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26页。
第一单元复习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1.政治上:原始社会以公有制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群居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再发展为设立制度的部落联盟时代;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如浙江良渚、山西陶寺),有明显的社会阶级分化,迈向了文明社会。2.经济上:在原始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过上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文化上:半坡遗址的彩陶文化和其他地方出土的陶制品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部分陶制品上还刻画了类似文字的符号;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单元特征单元时空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约3万年周口店龙骨山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约170万年约70—20万年云南元谋县周口店龙骨山留有猿的一些特征能够制作工具(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能长时间保存火种人工取火能够制作工具(打制石器)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受自然环境不同的影响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大汶口文化分布: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生活概况: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出现了贫富分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发展制陶技术(代表:蛋壳陶)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古的传说炎黄传说:禅让制:战役:人文初祖:影响:阪泉之战(炎黄部落之间)涿鹿之战(炎黄联盟和蚩尤部落)炎帝、黄帝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尧、舜、禹实质:人物: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时间:标志:代表:大约在5000多年前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长江下游——良渚古城遗址黄河中游——陶寺都城遗址特征: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原地区引领的格局逐渐形成墓葬品都反映出了社会阶级分化的特点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1.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历史特征2.国家的产生历史特征1.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结束的标志是( )A.使用工具 B.制造工具 C.直立行走 D.使用天然火【答案】B2.“……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③会人工取火 ④已经学会原始狩猎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④【答案】B3.考古学家采用碳—14年代测定方法测算出了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观察示意图如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A.A B.B C.C D.D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出现,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故选B项;学会建造房屋只是农耕生活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有固定的食物来源,排除A项;自然条件的变化能决定建造什么类型的房屋,决定不了是否过上了定居生活,排除C项;妇女的重要作用与定居生活无关,排除D项。4.两幅图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促使其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发展C.自然条件的变化 D.妇女的重要作用【答案】B5.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居民图案中有猪、鸟和舞蹈等体现出朴素审美观念,故选B项;材料中属于手工业,排除A、D两项;材料是强调陶器的艺术美,不是说陶器本身,排除C项。6.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半坡人是中国原始的农耕居民,故选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不能反映原始的农耕生活,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不能反映原始的农耕生活,排除B项;铁制农具是春秋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不能反映原始的农耕生活,排除D项。7.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各族祭祀都强调本族与黄帝族系的联系,“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此时各族已经产生了民族认同意识,故选C项;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说法绝对,排除A项;宗族观念强化与题目中的祭祀本族的先王和先公意思相反,排除B项;题目没有强调王位世袭制度,排除D项。8.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故选C项;9.我国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A.部落势力 B.德才兼备 C.治水功绩 D.征战功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故选B项;部落势力、征战功绩、治水功绩都不是禅让制的标准,排除A项、C项、D项。【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当时的人数量稀少,而野生动物的数量却很多,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提高生存率,当时的人需要过群居生活,共同防御,才能生存下去,故选D项;学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数量稀少难以生存的问题,没有提及住的问题,排除B项;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针对人少兽多情况,古人最需要的不是火而是群居,排除C项。10.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着群居生活【答案】D材料二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摘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材料三 西安半坡博物馆坐落在西安东郊的浐河岸边,白鹿原脚下,这里完整地保存着距今约6000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博物馆(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禹采用什么样的治水方法?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4分)治水方法:采用疏导的办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精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等精神。(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介绍:大家好!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粮食作物是粟,饲养猪、狗等家畜。会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有时也采集野果。他们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住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内设灶坑;会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等。已经进入原始的农耕文明时代。(言之有理即可,4分)宣传语:半坡文明,华夏闻名;半坡文明,闻名天下;华夏归一统,文明出半坡;走进半坡,走近民族生命的源头,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馆负责人,你会考虑在博物馆里展出有关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哪些文物(列举两类即可)?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你将向游客怎么介绍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博物馆新的遗址保护大厅建成,作为一位热心游客,为了扩大宣传,请你设计一条宣传语。(8分)文物:磨制石器、骨器、弓箭、渔叉、坊轮、彩陶等。(任意两种即可,2分)材料四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①③(3)请用材料四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只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4分)②④感谢聆听
第一单元复习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1.政治上:原始社会以公有制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群居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再发展为设立制度的部落联盟时代;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如浙江良渚、山西陶寺),有明显的社会阶级分化,迈向了文明社会。2.经济上:在原始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过上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文化上:半坡遗址的彩陶文化和其他地方出土的陶制品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部分陶制品上还刻画了类似文字的符号;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单元特征单元时空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约3万年周口店龙骨山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约170万年约70—20万年云南元谋县周口店龙骨山留有猿的一些特征能够制作工具(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能长时间保存火种人工取火能够制作工具(打制石器)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受自然环境不同的影响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大汶口文化分布: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生活概况: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出现了贫富分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发展制陶技术(代表:蛋壳陶)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古的传说炎黄传说:禅让制:战役:人文初祖:影响:阪泉之战(炎黄部落之间)涿鹿之战(炎黄联盟和蚩尤部落)炎帝、黄帝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尧、舜、禹实质:人物: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时间:标志:代表:大约在5000多年前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长江下游——良渚古城遗址黄河中游——陶寺都城遗址特征: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原地区引领的格局逐渐形成墓葬品都反映出了社会阶级分化的特点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1.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历史特征2.国家的产生历史特征1.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结束的标志是( )A.使用工具 B.制造工具 C.直立行走 D.使用天然火【答案】B2.“……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③会人工取火 ④已经学会原始狩猎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④【答案】B3.考古学家采用碳—14年代测定方法测算出了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观察示意图如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A.A B.B C.C D.D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出现,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故选B项;学会建造房屋只是农耕生活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有固定的食物来源,排除A项;自然条件的变化能决定建造什么类型的房屋,决定不了是否过上了定居生活,排除C项;妇女的重要作用与定居生活无关,排除D项。4.两幅图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促使其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发展C.自然条件的变化 D.妇女的重要作用【答案】B5.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居民图案中有猪、鸟和舞蹈等体现出朴素审美观念,故选B项;材料中属于手工业,排除A、D两项;材料是强调陶器的艺术美,不是说陶器本身,排除C项。6.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半坡人是中国原始的农耕居民,故选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不能反映原始的农耕生活,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不能反映原始的农耕生活,排除B项;铁制农具是春秋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不能反映原始的农耕生活,排除D项。7.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各族祭祀都强调本族与黄帝族系的联系,“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此时各族已经产生了民族认同意识,故选C项;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说法绝对,排除A项;宗族观念强化与题目中的祭祀本族的先王和先公意思相反,排除B项;题目没有强调王位世袭制度,排除D项。8.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故选C项;9.我国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A.部落势力 B.德才兼备 C.治水功绩 D.征战功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故选B项;部落势力、征战功绩、治水功绩都不是禅让制的标准,排除A项、C项、D项。【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当时的人数量稀少,而野生动物的数量却很多,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提高生存率,当时的人需要过群居生活,共同防御,才能生存下去,故选D项;学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数量稀少难以生存的问题,没有提及住的问题,排除B项;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针对人少兽多情况,古人最需要的不是火而是群居,排除C项。10.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着群居生活【答案】D材料二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摘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材料三 西安半坡博物馆坐落在西安东郊的浐河岸边,白鹿原脚下,这里完整地保存着距今约6000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博物馆(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禹采用什么样的治水方法?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4分)治水方法:采用疏导的办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精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等精神。(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介绍:大家好!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粮食作物是粟,饲养猪、狗等家畜。会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有时也采集野果。他们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住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内设灶坑;会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等。已经进入原始的农耕文明时代。(言之有理即可,4分)宣传语:半坡文明,华夏闻名;半坡文明,闻名天下;华夏归一统,文明出半坡;走进半坡,走近民族生命的源头,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馆负责人,你会考虑在博物馆里展出有关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哪些文物(列举两类即可)?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你将向游客怎么介绍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博物馆新的遗址保护大厅建成,作为一位热心游客,为了扩大宣传,请你设计一条宣传语。(8分)文物:磨制石器、骨器、弓箭、渔叉、坊轮、彩陶等。(任意两种即可,2分)材料四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①③(3)请用材料四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只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4分)②④感谢聆听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