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05 大气受热过程
展开
一、单选题
1、下列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正确的是 ( )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大气的散射作用
D、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的吸收作用
2、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影响是( )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增高
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
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
3、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下列各项要素成正比的是 ( )
①太阳高度 ②地理纬度 ③大气厚度 ④大气透明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从大气的热状况来分析“早穿棉袄午穿纱”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②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
③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多
A、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5、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的原因是( )
A、月球昼夜变化周期短
B、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没有大气的热力作用
C、月球体积质量太小
D、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
6、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C、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D、臭氧吸收紫外线
7、古书云: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以下分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受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晴朗的夜晚水汽含量大
D、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
8、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前后排列正确的是 (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
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
D、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9、人造烟幕防冻的原因是( )
A、烟幕中的尘埃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B、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地面增温
C、烟幕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D、烟幕通过热辐射使大气直接增温
10、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
A、气压低
B、空气稠密
C、到达太阳辐射少
D、到达地面辐射少
11、下列有关大气热力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
A、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B、大气主要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C、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短波辐射
D、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结果
1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辐射
1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贫乏的地区是( )
A、东北北部
B、新疆西北部
C、四川盆地
D、海南岛
14、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强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太阳高度角大 ③云层薄、云量少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日照时间长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5、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完成:
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云量
B、大气厚度
C、太阳高度
D、通过的大气路径
16、据报道,欧洲已开始利用空间太阳能发电(即在太空建立太阳能发电站,所产生的电能将以微波或激光形式传输到地球),其效率是地面太阳能发电的3.5倍。在太空发电效率高主要原因是( )
A、激光能量集中
B、发电站规模不受空间束缚
C、距离太阳近
D、不受大气的影响
17、结合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完成下题。
有关该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麓始终大于山顶
B、山顶始终大于山麓
C、1~8月山麓一直增大
D、9~12月山顶一直减小
18、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19、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0、读合肥市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图和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合肥逐日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天的12:00,因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②作用最强
B、20日最低气温出现在当天的0:00,因④作用降到一天中最弱
C、22日昼夜温差小于19日,因为22日比19日②弱,③强
D、22日昼夜温差小于其他日期,因为22日比其他日期①强,④强
21、下列自然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
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
D、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
22、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
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
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C、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D、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23、下列现象,是由大气的散射作用造成的是( )
A、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B、傍晚的天空出现漂亮的晚霞
C、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D、深秋的晴夜易出现霜冻
24、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读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8月
D、12月
25、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 )
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 ④白天太阳辐射强 ⑤云层厚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②⑤⑥
26、根据夏季平均气温,划分中国不同类型的避暑区如图所示。影响甲类型与乙类型避暑区形成的相同因素是( )
A、纬度高
B、海拔高
C、阴天多
D、白昼短
27、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28、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题。
(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29、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表示。读图完成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2)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3)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
A、水汽和氧气
B、氮气和水汽
C、二氧化碳和水汽
D、氧气和氮气
30、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增加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
(2)近年来,济南市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四种情形,其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31、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4)霜冻多出现在晴天夜里是因为?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热力作用。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是因为大气的散失作用;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大气的反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答案】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答案】 D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越大,纬度越低,大气越稀薄,透明度越高,晴天越多,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所以与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成正比,与地理纬度和大气厚度成反比。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答案】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间晴天,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5、【答案】 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大气,故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阳光直接到达月面,月面升温快;晚上没有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故月面温度降温快,故昼夜温差大。
6、【答案】A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多云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强,故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不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错误;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属于削弱作用,白天多云,大气的反射作用强,气温不高,属于削弱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作用属于削弱作用。
7、【答案】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反映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由于晚上天气晴朗则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强烈降温导致容易出现霜冻。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抓住天气现象的变化,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8、【答案】 A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穿过大气过程中被大气所削弱,剩下约47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发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光部分,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能量,发出大气辐射。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形成过程。
9、【答案】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人造烟幕可以增加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这样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加,使地面长波辐射进入宇宙空间的可能性减少,进而增加了大气辐射量,从而也就增加了大气逆辐射的量,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全过程的理解能力,试题本身的难度不太大,但对一般的考生来说容易把保温作用就等同于大气的逆辐射而误选答案。
10、【答案】D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由于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故越往高空,到达的地面辐射少,故气温较低。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但学生容易把太阳辐射当作气温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际上对流层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11、【答案】A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云层越厚,则大气逆辐射强,A正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B错误;相对于太阳辐射而言,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C错误。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强。学生只要能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判断天气实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2、【答案】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由于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而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点评】难度一般,基础性强。学生只要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3、【答案】C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四川盆地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贫乏的地区,盆地地形,水汽不宜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原因。
14、【答案】C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云层薄、云量少;日照时间长。以上是造成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强大的主要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在我国的分布及重要地形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15、【答案】 C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直接根据图示“可能总辐射量”的基本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递减,故判断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太阳高度。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大气状况等,并能结合图示信息比较分析即可。
16、【答案】 D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太阳能发电主要是收集太阳辐射能,使其转变为电能。在太空建立发电站,与地球表面相比,没有大气层的影响,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强,D正确;激光是由受激发射的光放大产生的辐射,它不是太阳辐射,A错;太空发电技术要求高,发电规模受空间影响,B错;利用太阳能发电,不是因距离太阳远近促成的,而是要让太阳光垂直射向集热板,才能更好的收集太阳能,C错。
17、【答案】 C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由图可以看出:1-8月,山麓、山顶的太阳辐射强度一直在增大,垂直变化率一直在下降,7月达最低,8月又上升高,C正确;9-12月,山麓、山顶的太阳辐射强度先降,11月小幅升,到12月又降,垂直变化率一直上升,D错;太阳辐射强度1-4月、8-12月山顶大于山麓,5-7月山麓大于山顶,A、B错。选C正确。
18、【答案】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实际上是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故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选项正确;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要要发生散射,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这样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减少,故C选项错误;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故D选项错误。
【点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①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
②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主要对可见光具有反射作用,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中去,这种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高,就是这个原因。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大气散射的结果。红绿灯的颜色选择也与散射作用有关。
19、【答案】A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图中5时、20时气温自地面向上气温升高,出现逆温现象,大气稳定,所以A项正确。12时、15时气温自地面向上气温降低,没有出现逆温现象,所以B项错误。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C项错误。海拔较高处(1.6米处)的最高温出现在15时,最低温出现在5时,温差要小于近地面,所以D项错误。
20、【答案】 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解析】【分析】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00前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早晨日出前后,故答案A、B错误,22日昼夜温差小于19日,因为22日出现阴天,与19日相比②太阳辐射弱,③大气保温作用强,故答案选C。
21、【答案】 D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A有关。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B有关。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是因为阴天时云层有反射作用,晴天无云时,大气削弱作用小,所以温度高,C有关。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是因为阴天时,大气的保温效应强,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D无关。选D。
22、【答案】 D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天气晴朗,说明云层少,白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温差大,排除A、B、C;天气晴朗,大气中云层和尘埃少,大气中大量散射蓝光。
23、【答案】 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是大气逆辐射的结果,A错误;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臭氧层吸收紫外辐射的结果,C错误;深秋的晴夜易出现霜冻,是由于大气逆辐射弱的结果,D错误。
24、【答案】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1月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达到最小值,但是辐射差额的负值累积到最大的时候应该是4月,也就是说4月的地—气系统热量亏损达到了最大值,如果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所以B正确。
25、【答案】 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大气密度大,云雾天气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
【点评】主要考查对 “大气的受热过程 ” 等考点的理解。要真正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整个过程。难度一般。
26、【答案】 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解析】【分析】仔细读图,注意甲类型与乙类型的图例差异及其分布,结合中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可知,甲类型位于位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乙类型主要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因而造成甲类型与乙类型避暑区形成的相同因素是海拔高度差异,故选项B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大气受热过程。
27、【答案】 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地面辐射中的大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之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大气,从而达到“保温”作用。这两个过程为图中的③和④。
【点评】大气的热力作用。
28、【答案】 (1)C
(2)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判断④应表示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后,则放出③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少量的太阳辐射和大量的地面辐射之后,大气发出②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①应表示大气逆辐射。(2)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少,而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判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③。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结合图示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不同的吸收效果,以此可判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问题。
29、【答案】 (1)C
(2)C
(3)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①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约为①辐射量的47%;③为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④为大气逆辐射,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增强。故选C。(2)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④归还地面散发的热量。故选C。(3)③辐射是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大气中能够吸收长波辐射是二氧化碳和水汽。故选C。
【点评】本题组结合图示考查对大气受热过程中各种辐射的作用,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会根据图示判断各辐射的名称,掌握各辐射的作用。
30、【答案】(1)D
(2)A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图中①由太阳辐射指向大气并被吸收,①是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能吸引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层破坏,吸收紫外线量减少,①减少,A错;②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主要靠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②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错误;③是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可吸入颗粒物无关,故C项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出现雾霾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D项正确。(2)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图中只有①图显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他图示都出现了逆温现象,对流作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故A项正确。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综合题
31、【答案】 (1)B
(2)低;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高;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4)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云量的多少既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影响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大,夜晚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故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由于白天削弱量少,故气温高,而夜间逆辐射弱,故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夜间易发生霜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注意观察图中曲线的变化。结合理论进行解答,难度不大。
新高考天津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板块练 7大气层结构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这是一份新高考天津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板块练 7大气层结构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电闪雷鸣等天气现象发生时,①点的风向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讲 大气组成、分层以及受热过程(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讲 大气组成、分层以及受热过程(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球上的大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讲 大气组成、分层以及受热过程(讲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讲 大气组成、分层以及受热过程(讲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