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 专题03 《牛顿运动定律》-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 专题03 《牛顿运动定律》-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第三定律,惯性,牛顿第三定律,力学中常见的几种临界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牛顿第一、第三定律
【基本概念、规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
三、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
特别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会相互抵消.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重要考点归纳】
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
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2.揭示了力的本质.
3.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1)牛顿第一定律并非实验定律.它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无关.
考点二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
(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
(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
(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
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思想方法与技巧】
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一定等大反向,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当待求的某个力不容易求时,可先求它的反作用力,再反过来求待求力.如求压力时,可先求支持力.在许多问题中,摩擦力的求解亦是如此.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基本概念、规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ma.
3.适用范围
(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特别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
三、力学单位制
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它们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
3.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重要考点归纳】
考点一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
1.求解思路
求解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明确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种”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
3.在求解瞬时加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发生突变.
4.解决瞬时加速度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哪些力发生了突变,哪些力瞬间不变,正确画出变化前后的受力图.
考点二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1.求解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应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1)解决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应把握的关键
①一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②两类分析——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2)解决动力学基本问题时对力的两种处理方法
①合成法:
物体受2个或3个力时,一般采用“合成法”.
②正交分解法:
物体受3个或3个以上的力时,则采用“正交分解法”.
(3)解答动力学两类问题的基本程序
①明确题目中给出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特点.
②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计算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并画出示意图.
③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考点三 动力学图象问题
1.图象类型
(1)已知物体在一过程中所受的某个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已知物体在物理图景中的运动初始条件,分析物体位移、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问题的实质: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理解图象的轴、点、线、截、斜、面六大功能.
3.数形结合解决动力学问题
(1)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对于已知图象求解相关物理量的问题,往往是结合物理过程从分析图象的横、纵坐标轴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入手,分析图线的斜率、截距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得出所求结果.
(2)解决这类问题必须把物体的实际运动过程与图象结合,相互对应起来.
【思想方法与技巧】
传送带模型中的动力学问题
1.模型特征
一个物体以速度v0(v0≥0)在另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上开始运动的力学系统可看做“传送带”模型,如图甲、乙、丙所示.
2.建模指导
传送带模型问题包括水平传送带问题和倾斜传送带问题.
(1)水平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根据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速度方向判断摩擦力方向.两者速度相等是摩擦力突变的临界条件.
(2)倾斜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确定其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如果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应进一步确定其大小和方向,然后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当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发生突变.
3.解答传送带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1)水平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即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2)倾斜传送带问题,一定要比较斜面倾角与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关系.
(3)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可按下列思路判定:相对运动→摩擦力方向→加速度方向→速度变化情况→共速,并且明确摩擦力发生突变的时刻是v物=v传.
第三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基本概念、规律】
一、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二、解答连接体问题的常用方法
1.整体法
当系统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我们可以把系统内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质量等于各物体的质量之和,当整体受到的外力已知时,可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加速度.
2.隔离法
当求解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时,常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3.外力和内力
(1)外力:系统外的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
(2)内力: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重要考点归纳】
考点一 超重和失重现象
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
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的,其大小等于ma.
5.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方法
(1)从受力的大小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从加速度的方向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考点二 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接体问题
1.整体法的选取原则
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2.隔离法的选取原则
若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
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4.正确地选取研究对象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弄清各物体之间哪些属于连接体,哪些物体应该单独分析,并分别确定出它们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
考点三 分解加速度求解受力问题
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通常不分解加速度而分解力,但有一些题目要分解加速度.最常见的情况是与斜面模型结合,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是相互垂直的,而加速度的方向与任一方向的力不同向.此时,首先分析物体受力,然后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加速度a分解为ax和ay,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x=max,Fy=may,使求解更加便捷、简单.
【思想方法与技巧】
“滑块——滑板”模型的分析
1.模型特点:上、下叠放两个物体,并且两物体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2.模型分析
解此类题的基本思路:
(1)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
(2)对滑块和木板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滑块和木板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建立方程.特别注意滑块和木板的位移都是相对地面的位移.
3.(1)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板长.
(2)滑块是否会从滑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滑块到达滑板一端时两者共速.
(3)滑块不能从滑板上滑下的情况下,当两者共速时,两者受力、加速度发生突变.
动力学中的临界条件及应用
一、临界状态
物体在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相关的一些物理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物体的运动变化到某个特定状态时,相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该物理量的值叫临界值,这个特定状态称之为临界状态.
二、临界状态的判断
1.若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
3.临界状态的问题经常和最大值、最小值联系在一起,因此,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中有“最终”、“稳定”等文字,即是求收尾速度或加速度.
三、处理临界问题的思路
1.会分析出临界状态的存在.
2.要抓住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受力和运动特征,找出临界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能判断物体在不满足临界条件时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4.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其他规律列方程求解.
四、力学中常见的几种临界条件
1.接触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
接触面间的弹力为零,即FN=0.
2.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
绳中张力为0,即FT=0.
3.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
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即f静=fm.
4.滑块在滑板上不滑下的临界条件:
滑块滑到滑板一端时,两者速度相同.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掌握灵活运用图象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见实验原理图)
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
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a-F图象和a-eq \f(1,m)图象,确定其关系.
三、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
四、实验步骤
1.测量:
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和小车的质量m.
2.安装:
按照如实验原理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
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
(1)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取下纸带编号码.
(2)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重复步骤(1).
(3)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4)描点作图,作a-F的图象.
(5)保持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1)和(3),作a-eq \f(1,m)图象.
一、数据处理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时,计算各次小盘和砝码的重力(作为小车的合力)及对应纸带的加速度,填入表(一)中.
表(一)
2.保持小盘内的砝码个数不变时,计算各次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及对应纸带的加速度,填入表(二)中.
表(二)
3.利用Δx=aT2及逐差法求a.
4.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
5.以a为纵坐标,eq \f(1,m)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过原点,就能判定a与m成反比.
二、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打点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按住小车.
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
6.作图时两轴标度比例要选择适当.各量需采用国际单位.
三、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2.偶然误差: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不同点
受力物体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关系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叠加性
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
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
力的性质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性质不一定相同
相同点
大小、方向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实验次数
加速度a/(m·s-2)
小车受力F/N
1
2
3
4
实验次数
加速度a/(m·s-2)
小车和砝码
的总质量m/kg
1
2
3
4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总结归纳(学案),共115页。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复习资料: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归纳,共3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元总结,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