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313548/0-17303743317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313548/0-173037433180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313548/0-173037433182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城市可能是,图示观测时段内,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2.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受实际水汽压和温度的影响。读图可知,城区的相对湿度小于郊区,要么实际水汽压小、要么温度高导致饱和水汽压大。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越高,饱和水汽压越高,相对湿度越小,A正确;城区绿地面积小,植被覆盖率低于郊区,蒸腾作用比郊区弱,B、D错误;城区降水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会增加,导致相对湿度大,与题意不符,C错误。 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区与郊区7~8月相对湿度大,可推测该地7~8月降水多,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于7~8月,B正确。乌鲁木齐地处西北内陆,全年降水稀少,A错误;上海7~8月常出现伏旱天气,气温高,相对湿度会降低,C 错误;广州地处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4、5月已经进入雨季,相对湿度已经偏高,与图示不符,D错。
(2021·湖南地理)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 米。冬季,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完成3~5题。
3.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4.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5.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3.B 4.A 5.C
解析 第3题,根据题意,冬季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是因为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从图上来看,冬季小海坨山主要受到西北季风影响,而东南侧靠近渤海,有较多的水汽,所以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侧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容易与爬坡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半山腰云,故选B。第4题,结合上题,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在上升过程中会降温,性质变为冷湿。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干气团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冷湿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故选A。第5题,半山腰云由水汽凝结形成,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才有可能成云,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相对湿度,①符合题意;低云停留在半山腰很长时间,是由于上部气团为暖性气团,下部气团为冷性气团,上热下冷形成逆温现象,不利于云的扩散,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气温垂直分布,判断是否形成逆温,④符合题意;半山腰云出现时当地的气压和气温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特征,因此不是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的数据,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全国文综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 6.C 7.A 8.C
解析 第6题,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由图可知,15时左右沙漠和绿洲温度最高且温差最大,推测15时左右两者长波辐射差值最大,A错;傍晚18时左右绿洲温度变化比沙漠更缓,降温速率更小,B错;由图可知,0时到6时绿洲温度变化线与沙漠温度变化线几乎平行,两者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上午绿洲温度低于沙漠,推测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第7题,绿洲与沙漠的比热容不同,绿洲白天温度比沙漠低;夜间绿洲蒸发(腾)作用强,带走大量的热量,所以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①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夜晚保温作用强,绿洲地表温度会高,③④错误。故选A。第8题,图中沙漠与绿洲一天中的地表温度都较高,最低温度在12 ℃以上,最高温度沙漠在32 ℃以上,绿洲在22 ℃以上,结合该地位于甘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可推断此时最可能为7~8月。故选C。
(2022·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9~10题。
9.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10.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①顺时针 ②逆时针 ③上升 ④下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箭头a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和d共线、方向相反,为风向和摩擦力,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斜交,则b为风向、d为摩擦力、c为地转偏向力,D正确。第10题,由上题可知,b为风向,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左偏,为南半球;乙处气压由外指向内,说明为低压中心(气旋)。南半球气旋气流运动表现为顺时针辐合上升,选A。
(7月浙江选考)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11~12题。
11.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12.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注:→气球漂移方向 等压线 数值a>b>c>d>e
答案 11.A 12.B
解析 第11题,华北地区近地面冷锋过境后盛行西北风;到达高空,盛行西风气流。气球漂移方向与风向相反,故从近地面到高空的漂移轨迹是先向东南再向东,选A。第12题,万米高空,风向不受摩擦力影响,气流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 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B正确,D错误。
(全国文综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15题。
13.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14.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15.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 13.C 14.D 15.A
解析 第13题,由于下垫面性质差异,近地面大气温度不同,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对应团块状云朵,下沉气流对应云间的间隔,因此积云常常呈间隔团块状,选C。A、B、D均为连续形状,排除。第14题,低纬度地面温度高,对流更加强烈,加之水汽充足,因此热带雨林地带出现积云频率最高,选D。第15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积云的云底高度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下垫面温度越低,积云的云底高度也就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时为日出前后,A选项正确。
16.(2023·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2分)
(2)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6分)
(3)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6分)
答案 (1)7:00~8:00之间。
(2)偏北方向的气流翻越北部山地后,在下沉过程中形成干热的焚风;经过AB河谷,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到达下游地区,地形开阔,风速减小。
(3)湖泊地区上空在午后形成相对冷湿的气团,干热的焚风气团到达湖泊附近,与冷湿的气团相遇,形成锋面。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是偏北方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3章 第1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提高,察隅猕猴桃挂果期长,有利于,近年来,该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3章 第3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高空西风,图中,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