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4讲 种群和群落(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4讲 种群和群落(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4讲种群和群落讲义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4讲种群和群落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1 种群及其动态
★ 考向1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易错警示: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结构 改变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 种群密度 影响 变化趋势。
④性别比例 改变 出生率 影响 种群密度。
★ 考向2 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
温馨提示:K值确认:
(1)K值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2)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遭到破坏后,K值会下降;当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会上升。
(3)K值不是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它会因种内竞争加剧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下去。
调查方法归纳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3)抽样检测法
1、(2023·广东)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023·山东)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答案】D
【解析】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
A.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
B.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
C.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
D.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故选D。
3、(2023·天津)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
【答案】D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AB、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
C.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
D.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3·浙江)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大多数受精卵可以孵化,所以降水太多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
A.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所以降水太多不利于其繁衍扩散,A符合题意;
B.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为其提供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B不符合题意;
C.连片的麦田为蝗虫提供充足的食物等条件,C不符合题意;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不能造成蝗虫缺乏天敌,只是这部分鸟对蝗虫的繁衍扩散未起到有效的阻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高考对于本部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常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及应用、影响种数量变化的因素等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要求较高。
题型01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1. 某农场面积约为140 hm2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黑线姬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 若重捕时因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被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
D. 若用样方法调查该农场某处草地上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答案:C
[解析]选C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该农场黑线姬鼠的总数量N= (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 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280/2×100=14 000 (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100 只/hm2 ;若重捕时因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被标记个体死亡,不会影响估算数值;用样方法调查该农场某处草地上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2、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I和II为幼年期,III和IV为成年期,V和VI为老年期
A.甲地III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
C.甲、乙两地阴坡乔木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D.该乔木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详解】A、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III径级个体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径级,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正确;
C、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是幼年时期个体数多,老年期数量较少的特点,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正确;
D、该乔木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不同体现了种群的特征,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3、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甲、乙两种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各自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1和N3分别是甲、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N2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
C.非密度制约因素不影响甲、乙种群的出生率
D.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较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
【答案】C
【解析】 A、N1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3时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N2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B正确;C、非密度制约因素会影响甲、乙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D、甲种群的密度小于乙种群,则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较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D正确。故选C。
4、在高山草甸生活着一种达乌尔鼠兔,活动敏捷,栖息于山坡林地,夏季洞穴多数只有一个洞口,每胎产仔数一般为3~5只,有的多达8只,雌雄比例约为1.29∶1,当地还存在它们的天敌,主要有艾虎、银鼠、香鼠、黄鼬及一些猛禽和蛇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产仔数目多,达乌尔鼠兔种群数量一般呈“J”型增长
B.调查达乌尔鼠兔种群密度和洞穴数量均采用标志重捕法
C.达乌尔鼠兔与黄鼬等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D.通过统计达乌尔鼠兔的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当地存在达乌尔鼠兔的天敌等影响因素,因此达乌尔鼠兔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A错误;调查达乌尔鼠兔洞穴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群落中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是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结果,C正确;达乌尔鼠兔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并不能起到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D错误。
5、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
C.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
【答案】 A
【解析】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不是负相关,A错误;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B正确;图中的S3点时种群数量为K/2,因此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K值-种群数量K值=0,即与横轴的相交点,S5点最接近横轴,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D正确。
6.图1表示当一种动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K值代表环境容纳量。图2表示(K-N)/K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N值代表种群的数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数量
B.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K-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
D.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
【答案】 A
【解析】K值(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不等于种群的最大数量,A错误;K值时种群数量稳定,此时个体数量多,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K-N)/K的变化曲线中,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K-N)/K=1-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C正确;t1时种群数量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并保持剩余量在K/2,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D正确。
7.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解析】D 根据题意可知,在鱼池中投放的是鱼苗,随着时间的推移,鱼苗会长大,个体重量会增加;再结合题中信息“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可推出鱼的种群数量不会增加,考虑到竞争和种内斗争,鱼的种群数量会减少;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8.一般来说,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但环境因子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不需要随机取样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命力更强
D.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答案】
【解析】C 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需要随机取样,A错误;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故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由题干信息知,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同时据柱形图可知,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命力更强,C正确;图中数据无法说明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D错误。
1、增长率、增长速率的分析
增长率
增长速率
定义
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总数的比率
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单位
无单位,只是百分比
有单位,个/天,个/年
与斜率关系
J型或S型曲线的斜率只能代表增长速率
考点02 群落及其演替
★ 考向1 群落的结构
“三看法”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易错警示:
(1)种间关系可使处于劣势的种群趋于灭亡,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2)两种生物以同一种植物为食,但取食部位不同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玉米秸秆。
(3)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会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明确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①含义:群落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分布
②影响因素
植物:光照、温度(地上分层);水、无机盐(地下分层)
动物:食物条件、栖息空间
水平结构
①物种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
②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温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易错警示: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
(2)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生态位
生态位
概念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在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研究
动物的生态位:栖息地;食物、天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植物的生态位: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意义
每种生物的生态位都相对稳定;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易错警示:
(1)生态位越宽,物种的适应性越强,可利用的资源越多,物种的竞争力越强。
(2)习性相似的物种生态位重叠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
★ 考向2 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两个类型比较
易错警示: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任何环境下发生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利用率高,此时的群落也叫顶极群落。
2、辨析群落演替的方向及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易错警示:
(1)在分析某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方向的影响时,一定要先看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的方向是什么,再看人类活动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是什么,两者一般相反,但有时也可能一致。
(2)群落演替的趋势一般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群落的演替过程并不都是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黄土高原的形成就是草原向沙漠转变的过程。
1、(2023·浙江)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
B.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C.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
【答案】C
A.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蜗牛只是其中的一种生物,其数量不能代表该岛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而该岛上的蜗牛有上百个物种,故其全部基因不能组成一个基因库,B错误;
C.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所处的环境相同,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分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2、(2023·浙江)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错误;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该过程中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B正确;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错误;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错误。
故选B。
3、(2023·北京)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 )
A.放养多种禽畜B.引入热带速生植物
C.取周边地表土覆盖D.修筑混凝土护坡
【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类型: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AB、由于当地的土壤结构被破坏,不适宜植被生长,热带速生植物不能适应当时气候和土壤条件,且当地的植被不能为多种禽畜提供食物,无法形成稳定复杂的食物网,不利于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AB不符合题意;
C.矿区生态修复首先是要复绿,而复绿的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土壤微生物、土壤小动物和植物根系共同具有改良土壤的重要作用,因此取周边地表土覆盖,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C符合题意;
D.修筑混凝土护坡不利于植被生长,不利于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3·海南)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答案】D
【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符合次生演替条件,是次生演替,A正确;
B.灌丛比杂草群落结构更复杂,对阳光的吸收利用更充分,B正确;
C.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动物要以植物为食或作为栖息场所,所以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
D.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没有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了,D错误。
故选D。
5、(2023·海南)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答案】D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A.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正确;
C.据表可知,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分布的海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C正确;
D.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D错误。
故选D。
6、(2023·山东)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种群及其动态
2023新课标(2分)
2023山东卷(2分)
2022山东卷(3分)
2022湖南卷(1分)
2022辽宁卷(2分)
【命题规律】
该部分内容的命题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呈现,高考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及应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演替等,常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对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命题预测】
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试题多以具体实例为情境,以曲线或表格为信息载体考查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实践或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如生态修复等。
群落及其演替
2023海南卷(2分)
2023山东卷(9分)
2023湖南卷(2分)
2022辽宁卷(3分)
2022山东卷(2分)
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群落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常考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在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类型
类型一
类型二
方向
简单→ 复杂→ 稳定
复杂→ 简单→ 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答案】(1)时间短,速度较快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 不能确定 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
(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次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要是人类活动,而初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自然元素。
(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图中纵坐标为相对多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本角度的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常考点为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演替等,试题多以具体实例为情境,以曲线或表格为信息载体。复习时,要比较归纳物种种间关系、两种群落的空间结构,同时要借助具体实例分析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中的实际应用,如生态修复等。
题型01生物的种间关系辨析及生态位
1、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解析:选B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有利于沙蝗的繁殖,A错误;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正确;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形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2、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
物的分布,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激烈
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选D 牛羊对资源和空间需求几乎完全相同,而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和占据空间有不重叠区域,故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竞争更激烈,A错误;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多,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B错误;四大家鱼“和平共存”的原因不是互利共生,而是它们的分布水层和食物种类有差异,这使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C错误;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激烈,该混养技术能提高利用池塘资源的能力,D正确。
3、(不定项)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
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
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
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
【答案】BCD
【分析】分析曲线图:A点之前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由于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所以种群数量会增加;A~B点之间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减少;B~C点之间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
【详解】A、净增长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故猎物净增长和净减少除了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关,还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A错误;
B、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B正确;
C、物种群数量介于A~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C正确;
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在C点保持稳定,故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D正确。
4、(不定项)生物体的同化量可用于以下生命活动:①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竞争);②避免捕食者捕食(避免被捕食);③产生下一代(后代)。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这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群落优势种
B.引入天敌后,能使被捕食者的能量分配情况向丙转变
C.为降低某种群的K值,乙、丙模式起到的效果不同
D.丁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答案】C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为低竞争、低捕食,用于生产下一代的能量远多于其他两种生命活动,因而一段时间内,甲的种群密度会增大;乙、丙与其他生物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比例就越小;丁能量分配模式是等同选择压力,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用于生产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三种能量消耗差别不大,因而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详解】A、甲能量主要用于产生下一代,少部分用来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只有10%用来避免被捕食者捕食,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群落优势种,A正确;
B、引入天敌后,能使被捕食者的能量更多的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因而能量分配情况会向丙转变,B正确;
C、降低某种群的K值,则分配给后代的能量较低,所以乙丙两种能量模式能起到相同的效果,C错误;
D、丁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种群的能量在三种生命活动的消耗差别不大,因而可推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基本保持稳定,D错误。
5、(不定项)某地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植物生态位变化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注:重要值是反映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指标,利用重要值确定群落中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大小反映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资源利用能力和对生态的适应能力。
A.人工马尾松林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
B.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C.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重要值越大,生态位宽度也越大
D.人工马尾松林下优势种变化趋势为强阳性树种→阳性树种→半阳性树种
【答案】ABC
【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人工马尾松林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优势种未变,不属于演替,A错误;
B、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并没有表现逐渐增加,如过熟林中的林下物种数目低于成熟林,B错误;
C、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人工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重要值越大,生态位宽度未必越大,C错误;
D、随着演替的进行,人工马尾松林中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林下优势种变化趋势为强阳性树种→阳性树种→半阳性树种,D正确。
6、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芽孢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芽孢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下图中A、B、C曲线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枯草芽孢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芽孢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后者被淘汰
D.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种间竞争激烈
答案:D
解析:选D。枯草芽孢杆菌可被草履虫摄食,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食性相似,属于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从食物关系角度可知,曲线A表示枯草芽孢杆菌,而曲线B表示种间竞争的胜者双小核草履虫,B正确;曲线C代表大草履虫,由于大草履虫的竞争力小于双小核草履虫,因而被淘汰,表现为曲线呈下降趋势,C正确;曲线A(枯草芽孢杆菌)在a~b段下降是由于大草履虫以枯草芽孢杆菌为食,使枯草芽孢杆菌数量减少,D错误。
7、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D.M中使丙藻数量始终处于下降趋势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答案:A
解析:选A。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少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时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开始统计后,M中没有螺这种捕食者,丙藻数量始终处于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D错误。
8、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研究人员在荔枝单一种植园中种植矮小的山绿豆,使其成为复合种植园,并研究了种植山绿豆前后种植园中几类昆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复合种植园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该种植园的生物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种间竞争
B.该种植园的寄生性昆虫可能是部分植食性昆虫的天敌
C.植食性昆虫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肉食性昆虫数量增多
D.肉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种类增多,降低了该种植园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D
解析:选D。该复合种植园中存在荔枝、山绿豆、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等,故生物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种间竞争,A合理;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数量较单一种植园中增加,植食性昆虫数量减少,说明肉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抑制了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寄生性昆虫可能是部分植食性昆虫的天敌,B合理;肉食性昆虫是植食性昆虫的天敌,因此植食性昆虫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肉食性昆虫数量增多,C合理;肉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种类增多,但不知道植食性昆虫等其他生物种类的变化,故无法判断该种植园的物种丰富度是否降低,D不合理。
题型0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及其在生态环保中的应用
1、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原理,调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
B.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
C.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D.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的峰值会推迟
解析:选D 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A正确;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C正确;若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则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的峰值会提前,D错误。
2、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B.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C.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在生态位上往往高度重叠
D.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
解析:选C 根据题意,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如林冠下的灌木、草类和地被以及所有动物栖居者都处于较均一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微弱的光照等条件下,植物还以各种不同性质的分泌物(气体的和液体的)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A正确;根据题意,助布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食物等条件的最大化,不会使生态位重叠,从而使自己得到的利益做大化,C错误;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D正确。
3、高强度的森林大火能破坏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使林地和低洼地的地下水位上升,从而使其沼泽化。另外,土壤表面炭化(具有黑色物质)后吸收的光能增多,使土壤温度升高,还会使火烧迹地干燥的速度加快,从而导致阳性杂草丛生。某地发生高强度火灾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植物甲等生物的存在可以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使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
B.图中优势物种高度的变化说明优势物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不断长高
C.火灾后100年,火灾地可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高强度的森林火灾后,虽然土壤中保留着某些生物的宿根、种子等,但是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会改变
解析:选B 火灾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增加,能为更多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可以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使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A正确;题图中优势物种高度的变化说明优势物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原有的优势种不断长高,B错误;火灾后100年,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都稳定在了较高的水平,说明火灾地可能演替到了森林阶段,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高强度的森林火灾后,虽然土壤中保留着某些生物的宿根、种子等,但由于环境变化会与火灾前不同,因此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会改变,D正确。
4、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甲、乙、丙、丁四种群落类型的代表动植物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
B.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
C.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D.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鱼类及其水生动物相对较少
【答案】C
【分析】据表格分析:甲表示荒漠,乙表示森林,丙表示苔原,丁表示草原。
【详解】A、甲中代表植物为仙人掌、骆驼刺,说明甲为荒漠,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A正确;
B、乙表示森林,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B正确;
C、丙表示苔原,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但生物群落依旧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
D、丁表示草原,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D正确。
5、受气候影响,某地的马尾松林会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但由于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松材线虫的入侵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C.在染病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
D.在松材线虫集中分布处选取样方,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答案】A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详解】A、结合题干“ 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 ”、“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 ”可知松材线虫的入侵只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变其演替方向,A错误;
B、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地在松线虫入侵之前就存在生物,故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据题干“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湖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可知引入松线虫后,阔叶树种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增加优势种的数量可加快演替的进行,C正确;
D、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而非集中取样,在松材线虫集中分布处选取样方,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D正确。
7、下图是一个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夏季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B. 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C. 表水层含氧量夏季比冬季高是由于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更旺盛
D. 夏季氧气含量与水深成反比,与温度及光的穿透性有关
答案:C
[解析]选C 。据题图分析可知,夏季表水层含氧量较高,温度也较高,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A 正确;微生物主要分布于底泥层,因此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B 正确;据题图分析可知,表水层含氧量夏季比冬季低,C 错误;夏季氧气含量与水深成反比,与温度及光的穿透性有关,D 正确。
8、图甲表示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情况,图乙、丙、丁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b 、d 时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 图丙可表示该农田上植物固定的能量与时间的关系
D. 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C
[解析]选C 。图甲中,b 、d 时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由弃耕农田演替到茂密的乔木林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目逐渐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植物固定的能量逐渐增加,B 正确,C 错误;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可能减少,最终趋于相对稳定,D 正确。
2、生态位重叠: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利用某些资源时,即出现了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种间竞争,如果竞争激烈,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a)生态位移动或(b)一个物种绝灭。
人们根据动物或植物的生态位的不同进行混养或间作,既降低了种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结构eq \(――→,\s\up7(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eq \(――→,\s\up7(决定))种群密度eq \(――→,\s\up7(预测))变化趋势;性别比例eq \(――→,\s\up7(影响))出生率eq \(――→,\s\up7(决定))种群密度。
例1、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例2、调查小组发现某种群在2019年~2020年λ值较低,其原因之一是该种群中♀/♂的值较低,降低了_出生率__,由此说明__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__。
例3、小地老虎俗称“地蚕”,是危害辣椒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白天躲在表土内,夜间出来取食,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白天调查小地老虎幼虫的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取样器取样法。要降低小地老虎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是_用黑光灯诱捕法捕杀成虫_。
例4、要调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野驴的种群密度,通常采取哪种调查方法?__逐个计数法。并说明理由。__此地带野驴分布范围较小,种群个体较大__。
2、“S ”形曲线特定值的实践应用
捕鱼时要控制网眼大小,只捕捉较大的鱼,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_确保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使鱼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快。
例2、虹鳟为国外入侵的肉食性鱼类,若有M只虹鳟进入某湿地生态系统后快速繁殖,每月以λ倍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为_M·λt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_。
例3、为进一步提高震旦鸦雀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该措施不能(填“能”或“不能”)提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理由是_湿地的生态环境没有改变,能容纳的震旦鸦雀种群数量最大值不变_。
3、群落结构与演替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群落的垂直结构是分层现象,植物的影响因素是光照,动物的影响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镶嵌分布,影响因素是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4)群落演替的趋势一般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群落的演替过程并不都是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黄土高原的形成就是草原向沙漠转变的过程。
例1、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土壤小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动物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答出2点即可)。
例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初生演替与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次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_
例3、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垂直_结构。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_。
(3)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恢复过程中主要利用的是_群落演替理论,恢复重建区的建立说明_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_。
例4、为探究引入X对当地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请写出你的研究思路:_在此人工林中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调查各样方植物的丰富度后向其中分别引入一定数量的作物X,再定期调查各样方中植物的丰富度_。林龄
中龄林(1999年植)
(约60种)
成熟林(1986年植)
(约66种)
过熟林(1960年植)
(约59种)
物种
鹅掌柴
三桠苦
草珊瑚
三桠苦
润楠
鹅掌柴
纽子果
冬青
九节
重要值
9.34
9.33
6.06
16.22
11.45
4.69
23.81
8.77
8.39
生态位宽度
2.74
3
2.4
1.81
2.74
2.19
1.98
1.79
1.98
甲
乙
丙
丁
代表动物
蜥蜴、蛇
松鼠、蜂猴
旅鼠
斑马、狮子
代表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
三叶橡胶树、望天树
地衣、苔藓
尖毛草
b 点的应用
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在加速期(b 点)之前,严防种群数量增长进入加速期
c 点(K/2 值)的应用
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鼠种群数量达到K/2 时,鼠害将难以控制
对有益生物: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于该点时将具最强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e 点(K 值)的应用
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
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 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免疫调节(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免疫调节讲义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免疫调节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讲义-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讲义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