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6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290565/0-17298601402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6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290565/0-17298601402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6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290565/0-17298601403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 专题02 宇宙中的地球(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4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 学案 0 次下载
- 专题03 地球运动(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5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 学案 0 次下载
- 专题05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5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 学案 2 次下载
- 专题06 常见天气系统(思维导图+3大知识点+6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 学案 2 次下载
- 专题07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6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 学案 0 次下载
专题04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6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6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大气成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逆温的形成及影响,等压面和等温面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打牢基础,构建知识框架
1. 回归课本,梳理知识点 2. 理解原理,深化概念
3. 练习题海战术,巩固知识
第二部分:提升能力,拓展思维深度
1. 强化地图技能,提升空间思维 2. 分析热点问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 模拟考试,适应考试节奏
一轮复习结束后,要进行至少一次的全真模拟考试,以检验复习效果,并适应高考的考试节奏。模拟考试后,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要学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保在真实考试中能够稳妥应对。
专题04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内容速览
►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
►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
►基础知识·清单(4大知识点)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关键能力·拓展(6个能力点)
能力点一 大气成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能力点二 成云致雨的条件
能力点三 逆温的形成及影响 能力点四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能力点五 等压面和等温面的判读 能力点六 风的判读
►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
►核心概念
大气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逆温、热力环流、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大气的水平运动
1.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2)水汽和杂质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具体影响。
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破坏森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2)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因不同纬度地区受热不均,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运动强烈,对流高度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高度只5-6千米;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14时)左右。②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
3.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
1.热力环流
(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原理
(3)形成过程
气压高低的相对性
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海陆风
►形成过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形成过程——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 城市热岛环流
►形成过程——“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地区夜雨较多的原因是:夜晚,山顶空气冷却下沉,沿山坡下沉至谷地,谷地中的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白天,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2.风的形成
3.等压线图中风力的判定
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4.等压线图中风向的绘制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一般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下图所示:
在等压线图上,如何判定近地面和高空:一般来说,近地面气压值接近一个标准大气压(1 013 hPa),所以等压线图上气压值接近1 000 hPa时,即为近地面;如果等压线数值只有500 hPa左右,即表示“高空”。
1.大气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雾与霾
1.常见的天气现象
2.成云致雨的一般条件分析:
►水汽:来源于江、河、湖、海的蒸发或植物蒸腾等;
►凝结核:来自于近地面的杂质或尘埃;
►降温:空气中的水汽通过上升运动气温下降凝结
1.概念: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3.辐射逆温形成过程
①图a为对流层正常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多;离地面越远,降温越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②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 (图c)。
③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图d),最终恢复正常(图e)。
4.逆温的影响
1.大气削弱作用的应用
►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
►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弱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4.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
1.等压面的判读
(1)判断气压高低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处,为低压区,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等压面上凸处,为高压区,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
2.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1.风向的判读
(1)依据等压线、风频图、风向标
(2).从地理位置判读
由于受三圈环流的影响,在全球形成了六个风带,因此不同纬度地区的盛行风是不同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又形成了一些季风区,因此在典型的地理位置,其风向应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东亚--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南亚--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西欧--全年处在西风带中。
(3).依据风造成的某些地理现象判读
►工业区位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者两个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沙丘: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陡(如下左图)
►旗形树冠: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树面树枝不断生长,树冠往往指向背风的一侧形成旗形树冠(如上右图)。
►机场跑道:机场跑道方向一般与当地主要风向平行。
►大气污染浓度:一般下风向污染浓度比较大。
►火山灰厚度:顺着盛行风向,距离火山口越近火山灰厚度越大,距离火山口越远火山灰厚度越小。
2.几种特殊风的类型
3.风的开发利用;
(1)风能的优缺点
(2)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024·广东·高考真题)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降水较多B.云雾较少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2023·浙江·高考真题)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若甲地上空1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
A.B.C.D.
4.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
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②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④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2·全国·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B.7时C.13时D.19时
6.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
7.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
(2023·湖北·高考真题)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8.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 )
A.海口、武汉、乌鲁木齐、拉萨B.武汉、海口、拉萨、乌鲁木齐
C.乌鲁木齐、武汉、拉萨、海口D.武汉、乌鲁木齐、海口、拉萨
9.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热,气流辐合②夏季热,气流辐散③冬季冷,气流辐合④冬季冷,气流辐散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理纬度②天气状况③海拔高度④海陆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河南·模拟预测)冰雹是在厚达6km以上的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大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过程中,固化增大并降落到地表形成的。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部分省会级城市月均降雹日数(黑点越大,降雹日数越多)。完成下面小题。
11.我国该年冰雹日数最多的省会级城市为( )
A.呼和浩特B.西宁C.拉萨D.贵阳
12.推测一日内冰雹高发时段是( )
A.上半夜B.下半夜C.上午D.下午
(2024·天津·三模)2020年11月19日凌晨至5时,长春市大范围地区出现冻雨。下图为该日2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冻雨是指当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时,从高空落下的雪花通过暖层化成雨滴,雨滴在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迅速冷却至0℃以下形成的天气现象。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正确示意冻雨发生时长春市近地面气温垂直结构特点的是( )
A. B. C.D.
14.下列关于本次冻雨说法正确的是( )
A.冷空气北上进入长春市B.乙地风向为西北风
C.长春市位于低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D.甲地出现大风扬尘天气
(2024·河北·三模)三明谷地位于福建武夷山东侧,山坡多林地,谷底为城区。根据自动气象站的监测结果,将白天谷风持续出现4小时及以上,且夜晚山风持续出现4小时及以上的日期称为山谷风日。下表示意该谷地不同位置自动气象站逐月山谷风日数的差异(单位:天)。完成下面小题。
15.谷地上部的站点各月山谷风日数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植被状况B.白昼长短C.天气差异D.太阳高度
16.谷地下部的站点各月山谷风日数差异较小,可能因为( )
A.对流强度较弱B.摩擦阻力较大C.昼夜温差较小D.背景风系强大
(2024·河北沧州·模拟预测)河北省青龙县城处于燕山山脉中的河谷,存在明显的山谷风。2010-2022年春季(a)、夏季(b)、秋季(c)、冬季(d)逐时最多风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青龙县所处河谷大致走向为( )
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西北一东南走向D.东北一西南走向
18.青龙县山谷风( )
A.春夏季谷风持续时间较秋冬季长B.春夏季山风持续时间较秋冬季长
C.春夏季由谷风转山风较秋冬季早D.春夏季由山风转谷风较秋冬季晚
19.受山谷风影响,青龙县城区( )
A.白天空气质量更优B.夜晚大气质量更优
C.秋冬季大气质量更优D.春夏季大气质量更差
(2024·江苏徐州·模拟预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典型的温带荒漠性气候,年降水量约45mm,蒸发量约2612mm,全年沙尘天气频发。如图为该区域四季太阳辐射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影响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B.昼夜长短C.云量多少D.大气环流
21.据图推测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受沙尘天气影响最为显著的季节(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2.下列各图示意该地有显著降水天气的是( )
A.B.
C.D.
(2024·山东潍坊·二模)广西柳城县中回山云海是当地特色景观之一,其出现与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当地多辐射雾,当雾抬升离开地面到达或高于山顶时,形成云海景观。下图示意中回山某次云海形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观赏中回山云海的最佳时间为( )
A.夏季日出前的早晨B.夏季日出后的早晨
C.冬季日出前的早晨D.冬季日出后的早晨
24.甲地比乙地近地面风速大,是由于甲地( )
A.海面阻力小B.靠近风源地C.气压梯度大D.多种风叠加
(23-24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古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一处天然洼地开垦梯田(13°S,73°W),.不同高度处铺设不同覆盖度、厚度的鹅卵石,越往下鹅卵石越密集、越厚,以营造差异化的小气候,进行农业环境模拟,全年栽培不同农作物。下图示意古印第安时期该梯田剖面结构,该梯田底部和顶部相对高差约150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该梯田不同地点的昼夜温差(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丙>乙>甲D.丙>甲>乙
26.从热力成因看,该梯田内( )
A.白天吹山风,夜晚吹谷风B.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C.全天盛行山风D.全天盛行谷风
27.该梯田同一地点的昼夜温差在每年4~10月更大,主要取决于( )
A.气温高低B.白昼时长C.植被状况D.天气状况
【试题解析】
【答案】1.B 2.D
【解析】1.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故选B。
2.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故选D。
【答案】3.D 4.A
【解析】3.1000米之下有两个热泡,相同气压系统控制说明甲地的风向既要满足热泡1时的西北风,又要满足热泡②的偏西风,根据图示的等压线数值大小关系,A图中的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是由东北指向西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应形成偏东风,既不是西北风也不是偏西风,A错误;B图中甲地的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南指向北,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偏东风,B错误;C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东南指向西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偏南风,而在热泡1时风向需要是西北风,C错误;D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西北指向东南,热泡1时,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和摩擦力的影响应是西北风(偏西风),在热泡2时远离地面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西南风,西南风属于偏西风,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4.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层底部更接近地面辐射,受海面辐射的影响,降温慢,①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散热快,冷却剧烈,②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说明下垫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微弱,不符合题意,③错误;云顶海拔高,气温低,水汽不易蒸发,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答案】5.C 6.D 7.B
【解析】5.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 7时、 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6.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在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海陆风的形成主要是受下垫面性质影响,故图中高度较低的风向代表海陆风。15时风速最大,代表了海风较明显,为东南风,可推测陆地总体在海洋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7.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答案】8.B 9.B 10.C
【解析】8.四地中,丙的气压值最低,从选项来看,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海拔最高,气压值最低,排除AD;1月,乌鲁木齐虽然临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但由于海拔高度远大于武汉和海口,因此乌鲁木齐的气压低于武汉、海口,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B。
9.从上题可知,丙地应为拉萨,夏季高原强太阳辐射炙烤大地进而向上加热大气,在近地面表现为辐合风场,四周空气向此处聚合,然后在这里上升到高空,在高空(对流层上部)则形成青藏高压,①正确,②错误;冬季近地面气温低,近地面气流辐散,高空形成低压,③错误,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B。
10.武汉气压总体比海口高,是受纬度影响,①正确;丙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压值最低,③正确;海南纬度低,距离海洋更近,气压值更小,乌鲁木齐与之对应,受海陆性质影响较为明显,④正确;四地气压变化受天气影响较小,排除②。①③④正确,故选C。
【点睛】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下沉运动气压升高,上升运动气压降低;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答案】11.C 12.D
【解析】11.材料“黑点越大,降雹日数越多”,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拉萨的黑点最大,因此拉萨降雹日数最多。故选C。
12.根据材料“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大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过程中,固化增大并降落到地表形成的”,可知冰雹是强烈的对流活动形成的。一天中地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温度高气流膨胀上升,对流旺盛,有利于冰雹形成,因此冰雹高发时段在下午,排除ABC,故选D。
【答案】13.D 14.C
【解析】13.对流层温度的变化特点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当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时,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那对流层中要出现逆温层(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上升),AC错误;当雨滴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至0℃以下形成冻雨,D正确,B错误。故选D。
1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长春出现大范围的冻雨,说明水汽的量较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暖锋的锋前,暖空气北上,为长春带来充沛水汽,形成冻雨,A错误;乙地风向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地区,不会产生扬尘天气,D错误;长春市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C正确。故选C。
【答案】15.C 16.B
【解析】15.由表可知,谷地上部的站点夏季山谷风日数普遍小于冬季。亚热带地区植被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A错误。白昼长短只影响山谷风转换的时间和各自维持的时间,不影响出现山谷风的日数,B错误。夏季降水量大,云层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山坡和山谷接收太阳辐射的响应差异相对较小,C正确。太阳高度角对山谷风没有直接影响,D错误。故选C。
16.谷底为城区,建筑物密集,下垫面摩擦力大,风速小,使得山谷风日数差异变小,B正确。人类活动多,硬化路面多,地表升温快,对流强,昼夜温差较大,A、C错误。背景风对山谷上层干扰较大,难以深入山谷谷底,D错误。故选B。
【答案】17.B 18.A 19.A
【解析】17.由材料可知,河北省青龙县城处于燕山山脉中的河谷,存在明显的山谷风。读图结合已学可知,夜晚吹山风,风向为北风。故气象站所在地山在北、谷在南,山谷的走向为东西走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据图可知,春季上午青龙县山风转谷风转换时间为08:00-11:00,夏季为07:00-11:00,秋季为09:00-12:00,冬乘为09:00-14:00,夏季转换时间最早,冬季转换时间最晚,说明春夏季谷风持续时间更长,春夏季由山风转为谷风较秋冬季早,A正确,D错误;读图,春夏季谷风转山风时间为20:00-21:00,秋冬季为17:00-18:00,即春夏季由谷风转山风较秋冬季晚,春夏季山风持续时间较秋冬季短,BC错误。故选A。
19.受山谷风影响,白天随着风向的转变及“谷风”的出现,污染物被空气运动带离县城所在的山谷中,污染物的浓度出现快速下降,A正确;夜间“山风”的持续作用,导致污染物不断聚集,日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后,B错误;春、夏季由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比秋、冬季早,且持续时间更长,说明秋、冬季青龙县城区“谷风”持续时间短,这样就会造成山谷中的污染物向外排放和扩散的时间较短,导致秋、冬季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高于春、夏季,CD错误。故选A。
【答案】20.A 21.B 22.C
【解析】20.由图可知,该地四季的太阳辐射都呈现单峰状,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太阳高度是影响主要因素,A正确;日变化表现为白天有、夜间无,正午时最强,说明与昼夜长短变化关系不大,B错误;该地晴天多,全年降水少,云量少,C错误;大气环流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21.由图可知,夏季午后的太阳辐射最低,说明此段时间对流强烈,风沙活跃,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大,沙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最强,B正确,春季、秋季太阳辐射量最大,受影响小,AC错误;冬季的太阳辐射量总体小,主要与太阳高度有关,D错误,故选B。
22.图ABD白天的地面辐射远大于大气逆辐射,说明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热量多,地面辐射强,降水可能性小,ABD错误;图C的15时前,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基本持平,说明此段时间内可能出现降水,白天太阳辐射较弱,C正确,故选C。
【答案】23.D 24.A
【解析】23.由图可知,“等压线的数值为1042.5”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可推断此季节为冬季,AB错误;结合文字信息“当雾抬升离开地面”可以推知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出现下热上冷的大气结构,出现逆温层,才能形成该雾,应为冬季日出后的早晨,D正确,C错误。故选D。
24.甲地比乙地近地面风速大,由图可知,甲在海洋,乙在陆地,陆地摩擦力大,海面上摩擦力小,阻力小,A正确;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比乙稀疏,气压梯度力更小,C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风源地、风的叠加对风速的影响,BD错误。故选A。
【答案】25.C 26.A 27.D
【解析】25.鹅卵石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能增大昼夜温差。越往下鹅卵石越密集,越厚,昼夜温差越大,丙处昼夜温差最大;甲处能和外界大气自由交换,昼夜温差最小。昼夜温差丙>乙>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6.白天,梯田底因鹅卵石多,升温快,谷坡升温慢,形成山风;夜晚反之形成谷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4~10月为南半球冬半年,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4-10月受东南信风控制,属干季,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升温快,夜间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昼夜温差大,D正确;该地位于热带,气温高低、白昼时长差异全年较小,AB错误;该梯田全年栽培农作物,印制植被状况不是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
知识点
三年考情
具体考点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2022上海
大气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2024年广东、2023广东、2022浙江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
大气热力环流
2022全国乙卷
热力环流的应用
大气水平运动--风
2023浙江
风向判读
氧气
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氮气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二氧
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分布
作用
水汽
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
在垂直方向上: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大气中的杂质含量,随时间、地点、天气条件而变化。通常,在近地面大气中,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
杂质会使大气能见度变差,但作为凝结核,又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 km。
高纬:8~9 km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 km高空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在22~27 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平流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
高层
大气
自平流层顶部到2 000~
3 000 km的高空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上升
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反射作用
表现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空气中较大颗粒的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特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作用
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夏天白天多云时,白天的气温相对来说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
表现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作用
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太地面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阴面的教室或树荫下天空仍然明亮
吸收作用
特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作用
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保温过程
表现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云层越厚、空气温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对风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
使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对风有阻碍作用,可降低风速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受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受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大气环境
主要来源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 气 污 染 物
可吸
入颗
粒物
工业企业、生活炉灶、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在低空湿度大时,会严重降低大气能见度;进入人体肺部会对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使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
二氧
化硫
工业企业、小型锅炉、民用煤炉
对人的呼吸系统黏膜具有刺激,易引起呼吸道急性和慢性炎症,有致敏、促癌作用
氮氧
化物
工业企业、交通运输
NO,、NO会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也会对人的眼睛、呼吸道造成刺激,引起过敏或病变
氧气含量
对流层、平流层
科学研究发现适当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当空气中氧含量过低,会导致人体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紫外线
太阳辐射
紫外线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适当照射紫外线能防止患佝偻病;超强紫外线会灼伤皮肤,患皮肤癌的概率会增加
概念
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
霾又称灰霾(烟霞),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
区别
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
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颜色不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日变化不同。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产生条件
雾霾常常相伴而生,大范围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可维持数日。利于雾霾维持的天气条件包括:一是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二是低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易出现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垂直向上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积聚
云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雨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小水滴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雪
是指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雾
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雾和云的不同在于,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而雾接近地表
露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霜
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雾淞
其实也是霜的一种,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冰雹
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液化成小冰珠;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当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再增大,小冰珠再上升并增大;如此上下翩腾,小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冰雹,最后落到地面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逆温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越接近地表,降温越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有利
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和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作为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越冬果树可以免受冻害等
不利
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塑料薄膜或玻璃和大气一样,太阳辐射可以进入,但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不能出去,从而起保温作用,可延长农作物生长时间
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人造烟幕增加大气厚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防止农作物冻害
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白地膜
透光;地温回升快;减少水分蒸发
黑地膜
不透光;减少水分蒸发;白天有降温作用;抑制杂草生长
反光膜
果树下铺膜,提高地面反射,使果实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增加着色度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减少土壤表层水分蒸发;表面粗糙,减少土壤侵蚀;减少地面辐射散失热量;砂石间隙大,增加下渗;增大气温日较差,有利于作物糖分积累;砂石风化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微量元素。
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于热量的积累,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所以年均温较低
同一水平面
高压大于低压
同一地点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根据高度越高气压值越小的规律,等压面凸向高处(低值)的为高压,凹向低处(高值)的为低压。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低压,气温高,应为陆地;上凸处为高压,气温低,应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处为低压区,气温高,气流上升为城区,上凸处为高压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为郊区
随着海拔升高,等温面的温度数值逐渐降低
等温面向下凹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等温面向上凸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如上图中甲地为低温中心,乙地为高温中心
夏季:陆地上等温面向上凸,海洋上等温面向下凹;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风向标
长竖线叫风杆,代表风向,尖头朝哪风就往哪吹;与长竖线垂直的横线叫风羽,代表风速
风频图
表示某一地区风向风速的分布,可分为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在风玫瑰图的极坐标系上,每一部分的长度表示该风向出现的频率,最长的部分表示该风向出现的频率最高
等压线图
风向的判断主要通过作图法确定,即先用虚箭头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顺着箭头方向,左偏或右偏30°~45°角。(注意高空偏转90度)
干热风
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由于危害过程中各气象因子的作用不同,因而在各地区有干热风、旱风、热风、干旱风及热干风等不同的称呼
狭管风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狭谷地形时,风速加大。城市狭管效应指城市高层建筑物间距小,导致风力增加。因此建筑布局可加大楼间距或让楼间走廊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
焚风
焚风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湿度减小。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龙卷风
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或漏斗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龙卷风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春季、夏季、秋季均可发生,但最常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发生在陆地上叫陆龙卷,发生在海洋上叫海龙卷,又叫水龙卷。
台风
形成于热带与副热带26 ℃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盛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太平洋。飓风发生在大西洋,热带风暴发生在印度洋
离岸风和向岸风
离岸风是大气在水平运动过程中远离海岸(陆地)吹向海洋。 离岸风容易导致海水远离海岸,使自海洋来的暖湿气流无法深入陆地,从而对沿岸起减湿作用。向岸风是空气从海上吹向岸边,会产生向岸风,也称为海风,对降水的影响较大。
布拉风
从山地或高原经低矮狭隘通道向下倾泻的寒冷而干燥的暴风,称为布拉风。这种风像瀑布一样从高山滚落下来,极冷极快,我国天山南侧和长白山地区有发生
冰川风
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风,称为冰川风。由于冰川表面气温与周围同高度气温相比要低得多,近冰川面的空气密度较大,冷而重的空气团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流动,形成冰川风
优点
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利用
缺点
受气象条件限制,昼夜、冬夏差别大,能量分散;发电不稳定(可配建热电站等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开发时占地面积广,开发成本高
影响因素
规范答题术语
水平气压梯度力
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气压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受气压带控制下,风力小或无风
摩擦力
临海的、海域宽阔的地方,摩擦力小,风力大
地形
地形平坦,无山地阻挡,风力大;地势崎岖,有山脉阻挡,风力小
狭管效应:位于峡口(或峡内)、峡谷(或海峡)的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风力大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谷地上部站点
20
20
13
18
5
9
7
3
13
13
13
14
谷地中部站点
15
18
9
15
7
8
14
10
17
15
14
18
谷地下部站点
4
9
8
7
8
8
7
5
6
4
1
4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3 地球运动(思维导图+4大知识点+5个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讲义,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时间日期的计算,航天基地区位选择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能力点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大气运动规律考点01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真题探究,核心精要,变式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