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考点串讲专练(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2024统编版全国通用
- 专题08 写作模板与高频素材积累 教案(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教案 1 次下载
- 专题08 基础知识综合 练习(多考点多题型)-【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9 记叙文阅读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0 成长经历类作文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 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文言文阅读 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08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原卷版docx、专题08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①公欣然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2.用斜杠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即 公 大 兄 无 奕 女,左 将 军 王 凝 之 妻 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4.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答案】1. 高兴的样子 相比 2.即/公 大 兄/无 奕/女,左 将 军/王 凝 之/妻 也。 3.①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4.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句意:太傅高兴地说。欣然:高兴的样子。
(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大意是: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即”作为动词,表示“就是”的意思,后面跟着的是对前面提到的人物的补充说明,后断开;“公大兄”“无奕”指同一个人,“女”指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指一个人,后断开。
故停顿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①重难点词语有:何,什么;似,像。
②重难点词语有:未若,倒不如;因,乘、趁。
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谢朗的回答是“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的回答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人的回答应该说各有千秋。但是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可以看出,这里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用意在于暗示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因此,谢太傅对兄女(谢道韫)的答案满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尊君在不 不: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元方是从哪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5. 约定 同“否” 6.(1)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相约;
(2)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舍:放弃等候;去:离开;乃:才;
(2)惭:感到惭愧;引:拉;不顾:不回头看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面对父亲友人的责骂,元方先指出友人没有按照规定到来,这是失信于人;在指出友人在儿子的面前骂他的父亲是毫无礼节的表现。由此可见,元方从“信”和“礼”两方面来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太丘舍去 去: (2)门外戏 戏:
(3)相委而去 相: (4)元方入门不顾 顾: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期 日 中。
(2)元 方 入 门 不 顾。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
11.读了原文,你知道元方在修身方面的主张是什么?
12.选文重在以元方的做法告诫后来人做人做事要合乎道义。你认为元方在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答案】8. 离开 嬉戏,玩耍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回头看 9.(1)期/日中。 (2)元方/入门不顾。 10.(1)和别人约好了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2)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 11.讲诚信,守礼仪。 12.①懂得“信”“礼”的重要;②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③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2)句意:在门外玩耍。戏:嬉戏,玩耍;
(3)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4)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顾:回头看。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1)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为动词充当谓语成分,“日中”为名词,作宾语。
故断句为:期/日中。
(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主语“元方”,谓语部分“入门不顾”;
故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
(2)惭:感到惭愧。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当友人怒斥陈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认为与人约定时间就应按时到达,这体现了他对诚信的重视;而面对友人对自己父亲的责骂,元方毫不客气地指出其无礼之处,说明元方非常看重礼仪规范。所以,元方在修身方面主张以诚信为本,以礼仪待人。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
首先,元方聪慧明理,懂“信”懂“礼”。年仅七岁的元方,面对友人的无礼指责,能够迅速做出回应,指出友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他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准确地抓住了友人的错误所在,显示出超出年龄的聪慧和对是非的敏锐判断力。
其次,元方勇敢正直、落落大方。在面对友人的怒斥时,元方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维护父亲的尊严,毫不留情地批评友人的过错。这种勇敢正直的品质,在很多成年人身上都未必能看到,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元方坚守原则。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下车引之”,试图挽回局面,但元方 “入门不顾”。这表明元方在是非面前坚守原则,不会因为对方的一时认错就轻易妥协。这种坚定的态度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轻易动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14.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5.从选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启示?
【答案】13.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疑惑 14.(1)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15.示例:学习要按时复习;学习要学思结合。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也很快乐吗?说:同“悦”,感到快乐;
(2)句意: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愠:恼怒;
(3)句意: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殆:疑惑。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日:每日;省:反省;
(2)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师:当老师。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学习要经常复习。
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温习旧的知识点,会的新的体会,要善于总结和思考。
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习时要善于思考,这样才不会迷惘或困惑。 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阅读《论语》选段,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6.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择其善者而从之( ) (4)吾日三省吾身( )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译文: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就学习方法而言,孔子强调得最多的是什么?
19.《弟子规》和《论语》都是对人们德行教化的儒家经典,“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文明”,这是钱文忠教授在其著作《解读〈弟子规〉》上的题词,这一题词揭示了学习《弟子规》的要义,即:传承文化, 。(要求填四个字,形成对偶)
【答案】16. 生气,发怒。 真诚,诚实。 优点,好的方面。 反省。 17. 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18.学习要经常复习,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19.示例:传递文明(延续文明传播文明等)。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发怒;
(2)句意为: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信:真诚,诚实;
(3)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优点,好的方面;
(4)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反省。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于:对于;如:像;
②重点字词:饭:吃;疏食:粗粮;水:冷水。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孔子强调了复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初次接触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进行复习,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来巩固所学,从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这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单纯地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而一味地思考却不学习,也会陷入危险。因此,孔子强调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就学习方法而言,最为强调的是复习的重要性以及学思结合的必要性。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以及补写句子。补写句子时要根据语义使用对偶的手法进行补写。
“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文明”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准则,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这一题词强调了通过学习《弟子规》来传承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文明行为。据此可补写为:传播文明/化育人心/培育文明。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20.划分句子停顿(每句一处,用“/”标注)。
与 儿 女 讲 论 文 义
黄 琬 幼 而 慧
2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俄而雪骤( ) ②讲论文义(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 ④琼以状闻( )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23.语段甲中的谢道韫和语段乙中的黄琬性格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20.与 儿 女 /讲 论 文 义
黄 琬/ 幼 而 慧 21. 急 文章的义理 相比 听说 22.①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②(黄琬)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剩下的太阳像月初的新月?” 23.相同:都聪明机智。启示:人的思维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意近即可)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①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根据语意完整原则来断句。
“与儿女讲论文义”句意: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
“与儿女”与“讲论文义”语意层次清楚。
故语句停顿为: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根据语意完整原则来断句。
“黄琬幼而慧”句意:黄琬从小就聪明。
“黄琬”与“幼而慧”语意层次清楚。
故语句停顿为:黄琬/幼而慧。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俄而雪骤。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②讲论文义。句意为:讲解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④琼以状闻。句意为: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闻:听说。
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①兄女:他哥哥的女儿。未若:不如。
②何不:为什么不。言:说。余:剩余的部分。月之初:初升的新月。本句为省略句,“曰”应为“琬曰”,译为:(黄婉)说。
2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
【甲】文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咏雪的佳句,得到了她叔父的称赏。结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大笑乐”可以推知,谢道韫虽然当时年纪不大,但善于观察事物且机智聪慧。她敏锐地抓住了“雪”与“柳絮”都轻而白的特征,吟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乙】从“琬年七岁”“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可以看出,黄琬小小年纪,也是善于观察事物,他并不纠缠于如何具体介绍日食,而是用一个比方“像初生的新月”,巧妙地解决了难题,表现出机智聪慧的特点。
综上所述,两人都表现出聪慧机智的特点。启示人们:人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对待问题,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和分析。意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
[乙]
溥①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③汤④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指张溥。②钞,通“抄”。③沃:浇、洗。④汤:热水。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如是者六七始已
(4)即焚之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26.[甲][乙]两文讲述了两个儿童的故事,[甲]文侧重表现谢道韫的 ,[乙]文侧重表现张溥的 。
【答案】24.(1)急 (2)大体 (3)这,这样 (4)烧,焚烧 25.(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
(2)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手指手掌磨出了茧子。 26. 文学才华 聪明机智 勤奋刻苦
【解析】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为:雪下得紧了。骤:急。
(2)句意为: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3)句意为:像这样反复六七遍才停止。是:这,这样。
(4)句意为:然后就焚烧它。焚:烧。
2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重点词有:未若,不如;因,凭、趁;起,飞舞。
(2)句中重点词有:管,笔管;指掌,手指和手掌;茧,茧子。
26.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即可。
从【甲】文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可知,谢道韫的比喻新奇,故可知甲文侧重表现谢道韫的聪慧机敏和出众的文学才华。
从【乙】文句子“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了,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等语句可知,他反复抄写不怕辛苦,乙文侧重表现张溥的勤奋刻苦。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张溥从小就爱好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抄写后朗读一遍,然后就焚烧它。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了,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他读书的房门命名为“七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2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太丘舍去( )
(2)元方入门不顾( )
(3)及事讫( )
(4)须期乃入( )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29.【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 的正面例子。
30.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答案】27. 离开 回头看 完毕 才 28.(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郭伋认为(这样做)对孩子们失信了,于是停留在野外的亭子里,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进城。 29. 做人要讲信用 郭伋守信 30.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离开。
(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句意:等到事情办完。讫:完毕。
(4)句意: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乃:才。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非”:不是,表示否定判断。“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2)“为”:因为。“违信”:违背信用。“违”,违背。“信”,信用。“遂”:于是、就。“止”:停留、栖息。“须”:等待。“期”:约定的日期。“乃”:才。
2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主旨、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思想意图等。
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甲文中友人不按约定时间到达,从反面表达不守信用的主题;
根据乙文“行部既还,先期一日,级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可知,乙文从正面写郭级即使是答应孩子的事情也要做到守信。
3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启示。
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做人要讲诚信守时且要有礼貌。友人一开始无信无礼,但“友人惭,下车引之”,勇于改正错误,这也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根据乙文“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可知,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郭伋即使面对儿童也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做到了言出必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说明对儿童也要遵守承诺,不能因为对方是孩子就轻视自己的言行。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到任时去视察,到达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郭伋问:“你们为什么从远方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把他送到城外,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②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释】①志:记,记住。②说:(shuì)劝说。
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思而不学则殆 殆: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3)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好:
(4)是不亦善学乎 善:
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B.学而不思则罔C.王生好学而不得法D.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
3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31. 疑惑 以……为快乐 喜爱,爱好 善于 32.A 33.(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 34.他们都认为善于思考的人才是“善学者”。启发: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就像【乙】文中的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即使记住再多老师讲的知识,如果不去思考,也只能是个两脚书橱而已。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不解。殆:疑惑。
(2)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以……为快乐。
(3)句意: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好:喜爱,爱好。
(4)句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善:善于。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连语,表承接;
B.连词,表转折;
C.连词,表转折;
D.连词,表转折;
故选A。
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君,你;但,只是;志,记住;成,成就。
34.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孔子认为学习要学与思相结合,要有正确的方法,并注意取长补短;
【乙】文中,“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可见李生也是认为学贵善思,认为要择善而从之;
可从“学贵善思”或“不耻下问”或“择善而从之”选择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与平常积累的学习心得,有理有据地进行阐述即可。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们应该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善于请教,听从他人好的建议。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不解。”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乙】
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①,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②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③,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④弥深,所见弥大。
(节选自王充《论衡·别通》)
【注释】①类:种类。②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③篇章之业:读书经历。④道:先王之道。
3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的“说”,同“悦”,是愉快的意思,表现了学习的快乐。
B.“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是迷惑的意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应该要相结合。
C.“犹为闭暗”的“闭暗”指闭塞不明,表现了读书人博览群书的重要性。
D.“足行迹殊”的“殊”是特殊的意思,表明了不同的经历所见到的东西也不相同。
3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了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个句子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38.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乙两文谈的都是① 的话题。甲文中,孔子从② 、③ 和④ 三个方面来谈;乙文则论述⑤ 的重要性。
【答案】35.D 36.别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37.“学而时习之”强调按时温习,侧重于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强调温习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侧重于温习学过的知识的作用。 38. 学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 博览群书
【解析】35.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D.足行迹殊:因为行走的痕迹不同。殊,不同。不是“特殊”的意思。故选D。
36.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愠,生气、恼怒。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乎,吗。
3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然后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这句话强调了按时复习的重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句话强调的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对于学习新知的重要作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3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强调要按时复习,要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态度。因志同道合的人来和自己一起学习而高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兴趣,以学习为乐趣,才能学有所获。根据乙文中的“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可知,乙文论述的是博览群书的重要性。
故两文谈的都是学习的话题。甲文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来谈。乙文论述的是博览群书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乙:人如果不广泛阅读,就会不了解古今,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知道是非对错,就像眼睛瞎了、耳朵聋了、鼻子堵塞一样。儒生如果不广泛阅读,就会变得闭塞愚昧,更何况那些没有学问的人,不知道是非对错,他们的闭塞愚昧就更严重了!这就像泥塑木雕的人一样,虽然耳目俱全,但却无法听见和看见。涉水浅的人只能看到虾,稍微深一点的可以看到鱼和龟,更深的地方可以看到蛟龙。因为行走的痕迹不同,所以看到的东西也不同……因此,人对于道理的理解越深,所看到的就越伟大。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②。”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③,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损:减损。③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3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传不习乎 传: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3)商好与贤己者处 好: (4)与善人居 居:
(5)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
40.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吾 死 之 后 则 商 也 日 益 赐 也 日 损。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日三省吾身。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42.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答案】39. 传: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善者:好的地方,优点。 好:喜欢。 居:在一起。 谋:谋划事情。 40.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41.(1)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
(2)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 42.示例:交朋友要讲诚信,要和品质高尚的人做朋友。我认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点很有必要。他人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需要旁人的帮助才能认识到。所以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并修正错误是有效的。(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传: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句意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善者:好的地方,优点。
(3)句意为: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好:喜欢。
(4)句意为: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居:在一起。
(5)句意为: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谋:谋划事情。
40.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则”是连词,其前断开。“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是并列结构的语句,中间应断开。根据句意,节奏应划分为: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4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吾:我。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2)句重点词语:是以:所以。必:必须。慎:谨慎。
4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要诚信,要学习旁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乙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告诉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在分析时找出具体文段,分析含义并结合个人理解谈谈看法即可。
示例:我认为交友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点睛】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有一个人能成为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也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②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③。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④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事亲:侍奉亲人。③就狱:接受处分。④承承:谨慎小心。
43.解释加点字
(1)田子为相 为: (2)造朝还金 还:
44.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
B.母亲说:“你安心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私受的钱财。”
C.母亲说:“你安稳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
D.母亲说:“你安全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私受的钱财。”
45.文中田母说“子其去之”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6.阅读完全文后,我们认识了一位 的田子,更是被其母亲的 所深深折服。
【答案】43. 为:担任 还:归还 44.A 45.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46. 知错就改 深明大义、大公无私、教子有方、正直严厉等
【解析】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田子担任宰相。为,担任。
(2)句意:上朝归还金子。还,归还。
4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重点词有:安,怎么;得,得到;对,回答;受,接受;俸禄,当官的俸禄。
正确翻译为:母亲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
故选A。
4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在文中,田母在得知田子带回的金是俸禄所得后,认为当宰相三年不可能只有这些金,认为田子为官的方式存在问题。田母说“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明确指出如果作为臣子不忠诚,那就是作为儿子不孝顺。田子带回的金子可能并非完全通过正当途径所得,这体现了他作为臣子可能存在不忠的行为,而这种不忠也同时违背了孝顺的原则。田母秉持着忠义孝悌的价值观,认为田子的行为既不符合为臣之道,也不符合为子之德,所以让他“去之”,即拿走这些金子。
4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文中田子在母亲指出他的不当行为后,“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从这里可以看出田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体现了田子知错能改的品质。
第二空:田母看到儿子带回百镒金后询问来源,当得知是俸禄所得时,田母说“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田母深明大义,她清楚为官应廉洁奉公,不能接受不义之财,否则就是不忠不孝,体现了她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坚守;同时也展现出她教子有方,以严厉的言辞教导儿子要走正道,及时纠正错误;她的正直严厉也体现在毫不留情地指出儿子的问题,要求儿子必须改正,这种坚决的态度令人钦佩,可见田母是一位深明大义、教子有方、正直严厉的伟大母亲。
【点睛】参考译文: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吗?像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尽心尽力,要真诚。不合法度的财物,不要拿进家门。作为臣子不忠诚,这就是作为儿子不孝顺。你把这些金子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然后请求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的母亲很贤德,赞赏她的大义,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重新担任宰相,把金子赏赐给他的母亲。《诗经》上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这是说贤德的母亲能使子女贤德。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被收:被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④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4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融儿大者九岁 时:时常
B.融谓使者曰 谓:告诉,对……说
C.冀罪止于身 冀:希望
D.寻亦收至 至:到达
48.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2)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9.本文中孔融的两个儿子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里的元方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之处?
【答案】47.A 48.(1)两个孩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脸色(样子)都没有。(2)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49.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但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审时度势,能预料到灾祸的到来。元方:懂礼识义、勇敢正直、善于言辞。
【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有误,句意: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时:当时;
故选A。
4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故:仍然。了无:一点也没有。遽容:恐惧的样子。
(2)大人:您。岂:难道。之:的。复:还。完:完整。乎:吗。
4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可知,在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都惊恐万分的时候,他们仍然能若无其事地玩琢钉游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神色,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沉着冷静。由此可见,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但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结合“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可知,当孔融询问使者他们能否保全性命时,儿子能说出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明白家族面临的危机不可避免,显示出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聪慧的头脑。由此可见,孔融的两个儿子审时度势,能预料到灾祸的到来。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当友人迟到并对子骂父时,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友人“无信”“无礼”,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体现出他从小就懂得礼仪规范,由此可见,元方懂礼识义;面对友人的错误,元方敢于直言批评,不畏惧对方是大人,展现出勇敢正直的品质。元方在与友人的对话中,言辞犀利,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友人无言以对,显示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才能。
【点睛】参考译文:
孔融被捕时,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孔融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道:“我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这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的生命?”两个孩子慢慢地走进来说:“父亲,难道你见过倾覆的鸟巢中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抓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把他们全抓走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曲突徙薪
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傍有积薪③。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④有火患。”主人嘿⑤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⑥在于上行⑦,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⑧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⑨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⑩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⑪而请之。
(选自《汉书·霍光传》)
【注】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薪:柴草。④且:将要。⑤嘿:同“默”。⑥灼烂者:被火烧伤的人。⑦上行(háng):上席。⑧录:记录,此处指邀请。⑨乡:同“向”,先前。⑩亡:同“无”。⑪寤:同“悟”,醒悟。
5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俄而,家果失火( ) (2)乡使听客之言( )
(3)今论功而请宾( ) (4)主人乃寤而请之( )
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傍有积薪 应傍战场开
B.主人嘿然不应 公欣然曰
C.乡使听客之言 其不善者而改之
D.而不录言曲突者 相委而去
52.请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5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50. 不久 假使,假如 邀请 才 51.B 52.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移开,不然,会有发生火灾的隐患。 53.①不重视别人的忠告和批评,往往会有后患。②做任何事情,对可能的危险都应有所预判,防患于未然。③不要忘记感谢那些曾经给你忠告或给你帮助的人,他们才是最值得你尊重的朋友。④不要一味地按习惯和经验办事,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危险。
【解析】50.本题考查闻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不久,家里果然失火。俄而:不久。
(2)句意: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使:假如。
(3)句意: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论:邀请。
(4)句意: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乃:才。
5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名词,旁边 / 动词,靠近;
B. 词尾,……的样子;
C.助词,的 /代词,代指缺点;
D.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承接,然后;
故选B。
5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更,改造;曲,弯曲;突,烟囱;徙,搬走;薪;柴草;不者,否则;且,将;患,灾祸。
5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启示感悟能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由“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可知,客给主人的建议是: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如果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就不会有火灾。这件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对可能的危险都应有所预判,都要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根据“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可知,主人习惯性地把柴草放在炉灶的旁边,没有预见到火灾的发生,启示人们:不要一味地按习惯和经验办事,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危险。
根据“主人嘿然不应”可知,面对别人的终稿,主人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据此得到启示:重视别人的忠告和批评,往往会有后患。
结合“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可得到启示: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要忘记感谢那些曾经给你忠告或给你帮助的人,他们才是最值得你尊重的朋友。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5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B.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C.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D.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5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荀巨伯所行邪 岂:难道
B.贼既至 至:到达
C.不忍委之 委:委屈
D.遂班军而还 遂:于是,就
5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答案】54.A 55.C 56.(1)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2)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解析】54.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分析句意可知,“大军至”是“一郡尽空”的原因,“而”表示语意的转折。故断句为: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故选A。
5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C.句意:我不忍心舍弃他。委,舍弃。故选C。
56.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语,告诉。子,你。去,离开。
(2)我辈,我们。之,的。入,侵入。
【点睛】【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不敢谩①语
司马光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复来问脱胡桃皮者。光曰:“自脱也。”光父适见,诃之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
【注】①谩(mán):欺骗;蒙蔽。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兄去 (2)一婢子以汤脱之
(3)女兄欲为脱其皮 (4)光父适见
5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女 兄 复 来 问 脱 胡 桃 皮 者
59.翻译下面句子。
光自是不敢谩语
60.结合上文中的故事,说一说你的阅读收获。
【答案】57. 离开 热水,开水 想要 恰好 58.女兄复来/问脱胡桃皮者 59.司马光从这以后再也不敢说谎话了。 60.示例一:“光自是不敢谩语”,可见司马光时知错能改的人
示例二:“光父适见,诃之”,可见司马光父亲教育严格,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成长。
【解析】5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姐姐离开后。走:离开。
(2)句意:一个女婢用热水把核桃皮剥掉了。汤:热水,开水。
(3)句意:(他)姐姐想替他脱青核桃皮。欲:想要。
(4)句意:他的父亲恰好看见(这些)。适:恰好。
5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意思为:姐姐回来,问谁剥掉了核桃皮。
“女兄复来”为主谓结构;“问脱胡桃皮者”提出询问。故断句为:女兄复来/问脱胡桃皮者。
5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光,指司马光;自是,从此;漫语,说谎话。
6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语句“自脱也”可知,司马光骗姐姐说核桃的皮是他自己剥掉的;结合“光父适见,诃之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可知,司马光被父亲呵斥教育,从此不敢说谎了。
从司马光的角度来看,可得启示:做人应诚实,不要撒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说大话;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知错能改是人的美德。
从司马光父亲的角度来看,可得启示:对犯了错的孩子要及时加以管教,严格的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点睛】参考译文:
司马光五六岁(那年),(有一次)玩弄(一个)青核桃。(他)姐姐想替他剥掉青核桃皮,(结果)没剥掉。姐姐离开后,一个女婢用热水把核桃皮剥掉了。姐姐回来问谁剥掉了核桃皮。司马光说:“我自己剥掉了。”他的父亲恰巧看见(这些),责备他说:“你怎么可以说谎话!”司马光从此不敢再说谎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 记叙文阅读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09记叙文阅读考题猜想原卷版docx、专题09记叙文阅读考题猜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名句默写 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05名句默写考题猜想原卷版docx、专题05名句默写考题猜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文学文化常识 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03文学文化常识考题猜想原卷版docx、专题03文学文化常识考题猜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