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揣摩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
【主要题型】
常见题型有:议论评价型、形象分析型、比较鉴别型。
【命题趋势】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备考策略】
(一)重点提示:
1、理清对象、了解情节、圈划(描写、议论)句子。
2、重视文中描写人物(形象)言行的句子,弄明白他(它)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结果怎么样。
3、不要就事论事,应从个案中归纳出普遍性的道理。(一个人、一件事要上升到所有人、所有事 。如是物要上升到人。)
4、本着一个人物一个角度,多个人物多个角度,主要人物主要角度的原则,进行主旨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作为答案。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优先浏览标题、题干。先浏览标题,初步把握文章主旨。先浏览题干,有利于审清题意,弄清考点,带着问题回归原文找答案,以谋求更加高效的解题方法。
另外,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能把握一定的文章主旨,尤其是内容理解题(主要指“选出下列哪一项对文章概括、理解不正确”)和开放性理解题题干。
第二步,结合文章注释速读、通读全文,争取了解文章大意。(明确文章提及了什么人、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阐述了什么道理或者有什么样的意义。)另外,速读过程中要在相关考点处做标记,哪个人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第三步,针对题干回到原文对比作答。在把握文章大意和审清题意、弄清考点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文章细节,找出正确选项。
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考点1.体会情感
【例题剖析】
【例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④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泰、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④鸾:凤凰一类的鸟。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叫无绝 沿溯阻绝 绝处逢生 绝无仅有
B.久之不散 何陋之有 钟鼓乐之 荣幸之至
C.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山穷水尽 穷且益坚
D.不可悉见 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悉听尊便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3.用“/”给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
所 见 八 九 峰 惟 神 女 峰 最 为 纤 丽 奇 峭 宜 为 仙 真 所 托
4.✬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说说甲乙两段选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D 2.①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 3.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4.两文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文还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停息/断绝/尽、穷尽/绝对;
B.不译,补足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窈窕淑女/到达;
C.断/穷尽,走到……的尽头/尽头/贫穷;
D.都译为:全、都;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经纶:筹划、治理;反:同“返”,返回;
(2)是:这;天宇:天空;晴霁:晴朗;翳:遮盖,这里指云。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所见八九峰”为诗人所见,单独断开;“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和“宜为仙真所托”是对神女峰特点的描述,句意完整单独断开。
故断为: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对山水之美的生动描绘,从而引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的感受,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现了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展现了神女峰纤丽奇峭的美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
据此表达甲乙两段选所表达情感的异同即可。
【点睛】【甲】参考译文;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参考译文: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拜谒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考点2.把握主旨
【例题剖析】
【例1】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五泄①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濆薄②之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巅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③”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暮归,各得一诗。余诗先成,石篑次之,静虚、公望、子公又次之。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是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五泄二》
[注]①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世。泄,瀑布。②濆(pēn)薄;濆薄,冲激,激荡。③雁荡:山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泠( )泠作响 (2)高百余仞(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猛浪若奔
(2)蝉则千转不穷
(3)横柯上蔽
(4)但恨无青莲之诗
(5)为缺典耳
(6)石色如水浣净
3.翻译下列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4.✬两篇文章同为山水小品文,它们在主旨上有何异同?
【答案】1. (1)líng (2)rèn 2.(1)飞奔的马 (2)同“啭”,鸟叫声 (3)树木的枝干 (4)遗憾 (5)罢了 (6)洗 3.(1)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那么)雁荡山的奇美,又当如何呢? 4.同:都赞美了山水(自然景物)的美好(奇妙、神奇、美丽)。异:【甲】文还表现了对于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鄙视;【乙】文还体现了与好友同赏山水归来后的种种趣味。
【解析】1.注意“泠”的正确读音为“líng”,“仞”应读“rèn”。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实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注意“奔”这里指飞奔的马。“转”是通假字,同“啭”,指鸟叫声。恨:解释为“遗憾”,古今异义不同。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翻译时必须注意重点字词: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奇:奇美。复:又。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分析人物情感类的题目,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写的景物的特点,所叙述事情的性质,作品的写作背景等综合分析揣摩,并用切题的、通顺的语句概括作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甲文写富春江美丽景色,“宇宙间一大奇观也”乙文写雁荡山的奇美。明确相同点是:两文相同点都是歌颂山水的美好。甲文中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时,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说那些热衷功名利禄的人,看到富春江美丽的山水景色,流连忘返,此句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厌弃。乙文“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还体现了与好友同赏山水归来后的种种趣味。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五泄水石都堪称奇绝,离开它三天后,在梦中仿佛还听到那波涛奔涌的声音。只遗憾没有李白的诗、苏轼的文,因而自己描写五泄高古喷薄之势缺少范文。石壁黛青瘦削,好像是绿芙蕖,有一百多仞高,像城墙一样环绕,石头的颜色好像是被水洗干净了一样,从地里突兀出来,上面没有一点泥土。飞瀑从岩石的顶部挂下来,声若奔雷势如海涌,声音传到几里外,那飞瀑巨大得好象有十围之粗的玉石,真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观啊!我于是想起“会稽赋”上有这样的话“五泄争奇于雁荡”,果真如此,那么雁荡山的奇美,又当怎么样呢。
晚上回来,我们各自写了一首诗。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已经很奇特了,我们的诗歌也就变幻恍惚,无比怪诞,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话。这时已是午夜,猛虎怪兽的叫声似乎就在床边,彼此看看对方,须眉毛发全都竖起来,一个个都像是见到了鬼一样。
把握主旨情感
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文章中大多会有对人物、景物、事件的评价,对人物、事物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评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马说》原文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题表面上看是分析标点符号变化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议论抒情句对文章主旨或作者写作意图进行探究。这样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的能力。
筛选法。
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有时候答案并没有体现在整篇文言文中,而是在某个片断中。这就要求我们答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结合题干局部探究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主要步骤:首先找准与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其次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直揣摩上下文意就能把握文章主旨。
三、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句子,这样可以快速的答题。
结合写景句和写作背景分析。
文言文的写景句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文章后的写作背景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从写景句中体悟作者情感;“知人论世”,挖掘文章主旨。
五、主旨概括关键词。
做人道理: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贵有自知自明;做错事要及时改正,迷途知返,若固执己见只会错得更远;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人要公正无私,不能偏祖徇私。
处世方式:理论要联系实际;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要勇于尝试,不要被自己想象的困难吓倒;不要盲目相信别人,要有主见。
科学哲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自以为是,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片面;做事情要懂得变通,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只会因小失大;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
一、(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空乏其身( ) (2)而后作( )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列举事例,第二段又运用对比论证,文末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一段阐述了人虽身处逆境,但经受住了磨难,也会有所成就的道理。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然后能改”这两句中的“人”都是指普通百姓。
D.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句,形成不可反驳的雄辩气势。
3.✬结合本文主旨,写出你在议论文写作选材方面获得的启示。
【答案】1. 财资缺乏 奋起,指有所作为 2.C 3.示例: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为了有力地论证这一观点,作者首先围绕中心选取了六个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选材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同时,作者又选取了深刻、准确的道理论据从个人和国家的不同层面来论证观点,选材充分。总之,作者选择的论据材料典型、准确、恰当、充分,能够有理有据地论证中心论点。(答案不唯一)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2)句意: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有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经历磨难,成就大业的人,不是指普通百姓;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选材。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文章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六个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选材具有典型性、概括性。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为了有力地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又选取了深刻、准确的道理论据从个人和国家的不同层面来论证观点,选材充分。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作者选择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材料典型、准确、恰当、充分,能够有理有据地论证中心论点。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二、(2024·江苏常州·三模)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是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任意东西 (2)千转不穷
(3)周于廓下 (4)界以石梁
(5)或投饼于左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6.✬甲乙两文同为山水小品文,它们在主旨上有什么异同?
7.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江流的速度之快。
B.乙文“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意在突出冰雪和水波之美,有着幽深的韵味。
C.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乙文首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D.甲乙两文都描写游鱼,甲文一笔带过,乙文具体描绘,动静结合。
【答案】4. 向东或向西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围绕,环绕 分界,以……为界 有人 5.(1)横斜的树枝在上方遮蔽,即使是白天也犹如黄昏一样。
(2)(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此句可以不在答案中呈现)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莫非)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6.同: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异:甲还有对功名利禄的厌恶(淡泊名利之心)和对避世归隐的向往;乙还有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思(对自然的哲思)。 7.D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②译为:长久不断地叫。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③译为:环绕在走廊下。周,围绕,环绕;
④译为:用石梁作为界限。界,分界,以……为界;
⑤译为:有的人在左边投下食物。或,有的人。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横柯,横斜的树枝;蔽,遮蔽;犹,好像。
②赴,前往、去;宁寂,宁静寂静;关,关联。
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同:甲文中,第一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等语句,生动描绘了山水的奇丽美妙,体现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乙文中,第二段“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等描写也表现出作者对碧云寺周围山水景色的赞美之情,二者都传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异:甲文中,第三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明显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之人的态度,以及自己对这种世俗追求的厌恶,还有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乙文中,第三段“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通过对鱼的不同表现的思考,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现象的哲思和一种闲适自得的心境和情思。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与甲文有所不同。
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将凶猛的浪涛与箭进行比较,将其比作奔马,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未运用对比;
B.“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描绘泉水如冰雪般喷涌,并未实写冰雪,本项“意在突出冰雪和水波之美”有误;
C.乙文开头“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明确交代了游览的地点是香山和碧云寺,未交代时间,本项“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有误;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
从香山沿着石头台阶往下走,在柳树林中走小路,不到一里路,碧云寺就在那里。
寺庙后面有泉水,从山脚下石头的裂缝中涌出,喷出如冰雪般的泉水,水波激荡。有棵空心的老树,泉水从中间像喷火一样激溅而出,引导泉水到寺庙里,环绕在走廊下,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下面能看见有花纹的小石子和金黄色的细沙。把泉水引入殿前形成水池,用石头栏杆围起来,水深大约一丈,看上去只有一寸深。
有红鲤鱼一万多尾,满池欢快地游动,阳光照在清澈的水上,鱼的影子映在潭底,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在左边投下食物,鱼群就都向左边游去,在右边投下食物也是这样,鱼嘴咬食物还发出声音。然而那些欢快游动、击水有声、在水面嬉戏的,都是几寸长的小鱼,那些长一尺左右的大鱼,都潜在水池底下,看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安然闲适宁静,难道安静和躁动与鱼的年龄大小有关吗?
三、(2024·吉林长春·二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援疑质理( ) (2)久而乃和( )
9.你怎么理解作者说的“专”?
10.✬本文的主旨是( )
A.述苦B.劝学C.赠别D.自夸
【答案】8. 询问 暖和 9.“专”就是把心思集中在一件事上,对作者而言就是一心一意地学习。作者幼年家贫,借书抄读,是专;到百里之外求学,不畏严寒,是专;不厌其烦地向老师恭敬求教,是专;不羡慕同舍生的衣食,自得其乐,是专。 10.B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作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积累,还可以根据句意进行推断。
(1)大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
(2)大意:很久才暖和起来。和:暖和。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专”就是把心思集中在一件事上,对作者而言就是一心一意地学习。
结合“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可知,作者幼年家贫,借书抄读,是专。
结合“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知,作者到百里之外求学,不畏严寒,是专。
结合“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作者不厌其烦地向老师恭敬求教,是专。
结合“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可知,作者不羡慕同舍生的衣食,自得其乐,是专。
10.本文考查主旨理解。
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四、(2024·吉林四平·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积累意识】
11.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韩愈,字 ,“唐宋八大家”之一。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才美不外见( ) (2)执策而临之( )
【思辨意识】
13.阅读全文,试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
【探究意识】
14.通过最后一段食马者的种种行为,反映出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特征?
【主旨意识】
15.✬“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析本文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及作者的看法。
【答案】11. 唐 退之 12. 同“现” 面对 13.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4.描写食马者种种不知马的表现,体现了他们的愚妄、无知、浅薄。 15.现象: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能识别并重用人才,导致大批人才被埋没,甚至被摧残。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愤世嫉俗的情感,即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控诉、讽刺、批判,同时希望统治者能发现、重用人才。
【分析】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见:同“现”,显现;
(2)句意:拿着马鞭面对千里马。临:面对。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的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由此可见,千里马因为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的意思是,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甚至有些千里马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由此可见,因为饲养马的人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没有按照千里马的标准来饲养它,它吃不饱,跑不起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知:食马者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由此可见,食马者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来驾驭千里马,没有按照喂养千里马的标准去喂养千里马,还感叹天下无马。作者用辛辣的语言,塑造一个既狂妄无知又自以为是的食马者形象特点。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心。
结合第二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文章先叙述马因为缺少粮食,吃不饱,导致力气不足,其才华不能显露出来。
结合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知: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描写食马者种种不知马的表现,从意义上看,表面上是说“食马者”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的统治者即使申诉也无用的这一层意味。
结合第三段“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无马”是因为“不知马”,突出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综上所述,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暗指人才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的现象,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不懂人才,埋没人才的控诉,呼吁统治者要发现人才,赏识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
五、(2024·江苏淮安·一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浮山去县治①一百里,其奇怪名天下,而县之人罕有至焉。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以故游者弃之,类怅望不能至;其至者又多因他事过其下,偶一登览遂去,荚能尽其奇也。而负郭②道旁之山无可观者,而相率游者甚众。呜呼!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③焉,其售者又止如此,岂非其地使然哉!
余尝闻浮山之胜,欣然慕之,自以生此邦,有终焉之意。辛酉之秋,与二三子者浮舟出江滨,经浮山之麓,私心独喜,庶陟④而游焉,以娱吾志。二三子者不可,曰:“去!去!”及风之迅也。先是,余在舟中望见之,高不一里,广袤不二三里,若无奇焉,而其中岩整秀丽,盖已工绝。夫以远且僻不得售其奇,而其奇又隈⑤回藏舍蓄如此,此其所以至之者少也。余既悔其去而不得尽其奇也。已而归过山中,登览二日而还。俟他日买田其间以终焉,而庶以写浮山之形容,而先为记之如此。
(节选自戴名世《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①县治:旧指县政府的所在地。②郭:泛指城。③售:施展,此处指推广。④陟(zhì):登,升。⑤隈(wēi):山边或水流弯曲之处;角落。
【乙】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有 终 焉 之 意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负郭道旁之山 ②以娱吾志
③俟他日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既悔其去而不得尽其奇也。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9.阅读【甲】文,浮山以“奇怪名天下”,却为何“县之人罕有至焉”?
20.✬阅读【甲】【乙】两文,分析两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6.有/终焉之意。 17. 外城; 娱乐; 等到; 类。 18.①我已经后悔离开而没有赏尽山的奇特景观。
②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19.去往浮山路途遥远,地处偏僻,其秀美是曲折隐蔽的。 20.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自然美景;乙文表达了对自给自足生活的向往。
【解析】16.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
本句译为:(我)有在此终老的想法。
“有”是谓语,“终焉之意”是宾语,主谓之间停顿。
故划分为:有/终焉之意。
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城边路旁的山。郭,外城;
②句意:来使我的心情愉悦。娱,娱乐;
③句意:等待将来有一天。俟,等到;
④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属,类。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既,已经;去,离开;尽,穷尽,完全领略。
②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以故游者弃之,类怅望不能至;其至者又多因他事过其下,偶一登览遂去,荚能尽其奇也。而其奇又隈回藏舍蓄如此”可知,浮山因为距离遥远并且位置偏僻,乘坐车船往往要花费一整天才能到达,所以游览的人大多放弃前往,即便到达的人也因为它的奇妙之处曲折回环、深藏隐匿,不能轻易领略,偶尔游览一次便离开,导致本县之人很少能完全领略浮山的奇妙之处,所以罕有至焉。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根据“余尝闻浮山之胜,欣然慕之,自以生此邦,有终焉之意”“余既悔其去而不得尽其奇也。已而归过山中,登览二日而还。俟他日买田其间以终焉”可知,作者听闻浮山的美景后心生向往,亲自游览后沉醉其中,后悔未能尽情领略其奇妙,还打算将来在此买田终老,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浮山自然美景的沉醉与喜爱。
【乙】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通过对桃花源中优美的环境、和谐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自给自足、安宁和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生活的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甲】浮山距离县城一百里,它的奇特怪异闻名于天下,但是本县的人很少有到那里去的。大概因为它又远又偏僻,车船往往要一整天才能到达,因此游览的人放弃前往,大都怅惘失望不能到达;那些到达的人又大多因为其他事情路过山下,偶尔登上游览一次就离开了,不能尽情领略它的奇特之处。而城边路旁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山,可是人们却成群结队地去游览。唉!因为距离远而且偏僻,它的奇特之处不能推广,能够推广的又只是这样,难道不是因为它所处的地方造成的吗!
我曾经听说浮山的美景,心里高兴并很向往,自认为生长在这个地方,有在这里终老的想法。辛酉年的秋天,我和两三个人乘船从江边出发,经过浮山的山脚,心里暗自高兴,希望能登上山去游览,来使我的心情愉悦。那两三个人不同意,说:“走吧!走吧!”等到风刮得急了。在此之前,我在船中望见它,高度不到一里,面积不超过二三里,好像没有奇特之处,但是山中的岩石整齐秀丽,大概已经达到精妙绝伦的程度。因为距离远而且偏僻不能推广它的奇特之处,而它的奇特之处又曲折回环、深藏隐匿,这就是到那里游览的人少的原因。我已经后悔离开而不能尽情领略它的奇特之处了。不久回来经过山中,登山游览了两天才回去。等待将来有一天在那里买田,在那里终老,而且希望能够描绘出浮山的样子,就先像这样写了这篇记。
【乙】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六、(2024·陕西商洛·三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年月光照亮古人,也照亮你我。第四组同学搜集到以下诗文,探寻古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情思。完成下面小题。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①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②,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③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④,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释】①蕲(qí):祈求。②金沙堆:洞庭湖中的小岛,由黄色湖沙淤积而成。③青草:指青草湖。唐宋时在洞庭湖东南。④阆风、瑶台、广寒之宫:均为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临水胜( ) (2)宜独往( )
(3)去人远者又胜也( ) (4)于是为备( )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极明于中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B.然中秋多无月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其具是四美者欤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D.尽却童隶而登焉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2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2)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24.✬同是赏月,本文与《岳阳楼记》中写月的句子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答案】21. 靠近 应当 距离 完备,齐备 22.B 23.(1)我在八月十五路过洞庭,天空晴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2)即使不曾亲自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像这样而已吧。 24.本文写月,表达了作者中秋节在金沙堆独自赏月的悠闲和快乐;《岳阳楼记》中写月,表现了迁客骚人因景明而引发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临:靠近。
(2)句意:应当独自一人前往。宜:应当。
(3)句意:距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去:距离。
(4)句意: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备:完备,齐备。
2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在/介词,对;
B.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但是”;
C.代词,……的条件/代词,……的人;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故选B。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余:我;以:介词,在;望:指望日,夏历每月十五;过:经过。
(2)虽:即使;尝:曾经;当:应该;是:这样。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选文第一段“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第二段“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等语句可知,作者认为赏月最好的时候是满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的条件,作者在中秋时节望金沙堆观月就满足了所有的条件,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表达了作者赏景的悠闲与快乐。
【链接材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中“而或”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表现了迁客骚人因景明而引发的喜悦心情,发展成“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进而表达了作者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我大约在八月十五日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大概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远离人群,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链接材料】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列如啐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①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选自《蜃说》)
注:①歘(xū)起:忽然涌起。
2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食马者 食: (2)鱼鳞相比 鱼鳞:
26.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
27.【甲】✬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乙】文想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25. 同“饲”,喂 像鱼鳞一样 26.(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不曾见过的,父老们看了都认为(这个景象)非常惊奇。 27.甲文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乙文将古代有名的建筑进行类比,曾经恢弘华美的建筑都化为灰烬,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表达作者身处南宋见证国家衰亡,对时光飞逝、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喂千里马的人。食:同“饲”,喂。
(2)句意为: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鱼鳞:像鱼鳞一样。
2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句重点词语:忽:突然。涌:涌现。皆:全、都。昔:以前。未尝:不曾。甚异:非常惊奇。
2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分析。
第一问,甲文《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
第二问,结合乙文第二段“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列如啐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可知,文中详细描绘了海市蜃楼变幻莫测、美轮美奂的景象,从“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到“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展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赞叹与敬畏之情。
结合乙文第三段“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可知,通过将海市蜃楼与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荡为焦土的著名建筑相比较,如“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作者深刻感受到世事的无常与历史的沧桑。这些曾经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的建筑,最终都化为了历史的尘埃,与海市蜃楼一样,不过是过眼云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身处南宋末年,作者亲眼见证了国家的衰亡,个人命运也随之飘摇不定。文中对古代建筑的描写,实则是对南宋王朝乃至整个历史兴衰的隐喻。作者通过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家国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文:我以前曾经读到《汉书天文志》上有记载道“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会有这样的事情。
唐寅三月,我为了躲避兵乱,暂住在海滨。有一天正在吃午饭时,家僮急急忙忙地跑过来报告外面发生了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看了觉得非常惊奇。”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颍川主人派人来邀我前往共赏此奇景。到了海边,我和颍川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在广大无边的海面上,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迭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犹如一座人口多的城市,几十万户人家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其中有佛寺、道观、三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分别护着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翘出如牙的建筑装饰,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的像站立着的人,有的像野兽在逃散,有的像飘扬的旌旗,有的像瓮盎之内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傍晚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奇异景象那里去了呢?大海还是像往常一样风平浪静。沈括在《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我是因为亲眼看过,所以才开始相信有这回事的。
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如此高耸入云的楼台殿阁,历代不知有多少,可是物换星移、朝代交替,这些宫殿楼阁都已经荡然无存,化为焦土、尘埃,这也算是一种海市蜃楼吧!想到这些,那里还有闲暇工夫去讨论这种蜃景的奇异现象呢?
八、(2024·云南曲靖·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辊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
【注释】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2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亭亭净植( )
(3)濯去泥土( )
(4)久而益可喜也( )
29.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30.《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这种文体常借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请结合【甲】文内容,谈谈“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1.✬【甲】【乙】两文中的莲花和石菖蒲各有什么特点?所寄托的情感各有什么不同?
【答案】28. 蕃,多 植,竖立 濯,洗 益,更加 29.(1)示例:(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
(2)示例:它的延年益寿的功效,已经不是昌阳能比得上的了。 30.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以小见大,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31.甲文从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体态香气(正直芳香)、气质风度(清高脱俗)等方面描写莲的可爱形象,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乙文石菖蒲耐寒,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有轻身延年之功,表达了作者对石菖蒲的喜爱与赞美,对安于淡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值得喜爱的花非常多。蕃:多
(2)句意:(莲)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
(3)句意:洗去泥土。濯:洗。
(4)句意:时间一长就更加让人喜爱了。益:更加。
2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通:空;直:挺立;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轻:使……变轻;功,功效;既,已经;及,比得上。
3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本题要求结合《爱莲说》的内容,分析“说”这种文体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说”作为一种古代文体的基本定义和特征,然后再将这些特征与《爱莲说》的具体内容相结合,进行细致的分析。
“说”文体的特点:(1)定义与功能:“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记叙、议论或说明,以阐述事理为主要目的。它通常借助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来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或情感。(2)语言特点: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作者往往能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哲理或情感。(3)写法特点:写法灵活,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寓言、故事、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达到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的效果。
《爱莲说》中的“说”文体特点:(1)托物言志:《爱莲说》以莲花为托物,通过对其生长环境、外形特点以及所代表的精神寓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正是“说”文体中托物言志的典型表现。(2)语言简洁寓意深:文章语言简练,但寓意深远。例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句,简洁地描绘了莲花的形态,同时也寓意了作者追求正直、不攀附权贵的品质。(3)写法灵活多样:文章采用了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通过对莲花的细致描写,结合对其他花卉的对比,以及作者的议论和抒情,使得文章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结:《爱莲说》作为一篇典型的“说”体文章,充分展示了“说”文体的特点。它以莲花为托物,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质和深刻的思想。同时,这篇文章也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说”这种文体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情感主旨。
在【甲】文《爱莲说》中,莲花的特点被细致地描绘出来。首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体现了它即便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净的本质,展现了其高洁质朴的品格。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莲花正直的体态和芳香的气息,更通过其香气远播且越发清新的特性,象征了莲花的高尚品质对周围环境的积极影响。最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则生动地描绘了莲花清高脱俗的气质风度,使人只能远观而不能轻易亵渎。作者通过这些对莲花的描写,不仅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更借以表达了自身洁身自爱、追求高尚品质的人生理想。
而在【乙】文中,石菖蒲的特点同样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文中提到石菖蒲“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这体现了石菖蒲虽然不追求茂盛的外表,但其坚韧的叶片和连络的根须却透露出一种顽强和坚韧的品质。此外,“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以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这些描述则进一步展现了石菖蒲的实用价值和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石菖蒲这种安于淡泊、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追求。通过描写石菖蒲的这些特点,作者寄托了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水面上和陆地上生长的草木花卉,那些值得人们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欢牡丹。我却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文:
凡是生长在石头上的草木,它们的根部必须有一点微土来依附。像石韦、石斛这样的植物,虽然看似不需要土壤,但如果离开了它们原本生长的地方,就会枯萎而死。只有石菖蒲是个例外,可以连同石头一起采来,洗去泥土,用清水浸泡,然后放在盆中,可以保持数十年不枯萎。虽然它长得不是十分茂盛,但叶子坚实瘦长,根须相连,放在桌案上显得苍劲有力,时间越长越让人喜欢。它具有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是昌阳(一种植物,可能是指菖蒲的另一种)所无法比拟的。而石菖蒲那种耐得住寒冷和困苦、安于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伴、无需泥土也能生长的特性,又哪里是昌阳能够模仿得了的呢?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