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调研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细胞破裂释放蛋白质进入血浆,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而导致肝组织水肿
C. 细胞代谢及外界因素影响都会导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改变
D. 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意义是为细胞呼吸提供O2,避免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乙醇
【答案】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血液中包括血细胞,不是内环境,A错误;
B、细胞破裂释放蛋白质进入血浆,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组织液减少,不会组织水肿,B错误;
C、体外环境的变化(外界因素影响)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导致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变化,C正确;
D、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以及内环境平衡,避免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人体无氧呼吸不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2. 在t1、t2、t3时刻给予神经纤维同一处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且兴奋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
B. ti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神经纤维受刺激处部分Na+通道打开
C. 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之间
D. 适当提高细胞外Na+浓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加快
【答案】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详解】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由图可知,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B正确;
C、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会减少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大,绝对值变小,即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之间,C正确;
D、提高细胞外Na+浓度,会增大动作电位大小,但不会影响传导速度,D错误。
故选D。
3. 图为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从甲膜释放和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都需要消耗能量
B. 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后使乙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转变为外正内负
C. 某药物抑制过程③谷氨酸的回收,乙膜持续兴奋,可能会导致谷氨酸受体减少
D. 过程①和过程②都体现了细胞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谷氨酸在该题中属于神经递质,从甲膜(突触前膜)释放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乙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静息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B错误;
C、某药物抑制过程③谷氨酸的回收,谷氨酸(神经递质)持续在突触后膜发挥作用,乙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会持续引起Na+过度内流,突触后神经元细胞渗透压升高,可能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涨破,谷氨酸受体减少,C正确;
D、过程①属于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但过程②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质膜信息传递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4. 如图是下丘脑参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ABC表示器官,abc表示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的B为卵巢,则卵巢等雌性生殖器官不是激素b的靶器官
B. 图中C为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
C. 若图中的B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激素a、c的含量增加,b的含量降低
D. 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
【答案】C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若图中的B为卵巢,则A是垂体,C是下丘脑,a是促性腺激素,c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雌性激素,卵巢等雌性生殖器官也是激素b的靶器官,A错误;
B、图中C为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B为下丘脑通过垂体而支配的腺体,不是直接支配,B错误;
C、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若图中的B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b(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通过负反馈调节,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加,C正确;
D、C是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具有分泌功能,比如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D错误。
故选C。
5. 人的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为尿崩症,由于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合成不足导致尿量增加,称为中枢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最符合图中的( )
A. 曲线甲B. 曲线乙
C. 曲线丙D. 均不符合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渗透压尿。
【详解】ABCD、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渗透压尿,故曲线甲可代表正常人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故注射抗利尿激素,尿液渗透压可提高,故曲线乙可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
故选B。
6.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B. 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可以使机体维持稳态
C. 注射等渗透压的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
D. 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时→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相等
【答案】D
【分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构成。稳态是指机体在调节作用下,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等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A正确;
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分重吸收增加,可以使机体维持稳态,B正确;
C、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C正确;
D、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到组织液中,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二氧化碳的情况与之相反,D错误。
故选D。
7. 如图中①②③是不同被试者在摄入等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a代表仅对②号被试者静脉注射了一定量的某种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号被试者可能属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的个体
B. ②号被试者可能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C. ②号被试者1h后血糖合成糖原的速度加快
D. ③号被试者1.5h后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
【答案】B
【详解】A、①长时间处干高血糖,可能属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的个体,A正确;
B、②号注射某种激素血糖出现下降,②号被试者不可能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B错误;
C、②号被试者可以调节血糖平衡,1h后血糖合成糖原的速度加快来降低血糖,C正确;
D、③号被试者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1.5h后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D正确。
故选B。
8. 在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中,有时使用到糖皮质激素(GC)。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正常机体调节GC分泌的途径如下图所示(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关于GC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冠肺炎患者使用GC后会刺激机体产生淋巴因子消灭病毒
B. 长期大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弱
C. GC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
D. GC的分泌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
【答案】A
【分析】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下丘脑在受到刺激后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高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减少。
【详解】A、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用来减轻病患因机体对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反应而造成的症状,而并非刺激机体产生增强免疫效果的淋巴因子,A错误;
B、GC长期大量服用,会导致机体GC含量增多,在GC分泌的分级调节中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弱,B正确;
C、通过题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所以GC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C正确;
D、 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GC分泌既受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又与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系统调节有关,所以GC的分泌过程受神经调节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A。
9. 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它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呋塞米会使尿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 呋塞米是通过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
C. 静脉注射呋塞米,患者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D. 味塞米作用的机理可能是抑制肾小管上Na+、Cl-载体蛋白的作用
【答案】C
【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分析题干可知,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 、Cl-的重吸收,使得尿液中渗透压升高,进而减少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最终尿液排出增加,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
【详解】A、由题干可知,呋塞米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尿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正确;
B、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导致水分重新收也减少,因此可以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进而降低血压,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C错误;
D、根据题干分析,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 、Cl-的重吸收,说明呋塞米可能会抑制肾小管细胞膜Na+、Cl-载体的活性,D正确。
故选C。
10. 长期精神压力会导致皮质醇释放增加,引起DNA损伤,诱发细胞癌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神压力导致下丘脑产生消极情绪引发皮质醇释放
B. 皮质醇通过体液传送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发挥调节作用
C. 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髓质轴促进皮质醇释放
D.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B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①通过体液运输②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③作为信使传递信息④微量而高效。
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髓质可以分泌肾上腺素,该激素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速率,进而增加产热;皮质可以分泌糖皮质激素(例如皮质醇)和盐皮质激素(例如醛固酮),二者分别参与机体有机物代谢和水盐平衡调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下丘脑存在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等多种调节中枢,情绪的产生在大脑皮层,A错误;
B、皮质醇作为一种激素(信号分子),通过体液传送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发挥调节作用,B正确;
C、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因此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皮质醇释放,C错误;
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
故选B。
11.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其中a、b表示生理过程, I、 II 代表系统或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②渗透压降低, ①含量增多
B. 二氧化碳 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产物,其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C. 图中 I 可能代表皮肤,b可以表示重吸收的过程
D. 组织细胞只通过①②③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分析】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液。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①血浆渗透压降低,最终导致②组织液增多,A错误;
B、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产物,此外还参与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度,B错误;
C、产生的代谢废物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泌尿系统中主要的两个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是将原尿中的某些物质重吸收进血浆,C正确;
D、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液,三者构成内环境,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是还需要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12.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 3 个事件:(1)对 “非己” 的分子标志进行识别; (2)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淋巴细胞群; (3)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敘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不仅参与事件(1),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也起重要作用
B. 事件(1)中只有细胞毒性 T 细胞能识别来自异体器官中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C. 事件(2)中辅助T细胞可直接分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
D. 事件(3)中记忆细胞再次遇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A
【分析】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有识别作用,能够对 “非己” 的分子标志进行识别,即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异体移植器官相当于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有识别作用,能够对 “非己” 的分子标志进行识别,即可以参与事件(1),并且的第二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也起重要作用,A正确;
B、异体移植器官相当于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即事件(1)中不是只有细胞毒性 T 细胞能识别来自异体器官中的组织相容性抗原,B错误;
C、辅助T细胞被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抗原激活后分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使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C错误;
D、事件(3)中记忆细胞再次遇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D错误。
故选A。
13. 下列关于人脑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
B. 语言、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功能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大脑通过脊髓实现对所有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D. 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需要多种器官的参与
【答案】D
【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与精细程度有关,A错误;
B、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
C、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C错误;
D、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需要脑等多种器官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14. 下丘脑作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络的枢纽,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作为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B. 能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靶腺体的分泌
C. 能作为某些激素的靶细胞,改变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
D. 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并产生渴觉,维持水盐平衡
【答案】D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可通过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正确;
B、下丘脑可合成并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增加,促激素可作用于相关腺体使其分泌相应激素增加,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因此下丘脑能作为某些激素的靶细胞,改变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C正确;
D、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15.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 电流计①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电流计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A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静息电位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详解】A、刺激a点,电表①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而电表②会发生一次偏转,这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A错误;
B、刺激a点,电表①两侧先后兴奋,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刺激a点,电表②左侧会兴奋,右侧不兴奋,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a点受到刺激时兴奋,膜外由原来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D正确。
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 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部分调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 ①和③所代表的两种调节方式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B.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方式
C. ③所代表的调节方式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较广泛
D. 方式③中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答案】ACD
【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①(体液调节)和③(神经调节)所代表的两种调节方式共同协调,以神经调节为主,A错误;
B、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体液调节)、②(神经-体液调节)、③(神经调节)三种方式,B正确;
C、③所代表的调节方式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较窄,C错误;
D、方式③中的信息传递通过体液,如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ACD。
17. 下图表示胰岛素促进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的原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指合成糖原和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
B.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质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C. 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该疾病为自身免疫病
D. 图中囊泡与细胞质膜间的相互转化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BC
【分析】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详解】A、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所以图中①②指合成糖原和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A正确;
B、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径,通过促进GLUT-4基因表达和GLUT-4 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使细胞膜上的GLUT-4增加,进而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B正确;
C、胰岛素属于激素,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蛋白M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会导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亲和性显著降低,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减少,大部分囊泡不能和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GLUT4增加不明显,使大量葡萄糖滞留在血液中,从而使血糖上升,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该症状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D、图中囊泡与细胞质膜间的相互转化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ABC。
18. 如图1是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1中各突触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
B.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Cl-溶液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将上移
C. 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答案】ABC
【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为突触结构的亚显微模式图。
【详解】A、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由于神经元之间形成了环状结构,因此若图1中各突触性质一致,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A正确;
B、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的Cl-溶液中,会导致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增多,从而使图2中B点纵坐标数值(动作电位峰值)变大,B点将上移,B正确;
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由于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因此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反射活动要依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ABC。
19. 如图表示致热源导致人发热时体温调节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中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人体持续发热,该过程属于行为性调节
B. ①阶段中,人体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
C. ②阶段中,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人体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D. ①和②阶段之间,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此时产热最多的器官可能是肝脏,散热最多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CD
【详解】A、体温调定点位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人体持续发热,该过程属于生理性调节,A错误;
B、发热时,致热源可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感受器,引起骨骼肌战栗,从而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因此①阶段中,人体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B正确;
C、②阶段中,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人体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从而使得产热小于散热,体温下降,C正确;
D、①和②阶段之间体温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人体产热最多的器官是肝脏(安静状态)和骨骼肌(运动状态),皮肤是人体散热最多的器官,D正确。
故选BCD。
20.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Ⅵ时,细胞Ⅵ可分泌大量的抗体
B. ④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杀灭病原体
C. 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Ⅱ也可以分化为细胞Ⅲ
D. 细胞Ⅴ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答案】ABC
【分析】题图分析:①是吞噬细胞摄取病原体的过程,②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病原体的过程,③表示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抗原的过程,④是抗体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的过程;Ⅰ是吞噬细胞,Ⅱ是效应T细胞,Ⅲ是记忆T细胞,Ⅳ是B细胞,Ⅴ是效应B细胞,Ⅵ是记忆B细胞。
【详解】A、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Ⅵ记忆B细胞时,细胞VI增殖分化为新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抗体,A错误;
B、④过程表示浆细胞释放抗体与抗原结合,最后形成细胞团和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B错误;
C、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Ⅲ(记忆T细胞)可以分化为细胞Ⅱ(细胞毒性T细胞),C错误;
D、细胞V(浆细胞)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因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5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
21. 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______,E与B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的含量不同。
(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_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引起毛细血管______、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3)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会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__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______呈降低趋势。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缓冲对有______等。
(4)某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______细胞,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1)①. 淋巴液 ②. 蛋白质
(2)①. B ②. 扩张 ③. D
(3)①. 4##四 ②. 组织液 ③. pH##酸碱度 ④. H2CO3和NaHCO3
(4)①. 下丘脑相关神经 ②. 抗利尿激素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消化液、B是血浆、C是细胞内液、D是组织液、E是淋巴液。B、D、E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
【小问1详解】
图示中E在末端封口的管道(淋巴管)内,是指内环境成分中的淋巴液。E淋巴液与B血浆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不同,后者蛋白质含量较高。
【小问2详解】
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时,口器会刺透毛细血管进行吸血,同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血浆B。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浆B更多地流入组织液D,使D组织液的含量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小问3详解】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层+肺泡壁细胞膜2层=4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离子主形成的缓冲对主要是H2CO3/NaHCO3。
【小问4详解】
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22. 细菌内毒素(LPS)可与免疫细胞表面TLR4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TNF,引发小鼠全身性炎症反应。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缓解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针灸刺激ST36, 可引起NA和A分泌增加,该过程属于_________反射,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
(2)NA和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受体。据图推测,NA、A对a2-AR的作用是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 (填 “单向”或“双向”)的。
(3)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上当患者血钙含量偏高时,针灸的抗炎效果往往甚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4)为揭示针灸疗法缓解炎症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人员分别给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 (P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注射等量的LPS,之后用0.5mA电针刺激小鼠ST36并检测TNF含量,结果正常小鼠的TNF含量下降而模型小鼠几乎没变化,这说明___________。
(5)下图2为细针和粗针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电位变化。
①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因为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________。 曲线上升到a点过程中K+通道___________(填 “全部关闭”或“全部开放”或“部分开放”)。
②《素问》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的记载。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静以久留”的目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非条件 ②. 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2)①. 抑制 ②. 单向
(3)血钙含量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最终导致肾上腺细胞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
(4)电针刺激小鼠ST36,可缓解(LPS引发的)炎症反应,该作用效果依赖于具有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
(5)①. 未超过阈电位 ②. 部分开放 ③. 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
【小问1详解】
针灸刺激ST36, 可引起NA和A分泌增加,该反射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由图可知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小问2详解】
根据图1分析,NA和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受体,分别是β2-AR和a2-AR,由于对β2-AR的作用是促进,则对a2-AR的作用是抑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
已知肾上腺细胞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而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当血钙含量过高时,会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最终导致肾上腺细胞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因此临床上当患者血钙含量偏高时,针灸的抗炎效果往往甚微。
【小问4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注射等量的LPS之后,正常小鼠用0.5mA电针刺激后TNF含量下降,而模型鼠(P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用0.5mA电针刺激后TINF含量基本相等,说明电针刺激小鼠ST36,可缓解LPS引发的炎症反应,该作用效果依赖于具有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
【小问5详解】
①根据图2分析,左侧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是因为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右侧粗针治疗,曲线上升到a点过程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而K+通道部分开放。
②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左侧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是因为其产生的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而右侧粗针治疗产生了动作电位,由此推测“静以久留”的目的可能是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
23. 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已2年有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下图1为两种T细胞亚群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新冠病毒抗原后被激活的示意图。下图2为辅助性T细胞与致敏B细胞(成熟的B细胞通过表面受体结合抗原后被激活)识别并发生相互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T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如果受到自身的抗原刺激,会引起T细胞_____(填“凋亡”或“坏死”),以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避免_____的发生。
(2)通常T细胞、B细胞仅识别蛋白质抗原上的一个特定部位(表位),分别称为T表位和B表位,一般B表位显露于外侧,而T表位隐藏在分子之内。B细胞识别B表位后被激活,形成的致敏B细胞呈递的是_____表位,确保被同一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捕获并相互活化,其意义是产生的抗体具有_____。
(3)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_____和自然选择会导致 S 蛋白与ACE2 受体的亲和力增加,导致传染性增强的新型病毒出现。
(4)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摄取新冠病毒后,将多种T细胞亚群激活成为功能不同的辅助性T细胞,其中一类辅助性T细胞特异性激活被感染的巨噬细胞,这类免疫属于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另一类识别致敏B细胞,促进致敏B细胞增殖分化成不同的细胞亚群,图2中的②是_____细胞。
(5)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被巨噬细胞摄入后,能以巨噬细胞为_____细胞大量繁殖,导致病症加重。
(6)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散。人类腺病毒有多种类型,设计以腺病毒为载体的疫苗时要避免使用人群中常见的类型,原因是_____。
【答案】(1)①. 胸腺 ②. 凋亡 ③. 自身免疫病
(2)①. T ②. (抗原)特异性
(3)突变(基因突变)
(4)①. 非特异性 ②. 细胞 ③. 记忆(性)B
(5)宿主 (6)人体内已经产生的抗体等会快速清除疫苗,抑制疫苗的免疫预防功能
【小问1详解】
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迁移到胸腺成熟;T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受到自身抗原刺激,可引起T细胞凋亡,从而清除了自身的反应性T细胞,产生自身耐受,使得机体不会针对自身的物质和结构体发生细胞免疫,防止产生自身免疫病。
【小问2详解】
成熟的B细胞表面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可以直接识别暴露的抗原表位;隐藏在分子内的抗原表位需通过抗原递呈细胞摄取、处理,进行细胞内消化,才能暴露,故B细胞识别B表位后被激活,形成的致敏B细胞呈递的是T表位,确保被同一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捕获并相互活化,产生具有抗原特异性的抗体。
【小问3详解】
新型病毒的变异来源是基因突变。
【小问4详解】
图抗原递呈细胞不具有特异性,所以非特异性的摄取新冠病毒后,将多种T细胞激活成为功能不同的辅助性T细胞,其中一类辅助性T细胞特异性激活被感染的巨噬细胞,这类免疫属于细胞免疫;另一类识别致敏B细胞,促进致敏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由于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故图2中的①为浆细胞,②是记忆B细胞。
【小问5详解】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被巨噬细胞摄入后大量繁殖,说明巨噬细胞可作为病毒的宿主细胞,从而导致病症加重。
【小问6详解】
若使用人群中常见的类型,人体内已经产生的抗体会快速清除疫苗,抑制疫苗的免疫预防功能,故应避免使用。
24.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其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及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IR表示胰岛素受体)。1型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免疫与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以胰岛B细胞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免疫失调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如图2所示(图中的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均属于细胞因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_____。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_____。
(2)据图1,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_____。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IR结合后,促进_____与细胞膜融合,进而加快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据图2,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的破坏是在_____等的直接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1型糖尿病属于_____病,引发该病的主要免疫方式为_____免疫,其中细胞a为细胞。
(4)综上所述,治疗1型糖尿病的途径可以有_____。
A. 加快胰岛B细胞自身抗原的产生B. 增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量
C. 诱导胰岛B细胞的去分化和再生D. 阻断细胞b与胰岛B细胞的结合
【答案】(1)①. 3.9~6.1mml/L ②. 肝糖原的分解
(2)①. 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②. 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
(3)①. 细胞b(细胞毒性T细胞)、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②. 自身免疫病 ③. 细胞 (4)CD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3.9~6.1mml/L,空腹时,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合成和释放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上升。
【小问2详解】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A细胞释放的胰高血糖素也能引起胰岛素的释放,因此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葡萄糖。
由图1可知,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IR结合后,促进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葡萄糖转运蛋白转移至靶细胞膜上,进而加快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细胞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b(细胞毒性T细胞)、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能破坏胰岛B细胞,从而导致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能生成自身抗原,进而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损伤胰岛B细胞,属于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故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引发该病的主要免疫方式为细胞免疫。
【小问4详解】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从而导致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不足引起的。
A、加快胰岛B细胞自身抗原的产生会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加剧,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A错误;
B、增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量会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加剧,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B错误;
C、诱导胰岛B细胞的去分化和再生,会增加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能治疗1型糖尿病,C正确;
D、阻断细胞b(细胞毒性T细胞)与胰岛B细胞的结合,降低胰岛B细胞的受损程度,能治疗1型糖尿病,D正确。
故选CD。
25. 下图Ⅰ为哺乳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__________,激素A的名称是__________。①表示__________作用,③表示___________作用。
(2)人体在受到低温刺激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_______,此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若图中腺体甲、乙的部分甲状腺激素受体受损,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大脑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BDNF与突触的连接形式密切相关,可以促进学习记忆。长期高脂膳食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科研人员为探究从蔬菜中提取的物质X是否可以降低高脂膳食的危害,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表中的实验目的和简要操作过程。
【答案】(1)①. 垂体 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 促进 ④. 抑制##反馈
(2)①. 增加 ②. 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的产热增加)③. 增加
(3)①. 生理状态一致 ②. 等量的高脂膳食和适量的物质X ③. (物质x)可降低高脂膳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使BDNF的表达量基本恢复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为促甲状腺激素,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③④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小问2详解】
人体在受到低温刺激时,机体会通过体温平衡调节增加机体产热量,减少机体散热量,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此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的产热增加);若图中腺体甲、乙的部分甲状腺激素受体受损,意味着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无法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反馈调节不能正常进行,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分级调节仍旧正常进行)。
【小问3详解】
小鼠为实验材料,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一致,故在分组编号中应将生理状态一致的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编号甲、乙、丙;结合题干“为探究从蔬菜中提取的物质X是否可以降低高脂膳食的危害”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物质X的有无,实验遵循等量和对照原则,故在进行对照实验时,甲、乙两组分别给予正常膳食、高脂膳食饲喂,丙组给予等量的高脂膳食和适量的物质X;分析图2、图3可知:丙组和甲组的BDNFmRNA及BDNF的含量相近,而BDNFmRNA及BDNF的含量高于乙组的,说明物质X可降低高脂膳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使BDNF的表达量基本恢复。
实验步骤的目的
简要操作过程
分组编号
将①___________的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编号甲、乙、丙。
进行对照实验
甲、乙两组分别给予正常膳食、高脂膳食饲喂,丙组给予②___________饲喂。
测定实验结果
培养一段时候后,检测3组小鼠体内BDNFmRNA和BDNF的含量,结果如图2和图3。
分析实验结果
物质X的作用机理是③___________。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的KCl以维持正常的渗透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