料三:1927年我国发现了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科学家在其他亚洲国家也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此后在东非地带,又发现了许多距今200万~30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而其他地区没有发现更古老的人类化石。由此,1987年国际学术界形成了比较普遍的看法,即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材料四: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慢慢地进化成现代人类。以下分别是人类与黑猩猩的结构特征比较图和人类进化历程图。
    (1)根据材料一,推测“露西”的运动方式可能是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推测“东非人”已经具备_______的能力。
    (3)分析材料四,图_____(填“A”或“B”)表示人的手掌;黑猩猩的头骨与人的头骨基本相同,且与人类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这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_______。
    (4)分析材料四,人类进化历程排序为________。
    【答案】(1)直立行走
    (2)制造工具
    (3)①. B ②. 森林古猿
    (4)④②①③⑤⑥
    【分析】1.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2.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学会用火→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小问1详解】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得人类能够在地面上更高效地移动,解放双手进行其他活动。材料一中,骨骼化石显示“露西”的上肢骨比较细短,下肢骨粗长,有较为粗壮的股骨,构成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脊柱呈“S”形,这些特征表明露西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
    【小问2详解】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材料二中,距今175万年前的“东非人”使用过的石块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故可推测“东非人”已经具备制造工具的能力。
    【小问3详解】虽然人手与黑猩猩的“手”都有节,形状相似,但是人的手比黑猩猩的“手”更灵巧。题图四中,人的手掌是B图,黑猩猩的手掌是A图人类和类人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结合题图四可知:黑猩猩的头骨与人的头骨基本相同,且与人类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这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小问4详解】从猿到人的进化: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下地生活,这部分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后来的古人类能够使用工具,这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逐渐的进化成现代人。 可见,材料四中,人类进化历程排序为④②①③⑤⑥。
    24. 初二某班在劳动实践基地分到了自己的“责任田”,同学们摩拳擦掌,出谋划策,为打造独具特色的生物园地忙碌起来。
    (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采访长辈,了解到影响蔬菜生活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水、肥、阳光、温度属于_______因素,害虫和杂草属于______因素。
    (2)同学们清除杂草,有利于蔬菜生长,说明杂草与蔬菜之间存在着______关系。害虫与蔬菜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3)天气炎热时,有的蔬菜缺水萎蔫,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4)蔬菜上长了害虫,同学们选择人工除虫,而不使用农药防治,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___。(写出一项即可)
    【答案】(1)①. 非生物 ②. 生物
    (2)①. 竞争 ②. 捕食
    (3)环境影响生物
    (4)防止农药沿食物链进入人体##避免环境污染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生态系统。
    【小问1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采访长辈,了解到影响蔬菜生活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水、肥、阳光、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害虫和杂草属于生物因素。
    【小问2详解】杂草和蔬菜相互争夺阳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说明杂草与蔬菜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害虫以蔬菜为食,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小问3详解】天气炎热时,有的蔬菜缺水萎蔫,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小问4详解】蔬菜上长了害虫,同学们选择人工除虫,而不使用农药防治,这样做的优点是有利于防止农药沿食物链进入人体、避免环境污染等。
    25.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分享了湿地保护和发展经验。海珠湿地河网交错,河流内鱼儿畅游,基塘内群虾拥挤,沟堑中螃蟹相逐,天空中白鹭成群。图甲是海珠湿地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食物网的某条食物链中的三类生物,按顺序以甲、乙、丙为代号建立的能量金字塔。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图甲中还缺少分解者,以及___部分,如阳光、空气等。图中的水生植物属于___者,鱼、虾等动物属于___者。
    (2)图甲的食物网中,鹭与___(填“鱼”或“蟹”)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请分析图乙中乙对应的生物是___。
    (4)图甲中的食物网有多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___。
    (5)经过长期的保护和治理,海珠湿地的生物成分越来越复杂,例如,昆虫从42种增加到了738种,这使得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___(填“变强”或“变弱”)。
    (6)为了保护美丽的生物圈,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怎么做?___。
    【答案】(1)①. 非生物 ②. 生产 ③. 消费
    (2)鱼
    (3)蟹
    (4)水生植物→剑水蚤→虾→鱼→鹭
    (5)变强
    (6)垃圾分类、多植树造林、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滥杀动物等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小问1详解】食物网中只标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图中水生植物能够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故鱼、虾等动物属于消费者。
    【小问2详解】图甲的食物网中,鹭捕食鱼,属于捕食关系;鹭和鱼都捕食虾,属于竞争关系。所以,鹭与鱼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小问3详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图乙的食物链为丙→甲→乙;对应图甲中的食物链为水生植物→蟹→鹭;因此,图乙中乙对应的生物是蟹。
    【小问4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中的食物网中有:水生植物→剑水蚤→虾→鱼→鹭、水生植物→剑水蚤→虾→鹭、水生植物→剑水蚤→蟹→鹭、水生植物→蟹→鹭等共计4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水生植物→剑水蚤→虾→鱼→鹭。
    【小问5详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
    【小问6详解】为了保护美丽的生物圈,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垃圾分类、多植树造林、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滥杀动物等。生物名称
    核苷酸差别数
    生物名称
    核苷酸差别数
    生物名称核
    苷酸差别数
    黑猩猩
    0

    18
    天蚕蛾
    36
    猕猴
    1
    响尾蛇
    20
    链霉菌
    63

    17
    金枪鱼
    31
    酵母菌
    56
    选项
    成语或诗句
    影响因素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
    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温度
    C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土壤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照
    检测对象
    生物A
    生物B
    生物C
    生物D
    生物E
    DDT浓度/×10-8
    0.005
    2.0
    0.5
    75.5
    0.04

    相关试卷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在自然环境中,适者生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期末]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22页。

    70,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70,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自然环境中,适者生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