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291959/0-17299052589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登高.》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291959/0-1729905259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 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情景交融等。
4.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鉴赏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引出杜甫的《登高》。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
讲解《登高》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夔州时的生活状况和心境。
3.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 诗歌赏析
整体感知
提问学生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大意。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诗歌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景;后四句为第二层,抒发登高所感的情怀。
具体分析
分析第一层
提问学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四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秋景?
引导学生从景物的特点、色彩、声音等方面分析秋景的特点,体会诗人笔下的秋景之悲凉。
分析诗歌中的对仗手法,让学生体会诗句的工整和韵律之美。
分析第二层
提问学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年老多病之痛和忧国忧民之情,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慨。
分析“万里”“百年”“悲秋”“多病”等词语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愁苦之深。
5. 艺术特色总结
对仗工整:诗歌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使诗句更加工整,韵律更加优美。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秋景之中,通过描写秋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沉郁顿挫:诗歌的情感深沉凝重,节奏抑扬顿挫,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6. 拓展延伸
让学生背诵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进一步感受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忧国忧民之情。
组织学生讨论杜甫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杜甫诗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7.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8.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登高》。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杜甫的《登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还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和忧国忧民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意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杜甫诗歌和文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还不够准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