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229961/0-17283926976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229961/0-17283926976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
学习和借鉴。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梁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
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分组合作:一、二组的同学梳理一至五的特征。三、四组的同学梳理六至九的特征。
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九个基本特征
(1)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投影:人民大会堂图片)
(2)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空间”。(插图为典型四合院的平面图及实物图)
(1)(2)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3)中国建筑的以木材结构为主。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投影:“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插图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立体图)
(4)“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它可以“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斗拱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投影:“斗拱的组成”图,武汉归元寺的斗拱图)
(5)举折,举架的使用可以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投影:举架图例及斜面屋顶)
(3)至(5)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6)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投影:武汉归元寺“华武玄门”的屋顶)
(7)在使用朱红和彩绘等色彩装饰上,中国建筑是最大胆的。(投影:朱红与彩绘建筑图片)
(8)建筑构件经过各种形状的加工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投影:“霸王拳”“三福云”“脊吻”“瓦当”“门环”图片。)
(9)在建筑材料上,有色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都有很强的装饰性。(投影:木刻、彩漆、浮雕、琉璃图片)
(6)至(9)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提问:请大家再次观察关于九大特征的关键词,明确写作顺序。
明确: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投影,写作顺序)
(过渡)展示韩国仁政殿的图片,提问:通过学习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后,大家来判断这是不是中国的建筑呢?
明确:学生很可能会误认为中国的建筑。其实这是韩国的建筑。为什么韩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建筑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呢?好,我们来看第一二自然段。看中国建筑还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找关键词:“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表时间的词“公元前15世纪”“3500年来”讲的是历史的发展。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浏览文章 14—20自然段,点击关键词。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3.根据各部分找到的关键词,共同写出本课的提纲(小组合作,写出提纲。)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
说明;
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
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合作探究
1.什么是“斗拱”“举架”?
2.为什么你能很准确的找到斗拱和举架?本文文体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
3.本文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还有的特点就是语言准确,比喻形象,深入浅出。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本文运用比喻的妙处。
补充: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导学,情境·激趣导入,基础·清单检查,课文·内容研读,任务导引,任务设计,拓展延伸,参考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解读,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六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