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
第19讲 植被与土壤(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第19讲 植被与土壤(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9讲植被与土壤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教师版docx、第19讲植被与土壤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备知识】
一、植被
1.植物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森林
3.草原与荒漠
二、土壤
1.野外土壤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的土壤用颜色命名,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土壤的剖面构造: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
(2)土壤的养护: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注重种养结合,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关键能力】
一、环境与植被形态
二、植物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
四、土壤剖面构造
五、土壤的形成过程
1.成土过程:成土母质加速风化→原始土壤。
2.有机质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有机质腐殖质→肥力。
3.养分富集过程:矿物质植物根系选择吸收→生物残体土壤表层。
4.人类活动:
土壤→开垦、翻种、施肥、灌溉→土壤熟化。
耕作和培育→耕作土壤 QUOTE 黑垆土——北方水稻土——南方 黑垆土——北方水稻土——南方。
六、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七、草甸与草原的区别
【拓展提高】
一、判读土壤剖面图的三个注意点
1.注意土壤的颜色
2.注意土壤的层次
一般情况下,土壤形成和发育的时间越长,水热资源越丰富,土壤越成熟,则土壤越厚,层次越多。尽管人类对土壤的深耕会增加土壤厚度,但受人类影响后土壤的层次一般比较少。
3.注意植被类型
根据土壤表层生长的植被类型和根系的粗细、长短可以判定土壤的类型、形成环境和分布地区。热带雨林环境形成砖红壤,温带草原植被环境形成黑钙土,水稻田环境形成水稻土等。
二、生物和环境演化题的常考方向及分析角度
【典例指引】
一、选择题
(2023·山东)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
第2题,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2022·湖南)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3-5题。
3.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5.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答案】3.B 4.A 5.B
【解析】第3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离河岸的距离从上到下增加,群落盖度总体的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降低,海拔的变化趋势是总体先降低后升高,①错误。土壤含水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②正确。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由表格可以看出土壤容重总体先变小再变大,即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与群落盖度总体变化趋势相似,③正确。土壤含盐量与土壤电导率呈正相关,从表格可以看出土壤电导率呈无规律变化,④错误。
第4题,本题强调的是“浅根系”草本植物,需要从“浅根系”的角度来分析。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从地下获取水源,C项错误。从表格“群落结构”可以发现,该地草本植物的分布与乔木密切相关,原因是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地下水或深层土壤水很难通过土壤自身毛孔吸力上升到浅层土壤,而草本植物根系浅,根系深的胡杨将深层地下水或土壤中的水分带入浅层土壤,使得草本植物在林下较好地生长,从而提高草本植物的存活率和多样性,A项正确。浅根系草本植物根系较浅,难以从深层获取水源,水分竞争能力弱,B项错误。该群落是位于西北内陆某内流河下游的荒漠植被群落,群落中各类植物为适应干旱环境普遍具有耐旱耐盐碱的特征,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并不是其在群落中广泛分布的原因,D项错误。
第5题,该地地处西北地区,限制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离河岸800米地段仍有灌木,950米地段灌木突然消失,需要对比这两段的环境差异。由表格可知两地土壤容重变化不大,也就是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不明显,所以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不是导致该地段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离河岸950米地段土壤电导率相对于800米地段降低,土壤含盐量减少,C项错误。与离河岸800米地段相比,950米地段附近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结合该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分析,乔、灌、草三种植物中,草本植物主要吸收表层土壤水分,灌木和乔木根系较草本植物深,可以吸收地下水和深层土壤水,二者存在严重的水分竞争关系,距离河岸远,土壤含水量少,当土壤含水量不足以满足灌木和乔木同时生长时,乔木作为主要建群种,其竞争优势较灌木强,故灌木消失,B项正确,D项错误。
(2022·山东)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6-7题。
6.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7.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6.A 7.C
【解析】第6题,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形成地方性分异现象,植被分异明显;岩性差异不会形成图中比较明显的植被分异。
第7题,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分层;甲处、乙处、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0~1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完成8-10题。
8.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9.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
A.土壤肥力较低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10.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答案】8.A 9.D 10.C
【解析】第8题,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不能体现有机碳含量随植被覆盖度、降水量、土层深度的变化。
第9题,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第10题,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高山草甸区是夏季放牧的牧场。
二、非选择题
11.(2023·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一示意试验区位置,图二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答案】11.(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放牧通过牲畜食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试验区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少雨,蒸发旺盛,空气干燥;根据材料“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可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易燃物多;根据材料“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可知,该地区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导致火灾频发。
第(2)题,根据图二信息可知,秋季实验前,该地区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高;冬季采用机械疏伐,选择性采伐部分林下次生林木,减小植被密度;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移除易燃物,并引入食草动物进行放牧,减少地表植被,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的数量,减少可燃物。影响:通过机械采伐、人工移除、放牧等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物等的数量,减少易燃物,降低野火发生频率;低龄次生林的采伐,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通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苗萌发与林下群落更新;减少了枯枝落叶,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第(3)题,根据材料“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可知,林下光照要充足,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图示地区落叶具有季节性,落叶相对集中,有利于集中清除;地中海气候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林木群落较复杂,因而森林群落结构复杂;各个阶段的实施需要机械作业,需要充足的资金。植物对环境影响
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环境对植物影响
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类型
分布区
植被特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类型
分布区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温带草原
温度大陆性(草原)气候区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热带荒漠
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与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温带荒漠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自然土壤
(自上而下)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
(自上而下)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气候
土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和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和成土母质的颗粒等,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形成耕作土壤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
指示作用
水分
湿生植物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酸性土壤:具有喜酸性的特点,如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具有耐碱性的特点,如碱蓬等
碱性土壤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森林
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耕作
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性质
影响因素
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
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一致;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作用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
内容
原因
面积大小不同
草甸面积较小,草原面积相对较大
植物种类不同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体;草甸以多年生、中生(介于旱生与湿生之间)草本植物为主体,多年生草本植物需要更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干湿状况不同
草甸生长环境较湿,草原生长环境相对较干
分异规律
草原多呈地带性分布,草甸分布多是非地带性的
离河岸
距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 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 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9讲 植被与土壤(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9讲植被与土壤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教师版docx、第19讲植被与土壤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8讲 河流地貌(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8讲河流地貌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教师版docx、第18讲河流地貌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3讲 海水的运动(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3讲海水的运动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教师版docx、第13讲海水的运动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