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3讲记叙文阅读(二)(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3讲记叙文阅读(二)(原卷版+解析)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3讲记叙文阅读(二)(原卷版+解析)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3讲记叙文阅读(二)(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3讲记叙文阅读(二)(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3讲记叙文阅读(二)(原卷版+解析),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词的作用角度入手,从表达方式入手,答题格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明确记叙文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2.能运用记叙文的解题方法解决具体的阅读试题。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赏析词语、句子
    1.常见题型
    (1)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3)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说说第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2.解题方法
    词语的含义:
    (1)解题一般规律为:明确词语原义→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紧密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品格,故事情节、细节等)→联系文章主旨。
    (2)理解词语意义技法:
    ①理清思路,揣摩词语的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概括。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再往后找;非指示代词的指代: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答题格式:“××”词指代……
    ③瞻前顾后,揣摩词语的特殊义或临时义: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含义,若换一个语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理解和解释这个词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其次要分析语境义;第三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推断具体含义。答题格式:“××”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④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结合语境,寻找本体;双关:要注意两层意思。
    ⑤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注意结合语境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用(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
    (3)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步骤与重点:
    第一步,细读两段文字,看准句子的表述体现了哪一类或几类人物描写方法,对部分同学来说是个难点。
    第二步,要准确地区分与掌握五种人物描写的不同之处: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动作描写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步,合理地组织答案,注意要点的概括与语言的简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来说,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最后,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分清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分清有几个层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意。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找出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含意。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 它们的表达特点人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 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 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句式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3)反问句,加强语气;
    (4)感叹句,抒发情感。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引发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词的作用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个清晰的了解。
    二、概括文章情节
    1.常见题型
    (1)请概括故事情节;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如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可能有几点、应该紧扣什么内容寻找答案等。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摘录法:看注释(往往交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动机),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又适于那些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3)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关键语句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上。
    (4)自拟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第三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可用序号分条回答,力求规范;
    第四步:根据题干,参考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答题格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三、体会段落作用
    1.结构作用
    ①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营造氛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等。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对比衬托;伏笔铺垫。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启示。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2.内容作用
    (1)写人为主:这段文字记叙……,赞扬(或批评)了……,表达了……
    (2)记事为主:这段文字记叙了……歌颂(或批评)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这段文字采……手法,赞扬了……,抒发了……
    (4)游记:这段文字描写……,抒发了……感情
    常见情感词: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3.常见题型
    (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请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4.解题思路
    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首先看语段(句)的位置,其次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组织答案语言。如果是环境描写段落,则应先点明运用了环境描写,并按环境描写的作用来作答。
    5.答题格式: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常见题型
    (1)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补写有关内容
    (3)辨识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5)根据语境,合理想象,补写人物的心理、神态等。
    2.答题方法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者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之一。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五、区分人物描写
    1.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的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是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4)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有时需要结合人物所在的大背景。
    2.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1)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
    (2)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画面/场景,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心理或情感。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3.答题格式
    (1)此句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生动传神)+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对象的特点+突出作者心情、态度
    4.语言表述: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了写作对象……的特点(品质、精神),表达了……心情。
    六、理清记叙顺序
    1.常见题型
    (1)本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
    2.解题方法
    (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叙述曲折,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内容,衬托人物、突出中心。
    补叙,就是在顺叙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种联系的内容,有人也把补叙归入插叙。
    作用:补充说明,进一步突出中心。
    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读 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皮 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 悬念指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技 运的心情紧张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分辨方法: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一般情况下,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
    七、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常见题型
    (1)结合文章,说说题目的作用。
    (2)简述题目的妙处。
    (3)xx题目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
    2.解题方法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一般考查可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方面入手:
    1.分析标题的含义:
    (1)分析文章行文线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为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来表现父子深情。
    (2)分析标题的字词。就是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如有些标题有双关义。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3)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我们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4)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义。
    (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6)寻找文章的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标题的作用
    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标题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⑥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等。
    答题格式:
    (1)××(题目)指……(释义:可以是表层意思,也可以是深层意思),点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旨、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
    (2)××(题目)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题目)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
    八、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1.常见题型
    (1)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
    (2)文本中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简要分析。
    (3)文章中的意象体现作者那些情感。
    2.解题方法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把握中心。
    (5)审视文章题目,通过文章的题目,透视文章的主旨。
    对文章中心的阐述,一般包括两部分是文章写了什么,一是所写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 ,歌颂了什么,批判 了什么。
    九、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题型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赏析句子中的的写作手法?
    2.常用表现手法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1)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2)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3.方法归纳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2)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3)从材料组织的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荫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④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⑤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⑥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⑦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⑧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远去的歌谣。
    ⑨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⑩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⑪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⑫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⑬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⑭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⑮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
    (略有删改)
    考点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述了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
    B.第⑦—⑨段写村庄的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关注即将消失的美丽村庄。
    C.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景、事、情完美交织。
    D.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细腻,状物写人平淡而有味。
    考点二:段落的作用
    例2.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三:赏析词语和句子
    例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赏析句子)
    (2)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赏析加点词)
    考点四:体验人物情感
    例4.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到“停下探访的脚步”,文中“我”的情感发生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考点五:标题的理解
    例5. “孤独的守望”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看火车
    ①和妹妹闲谈,问起我们童年干的最傻的事情是什么。竟不约而同的说出了“看火车”。想来,似乎的确可笑。去外婆家,我们穿街过巷,走过池塘田埂,追着清风白云,竟为了一睹火车的芳容。
    ②看火车?火车有什么可看的呢?不,火车可看的太多了。我们可以掰着手指数一节又一节的车厢;我们可以看见火车的颜色:绿色、白色、红色、黑色……我们可以听火车远处的鸣笛猜猜是货车还是客车;我们可以和向我们挥手的朋友们交流并大声呼喊“你们好啊”;我们可以站在火车经过的涵洞下面感受火车经过而掀起的气浪……火车,带给了我们无穷尽的快乐。
    ③看过《周渔的火车》,上面有一个有意思的句子:那火车,就是爱,没有终点,只有上下的过客,一旦下了车,就不是爱。《雷锋日记》说人若没干劲,好像没有蒸汽的火车头,不能动;像没长翅膀的鸟,不能飞。我们看火车,可没有那么多感悟,小孩子,能有什么感悟哩。就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感受呼啸而过的疾风;感受气壮山河的气场;感受那一往无前的决绝。那时候似乎“自由”、“远方”……这样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悄悄萌发。总觉得,火车一定就是那样的。
    ④或许,太过于执拗于火车的缘故,妈妈也来开始问我们。并随口说:下次,一定要带你们哥哥妹妹坐一次火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我和妹妹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期盼。希望妈妈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愿望。然而,坐火车去哪呢?近一点的亲戚,多半走路就能到:脚程快点,五分钟就能到;脚程慢一些,也就半个小时。想来想去,唯一能有机会坐上火车的,就是外婆家了。然而用爸爸的观点就是去外婆家坐火车,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除了多出来一个半小时的转车路程,还特别的麻烦:买票、座位……于是,我知道,我们可能坐不了火车了。
    ⑤妹妹曾叹息说:“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坐不上火车了……这句话没有打动爸爸,却打动了常常放任我们的妈妈。
    ⑥一次,外婆家回来,爸爸因为去出差,所以先我们回家办事了。于是,妈妈便提议:我们坐火车回家。我和妹妹一跃而起,都说好。然而,理想的丰满却无法掩盖现实的骨感,当我们风尘仆仆的赶向火车站,却被告知:票已经售完。售票员阿姨还说:同志,火车票哪像汽车票呢?你买当天的要提前几天买。现在,连站票都没有了。或许看到妹妹特别可爱,又或许看到妹妹伤心嘟嘴的样子,好心的阿姨说:同志,有一班车快开了,你和工作人员说先上车后补票,或许可以。于是,已经扑灭的希望之火又在心中燃了起来。妹妹也开始奔跑起来,但是,她太小了,确实困难,而这个时候,有一个“雷锋叔叔(不知道他名字)”出现了。他看到妹妹跑不动,便主动提议抱起她,经过妈妈同意后,他便弯下腰来,一把托起妹妹,随即跟我们跑起来,进站口到了,她把妹妹递给妈妈。然而,当我们前脚踏进车门,后脚门便关上了,妈妈刚想对“雷锋叔叔”说声感谢。他的身影却消失在人海茫茫里了。
    ⑦补上了票,当然无座。人群密密麻麻,大夏天的,只有一个风扇在转,呼啸着的带起的风并没有带走人群中的汗酸味也没有带走人群中拥挤出的热浪,车厢与车厢链接处发出的哐当声更让人心烦意乱。或许是看到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旁边一个好心的大婶把座位让给了妈妈,紧接着旁边的一个小伙子也让了,小伙子对面的一个大爷也提议让位。妈妈阻止了他,在感谢了大婶和小伙子后,我和妹妹就这样坐了下来。不知为何,心头一热,刚才那些不适的味道似乎再也闻不见,妈妈掏出橘子分享给座位边的人,大家又纷纷拿出苹果、板栗……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也开始热络起来。在被问起我们坐火车的原因后,大家都被逗乐了。大爷告诉我:我们这个绿皮车还不够快哩,最快的要属那红色的快字开头的车。坐起来像飞一样。看到我和妹妹眼睛中泛起的“惊讶”,大爷又津津有味的起来……那次特殊的火车经历,不知为何一直在脑海萦绕,成年后,或许明白那就是所谓的人情味吧!
    ⑧如今,我不仅坐过了快车,也坐过高铁、动车、磁悬浮列车、地铁。速度好快,干净整洁。但是上车之后的场景几乎千篇一律:人人戴上耳机,或对着手机,或对着电脑。车厢广播中不时传出“不要外放电子设备声音,以免影响他人。”的提示语。昨天的新闻上还留着写着“高铁婴儿哭闹遭到乘客疯狂投诉”的标题。
    ⑨白云浮过山岗,清风吹过田埂,明月照着小河,在我的梦中,常常驶着一列火车。哐当哐当……
    1.根据文章内容,在作者看来,说说火车代表了什么?
    2.揣摩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他看到妹妹跑不动,便主动提议抱起她,经过妈妈同意后,他便弯下腰来,一把托起妹妹,随即跟我们跑起来,进站口到了,她把妹妹递给妈妈。
    3.联系全文,分析文中“妈妈”的人物形象。
    4.分析第八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风景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③“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④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⑤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⑥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⑦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⑧“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⑨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⑩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⑪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⑫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⑬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⑭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⑮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⑯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6.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
    (2)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8.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标题 “母亲的风景”有什么含义。
    9.第⑧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⑬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楂是甜的
    肖于
    ①我妈是个知青,我爸是个农民。我妈是城市户口,我爸是农村户口。这不只是简单的工农混搭,也是命运的羁绊,让我最初的生活充满矛盾、碰撞、愤怒、不甘、无望、争吵——这些词离幸福都有一点儿远。
    ②在我幼时的岁月里,我爸应该很辛苦。只有他一个农村户口,却有三个城里人要养活,他的土地太少了,我妈又不甘愿干农活。他勤快,愿意为生活付出所有气力。据说,在生产队里,我家永远是每亩地里出钱最多的人家,而他的女儿们却几乎没去过那片土地。
    ③那时,东北没什么太好吃的水果,入秋的山楂勉强算水果吧。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堆山楂。对于这堆山楂,我恐怕要记上一辈子,并不是因为山楂好吃,而是我妈对我说的话。
    ④这山楂特别酸,我吃了两个,一点儿也不好吃,却又觉得扔掉太浪费了。我妈看我那痛苦相,让我把剩下的半袋子山楂都扔了。扔东西并不是一贯节俭的她所能做出的事情,可她的逻辑是止损,她说:“买了不好的东西已经吃亏了,再吃了不想吃的东西,损失更大,不如扔掉,就损失一次。”
    ⑤我妈说得对,这个道理我听一次就记住了。不管有多舍不得,都没有必要为了拥有而受伤害。
    ⑥可是我妈没法止损,因为两个女儿,因为这就是她的命。后来,我知道,山楂可以做成山楂酱。只要放白糖,多放,再难吃的山楂也变甜了。就像我们的日子,酸涩难忍,又漫长,可终究能通过努力,让日子变得甜一点。
    ⑦酸酸甜甜的山楂酱放在罐头瓶子里,想吃的时候去挖半碗,现在想想,那种甜还能浸到心里。尤其是在寒天,把玻璃瓶子放在阳台门和厨房门形成的夹层里,阳台是个大冷库,厨房是热的,两道门隔出的夹层是冰火两重天。山楂酱处于半冻不冻的状态,不会坏了味道,也能随时挖出来吃。
    ⑧东北几乎有半年的冬天,冬天里没有农活可做,很多种地的人就猫冬了。猫冬怎么可能有收入?我父母脑子活,也不怕吃苦受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养了几头奶牛,按我妈的话说:“家里又多了一个人上班。”奶牛产牛奶,牛奶可以卖钱,每天都有收入。就算猫冬,土地里不生钱,家里的牛也能赚钱。
    ⑨入冬了,我爸在生产队的电影院烧锅炉,我妈在水泥厂上班。我妈下了班,要到托儿所接我和妹妹,然后回家挤了牛奶,又要带着两桶子沉甸甸的牛奶去奶站卖掉。但是两个很小的女儿,害怕得不肯在家里等她,怎么办?我妈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两个几十斤重的牛奶桶挂在自行车后面,两个女儿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天有点冷了,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夜幕来得快,天色很快就沉下来。
    ⑩我妈带不动我们了,骑了没几分钟,就放下我和妹妹,到综合商店门口给我们买两根糖葫芦。我和妹妹一边吃,一边在深沉的暮色里跟着我妈走,我妈骑一会儿自行车,再推着自行车走一会儿。我和妹妹跑跑走走,一点儿也不冷。暮色很深,带着秋季里冰冷的浓雾,只有路灯是橘黄色,每隔一段,就劈开夜色挥洒些温暖的光来。母女三人,就这样,在糖葫芦甜甜滋味的引领下,按时走到遥远的奶站。交了牛奶,我妈会带上我和妹妹,以及两个空了的铁皮桶,骑自行车回家。路过综合商店,再买几根棒冰,把它们冻在室外的窗上,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吃。
    ⑪天冷,我妈是热的,蹬自行车出了一身的热汗。我和妹妹坐在车大梁上,遇到过天桥、上坡时,都下来帮忙推自行车。我们身子是热的。手和脸蛋是冷的,可心里,是甜的——除了冰糖葫芦,还有对棒冰的盼望。
    ⑫那些年,我的父母从来没机会休息,除了种地、上班,他们还干过很多营生,只要能赚钱,他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气力。他们一心要两个女儿过更好的日子,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过更好的日子的努力。
    ⑬人世苍茫,小人物的命运永远和大环境息息相关。种田为生的我爸早在城市化的改革大潮中,改换了城镇户口。我妈也在纷繁复杂的企业改革后,开始领退休金。我妈的退休金账户内钱数不多,可每年都在增长。
    ⑭现在回到父母家,如是冬天,他们一定会提前买了糖葫芦,放在冰箱里,等我吃。他们会套上棉衣,走在北方冷飕飕的街上,去最近的超市,如有邻居问,我爸会说:“我家老大回来了,她爱吃糖葫芦。”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世间味道》,有改动)
    1.文章围绕 “山楂”写了关于“山楂”的哪些事情?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自选角度,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暮色很深,带着秋季里冰冷的浓雾,只有路灯是橘黄色,每隔一段,就劈开夜色挥洒些温暖的光来。
    3.山楂是酸的,作者也有亲身经历,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说山楂是甜的?文章以“山楂是甜的”为题有哪些作用?
    4.结合文章中关于母亲的描写,请你归纳母亲的形象。
    5.有一种味道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 …… )的味道,请写写你生活中亲人留给你的味觉体验,并深入挖掘这味道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乌桕树上梅花开
    王跃
    ①从这棵树旁经过,究竟有多少次?说不清,真的说不清了。一年中,每个月,至少要走几次的。注意到它,却是今冬。
    ②我的先生,顾先生,一贯是波澜不惊的人,那天他颇为吃惊地说,那是什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树枝上点缓着一团团洁白的花,那是一棵干枯的树,没有梅树的姿态,却开出了梅花?该是雪花吧!我断定不是雪,可它一簇簇,一撮撮,白白的,在枝头,分明就是雪攒成的呀!
    ③冬至已过,山间的树,基本没了隐私,经过风一次次的撕扯和剥离,大多赤裸着身子。对树死缠烂打的青藤,已只剩一把枯骨。这个季节的山,是寂寞的,寂寞得像死了一样。
    ④我想弄清枝头的那撮撮白,于是靠近了这棵树。这是一棵离山路只有几步之遥的树。枝叶繁茂的季节,它是什么样子?怎么记得清呢!春天,一棵棵树都绿得像深潭,像锦缎,至于开什么花,也不是太在意。枝叶葱笼的季节,地上的花花草草真是热闹啊,一个个忙忙碌碌,穿红着绿,披挂上阵,人就像赶场子似的,也看不过来。至于树上的花,留心的人是不多的。我也是。从它身旁经过多次,甚至连叶子的形状,我也是说不清的。
    ⑤今冬,它让我惊诧了,树上结满繁花似的果子!我靠近了它,只见枝上的果子,一簇簇的,三粒挤在一起的居多,像精致的梅朵,白梅朵。从低处摘一簇下来,才发现那粒粒梅朵,光滑滑,圆润润,像被爱惜它的人,用手柔柔地盘过,又小心翼翼地攒成,其实这怎么可能?满树的白梅朵呀,像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⑥这是什么树?山上古树名木众多,哪里都叫得出名字呢?尽管它们都是有名字的。置身山林,自信满满的我,泄气了,往高处看看,往低处看看,曾经自以为熟透的世界,现在满眼都是陌生。是的,一棵棵树,飒飒地站在眼前,不说话,只是晃了晃叶子,人就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棵冬天开满梅朵的树前,我让脑海中有限的有关树木的知识,翻了几个跟斗,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当然,我最终知道了它的名字,桕树,也叫乌桕,因乌鸦喜食其子而得名。《本草纲目》中有描述。那白色的梅朵,就是桕实,乌桕的果实。“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梅小着花。”这可是古人的诗句啊!我浅薄了。也就是说,它一直是在的,穿过厚厚的岁月烟云……它们一直在,不辜负每一寸光阴,春天,该绿时,翡翠加身;秋天,该红时,赤于丹枫。每走一步,都稳妥;每走一步,都诗意。在万木凋零的冬天,它最终捧出满树如花的果实。
    ⑧哲学家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有人说,人也像是一棵会行走的树。在这山溪清瘦的季节,一棵树,举着满树的果实,粒粒圆润而饱满,静静的,像等待一场约会。等待谁?一场场山风,一只只小鸟,一束束目光……也许,谁也没等,它就是为犒劳自己而准备的!
    ⑨有鸟飞来,在枝头,叽叽喳喳,嘈嘈切切……鸟声,在山间水似的溅起,流淌的风从林间穿过。鸟的歌唱霎时像浸入纸的油晕,慢慢地向四周,晕了开来。枯黄的草本,都在凝神谛听这天籁之音啊!
    ⑩这一切,真是惊艳了时光。
    ⑪想想,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会有多少这样的美好,一直存在着,犹如这棵乌桕树,静静地举着,满树的梅朵,一直在,一直在呵!
    (选自《江南晚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
    6.文中“我”对乌桕树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是:不在意→_____→_____→_____。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枝叶葱茏的季节,地上的花花草草真是热闹啊,一个个忙忙碌碌,穿红着绿,披挂上阵,人就像赶场子似的,也看不过来。
    8.请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文字的理解。
    想想,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会有多少这样的美好,一直存在着,犹如这棵乌柏树,静静地举着,满树的梅朵,一直在,一直在呵!
    第13讲 记叙文阅读(二)
    1.明确记叙文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2.能运用记叙文的解题方法解决具体的阅读试题。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赏析词语、句子
    1.常见题型
    (1)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3)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说说第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2.解题方法
    词语的含义:
    (1)解题一般规律为:明确词语原义→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紧密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品格,故事情节、细节等)→联系文章主旨。
    (2)理解词语意义技法:
    ①理清思路,揣摩词语的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概括。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再往后找;非指示代词的指代: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答题格式:“××”词指代……
    ③瞻前顾后,揣摩词语的特殊义或临时义: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含义,若换一个语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理解和解释这个词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其次要分析语境义;第三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推断具体含义。答题格式:“××”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④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结合语境,寻找本体;双关:要注意两层意思。
    ⑤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注意结合语境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用(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
    (3)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步骤与重点:
    第一步,细读两段文字,看准句子的表述体现了哪一类或几类人物描写方法,对部分同学来说是个难点。
    第二步,要准确地区分与掌握五种人物描写的不同之处: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动作描写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步,合理地组织答案,注意要点的概括与语言的简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来说,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最后,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分清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分清有几个层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意。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找出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含意。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 它们的表达特点人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 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 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句式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3)反问句,加强语气;
    (4)感叹句,抒发情感。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引发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词的作用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个清晰的了解。
    二、概括文章情节
    1.常见题型
    (1)请概括故事情节;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如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可能有几点、应该紧扣什么内容寻找答案等。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摘录法:看注释(往往交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动机),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又适于那些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3)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关键语句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上。
    (4)自拟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第三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可用序号分条回答,力求规范;
    第四步:根据题干,参考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答题格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三、体会段落作用
    1.结构作用
    ①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营造氛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等。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对比衬托;伏笔铺垫。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启示。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2.内容作用
    (1)写人为主:这段文字记叙……,赞扬(或批评)了……,表达了……
    (2)记事为主:这段文字记叙了……歌颂(或批评)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这段文字采……手法,赞扬了……,抒发了……
    (4)游记:这段文字描写……,抒发了……感情
    常见情感词: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3.常见题型
    (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请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4.解题思路
    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首先看语段(句)的位置,其次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组织答案语言。如果是环境描写段落,则应先点明运用了环境描写,并按环境描写的作用来作答。
    5.答题格式: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常见题型
    (1)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补写有关内容
    (3)辨识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5)根据语境,合理想象,补写人物的心理、神态等。
    2.答题方法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者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之一。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五、区分人物描写
    1.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的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是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4)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有时需要结合人物所在的大背景。
    2.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1)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
    (2)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画面/场景,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心理或情感。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3.答题格式
    (1)此句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生动传神)+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对象的特点+突出作者心情、态度
    4.语言表述: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了写作对象……的特点(品质、精神),表达了……心情。
    六、理清记叙顺序
    1.常见题型
    (1)本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
    2.解题方法
    (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叙述曲折,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内容,衬托人物、突出中心。
    补叙,就是在顺叙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种联系的内容,有人也把补叙归入插叙。
    作用:补充说明,进一步突出中心。
    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读 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皮 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 悬念指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技 运的心情紧张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分辨方法: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一般情况下,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
    七、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常见题型
    (1)结合文章,说说题目的作用。
    (2)简述题目的妙处。
    (3)xx题目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
    2.解题方法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一般考查可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方面入手:
    1.分析标题的含义:
    (1)分析文章行文线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为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来表现父子深情。
    (2)分析标题的字词。就是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如有些标题有双关义。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3)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我们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4)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义。
    (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6)寻找文章的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标题的作用
    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标题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⑥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等。
    答题格式:
    (1)××(题目)指……(释义:可以是表层意思,也可以是深层意思),点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旨、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
    (2)××(题目)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题目)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
    八、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1.常见题型
    (1)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
    (2)文本中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简要分析。
    (3)文章中的意象体现作者那些情感。
    2.解题方法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把握中心。
    (5)审视文章题目,通过文章的题目,透视文章的主旨。
    对文章中心的阐述,一般包括两部分是文章写了什么,一是所写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 ,歌颂了什么,批判 了什么。
    九、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题型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赏析句子中的的写作手法?
    2.常用表现手法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1)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2)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3.方法归纳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2)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3)从材料组织的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荫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④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⑤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⑥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⑦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⑧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远去的歌谣。
    ⑨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⑩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⑪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⑫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⑬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⑭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⑮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
    (略有删改)
    考点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述了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
    B.第⑦—⑨段写村庄的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关注即将消失的美丽村庄。
    C.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景、事、情完美交织。
    D.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细腻,状物写人平淡而有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题干内容“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细腻,状物写人平淡而有味”中的语言朴实不符合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根据本文第⑦—⑨段写村庄的景象,可知本文语言优美,富含韵味;
    故选D。
    考点二:段落的作用
    例2.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是过渡作用(或承接启下作用),直接点名小山庄“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与后文写荒凉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突出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段落的作用。
    ④段“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段,承接了上文对小山村美丽风景的描绘,与后文第⑦段“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中山村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一句隐晦的表达出作者对美丽山村的赞美,和它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
    考点三:赏析词语和句子
    例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赏析句子)
    (2)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赏析加点词)
    【答案】(1)示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将水比作女儿,具有“唐韵”“汉风”,她主动亲近,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和温暖润泽。
    (2)示例:“一扫而光”指疲倦和烦躁完全消失了;侧面写出了这里宁静之美让人心旷神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和重点词语。
    (1)根据给出的句子“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可知,在修辞上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当作人来写,并且把水比作女儿,突出了水给人的亲近之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根据关键词“唐韵”“汉风”,联系上文“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水的清澈透明和温暖润泽。
    (2)根据“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句可知,“一扫而光”本身含义是指疲倦和烦躁完全消失了,但是联系语境,结合上文“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可知,一扫而光在这里指的是这里宁静之美让人心旷神怡。
    考点四:体验人物情感
    例4.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到“停下探访的脚步”,文中“我”的情感发生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案】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无比欣喜与兴奋;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保持沉默(沉重、叹惋、忧愁);希望出现更多的守望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分析。
    根据文第④段“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可知,见到山村美丽风景后的心情为欣喜与兴奋;
    根据文章第⑤段“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可知进入山村之后心情变得宁静;
    根据第⑦段“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可知见到山村的荒凉寥落之后,内心变得沉重;
    根据第⑨段“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可知作者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可惜,希望出现更多的守望者。
    考点五:标题的理解
    例5. “孤独的守望”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他人遗弃的村庄。(2)被人遗弃的村庄孤独地守望着被弃置的土地。(过去美好的田园生活怀想)(3)随着时代的发展,作者和老人都只能孤独地守望着这美丽的精神家园(心灵栖息地)。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第⑫段“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可知标题的含义之一是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他人遗弃的村庄;
    根据第⑨段“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可知孤独的守望还指被人遗弃的村庄孤独地守望着被弃置的土地;
    根据第⑭段“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可知在最后作者和老人都只能孤独地守望着这美丽的精神家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看火车
    ①和妹妹闲谈,问起我们童年干的最傻的事情是什么。竟不约而同的说出了“看火车”。想来,似乎的确可笑。去外婆家,我们穿街过巷,走过池塘田埂,追着清风白云,竟为了一睹火车的芳容。
    ②看火车?火车有什么可看的呢?不,火车可看的太多了。我们可以掰着手指数一节又一节的车厢;我们可以看见火车的颜色:绿色、白色、红色、黑色……我们可以听火车远处的鸣笛猜猜是货车还是客车;我们可以和向我们挥手的朋友们交流并大声呼喊“你们好啊”;我们可以站在火车经过的涵洞下面感受火车经过而掀起的气浪……火车,带给了我们无穷尽的快乐。
    ③看过《周渔的火车》,上面有一个有意思的句子:那火车,就是爱,没有终点,只有上下的过客,一旦下了车,就不是爱。《雷锋日记》说人若没干劲,好像没有蒸汽的火车头,不能动;像没长翅膀的鸟,不能飞。我们看火车,可没有那么多感悟,小孩子,能有什么感悟哩。就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感受呼啸而过的疾风;感受气壮山河的气场;感受那一往无前的决绝。那时候似乎“自由”、“远方”……这样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悄悄萌发。总觉得,火车一定就是那样的。
    ④或许,太过于执拗于火车的缘故,妈妈也来开始问我们。并随口说:下次,一定要带你们哥哥妹妹坐一次火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我和妹妹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期盼。希望妈妈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愿望。然而,坐火车去哪呢?近一点的亲戚,多半走路就能到:脚程快点,五分钟就能到;脚程慢一些,也就半个小时。想来想去,唯一能有机会坐上火车的,就是外婆家了。然而用爸爸的观点就是去外婆家坐火车,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除了多出来一个半小时的转车路程,还特别的麻烦:买票、座位……于是,我知道,我们可能坐不了火车了。
    ⑤妹妹曾叹息说:“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坐不上火车了……这句话没有打动爸爸,却打动了常常放任我们的妈妈。
    ⑥一次,外婆家回来,爸爸因为去出差,所以先我们回家办事了。于是,妈妈便提议:我们坐火车回家。我和妹妹一跃而起,都说好。然而,理想的丰满却无法掩盖现实的骨感,当我们风尘仆仆的赶向火车站,却被告知:票已经售完。售票员阿姨还说:同志,火车票哪像汽车票呢?你买当天的要提前几天买。现在,连站票都没有了。或许看到妹妹特别可爱,又或许看到妹妹伤心嘟嘴的样子,好心的阿姨说:同志,有一班车快开了,你和工作人员说先上车后补票,或许可以。于是,已经扑灭的希望之火又在心中燃了起来。妹妹也开始奔跑起来,但是,她太小了,确实困难,而这个时候,有一个“雷锋叔叔(不知道他名字)”出现了。他看到妹妹跑不动,便主动提议抱起她,经过妈妈同意后,他便弯下腰来,一把托起妹妹,随即跟我们跑起来,进站口到了,她把妹妹递给妈妈。然而,当我们前脚踏进车门,后脚门便关上了,妈妈刚想对“雷锋叔叔”说声感谢。他的身影却消失在人海茫茫里了。
    ⑦补上了票,当然无座。人群密密麻麻,大夏天的,只有一个风扇在转,呼啸着的带起的风并没有带走人群中的汗酸味也没有带走人群中拥挤出的热浪,车厢与车厢链接处发出的哐当声更让人心烦意乱。或许是看到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旁边一个好心的大婶把座位让给了妈妈,紧接着旁边的一个小伙子也让了,小伙子对面的一个大爷也提议让位。妈妈阻止了他,在感谢了大婶和小伙子后,我和妹妹就这样坐了下来。不知为何,心头一热,刚才那些不适的味道似乎再也闻不见,妈妈掏出橘子分享给座位边的人,大家又纷纷拿出苹果、板栗……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也开始热络起来。在被问起我们坐火车的原因后,大家都被逗乐了。大爷告诉我:我们这个绿皮车还不够快哩,最快的要属那红色的快字开头的车。坐起来像飞一样。看到我和妹妹眼睛中泛起的“惊讶”,大爷又津津有味的起来……那次特殊的火车经历,不知为何一直在脑海萦绕,成年后,或许明白那就是所谓的人情味吧!
    ⑧如今,我不仅坐过了快车,也坐过高铁、动车、磁悬浮列车、地铁。速度好快,干净整洁。但是上车之后的场景几乎千篇一律:人人戴上耳机,或对着手机,或对着电脑。车厢广播中不时传出“不要外放电子设备声音,以免影响他人。”的提示语。昨天的新闻上还留着写着“高铁婴儿哭闹遭到乘客疯狂投诉”的标题。
    ⑨白云浮过山岗,清风吹过田埂,明月照着小河,在我的梦中,常常驶着一列火车。哐当哐当……
    1.根据文章内容,在作者看来,说说火车代表了什么?
    2.揣摩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他看到妹妹跑不动,便主动提议抱起她,经过妈妈同意后,他便弯下腰来,一把托起妹妹,随即跟我们跑起来,进站口到了,她把妹妹递给妈妈。
    3.联系全文,分析文中“妈妈”的人物形象。
    4.分析第八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答案】1.代表了快乐,代表了自由,代表了远方,代表了人情味。 2.运用了动作描写,使用了抱、弯、托、递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雷锋叔叔” 的热心,表达了作者对“雷锋叔叔”的赞美之情。 3.第一,疼爱子女。从妈妈带孩子去坐火车能看出来。第二,懂得感恩,从妈妈主动拿橘子给帮助她的人这一点看出。(答教育有方、很识大体、知恩图报也行) 4.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写了如今我坐火车人情冷漠的经历,和当年坐火车满满的人情味做对比,突出强调了火车上人情味的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世界人情淡漠的惋惜之情。 5.(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全文都在阐述作者看火车坐火车的经历。(3)文章的线索。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结合第②段“我们可以站在火车经过的涵洞下面感受火车经过而掀起的气……火车,带给了我们无穷尽的快乐”可见,“火车”代表了快乐;结合第③段“感受那一往无前的决绝。那时候似乎‘自由’、‘远方’……这样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悄悄萌发”可见,“火车”代表了自由,代表了远方;结合第⑦段“那次特殊的火车经历,不知为何一直在脑海萦绕,成年后,或许明白那就是所谓的人情味吧”可见,“火车”代表了人情味。据此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从“他看到妹妹跑不动,便主动提议抱起她,经过妈妈同意后,他便弯下腰来,一把托起妹妹,随即跟我们跑起来,进站口到了,她把妹妹递给妈妈”中的“抱”“弯”“托”“递”等一系列动词,结合语境看,描写的对象是:“雷锋叔叔”;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雷锋叔叔”对我们的热心和帮助,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雷锋叔叔”的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⑥段“一次,外婆家回来,爸爸因为去出差,所以先我们回家办事了。于是,妈妈便提议:我们坐火车回家。我和妹妹一跃而起,都说好”,叙写了妈妈带孩子去坐火车,可以看出妈妈疼爱子女;结合第⑦段“不知为何,心头一热,刚才那些不适的味道似乎再也闻不见,妈妈掏出橘子分享给座位边的人”叙写的妈妈主动拿橘子给帮助她的人,可以看出妈妈懂得感恩。据此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⑧段中的“如今,我不仅坐过了快车,也坐过高铁、动车、磁悬浮列车、地铁。速度好快,干净整洁”一句,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又开启了下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车之后的场景几乎千篇一律:人人戴。上耳机,或对着手机,或对着电脑”,在内容上,写了如今我坐火车人情冷漠的经历,和当年坐火车满满的人情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火车上人情味的消失,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当今世人关系淡漠的痛惜和慨叹之情。
    5.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当题目有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时候,对题目的分析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内容、表达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文章的叙写了不同时期与“火车”相关的故事看,标题“看火车”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看火车”展开,全文都在记述看火车、坐火车的经历,因此标题是文章的线索。另外,文章用短语“看火车”作标题,设置了悬疑,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据此概括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风景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③“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④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⑤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⑥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⑦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⑧“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⑨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⑩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⑪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⑫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⑬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⑭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⑮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⑯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6.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
    (2)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8.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标题 “母亲的风景”有什么含义。
    9.第⑧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⑬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①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②母亲虽然想和我一起去旅行,但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③母亲旅游途中,怕我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④从儿时起,母亲就爱痴痴看我,永远看不够;⑤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7.(1)运用比喻修辞修辞(景物描写亦可),把阳光比喻为棉花糖,突出妈妈对我的爱温馨而甜蜜。
    (2)用“沟壑丛生”、“粗糙干硬”与“柔暖光滑”形成鲜明对比,更强调了母亲为孩子无私奉献,浓得化不开的爱让孩子一生温暖。 8.①一层含义是指带母亲在旅游时看到的景致。②另一层含义是指母亲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 9.两句话并不矛盾。第一句是母亲有感而发。自然风光很美,孩子陪伴左右,孝心可嘉,所以母亲说满足了。第二句表明:在母亲的心中儿女是最棒的,天下的风景都不如孩子的爱和陪伴。两者并不矛盾,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忘我无私的爱,母亲爱孩子深入骨髓,容易满足但又永远渴望孩子的陪伴。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①段“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可概括为: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
    根据②段“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可概括为:母亲虽然想和我一起去旅行,但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
    根据④段“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可概括为:母亲旅游途中,怕我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
    根据⑪段“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可概括为:从儿时起,母亲就爱痴痴看我,永远看不够;
    根据⑬段“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⑭段“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可概括为: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将“阳光”比作“棉花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阳光的温暖和甜蜜,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温馨而甜美;
    (2)“沟壑丛生”、“粗糙干硬”与“柔暖光滑”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母亲的勤劳与不易,突出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同时本句为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私的爱的赞美,母亲用自己的苦换来孩子生活的温暖和平顺。
    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②段“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可知,“母亲的风景”表面含义是指带母亲在旅游时看到的风光景致;
    根据⑮段“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可知,“母亲的风景”深层含义是指母亲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分析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首先明确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由⑤段“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⑦段“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可知,第一句是母亲有感而发。这里的风景指自然风光,母亲能一下子欣赏这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孩子相伴,所以母亲说满足了。
    结合⑭段“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可知,在母亲的心中儿女是最棒的,天下的风景都不如孩子的爱和陪伴。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的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楂是甜的
    肖于
    ①我妈是个知青,我爸是个农民。我妈是城市户口,我爸是农村户口。这不只是简单的工农混搭,也是命运的羁绊,让我最初的生活充满矛盾、碰撞、愤怒、不甘、无望、争吵——这些词离幸福都有一点儿远。
    ②在我幼时的岁月里,我爸应该很辛苦。只有他一个农村户口,却有三个城里人要养活,他的土地太少了,我妈又不甘愿干农活。他勤快,愿意为生活付出所有气力。据说,在生产队里,我家永远是每亩地里出钱最多的人家,而他的女儿们却几乎没去过那片土地。
    ③那时,东北没什么太好吃的水果,入秋的山楂勉强算水果吧。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堆山楂。对于这堆山楂,我恐怕要记上一辈子,并不是因为山楂好吃,而是我妈对我说的话。
    ④这山楂特别酸,我吃了两个,一点儿也不好吃,却又觉得扔掉太浪费了。我妈看我那痛苦相,让我把剩下的半袋子山楂都扔了。扔东西并不是一贯节俭的她所能做出的事情,可她的逻辑是止损,她说:“买了不好的东西已经吃亏了,再吃了不想吃的东西,损失更大,不如扔掉,就损失一次。”
    ⑤我妈说得对,这个道理我听一次就记住了。不管有多舍不得,都没有必要为了拥有而受伤害。
    ⑥可是我妈没法止损,因为两个女儿,因为这就是她的命。后来,我知道,山楂可以做成山楂酱。只要放白糖,多放,再难吃的山楂也变甜了。就像我们的日子,酸涩难忍,又漫长,可终究能通过努力,让日子变得甜一点。
    ⑦酸酸甜甜的山楂酱放在罐头瓶子里,想吃的时候去挖半碗,现在想想,那种甜还能浸到心里。尤其是在寒天,把玻璃瓶子放在阳台门和厨房门形成的夹层里,阳台是个大冷库,厨房是热的,两道门隔出的夹层是冰火两重天。山楂酱处于半冻不冻的状态,不会坏了味道,也能随时挖出来吃。
    ⑧东北几乎有半年的冬天,冬天里没有农活可做,很多种地的人就猫冬了。猫冬怎么可能有收入?我父母脑子活,也不怕吃苦受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养了几头奶牛,按我妈的话说:“家里又多了一个人上班。”奶牛产牛奶,牛奶可以卖钱,每天都有收入。就算猫冬,土地里不生钱,家里的牛也能赚钱。
    ⑨入冬了,我爸在生产队的电影院烧锅炉,我妈在水泥厂上班。我妈下了班,要到托儿所接我和妹妹,然后回家挤了牛奶,又要带着两桶子沉甸甸的牛奶去奶站卖掉。但是两个很小的女儿,害怕得不肯在家里等她,怎么办?我妈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两个几十斤重的牛奶桶挂在自行车后面,两个女儿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天有点冷了,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夜幕来得快,天色很快就沉下来。
    ⑩我妈带不动我们了,骑了没几分钟,就放下我和妹妹,到综合商店门口给我们买两根糖葫芦。我和妹妹一边吃,一边在深沉的暮色里跟着我妈走,我妈骑一会儿自行车,再推着自行车走一会儿。我和妹妹跑跑走走,一点儿也不冷。暮色很深,带着秋季里冰冷的浓雾,只有路灯是橘黄色,每隔一段,就劈开夜色挥洒些温暖的光来。母女三人,就这样,在糖葫芦甜甜滋味的引领下,按时走到遥远的奶站。交了牛奶,我妈会带上我和妹妹,以及两个空了的铁皮桶,骑自行车回家。路过综合商店,再买几根棒冰,把它们冻在室外的窗上,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吃。
    ⑪天冷,我妈是热的,蹬自行车出了一身的热汗。我和妹妹坐在车大梁上,遇到过天桥、上坡时,都下来帮忙推自行车。我们身子是热的。手和脸蛋是冷的,可心里,是甜的——除了冰糖葫芦,还有对棒冰的盼望。
    ⑫那些年,我的父母从来没机会休息,除了种地、上班,他们还干过很多营生,只要能赚钱,他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气力。他们一心要两个女儿过更好的日子,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过更好的日子的努力。
    ⑬人世苍茫,小人物的命运永远和大环境息息相关。种田为生的我爸早在城市化的改革大潮中,改换了城镇户口。我妈也在纷繁复杂的企业改革后,开始领退休金。我妈的退休金账户内钱数不多,可每年都在增长。
    ⑭现在回到父母家,如是冬天,他们一定会提前买了糖葫芦,放在冰箱里,等我吃。他们会套上棉衣,走在北方冷飕飕的街上,去最近的超市,如有邻居问,我爸会说:“我家老大回来了,她爱吃糖葫芦。”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世间味道》,有改动)
    1.文章围绕 “山楂”写了关于“山楂”的哪些事情?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自选角度,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暮色很深,带着秋季里冰冷的浓雾,只有路灯是橘黄色,每隔一段,就劈开夜色挥洒些温暖的光来。
    3.山楂是酸的,作者也有亲身经历,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说山楂是甜的?文章以“山楂是甜的”为题有哪些作用?
    4.结合文章中关于母亲的描写,请你归纳母亲的形象。
    5.有一种味道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 …… )的味道,请写写你生活中亲人留给你的味觉体验,并深入挖掘这味道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答案】1.妈妈为了止损,让我丢掉酸涩的山楂;和妈妈一起送牛奶时,妈妈为我和妹妹买了糖葫芦;现在冬天回家,爸妈早早为我买了糖葫芦。 2.示例1、景物描写,点明了时间,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爸妈生活的辛苦,也烘托出母女三人一起的温馨。
    示例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路灯的人性的一面,“劈”字很有力量感(解释手法的)。写出了一家人面对辛苦生活的不屈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即可) 3.(1)山楂是酸的,但糖葫芦是甜的。(2)生活是苦的,但爸爸妈妈的辛劳,让我们感受了生活的甜。(3)爸妈面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与奋斗鼓舞了我。
    以此为题(1)山楂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山楂是甜的”既表现了父母面对辛苦的生活,用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甜滋滋的。也赞美了父母的勤劳、乐观,为理想奋斗的精神,以及他们对我的影响很大。(3)“山楂是甜的”,这个与众不同的看法,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1)从母亲让我丢掉酸山楂,可见母亲的乐观,睿智,富有生活智慧。
    (2)从母亲上班、卖牛奶,可见母亲的勤劳。
    (3)从“他们一心要两个女儿过更好的日子”以及他们从未放弃,可见妈妈为了孩子,甘愿付出一切,以及为了理想从不放弃。 5.示例:有一种味道是妈妈的味道——牛奶般甜而不腻。国庆节,妈妈要加班,不能带我出去玩了。为了这件事,我跟妈妈生了好几天闷气。那几天,妈妈问我什么我都不回答,也不跟妈妈说话了。我无精打采的模样让妈妈心痛,最终,妈妈还向老板请假。为此,妈妈失去了国庆节丰厚的加班工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满足我这个小孩子的自私的愿望。妈妈的同事都说她没头脑,挣钱要紧,可是却陪小孩子出去玩,真是太傻了。可是妈妈知道我平时学习很辛苦,好不容易盼来个国庆节,她不忍心破坏我的雅致。只是为了让我开心,却要付出自己的丰厚工资。那份甜甜的爱,就像牛奶一样,丝滑柔软。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④段“扔东西并不是一贯节俭的她所能做出的事情,可她的逻辑是止损,她说:‘买了不好的东西已经吃亏了,再吃了不想吃的东西,损失更大,不如扔掉,就损失一次。’”可概括为:妈妈为了及时止损,让我丢掉酸涩的山楂;
    根据第⑩段“骑了没几分钟,就放下我和妹妹,到综合商店门口给我们买两根糖葫芦”“就这样,在糖葫芦甜甜滋味的引领下,按时走到遥远的奶站”可概括为:和妈妈一起送牛奶时,妈妈为我和妹妹买了糖葫芦;
    根据第⑭段“现在回到父母家,如是冬天,他们一定会提前买了糖葫芦,放在冰箱里,等我吃”可概括为:现在冬天回家,爸妈早早为我买了糖葫芦。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画线句中描写“暮色”“浓雾”“路灯”“光”等一系列景物,可知是环境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深、秋季冷、路灯暖的景致,映衬了母女三人夜行的温馨画面,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父母生活的不易;一个“劈”字,赋予路灯人的力量,运用拟人的手法,借路灯在黑暗中洒下暖光来表现出父母对于目前艰苦生活的不屈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标题作用。
    第一问:根据第⑥段“后来,我知道,山楂可以做成山楂酱。只要放白糖,多放,再难吃的山楂也变甜了”第⑩段“母女三人,就这样,在糖葫芦甜甜滋味的引领下,按时走到遥远的奶站”可知,山楂是酸的,但是山楂酱是甜的,糖葫芦是甜的;
    根据第②段“据说,在生产队里,我家永远是每亩地里出钱最多的人家,而他的女儿们却几乎没去过那片土地”第⑥段“就像我们的日子,酸涩难忍,又漫长,可终究能通过努力,让日子变得甜一点”可知,山楂是酸的,爸爸妈妈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生活是甜的;
    根据第⑫段“那些年,我的父母从来没机会休息,除了种地、上班,他们还干过很多营生,只要能赚钱,他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气力……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过更好的日子的努力”可知,山楂是酸的,但是父母身上那种面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与努力奋斗的精神鼓励着我,让我内心感觉甜甜的;
    第二问:《山楂是甜的》作题目点明内容,“山楂”充当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
    题目可以暗示文章主题:根据第⑥段“山楂可以做成山楂酱。只要放白糖,多放,再难吃的山楂也变甜了。就像我们的日子,酸涩难忍,又漫长,可终究能通过努力,让日子变得甜一点”这句话写出在贫苦的年月,我们将山楂放上白糖当水果吃。进而延伸到即使日子艰难、漫长,只要努力就会变甜,突出文章的主题,赞美父母的勤劳、乐观,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题目可以体现作者情感:第⑩段“我妈带不动我们了,骑了没几分钟,就放下我和妹妹,到综合商店门口给我们买两根糖葫芦”“母女三人,就这样,在糖葫芦甜甜滋味的引领下,按时走到遥远的奶站”写出母亲给“我”和妹妹买糖葫芦,不管日子怎样,父母总能满足我们,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赞颂了亲情的温暖、甜蜜。“山楂是甜的”一反常规认识,把酸的山楂说成甜的,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④段“我妈看我那痛苦相,让我把剩下的半袋子山楂都扔了。扔东西并不是一贯节俭的她所能做出的事情,可她的逻辑是止损”母亲让我丢掉苦涩的山楂,表现出母亲的乐观、智慧;
    根据第⑨段“我妈在水泥厂上班。我妈下了班,要到托儿所接我和妹妹,然后回家挤了牛奶,又要带着两桶子沉甸甸的牛奶去奶站卖掉”可以看出母亲非常的能吃苦耐劳;
    根据第⑩段“我妈带不动我们了,骑了没几分钟,就放下我和妹妹,到综合商店门口给我们买两根糖葫芦”体现着父母对女儿的疼爱。
    根据第⑫段“他们一心要两个女儿过更好的日子,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过更好的日子的努力”可知,母亲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够过上好日子,从未放弃过努力,可见母亲是一个爱孩子,坚持理想的人。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围绕亲人,书写故事表达情感即可。
    示例:有一种味道是姐姐的味道——清凉的薄荷味。
    去年夏天,我和姐姐到山坡上去采野菊花,我不小心摔到了坑里,小腿上蹭出了血。姐姐看见了,马上就急中生智。采了一朵野菊花,把野菊花里的汁滴在了我的伤口处,一边弄还一边问我,“疼不疼啊,有没有事,要不等一下我被你下山吧。”回到家后,姐姐又给我消毒、包扎伤口,还时时“监督”我,以免让我的伤口沾到水。擦上药水的伤口火辣辣的,我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疼。姐姐的关心和耐心就像一瓶薄荷水,将夏天的炎热和受伤时的郁闷冲洗得干干净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乌桕树上梅花开
    王跃
    ①从这棵树旁经过,究竟有多少次?说不清,真的说不清了。一年中,每个月,至少要走几次的。注意到它,却是今冬。
    ②我的先生,顾先生,一贯是波澜不惊的人,那天他颇为吃惊地说,那是什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树枝上点缓着一团团洁白的花,那是一棵干枯的树,没有梅树的姿态,却开出了梅花?该是雪花吧!我断定不是雪,可它一簇簇,一撮撮,白白的,在枝头,分明就是雪攒成的呀!
    ③冬至已过,山间的树,基本没了隐私,经过风一次次的撕扯和剥离,大多赤裸着身子。对树死缠烂打的青藤,已只剩一把枯骨。这个季节的山,是寂寞的,寂寞得像死了一样。
    ④我想弄清枝头的那撮撮白,于是靠近了这棵树。这是一棵离山路只有几步之遥的树。枝叶繁茂的季节,它是什么样子?怎么记得清呢!春天,一棵棵树都绿得像深潭,像锦缎,至于开什么花,也不是太在意。枝叶葱笼的季节,地上的花花草草真是热闹啊,一个个忙忙碌碌,穿红着绿,披挂上阵,人就像赶场子似的,也看不过来。至于树上的花,留心的人是不多的。我也是。从它身旁经过多次,甚至连叶子的形状,我也是说不清的。
    ⑤今冬,它让我惊诧了,树上结满繁花似的果子!我靠近了它,只见枝上的果子,一簇簇的,三粒挤在一起的居多,像精致的梅朵,白梅朵。从低处摘一簇下来,才发现那粒粒梅朵,光滑滑,圆润润,像被爱惜它的人,用手柔柔地盘过,又小心翼翼地攒成,其实这怎么可能?满树的白梅朵呀,像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⑥这是什么树?山上古树名木众多,哪里都叫得出名字呢?尽管它们都是有名字的。置身山林,自信满满的我,泄气了,往高处看看,往低处看看,曾经自以为熟透的世界,现在满眼都是陌生。是的,一棵棵树,飒飒地站在眼前,不说话,只是晃了晃叶子,人就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棵冬天开满梅朵的树前,我让脑海中有限的有关树木的知识,翻了几个跟斗,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当然,我最终知道了它的名字,桕树,也叫乌桕,因乌鸦喜食其子而得名。《本草纲目》中有描述。那白色的梅朵,就是桕实,乌桕的果实。“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梅小着花。”这可是古人的诗句啊!我浅薄了。也就是说,它一直是在的,穿过厚厚的岁月烟云……它们一直在,不辜负每一寸光阴,春天,该绿时,翡翠加身;秋天,该红时,赤于丹枫。每走一步,都稳妥;每走一步,都诗意。在万木凋零的冬天,它最终捧出满树如花的果实。
    ⑧哲学家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有人说,人也像是一棵会行走的树。在这山溪清瘦的季节,一棵树,举着满树的果实,粒粒圆润而饱满,静静的,像等待一场约会。等待谁?一场场山风,一只只小鸟,一束束目光……也许,谁也没等,它就是为犒劳自己而准备的!
    ⑨有鸟飞来,在枝头,叽叽喳喳,嘈嘈切切……鸟声,在山间水似的溅起,流淌的风从林间穿过。鸟的歌唱霎时像浸入纸的油晕,慢慢地向四周,晕了开来。枯黄的草本,都在凝神谛听这天籁之音啊!
    ⑩这一切,真是惊艳了时光。
    ⑪想想,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会有多少这样的美好,一直存在着,犹如这棵乌桕树,静静地举着,满树的梅朵,一直在,一直在呵!
    (选自《江南晚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
    6.文中“我”对乌桕树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是:不在意→_____→_____→_____。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枝叶葱茏的季节,地上的花花草草真是热闹啊,一个个忙忙碌碌,穿红着绿,披挂上阵,人就像赶场子似的,也看不过来。
    8.请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文字的理解。
    想想,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会有多少这样的美好,一直存在着,犹如这棵乌柏树,静静地举着,满树的梅朵,一直在,一直在呵!
    【答案】6.惊诧 泄气 赞叹 7.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将地上的花草人格化,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上的花草种类繁多、热闹茂盛的景象。 8.①设置悬念,引出下文;②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这棵树一再被“我”忽视;③为后文写“我”惊叹乌桕果实的美做铺垫。 9.①赞美乌桕树尽管没有人在意,没有观众,依然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生命的精神。②启示我们也应如乌桕树一样,努力地做好自己,绽放自己,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解析】6.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
    已知信息:“不在意”对应文章前四段。
    第①空,可由第⑤段“今冬,它让我惊诧了,树上结满繁花似的果子”得出答案:惊诧。
    第②空,可由第⑥段“尽管它们都是有名字的。置身山林,自信满满的我,泄气了”得出答案:泄气。
    第③空,可由第⑩段“这一切,真是惊艳了时光”,第⑪段“想想,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会有多少这样的美好,一直存在着”得出答案:赞叹。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通过“热闹、忙忙碌碌、穿红着绿、披挂上阵”等词,可以看出是把花草人格化了,是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枝叶葱茏季节里花草种类繁多、生长茂盛的特点,为下文赞美桕树做铺垫,作者内心惊奇欣喜的心情暗含其中。
    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①段“从这棵树旁经过,究竟有多少次?说不清,真的说不清了(设问)”与“注意到它,却是今冬”形成对比,突出了这棵树使“我”感到非常意外。“一年中,每个月,至少要走几次的。注意到它,却是今冬”总领全文乌桕树引起“我”注意的内容,蕴含着赞美、惊叹之情。“却是今冬”引出下文内容,并且常常经过没有注意过,今冬才注意到,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想想,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会有多少这样的美好,一直存在着”,由乌桕树即便没有观众也努力绽放,引出它的美好,延伸开来,告诉读者大自然中有许多这样的美好存在着,绽放着属于它们生命的精彩,同时也告诉读者,我们也应像乌桕树一样,用于绽放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点明了文章主旨。“犹如这棵乌桕树,静静地举着,满树的梅朵,一直在,一直在呵”照应文章标题《乌桕树上开梅朵》,使文章结构完整。以感叹结尾,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从而升华了主旨。可据此作答。

    相关试卷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2讲记叙文阅读(一)(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2讲记叙文阅读(一)(原卷版+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本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能运用记叙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结构,记叙的顺序,归纳中心,把握详略,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2讲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2讲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共5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3讲记叙文阅读(二)(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第13讲记叙文阅读(二)(原卷版+解析),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词的作用角度入手,从表达方式入手,答题格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