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300397/0-17301195112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300397/0-17301195112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300397/0-17301195112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两山地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2.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该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东侧,是我国400 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东坡是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于400 mm,有自然森林分布。草原是生长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下的植被,图中森林以下的三处草原出现,说明下部水分条件较差。草原Ⅰ临近森林,应是草原中水分较好的地区。草原Ⅲ位于山麓洪积扇的底部,地下水经洪积扇顶部下渗,在扇缘集聚,是洪积扇中水分条件最好的区域,地下水几乎能出露地表,即草原Ⅲ处的水分最优。草原Ⅱ土壤水分相对最差,选C。第2题,草原类型的差异成因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草原Ⅰ临近森林,海拔较高,夏季东南季风的抬升形成大量降水,可以形成喜湿的草甸性草原;草原Ⅲ处虽然降水量不足,但有充足的地下水,也可以形成湿性草甸。只有草原Ⅱ处水分条件最差,形成干性草原。草原Ⅱ处虽然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但因地势较低,暖湿空气才刚刚开始抬升,尚不足以形成较多降水;冬季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顺山坡下沉的气流增温,形成焚风效应,蒸发旺盛,土壤中水分减少,故选B。
(2020·全国文综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3~5题。
3.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4.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5.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答案 3.A 4.C 5.D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可知新增加的70~80米范围内的岳桦林显然是才开始生长的幼树,选A。第4题,根据材料“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所以选C。第5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持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错误;林线的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会影响林线变化,B、C错误;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扩散的范围上限稳定,而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所以林线稳定的原因是岳桦结实线稳定,种子扩散范围稳定,选D。
(2020·全国文综Ⅲ)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7.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8.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 6.A 7.A 8.B
解析 第6题,据材料该地“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说明阴阳坡自然带主要因热量条件而产生差异,阳坡气温高,因此阳坡林线高、雪线高,A正确。第7题,林线升高是由于气温升高,雪线降低是由于降水增多,A正确。第8题,火山喷发会彻底破坏原有植被、冰川等景观,若干年后逐渐恢复,森林自下而上演化,冰雪逐渐积累,雪线自上而下演化,故选B。
(2020·江苏地理)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10.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同纬度的甲、乙两山地分别位于98°40′E、100°30′E,两山地海拔均超过5 000米,且甲山地的山麓地带出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可判断两山地属于横断山脉,选D。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位于温带地区,山麓地带不可能出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A、C错。秦岭海拔在4 000米以下,B错。第10题,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从而使乙山地基带形成了耐旱的干热河谷灌丛,选C。
(全国文综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公路位于( )
A.吉林 B.内蒙古 C.西藏 D.新疆
1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13.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答案 11.D 12.B 13.D
解析 第11题,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且为山前洪积平原,可推知该公路位于高海拔地区,A、B错;该公路南端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故该公路应位于气候干旱的新疆,C错,D对。第12题,该公路山区段封路禁行的时间是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此时段纬度较高的新疆降水以降雪为主,不会出现洪水和泥石流,A、C错;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该公路山区段降雪量较大,气温低,路面积雪严重,加之该公路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道路曲折、陡坡较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故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B对;路面冻融沉降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半年,D错。第13题,分析材料可知,该公路南北贯穿的应是多冰川的天山山脉,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应位于山麓地带。天山北坡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依次是荒漠草原、山地草原、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积雪冰川,故该公路北端所处的自然带应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
14.(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即随海拔升高,生物多样性先增后减。由图可知,阴坡是正常状态,而阳坡则随海拔升高呈递减状态。结合材料“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说明在2 000~2 300米之间受到干扰,使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增强。(2)由图可知,阴坡未遭受干扰,植物多样性呈现单峰变化规律,峰值海拔在2 300米左右,而此海拔阳坡的植物多样性低于阴坡,说明山地苔原带未遭受干扰时,阴坡的植物多样性好于阳坡。材料中提到“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说明影响因素为热量差异导致的土壤水分差异。(3)阳坡接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量、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图2谷地的成因是,该固定沙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3章 第3讲 真题专练(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高空西风,图中,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