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三 稳态与调节(综合题特训)(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三 稳态与调节(综合题特训)(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三稳态与调节综合题特训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三稳态与调节综合题特训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选择题训练:
1.图是靶细胞和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能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 运输;作用于 。
(2)若图中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则其分泌的激素分子是 ,能降低血糖浓度。
(3)若图中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分泌的 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调节。
2.如图所示是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ml/L,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是 。
(2)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3)D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4)由此可见,一般来说,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 (“相同”还是“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 (“相同”还是“不同”)。
(5)生长素的浓度为10-10 ml/L~10-1 ml/L,从对植物各器官的作用效果来看,表现出 特点。
(6)曲线DB段(对茎来说)表示 。
(7)E、F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影响是 (填“相同”或“不同”)。
3.荣获“人民科学家”称号,被誉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先生说过: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即研制“糖丸”。他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症做出了重大贡献。“糖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个至4个月期间口服3次,在3-4岁时加强口服1次糖丸。请回答下列问题。
(1)“糖丸”的实质是 ,它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 。机体所产抗体的作用是 。
(2)人体内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者的特点是 (回答两点即可)。
(3)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感染某些传染病,原因是 。
4.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 ,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 ,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 调节。乙酰胆碱属于 (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答出1个特点即可)。
(4)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答出2个特点) 、 。
5.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若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回答下列问题
(1)HBV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是 。
(2)为及时发现是否感染HBV,可用人工培养抗原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这种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从免疫系统的组成看,抗体属于 ,它是由 细胞产生的。
(3)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是注射疫苗。注射的疫苗作为 ,可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 细胞和抗体等,从而获得对该病毒的长期免疫力。
6.下图是甲状腺激素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甲、乙代表的器官分别是 、 ,② 代表的激素名称是 。
(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 ( 填促进或抑制 ) 甲和乙的分泌活动 , 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调节。
7.为研究不同浓度灵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请利用以下材料完成相关实验
材料与用具:生长状况相似的健康小鼠若干只、小鼠肉瘤细胞、动物细胞培养液、鸡红细胞、用培养液配制的灵芝多糖溶液(低、中、高浓度)、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等。
说明:巨噬细胞可吞噬鸡红细胞,其吞噬功能可用吞噬率反映,即检查100个巨噬细胞中已发生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数。获得巨噬细胞的方法和具体检测方法不作要求。)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分为2组,编号甲、乙。乙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小鼠肉瘤细胞,饲养一段时间后,选择肿瘤模型鼠。
(2)分析与讨论
①巨噬细胞能通过细胞膜上的 与异物结合,将异物吞入细胞内,形成吞噬泡后与细胞内的 融合而将异物消化分解。
②实际观察表明,时间过长会造成吞噬率下降,其原因是 。
③研究发现本实验中的灵芝多糖溶液均可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请用柱形图表示正常小鼠组的实验结果。
8.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部分机理。请分析回答:
(1)由图分析,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是 。血糖调节的方式属于 (选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会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另一方面能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 (填“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以 方式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使正常情况下的尿液不含葡萄糖。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 (图中抗体①、抗体②),因抗体 (填序号)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医生给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但其症状并未缓解,假如其体内的胰岛素活力正常,请推测其直接原因可能是 。
(4)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 。
9.肝素与内环境,肝素是一种糖胺聚糖,对动物的采食和葡萄糖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对比不同结构的糖胺聚糖对采食的影响,实验通过注射生理盐水、肝素、乙酰氨基葡萄糖检测短期内小鼠采食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1、2。下图3、4、显示肝素对血糖平衡的部分影响;下图5为肝素对下丘脑的作用机制,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位于下丘脑的采食中枢。
(1)据图1、2分析, (肝素/乙酰氨基葡萄糖)能提高小鼠短期采食量,你的判断依据是 。
(2)据图3、5分析可知,肝素处理后,血糖和胰岛素含量还是维持在较高水平,从糖尿病角度分析,属于 型糖尿病。研究还表明,肝素可以提高小鼠对饲料利用率并增加体重,由此推测,肝素处理后,小鼠氧气消耗量会 (减少/增加)。
(3)据图5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小鼠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___________。
A.肝素B.胰岛素C.AgRpD.胰岛素受体
(4)据图5和题意推测,肝素与胰岛素的关系是 。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下丘脑中的采食中枢可以调控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
B.肝素会抑制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AgRp
C.肝素可能抑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
D.根据相关信息可以推测,饥饿24h处理后血清肝素含量可能提高
(6)据图并结合相关知识,请分析判断畜牧业饲养方面使用肝素是否有益 ,请阐述理由 。
10.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再次遇到初次抗原入侵时,免疫系统出现的二次增强性应 答的现象,是疫苗预防疾病的基础。注射卡介苗可预防结核杆菌引发的结核病。回答下 列问题:
(1)吞噬细胞在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非特异性反应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 和分泌免 疫活性物质,从而激活免疫细胞。
(2)通过调查发现注射卡介苗的儿童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几率也下降,出现了非特异性 免疫增强的现象。为了探明机制,研究人员对普通小鼠甲注射卡介苗并适应性饲养 一段时间,然后取无胸腺的裸鼠分为乙、丙、丁三组,进行如下处理:从小鼠甲的 脾脏中获得 (填“吞噬细胞”或“淋巴细胞”),注入乙组小鼠;取小鼠甲的 血浆,注入丙组小鼠;丁组小鼠正常饲养。饲养一段时间后,用 (填“结核 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乙、丙、丁三组小鼠,观察发病情况。
①若 组小鼠病情较轻,而 组小鼠病情较重,则说明卡介苗可促进“吞噬细胞的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②若 组小鼠病情较轻,而 组小鼠病情较重,则说明卡介苗可促进“机体产生 非特异性免疫物质”。
11.高等动物性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与甲状腺分泌的调节机制类似,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③代表相关激素,Ⅰ、Ⅱ代表相关生理作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可知,激素③的分泌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 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机制的生理意义是 。
(2)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雌性动物卵细胞的形成和排卵,但在生产实践中,为促进雌性动物多排卵,通常并不直接使用雌性激素,原因是 。
(3)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和体液联系。若要验证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是体液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可利用小白鼠进行实验,实验思路是 。
12.图1是人胰岛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图2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与作用机制,图中甲~乙表示结构或细胞,a~c表示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人体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抗体1和抗体2,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其中抗体 (填“1”或“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致病的原因是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抗体1和抗体2导致的糖尿病都属于 病。
(2)图2中、若激素①是性激素,则物质a是 ,激素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 ,其与细胞质受体识别,通过影响d、e的合成,即影响 过程来调节生命活动。
(3)图2中,若激素②是胰岛素,则结构甲对结构乙的调节方式为 ,激素②的生理功能是 。
13.尼古丁会使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成瘾性,还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损伤。下图表示尼古丁影响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机制,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当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的 结合后,会引起POMC神经元 (填“兴奋”或“抑制”)。戒烟后体重上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引起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至少写出一点)。
(2)研究显示,尼古丁会影响人体对血糖的调节。下图是利用小鼠模拟尼古丁对血糖调节相关指标的测量结果。
据上述结果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有__________。
A.吸烟诱发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B.吸烟诱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C.吸烟诱发胰岛素抵抗,即降血糖的功能下降
D.长期吸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研究人员发现大鼠大脑的mHb区中TCF7L2基因表达量与大鼠对尼古丁摄入调控密切相关。通过向野生型大鼠和TCF7L2基因敲除的突变型大鼠注射不同浓度尼古丁后,测定其对尼古丁的主动摄入量,结果见图。
①结果表明TCFTL2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 (填“促进”或“抑制”)尼古丁摄入。
②尼古丁可与乙酰胆碱受体(nAChR)结合,从而引起多巴胺的释放,产生愉悦感。长期大量吸烟的人,nAChR的敏感度降低,结合实验结果推测TCF7L2基因的存在可以 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性,依据是 。
14.黄芪多糖(APS)具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为了探究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科研人员先用高热量饲料饲喂小鼠8周后,再用一定剂量的四氧嘧啶,经过筛选,获得了II型糖尿病模型鼠。利用II型糖尿病模型鼠进行APS降糖实验,主要处理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GLUT4为葡萄糖转运蛋白)。请回答: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蛋白质,均是胰岛分泌的,但二者的作用却相反,导致二者作用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实验中血糖指标需要在空腹条件下测定,原因是 。
(2)本实验中,比较第1、3组实验结果说明 ;比较第1、2、4组实验结果可知,APS降血糖的机理是 。
(3)在培育II型糖尿病模型鼠的过程中,长时间饲喂高热量饲料,可引起胰岛B细胞代偿性增殖, 增加,最终导致小鼠产生胰岛素抵抗。再给胰岛素抵抗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四氧嘧啶以杀死部分 ,快速获得II型糖尿病模型鼠。请在方框的坐标中绘制出模型鼠培育过程中小鼠空腹血糖的含量变化的曲线 。
15.BDNF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在脑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对神经元的存活、分化、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研究小组探究了小鼠体内雌性激素变化与BDNF含量记忆水平之间的机理关系,相关数据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1)甲组的处理为 ,设置该对照组的作用是 。
(2)内激素的化学本质是 ,其受体位于细胞内,该激素通过 方式进入细胞与受体结合。
(3)有人增加了丁组实验,对小鼠不切除卵巢,但注射雌性激素,发现小鼠垂体分泌的 激素减少,原因是 。
(4)结合上表研究结果,推测雌性激素改善记忆的可能机理是 。
组别
实验动物
处理
5周后实验结果
胰岛素浓度/
(mml·L-1)
血糖浓度/
(p ml·L-1)
GLUT4
相对表达量
1
正常小鼠
灌喂生理盐水
85
7.4
65
2
糖尿病模型鼠
灌喂生理盐水
88
16.1
33
3
正常小鼠
灌喂APS溶液
86
7.3
63
4
糖尿病模型鼠
灌喂APS溶液
87
10.4
65
组别
处理
BDNF的mRNA(相对值)
BDNF(相对值)
记忆水平
甲
?
1.00
1.00
+ + + + ++
乙
切除卵巢
0.3
0.26
+ +
丙
切除卵巢,注射雌性激素
0.95
0.98
+ + + + +
参考答案:
1. 体液 靶器官、靶细胞 胰岛素 促甲状腺 反馈
【分析】据图分析,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详解】(1)据图分析,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图中能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若图中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则其分泌的激素分子是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若图中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图和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
2.(1) 10-8 抑制生长
(2)对生长无影响(即不促进也不抑制)
(3)促进生长
(4) 不同 不同
(5)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6)当超过一定浓度时,随浓度增高生长素(如IAA)对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
(7)相同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l/L、10-8ml/L、10-4m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1)由图可知,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10-8ml/L,而这一浓度对会抑制根的生长。
(2)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茎的生长,也不抑制茎的生长,对生长无影响。
(3)D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生长。
(4)由图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也不同。
(5)生长素的浓度为10-10 ml/L~10-1 ml/L,从对植物各器官的作用效果来看,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6)曲线DB段(对茎来说)表示当超过一定浓度时,随浓度增高生长素(如IAA)对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
(7)E、F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影响都是促进,故是相同的。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
3. 活性减弱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抗体与相应病原体(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后天获得的、针对某类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获得了抗体(或从母亲的乳汁获得抗体)
【分析】1、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在出生后,机体与外来微生物的接触后获得的,所以也叫后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例如人工预防接种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所以也叫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由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详解】(1)据题意可知,"糖丸"是用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减毒疫苗,故“糖丸”的实质是活性减弱的脊髓灰质炎病毒。B细胞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进而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然后被吞噬细胞消化。
(2)特异性免疫: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有特异性,只针对某类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无特异性;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感染某些传染病,原因是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获得了抗体(或从母亲的乳汁获得抗体)。婴幼儿出生后,从母体带来的抵抗疾病的抗体大约在出生后6个月就消耗完了,所以出生半年后各种传染病很容易发生。为了预防传染病,婴幼儿要进行各种预防注射,即预防接种。
【点睛】本题考察的是免疫调节的基础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识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难度不大。
4.(1) 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 神经 神经递质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4) 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反应迅速
【分析】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立刻被灭活或运走,都属于信息物质,不参与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详解】(1)肾上腺素属于激素,需要与靶器官或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据题干信息“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可知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激素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即被灭活;肾上腺素作为激素的作用是传递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不起催化作用,也不供能。
(2)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这一过程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是由神经细胞释放的,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激素)与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都需通过体液运输;都属于信息物质,起调节作用。
(4)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等。
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特性,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免疫活性物质 浆 抗原 记忆
【详解】(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当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只有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来自病毒等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时,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
(2)因为抗体具有特异性,能特异性地识别相应的抗原。如果人体感染了HBV,那么在这人的血清中一定存在相应的抗体,就可用人工培养的HBV抗原来检测,如血清中有相应的抗体,那就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使之呈阳性。而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由浆细胞产生的。(3)HBV疫苗,目前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即抗原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微生物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抗体)和记忆细胞。
6. 下丘脑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 或 TSH) 抑制 ( 负) 反馈
【分析】1、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促进细胞代谢,这称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2、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又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它们产生更多的相应的激素,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1)图中甲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乙为垂体,分泌的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 (TSH)。
(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较为基础。
7. ②取甲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平均分为4组,编号甲1至甲4(0.5分);取乙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平均分为4组编号乙1至乙4;每组重复若干样品(0.5分)
③将等量不含灵芝多糖的培养液和含低、中、高浓度灵芝多糖的溶液分别加入甲1乙1、甲2乙2…甲4乙4样品中(0.5分),分别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0.5分)。
④从每组培养液中取出等量的巨噬细胞,加入等量鸡红细胞,培养一定的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0.5分),在显微镜下计数100个巨噬细胞中吞噬有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即为吞噬百分率(0.5分)。
⑤统计并分析数据 受体 溶酶体 被吞噬的鸡红细胞时间过长可被消化降解而观察不到吞噬现象
【分析】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对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体外培养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制作临时装片,固定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数目,并计算吞噬率。
【详解】(1)①实验需探究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对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根据实验所给材料,培养液配制的灵芝多糖溶液(低、中、高浓度),而因此一般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的吞噬细胞各分为四组,分别取等量低、中、高浓度的灵芝多糖溶液加入到细胞培养瓶中,各另取一个培养瓶不加灵芝多糖,作为空白对照。将样品分别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从每组培养液中取出等量的巨噬细胞,加入等量鸡红细胞,培养一定时间后,制片,计数,计算吞噬率。因此在获得肿瘤模型鼠后的实验设计思路为:②取甲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平均分为4组,编号甲1至甲4;取乙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平均分为4组,编号乙1至乙4;每组重复若干样品。
③将等量不含灵芝多糖的培养液和含低、中、高浓度灵芝多糖的溶液分别加入甲1乙1、甲2乙2…甲4乙4样品中,分别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④从每组培养液中取出等量的巨噬细胞,加入等量鸡红细胞,培养一定的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计数100个巨噬细胞中吞噬有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即为吞噬百分率。
(2)①巨噬细胞能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与异物结合,将异物吞入细胞内,形成吞噬泡被溶酶体消化分解。
②如果从每组培养液中取出等量的巨噬细胞,加入等量鸡红细胞后,培养一定时间后,镜下可见吞噬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鸡红细胞呈椭圆形,其胞浆呈红色而核被染成蓝色。若培养时间过长,被吞噬的鸡红细胞可被消化降解而观察不到吞噬现象。
③根据题意可知,灵芝多糖溶液均可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故横坐标为0、低、中、高三种浓度的灵芝多糖溶液,纵坐标为吞噬率,并且吞噬率依次增大。
【点睛】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8.(1) 葡萄糖(血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神经—体液调节
(2)蛋白质、脂肪、肝糖原和肌糖原(糖原)
(3) 高于 主动运输 ①和② ① 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
(4) 等量生理盐水 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即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糖原合成和转化成非糖物质;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的肝糖原分解,并促进肝细胞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由图可知,抗体1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葡萄糖不能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而抗体2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不影响胰岛素的合成。
【详解】(1)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同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的影响,从而分泌胰岛素,故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血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说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使正常情况下的尿液不含葡萄糖。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①和抗体②。抗体①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葡萄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抗体 ②与靶细胞上胰岛素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结合,导致葡萄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由于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故注射胰岛素也达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医生给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但其症状并未缓解,假如其体内的胰岛素活力正常,说明是靶细胞表面胰岛素的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
(4)②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自变量为胰岛素的含量,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所以B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为了进一步证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可在A组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则进一步证明了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形的分析与理解,识记血糖调节的过程与免疫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1) 肝素 相比对照组,添加肝素的组别短期采食量高,且肝素浓度越高,短期采食量越高。而相比对照组,添加乙酰氨基葡萄糖的组别短期采食量没有增高,甚至略有下降。
(2) 2 减少
(3)ABC
(4)肝素与胰岛素的结构相似,竞争性结合胰岛素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功能
(5)AB
(6) 肝素处理,可能不利于畜牧业。因为肝素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竞争性结合,造成胰岛素抵抗,降低动物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从而使饲养动物体重减少,不利于畜牧业 肝素处理也可能有利于畜牧业,肝素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调控FxO1,增加AgRP的表达与分泌,从而促进食物摄入,使饲养动物体重增加。
【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对比不同结构的糖胺聚糖对采食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的糖胺聚糖结构的不同,因变量是采食量的变化,同时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实验设计中通过注射生理盐水、肝素、乙酰氨基葡萄糖来完成,此后检测短期内小鼠采食量的变化得出相应的结论。
【详解】(1)图1、2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添加肝素的组别短期采食量高,且小鼠的采食量随着肝素浓度的升高表现为短期采食量越高。而相比对照组,添加乙酰氨基葡萄糖的组别短期采食量没有增高,甚至略有下降,据此可推测肝素能在短期内提高小鼠采食量。
(2)据图3、5分析可知,肝素处理后,血糖和胰岛素含量还是维持在较高水平,从糖尿病角度分析,此时是由于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程度下降导致的血糖水平无法下降,属于2型糖尿病。研究还表明,肝素可以提高小鼠对饲料利用率并增加体重,由此推测,肝素处理后,小鼠氧气消耗量可能会减少,进而减少了自身有机物的消耗,因而体重增加。
(3)A、结合图示可知肝素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说明存在于组织液中,即可知内环境中存在,A正确;
B、胰岛素作为一种激素,通常在分泌后随着体液的传送到达起作用的部位,因此,可在内环境中存在,B正确;
C、图中的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在接受胰岛素或肝素的调节后,合成并分泌AgRp,进而促进小鼠摄食,其传送过程需要经过体液运输,因此可知内环境中存在,C正确;
D、胰岛素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BC。
(4)据图5可知,肝素对胰岛素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过程起着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肝素与胰岛素的结构相似,竞争性结合胰岛素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功能。
(5)A、结合图示可知,胰岛素作用于下丘脑中采食中枢的相关细胞可以促进食物的摄入,使血糖升高,与题意相符,A正确;
B、胰岛素与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会促进该细胞合成并分泌AgRp,而肝素会和胰岛素竞争受体,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功能,据此可推测肝素会促进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AgRp,进而使摄食量增加,与题意相符,B正确;
C、肝素与胰岛素竞争受体导致胰岛素功能障碍,而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可能抑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与题意不符,C错误;
D、 肝素能促进小鼠采食,据此可推测,饥饿24h处理后血清肝素含量可能提高,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AB。
(6)图中显示,肝素处理虽然能提高摄食量,但肝素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竞争性结合,造成胰岛素抵抗,且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因此肝素处理后会降低动物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从而使饲养动物体重减少,不利于畜牧业,即肝素处理,可能不利于畜牧业。
图中信息还显示,肝素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调控FxO1,增加AgRP的表达与分泌,从而促进食物摄入,使饲养动物体重增加,据此可推测肝素处理也可能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10.(1) 吞噬并消化病原体 呈递抗原
(2) 吞噬细胞 其他病原体 乙 丙和丁 丙 乙和丁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1)在非特异性反应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吞噬并消化病原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呈递抗原,并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从而激活免疫细胞。
(2)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注射卡介苗的儿童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几率下降,并出现非特异性 免疫增强的现象的原因,实验的自变量是卡介苗处理后吞噬细胞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病情,故可设计实验如下:从小鼠甲的脾脏中获得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注入乙组小鼠;取小鼠甲的 血浆,注入丙组小鼠;丁组小鼠正常饲养。饲养一段时间后,用其他病原体感染乙、丙、丁三组小鼠,观察发病情况。
①若卡介苗可促进“吞噬细胞的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则由于二次免疫反应,注射了小鼠吞噬细胞的乙组小鼠病情较轻,而没有注射吞噬细胞的丙和丁小鼠病情较重。
②若“机体产生 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则注射了甲组小鼠血浆(含有多种抗体)的丙组小鼠病情较轻,而没有注射的乙和丁组小鼠病情较重。
11. 反馈 维持体内相关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大量雌性激素会使Ⅰ、Ⅱ过程的抑制作用增强,激素②的分泌量过少,导致性腺功能减退 切断下丘脑与垂体间的神经联系,一段时间后检测小白鼠血液中激素②的含量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代表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代表促性腺激素,③代表性激素;性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这种情况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1)当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最终使性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对机体维持体内相关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当雌性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分泌过少会导致性腺功能减退。
(3)要证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是体液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需要切除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神经联系,一段时间后检测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含量。
【点睛】本题考点是反馈调节概念及意义,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同时需要具有分析设计实验能力。
12.(1) 1 该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自身免疫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自由扩散 相关基因的表达
(3) 神经调节 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分析】由图可知,抗体1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使胰岛B细胞无法感知血糖的变化,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抗体2作用于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无法与其结合,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详解】(1)由图可知,抗体1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作用于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无法与其结合,不能发挥作用,进而使血糖浓度升高。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抗体1和抗体2导致的糖尿病都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细胞进行攻击,故属于自身免疫病。
(2)d是mRNA,e是蛋白质,图2中,若激素①是性激素,则物质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①(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其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其与细胞质受体识别,通过影响转录和翻译d、e的合成调节生命活动,即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过程来调节生命活动。
(3)图2中,若激素②是胰岛素,则结构甲是下丘脑的某一区域,其对结构乙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激素②的生理功能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13.(1) 受体 兴奋 戒烟后,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降低,通过饱腹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增加了食物的摄入。同时又因为缺少尼古丁的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减弱,肾上腺素释放减少,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导致脂肪的积累。
(2)BCD
(3) 抑制 提高 突变型大鼠对尼古丁的主动摄入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即TCF7L2基因敲除后,要引起足够的兴奋,需要更多的尼古丁,证明TCF7L2基因敲除后,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性降低)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尼古丁会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刺激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分泌,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同时尼古丁作用于POMC神经元,与尼古丁受体结合,使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使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进而使饱腹感神经元兴奋,降低食欲。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1分析可知:当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POMC神经元膜上Na+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从而引起POMC神经元兴奋,戒烟后会引起体重上升,可能是脂肪的分解减少,没有了尼古丁的刺激,尼古丁不再与POMC神经元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会引起饱腹感,从而使得食欲增加。
(2)A、由图可知,用尼古丁刺激小鼠个体能够分泌更多的胰岛素,A错误;
B、图2中用尼古丁刺激小鼠个体能够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B正确;
C、图中用尼古丁刺激小鼠个体能够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但是血糖并没有降低,说明胰岛素没有发挥作用或者其功能下降,即胰岛素抵抗,C正确;
D、2型糖尿病的病因是体内不能够有效利用胰岛素,由图中及C选项可以得出用尼古丁刺激小鼠个体诱发了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降低,故长期吸烟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D正确。
故选BCD。
(3)①野生型大鼠具有TCF7L2基因的表达产物,而突变型大鼠不具有TCF7L2基因的表达产物,由图可知:突变型大鼠对尼古丁的摄入量大于野生型大鼠,由此可知TCF7L2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抑制尼古丁摄入。
②突变型大鼠对尼古丁的摄入量明显大于野生型大鼠,即TCF7L2基因敲除后,要引起足够的兴奋,需要更多的尼古丁,说明TCF7L2基因敲除后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性降低,因此TCF7L2基因的存在可以提高nAChR对尼古丁的敏感性。
14.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及肽链的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避免进食后吸收的葡萄糖对实验数据产生影响 APS对正常小鼠的血糖平衡调节几乎没有影响 提高GLUT4表达量,加速细胞摄取葡萄糖 胰岛素分泌 胰岛B细胞
【分析】血糖调节过程: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insulin)和胰高血糖素(glucagn)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正常的机体的血糖含量主要是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蛋白质,均是胰岛分泌的,但二者的作用却相反,导致二者作用不同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及肽链的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实验中血糖指标需要在空腹条件下测定,原因是避免进食后吸收的葡萄糖对实验数据产生影响。也就是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2)本实验中,第1、3组的自变量为是否灌喂APS溶液。比较实验结果可知,APS对正常小鼠的血糖平衡调节几乎没有影响;比较第1、2、4组实验结果可知,APS可以增加模型鼠GLUT4相对表达量,但胰岛素浓度基本不变,故可以推测APS降血糖的机理是提高GLUT4表达量,加速细胞摄取葡萄糖。
(3)长时间饲喂高热量饲料,可引起胰岛B细胞代偿性增殖,胰岛素分泌增加,最终导致小鼠产生胰岛素抵抗。再用一定剂量的四氧嘧啶破坏小鼠的胰岛B细胞,可以快速获得Ⅱ型糖尿病模型鼠。该模型鼠培育过程中刚开始小鼠空腹,血糖可以维持正常,注射小剂量的四氧嘧啶破坏小鼠的胰岛B细胞后,血糖浓度升高,相关曲线图见。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1) 在相同部位做手术,但不切除卵巢 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固醇(或脂质) 自由扩散
(3) 促性腺 由于血浆中性激素含量过多,负反馈抑制了垂体的分泌活动
(4)雌激素通过增强 BDNF 基因的表达,产生更多 BDNF 以促进兴奋的传递,从而提 高记忆水平。
【分析】表格分析:处理分为手术但不切除卵巢,切除卵巢,切除卵巢并注射雌激素;比较记忆水平,切除卵巢较差,其体内BDNFmRNA、BDNF相对值也较小。
(1)
甲组的处理应该为手术但不切除卵巢,该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对照的作用是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2)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固醇),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雌性激素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在细胞质内与受体相结合。
(3)
注射雌性激素,血浆中性激素含量过多,负反馈抑制了垂体的分泌活动,所以对小鼠注射雌性激素,会引起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
(4)
分析表格结果可知,切除卵巢,雌性激素含量减少,BDNF的mRNA以及BDNF相对值显著减少,记忆水平显著降低,切除卵巢,注射雌性激素,BDNF的mRNA以及BDNF相对值与对照组差不多,记忆水平恢复,所以,可推测雌性激素改善记忆的可能机理是雌激素通过增强 BDNF 基因的表达,产生更多BDNF以促进兴奋的传递,从而提高记忆水平。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五 生物技术与工程(综合题特训)(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五生物技术与工程综合题特训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五生物技术与工程综合题特训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四 生物与环境(综合题特训)(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四生物与环境综合题特训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四生物与环境综合题特训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三 稳态与调节(选择题特训)(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三稳态与调节选择题特训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三稳态与调节选择题特训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