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
    • 学生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1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2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3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1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2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体会情感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书巢记
    [宋]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②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⑤未造夫道之堂奥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丙】
    杏园⑦花下酬乐天见赠
    [唐]刘禹锡
    二十馀年⑧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⑨春。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陈:陈列。③觌(dí):相见。④槁枝:枯树枝。⑤侪(chái):同辈、同类人。⑥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⑦杏园:园名。每年三月杏花怒放时,新科进士都要在此举行曲江宴,亦称杏园宴,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⑧二十馀年: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到唐大和元年(827年)奉召还京,共经历了二十三年。⑨曲江:即曲江池。为京城人士节日游赏之地。
    1.请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理解词义。
    2.下面句子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B.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C.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D.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3.下面句子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A.客人起初不想进来,进来却不想出去,竟然也大笑说:“可信啊,它像书窝一样。”
    B.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C.客人刚才不能离开,已经离开便不能进入,于是也大笑说:“可信啊,它像书窝。”
    D.客人刚才不能离开,已经离开就不想进去,竟然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4.✬【甲】【乙】两文都写了陋室,请比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5.结合【甲】【丙】中的画线句,赏析刘禹锡诗歌的豪气。
    【答案】1. 取名 ② 离开 2.C 3.B 4.甲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颂,强调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居住者的品德和修养,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乙陆游将书房比作“书巢”,以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在书房中的种种行为,通过对自己书房的描绘和自嘲,表达自己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5.甲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进行反问,更加强调了陋室不陋的主题,同时展现了作者的自信与豪气,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志趣。
    丙诗人以“白头”自指,暗示自己已经年老,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愿意在花间醉倒,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这种不畏年龄、不惧世俗的眼光,展现出了诗人的豪情与洒脱。(“老醉花间有几人”这句诗,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于能够在花间醉倒的珍惜和自豪。能够像自己这样在花间醉倒、享受人生的却是少之又少。这种自信与自得,更加突显了诗人的豪气与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联系课文解释:“有仙则名”的意思是: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据此可知“名其室曰书巢”的“名”也是动词,理解为“命名、取外”。“名其室曰书巢”句意:把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
    ②根据查字典法确定选②,句意: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
    ③联系课文解释:“睨之久而不去”的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了很久,没有离开。去:离开。据此可知“客去,陆子叹曰”的“去”理解为“离开”。“客去,陆子叹曰”句意:客人离去之后,我叹息说。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天下之事”是句子的主语,后边断开;“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两句结构一致,从闻和见两方面来说明,中间断开。故断为: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始,开始;入,进来;出,出去;乃,于是;信,确实。正确翻译为: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故选B。
    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根据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作者刘禹锡从陋室的环境入手,写与自己交往的都是文雅之士,写自己的爱好高雅,多角度多方面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陋室主人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同时,以古代名贤的居所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陋室的喜爱和对道德高尚的追求。
    乙文主要写了作者老了仍不忘读书的事,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陆游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书房“书巢”,里面堆满了书籍,他在其中饮食起居、喜怒哀乐都与书为伴。即使有客人来访,也会被他的书房所吸引,甚至无法进入或离开。最后,陆游感叹道,天下的事情,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看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告诫自己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表达作者对书籍和知识的热爱与执着。
    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
    “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刘禹锡以孔子之言有力地回击了对陋室简陋的质疑,强调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这展现出刘禹锡的自信与豪气,他不以外在环境的简陋为意,坚信自己的品德和精神足以使陋室生辉,体现出一种坚定的自我认同和不为世俗评价所左右的洒脱。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一句,刘禹锡历经二十多年的贬谪归来,面对他人可能的嘲笑,他毫不畏惧,反而以一种豁达豪放的态度回应。他说不要笑我头发已白还沉醉在花间,像我这样能在年老时还能尽情沉醉于花间的又有几人呢?此句尽显其历经磨难却依然乐观旷达、尽情享受生活的豪气。他不在意年华老去,不在乎他人眼光,尽情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豪迈之气令人钦佩。
    这两句诗文都体现了刘禹锡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乐观豪放的精神特质,充满了豪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
    陆子(我)已经年老而且多病,仍不放弃读书,把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风雨雷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客人离去之后,我叹息说:“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胡乱议论,那可以吗?”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自警。【丙】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是被贬的臣子,归来时还能看到曲江池春天的景色。游人不要笑话我头发已白还沉醉在花丛间,年老时还能沉醉在花间的能有几人呢?
    考点2.把握主旨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甲】诗是杜甫创作的 (体裁),【乙】文选自《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8.✬两篇诗文一个描写现实,另一个寄寓理想,都反映出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请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6. 歌行体古诗 礼记 7.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 8. 排比 忧国忧民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甲】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乙】文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而作。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故:因此、所以;独:只是;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子:意动用法,以为……子,抚育。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用排比寄寓理想,增强气势;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心存忧国忧民的情思,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③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构筑了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乙】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理想社会。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
    2.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B.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6.✬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①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② 的主旨。
    【答案】1.C 2.A 3.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5.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解析】1.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3.理解句子的意思。
    4.文言翻译注重重点字词的翻译。
    5.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尤:格外B.日光下澈 澈:清澈
    C.止四百 止:只要D.余怜而售之 售: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唐人有佩带玉器的习惯。
    B.乙文划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砍伐拦路之物、最终得见美景的经历。
    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10.✬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7.B 8.①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9.A 1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B.“日光下澈”的意思是: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故选B。
    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蒙,遮掩;络,缠绕;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2)重点字词:嘉,美好;立,树立;美,秀美;奇,奇峭;显,呈现。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结合“心乐之”可知,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是为了衬托自己内心的愉悦。
    故选A。
    10.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
    结合“如鸣珮环,心乐之”、“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结合《钴鉧潭西小丘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的意思“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分析可知,可见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分析可知,文中“弃地”小丘的际遇暗示当时作者人生际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据此可知,《钴鉧潭西小丘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4.✬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11.(1)考虑,想到。(2)只是。(3)等到。(4)离开。 12.B 13.(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分析】1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比”是“等到”;“念”是古今异义词,“想到,考虑”的意思。
    12.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者:名词,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可不译;
    B.于:介词,在/ 介词,在;
    C.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D.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故选B。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庭下(指庭院中的月光)、空明(清澈透明)、盖(原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是(这)、霁(放晴)、可(可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之时,用“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而《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美景,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和内心欢愉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四、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5.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登车揽辔
    ④吾之礼贤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15. 同“现”,表现 正确方法(规律) 嚼子和缰绳 贤士 16.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7.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
    ②句意为: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道:正确方法(规律);
    ③句意为: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辔:嚼子和缰绳;
    ④句意为: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贤:贤士。
    16.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鸣,马嘶;而,连词,表转折;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句意为: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分析能力。甲文通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语句可知,写出千里马怀才不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从“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等语句中可知,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点睛】译文
    甲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文,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簿报告:“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署,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一、(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悉如外人 (2)便要还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甫行数里/珠可历历数也B.见四野禾苗油油然/才美不外见
    C.其俗洵美矣/吾妻之美我者D.方担粪灌园/方欲行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 顾 而 慕 之 以 为 此 一 家 之 中 有 万 物 得 所 之 意 自 恨 不 如 远 甚 也
    5.✬【甲】【乙】两文所展示的生活图景很接近,但两文所寄托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两文分别说说所表达情感的差异。
    【答案】1. 全、都 通“邀”,邀请 率领 2.(1)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2)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3.D 4.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5.【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以及未能比及的遗憾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无论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悉:全、都。
    (2)句意:(村中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3)句意: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率:率领。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2)重点字词:此:桃花源。语:告诉。不足:不必,不值得。
    3.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数词,几、若干/动词,计算、查点;
    B.动词,看见/动词,显现;
    C.形容词,美好/动词,认为……美;
    D.相同,副词,正、正在;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我看着这一切,内心十分羡慕。我觉得这一家人中,有着一种万物各得其所的意境,我不禁深深遗憾,感觉自己远远比不上他们。“余顾而慕之”主谓结构,表达作者看到这一场景后的感受,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句;“以为此一家之中”是作者对前面场景的一种评价和看法的开头,后面接的是具体的看法内容,因此在这个短语后面断开;“有万物得所之意”是对这家人的生活状态的评价,说明他们生活和谐,各得其所,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自恨不如远甚也”是作者对自己的感慨,表达自己羡慕之情,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对比分析。
    【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根据“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和压迫,人们和睦相处,这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乙】文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根据“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和“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作者看到的是一幅家庭和谐、男女老少共同劳作、生活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同时也通过“自恨不如远甚也”表达了自己未能达到这种生活状态的遗憾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第二天,我住宿在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路,看见四周的田野里禾苗油绿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辛勤耕作。大概这是江北的风俗,妇女们也参与耕田劳作,如果拿这和西北地区那些游手好闲、不从事生产的男子相比,这里的风俗确实要美好得多。偶尔我放弃骑行,步行经过一户农家,这家的男主人正在给菜园里的作物施肥,而女主人正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前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树郁郁葱葱,孩子们嬉笑玩耍,鸡犬的叫声此起彼伏。我看着这一幕,内心充满羡慕,认为这一家之中,万物各得其所,和谐安宁,我自己深深遗憾,感觉自己的生活与他们相比,远远不及。
    二、(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丙】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猛浪若奔 (2)窥谷忘反 (3)蝉吟鹤唳 (4)岂徒语哉
    7.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9.✬甲乙两文作者均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的情感也类似,请你写出他们的情感。丙诗在写法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上与甲乙不同,请你写出丙诗的独特之处。
    【答案】6.(1)飞奔的马(2)同“返”,返回(3)鸣叫(4)难道,表反问 7.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8.(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2)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9.
    甲文,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 乙文,作者表现出乐山乐水的文人之气、隐居避世的高洁志趣、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丙诗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2)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3)句意:蝉叫鹤鸣。唳:鸣叫。
    (4)句意:难道只是随便说说的吗!岂:难道,哪里,表反问。
    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意思是“水声激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故知,这是三个并列关系的分句,于是可停顿为: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鸢飞戾天者: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戾,至;息:平息。
    (2)资:出产的东西,提供;所资:所需的东西;斯:这;办,具备。
    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甲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作者觉得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
    乙文,从“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可知,作者一向推崇隐居,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又有很多竹实,隐居山谷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仁人智士喜爱山水,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呀!可见作者乐山乐水的文人之气、隐居避世的高洁志趣、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丙诗,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从“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可知,诗人用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再从“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可知,诗人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一看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里陡峭的崖壁欲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孤倔的山峰能够遮住太阳,幽深的洞穴积囤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那里蝉叫鹤鸣,水声激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又有很多竹实,隐居山谷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仁人智士喜爱山水,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呀!
    三、(2024·河南濮阳·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襄虞,携酒命舆,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瀰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 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其妙愈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①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②,乐可言也!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注释】①巡阑:指夜深更残。②广寒清虚之府:指月宫。
    10.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2.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3.✬甲乙两文都是夜游西湖,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0.(1)②(2)客居,寄居(3)确实,的确 11.(我)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12.运用白描的手法。作者用简练单纯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 13.甲文抒发了作者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乙文抒发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友人月夜同游共饮之乐。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根据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②。“湖中人鸟声俱绝”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词语推断法:“作客他乡”指客居他乡;客:客居,寄居。据此推断“是金陵人,客此”中的“客”理解为“客居,寄居”;其句意为: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3)课内迁移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是“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诚:确实,的确。据此可知“诚天下之绝境也”中的“诚”理解为“确实,的确”;其句意为: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拥:裹着;毳衣:细毛皮衣;独:独自;往:前往。
    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长堤一痕”描绘的是西湖边的长堤在雪中,淡淡的,仿佛只是轻轻的一笔,既表现了长堤的宁静,也映衬出西湖的宽广与深远。“湖心亭一点”则是指湖心亭在湖面上的倒影,由于距离远,看起来小如一点,这里既强调了湖心亭的孤寂,也突出了湖面的辽阔。“与余舟一芥”中的“余舟”是指作者所乘之舟,“一芥”则是用来形容小舟在湖面上的微不足道,如同漂浮的草芥,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画面。“舟中人两三粒”则是指舟上的人影,由于天色已晚,人影小如粒,不仔细看几乎难以察觉,这一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也体现了人的渺小与自然界的宏大。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以简洁而意境深远的文字描绘了西湖晚景的宁静与幽美。通过精准的物象选择和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哲理的启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结合“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结合“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由作者对偶遇金陵人这一事件的描写可看出其悲愤郁积的故国之思。
    【乙】文,结合“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乐可言也”可知,湖水一碧万顷,群山耸立,若隐若现,月色明朗动人,倏忽变幻,抒发作者欣赏西湖月色的快乐与友人同游共饮的乐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看到西湖边上有一座宝石山,风景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上登上宝石山赏月。老朋友周学谕和我从山的北面登山,(我们)在元朝学士黄晋读书的屋子里喝酒,俯视整个西湖,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而对面的吴山正在前面蹲坐着,与屏风的样子类似。其他的如凤凰山、南屏山,万松岭、慈云岭,又都回复环绕,像将要疾步而抢先的样子。山的东面是钱塘江,水汽弥漫烟波浩渺,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而西边山陵的各个山峰,都在弥漫着的绿色的云气中出没,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夕阳已经落下,明月照在长廊上。山容水色,变幻很快。我心中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几点了,恍惚间好像身体在清净虚无的广寒宫中,快乐的心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得出来呢!
    四、(2024·山东枣庄·三模)阅读文言文, 完成各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②、如琅玕③、如绿沉瓜,窈然④深碧潆回⑤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⑥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⑦浣花居在焉耳。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⑧。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⑨稠浊,磬折⑩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②鉴:镜子。③琅玕:美石。④窈然:幽深的样子。⑤潆回:水流回旋的样子。⑥委:江河下游。⑦少陵:杜甫。⑧霁:天放晴。⑨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乘。⑩磐折:弯腰如磬之形。形容十分恭敬。
    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悄怆幽邃 邃: (2)以其境过清 清: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出城欲雨 欲: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窈 然 深 碧 潆 回 城 下 者 皆 浣 花 溪 委 也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17.✬古人在记游过程中往往会抒发自己的情感。【甲】【乙】选文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4.(1)邃:深。
    (2)清:凄清。
    (3)西:向西。
    (4)欲:要。 15.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16.(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2)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17.【甲】抒发作者被贬后失意、悲凉、孤寂或凄凉的情感。【乙】对杜甫处于穷愁奔走之际仍能择胜而居的崇敬,寄托了自己卑视庸俗礼教、追求清闲自适的情怀。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忧深冷寂,孤凄悲凉。邃:深。
    (2)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3)句意为: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西:向西。
    (4)句意为:出城时,像是要下雨。欲:要。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为: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其中“窈然深碧”是写水的颜色;“潆回城下者”是描绘水流动的样子,两句的内容不同,其间应断开;“者”字明显的断句标志,其后应断开。
    故正确的断句为: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1)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皆:全,都。
    (2)是:这;独往:独自前往。
    17.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甲】文:依据“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因为被贬,想要在山水中派遣忧愁,开始时,看到小石潭水和水中鱼获得了一些快乐,但是一看到周围凄清的环境,内心的愁苦立即涌上心头,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乐是短暂的,忧是长久的,以此甲文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或凄凉的心情。
    【乙】文,依据“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可知,这里是杜甫生活的地方,因而抒发了对杜甫的崇敬之情;依据“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 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句意可知,这是表现了作者鄙视功名利禄,恬淡自适,淡泊名利的高尚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象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五、(2024·重庆·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良狗捕鼠
    《吕氏春秋》
    齐有善相①狗者,其邻假②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③,不在鼠。 欲其取鼠也,则桎④之! ”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注]①相:观察,识别。②假:请,托。③獐麋豕鹿:指野兽。獐,似鹿的一种动物。糜,麋鹿。豕,野猪。④桎:捆绑。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曹刿请见B.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
    C.齐有善相狗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D.期年乃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揭示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从甲文这句话中可推断出,千里马被埋没的终结原因是“食不饱”。
    C.乙文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叙写良狗的遭遇,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D.甲乙两文,在人物描写上,均用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简洁传神地刻画出“食马者”和“邻人”的形象。
    21.✬关于甲乙两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有人则认为不同,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答案】18.B 19.(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 20.BD 21.示例1:(答一致)。两文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揭示统治者埋没人才,未能让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道理。甲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乙文通过写一条本擅长捕捉野兽的狗,由于人为限制使其只能捕捉老鼠的故事,对统治者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提出希望。
    示例2:(答不一致)两文的主旨是不一样的,出发点不同。甲文,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虐待人才,讽刺的是统治者不识人才。乙文,相狗者和邻人明知这是一条志在野兽的好狗,却绑住它的后腿让它捕鼠,揭露的是明知是人才却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扭曲人才的现象。(能力卓越的人才,得不到适当的安排,也会被浪费。)
    示例3:(答同中有异)两文的主旨同中有异。相同之处:都探讨的是如何人尽其用的问题,批判统治者未能好好重用人才,最后造成人才被埋没。不同之处:甲文通过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讽刺统治者未能识别人才。乙文,良狗本志在野兽,却因为人的主观目的去捕鼠,大才最后沦为平庸,讽刺明知是人才却扭曲人才的现象。
    【解析】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同“现”,显现\拜见;
    B.面对\面对;
    C.善于\好的;
    D.得到\领会;
    故选B。
    19.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且,尚且。常马,普通的马。等,同样。不可得,做不到。安,怎么。其,它。
    (2)此,这。其,它的。志,志向。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终结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道千里马。故选B。
    2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全面把握两文的内容和主旨,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甲文表达了韩愈对千里马遭遇的同情,对“食马者”(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乙文主要写的是邻居托擅长相狗的人找到一条“良狗”,但却不知道怎么让“良狗”捉鼠,不能识别“良狗”的真正才能。若答相同,可从不能物尽其用,合理利用人才的角度作答。若答不相同,可从甲文侧重表达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慨之情,乙文侧重表现对邻居识才,却不能使其得到合理利用的鞭挞这一角度作答。
    示例一:相同。甲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乙文中邻居用“志在獐、麋、豕、鹿”的良狗去捕捉老鼠,说明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创造条件,人尽其材,物尽其用。两文都讽刺了用人者不能发现人才,而是浪费、摧残人才的行为。
    示例二:不相同。甲文中“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乙文中“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的内容,告诉我们邻居已经知道它确实是良狗,但是却把它的才能用在了错误的地方,有杀鸡焉用牛刀之感,讽刺了用人者不能识别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六、(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第四站来到“大好河山”展厅,展厅计划拍摄庐山美景短片,邀请你和小文团队一起参与。
    《庐山》明·唐寅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烧丹未住屏风迭,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游庐山记(节选)
    [清]恽敬①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②苍酽③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④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⑤,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注释】①恽(yùn)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今常州人)。②沈沈:通“沉沉”,深邃的样子。③苍酽(yàn)一色:一派浓郁的深青色。④弇(yǎn):覆盖。⑤征:预兆,指雨水降落前先有云。
    22.【任务一】小文团队打算参考以上文字写作庐山云雾视频的配文,请你帮忙疏通疑难字词。
    ①倍未雨时( ) ②望瀑布益明( ) ③敬故于是游所历( )
    23.【任务二】小文团队拍摄镜头聚焦庐山云雾“诡变”的特点,请你结合画线部分给镜头配上合适的文字。
    镜头一:① 。
    镜头二:又过了一会儿,漫山遍野都是团团的云朵。
    镜头三:② 。
    24.【任务三】小文团队在为游记选择视频背景音乐时产生分歧,有人觉得适合舒缓明朗的旋律,有人觉得适合激情高昂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作者情感谈谈理由。
    25.✬【任务三】小文团队发现同写庐山,诗作和游记各有特色,请你帮忙从写作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角度整理异同。
    【答案】22. 加倍 更加 所以 23. 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 再过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 24.示例1:我觉得适合舒缓明朗的旋律。缓步走在山中,欣赏到了比平时气势更加磅礴的瀑布,更欣赏到了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境:“白云一缕”“团团相衔出”“遍山皆团团然”“相与为一”。选用舒缓明朗的旋律,更能体现作者欣赏庐山时内心的闲适与舒畅,油然而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2:我觉得适合激情高昂的旋律。因为下过大雨瀑布比平时更加雄伟壮阔,山色浓郁,岩石如刀削,再加上“倾之”“复倾之”等时间词充分展现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作者漫步其间,心情也随着云的奇巧变幻而自由快乐,情绪高昂。选用激情高昂的旋律,更能传递出作者当时的这一心情,让人油然而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5.写作内容:诗作和游记中都描绘了庐山烟雨朦胧、云雾缭绕的景象,不同的是诗作中还写到了诗人游览时见到渡水、采松的画面,观赏摩崖石刻的场景;而游记用大量笔墨展现庐山云雾“诡变”的特点。
    情感主旨:诗作和游记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对庐山风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不同点:诗作尾联作者望见被岁月侵蚀的摩崖石刻,感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游记则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雅趣。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倍,加倍。
    ②句意:望瀑布更为清楚。益,更加。
    ③句意: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故,所以。
    2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①顷之,不一会儿。起,升起。遂,于是。相,互相。衔,衔接。
    ②复,又。则,就。相互,共同,一起。为一,汇合为一体。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根据“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算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可知,作者缓步走在山中,看到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作者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意思是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的变幻奇巧,足够使人性情安闲、愉悦如此。抒发了对庐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选用舒缓明朗的旋律,既能表现出庐山云雾变化的舒展莫测,又能表现出作者欣赏云雾美景时内心的闲适与舒畅,激发了听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诗中的“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和文中的“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可知,诗作和游记中都描绘了庐山烟雨朦胧、云雾缭绕的景象。
    根据诗中的“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可知,诗作还写到了诗人游览时见到渡水、采松的画面,观赏摩崖石刻的场景。根据文中的“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可知,游记主要表现了庐山云雾“诡变”的特点。
    以上是写作内容上的异同。
    诗与文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与热爱之情。甲诗描写庐山烟雨朦胧、云雾缭绕的景象,记叙自己游览时见到渡水、采松的画面,观赏摩崖石刻的场景,自然表达出自己对于庐山美景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乙文主要描写庐山云雾的奇诡变幻之态。作者认为庐山云雾能娱性逸情,表达了作者对庐山胜景的赞叹之情。
    诗歌尾联“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记叙自己观赏摩崖石刻的场景,“岁月”“漫灭”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乙文作者在出山路上,回望瀑布,看那千尺白练,看那一缕白云升起之后便团团相衔出、缠绕于山间的云雾,又感受到雨后庐山的另一种风韵,表达了作者愉悦放松、心境开阔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
    这是情感主旨上的异同。
    【点睛】参考译文: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七、(2024年·湖南邵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夙夜忧叹 夙
    (3)庶竭驽钝 驽钝 (4)至于斟酌损益 损
    2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8.下列对选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选文中追忆了自己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伐的决心。
    B.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对自己人生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委以重任、白帝城托孤。
    C.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选文第一段寓情于议,在谈论二十一年的经历和北伐准备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恩和效忠之情。
    29.✬有人认为选文第一段的内容与全篇表文的主旨关系不紧密,应该删去。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6.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早上 才能平庸(平庸的才能) 除去(减少) 27.(1)因此我很感动,受到激励,于是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劳。(2)这是我所用来报答先帝、忠诚陛下的职责分内的事。 28.D 29.不可以删去。这一段内容叙写自己二十一年的经历和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对刘氏父子忠诚,激励后主奋发图强,这段叙述,能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进言;同时文章由前文的进言转而自叙生平,使文势波澜起伏。
    【分析】选自《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
    26.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卑鄙”在这里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谦辞。
    27.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由是”“驱驰”“所以”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8.试题分析:D项“选文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二十一年的经历和北伐准备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恩和效忠之情” 分析理解不正确。“寓情于议”不对,选文部分主要是叙述。
    29.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不可以删去。这一段叙写自己二十一年的经历和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对刘氏父子的忠诚,激励后主奋发图强。这段叙述,能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进言,同时文章由前文的进言转而自叙生平,使文势波澜起伏。
    例句
    方法
    释义
    ①名其室曰书巢
    语境推测法:有仙则名

    ②乃引客就观之
    查阅词典法:①拉弓;②牵动,拉;③选拔,举荐。
    ② (填序号)
    ③客去,陆子叹曰
    课内外联结:睨之久而不去

    选文
    【甲】
    【乙】
    创作特点
    先描述个人遭遇,结尾借议论和抒情,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运用① ,寄寓理想,增强气势。
    主旨情感
    表达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心存② 的情思,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构筑了③ 、④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查阅字典】①越过; ②消失; ③极、最;④摒弃;⑤一定的。
    选序号
    (2)是金陵人, 客此
    词语推断法:作客他乡。
    (3)诚天下之绝境也
    课内迁移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相关试卷

    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拓展探究(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拓展探究(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拓展探究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拓展探究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对比阅读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文言文阅读之断句(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4:文言文阅读之断句(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4文言文阅读之断句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4文言文阅读之断句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