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山西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docx、山西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故选A。
2.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故选A。
3.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故选D。
4. 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论证结构:材料一分论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论点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2)论证方法: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兼相爱,交相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论证“蕴含着民族精神”。
5. 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
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2)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3)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6.D 【解析】“直接透露出”错,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委婉含蓄地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故选项应是“委婉含蓄地透露出”,而非“直接透露出”。
7.A 【解析】“正面描写”错,画线句中“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应是“侧面描写”。
8.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
9. 第一问:体现了“我”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感到迷茫困惑助的的灰暗悲凉的心境。(2分)第二问:①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烧焦的废墟”等灰暗萧条的夜景,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2分)②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对话,来表现人们茫然迷惑无奈的心境,如“到哪,都没有关系”;通过刻画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低低的声音”这些神态肖像来表现人物心境。(2分)
10.CEG 【解析】句意:对问题看得清楚、深刻却走投无路的人,是因为喜欢评价别人。能广博地辨别是非善恶却面临险境的人,是因为喜欢揭露他人的丑恶。“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中,“者”的意思“……的人”,是此句的中心语,且“……者,……者也”是判断句,故在CE断开;“博辩广大危其身者”中,“者”的意思“……的人”,是此句的中心语,,同样“……者,……者也”是判断句,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
11.D 【解析】D.“国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诸侯的封地”错误,国是指诸侯的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大夫的封地。故选D。
12.A 【解析】A.“鲁国国君和孔子共乘一辆马车……一起……”错误,由原文“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可知,应该是鲁国国君给了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辆车、两匹马,他俩一起去,而不是鲁君跟孔子一起去。故选A。
13.(1)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遭排斥,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过围困,又返回了鲁国。
(2)看待弟弟、子女、臣下就像看待自己,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
【解析】(1)“去”,离开;“乎”,在;“斥”,被排斥。每点1分,句意1分;(2)“视”,看待;“若”,像;“恶”,怎么;“亡”,通“无”,没有。每点1分
14.①掌握自己命运,不可怨天尤人;②善待亲人君长,勤劳简朴。(3分)
【解析】由原文“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和“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可知,人要掌握自己命运,不可怨天尤人;由原文“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可知,人要善待亲人君长,勤劳简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准确公平;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官,在他的管理下家畜繁殖,数量增多。从这做起,升为掌管工程事务的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寻求从政之途),在齐国遭排斥,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过围困,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大个子”,认为他与众不同。鲁国依然善待孔子,因此他就返回了鲁国。鲁人南宫敬叔对鲁国国君说:“请允许我与孔子去周地。”鲁国国君给了他们一辆车、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让他们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事情结束之后)告别时,老子为孔子送行,说:“我听说富贵之人拿财物送别,而仁人用有益的话赠别。我不是富贵之人,但还虚有仁人的称誉,那就送你几句话吧:对问题看得清楚、深刻却走投无路的人,是因为喜欢评价别人。能广博地辨别是非善恶却面临险境的人,是因为喜欢揭露他人的丑恶。做孩子就要一切为了父母,不考虑自己;做臣子就要一切为了国君,不考虑自己。”
材料二:
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念,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耽于酒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
材料三: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C 【解析】 C.“展现人间之景”错误,颈联描写了“石燕”与“江豚”两个意象,但它们本是传说中的灵物,诗人借用它们表现天地间风雨不定的异象,暗示江山变幻无常,而不是展现“人间之景”。故选C。
16. ①许浑的诗句通过“英雄一去豪华尽”表达了对英雄不再、繁华落尽的深沉感慨,尾联的“惟有青山似洛中”则突出大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②王安石的词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通过“商女”的歌唱揭示出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淡忘,不思进取,寄托了对历史兴衰更替、世事无常的感叹,并带有一丝讽刺的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英雄一去豪华尽”这一句感叹历史上曾经的英雄豪杰一去不返,随之而去的还有金陵的繁华和荣耀。诗人用“英雄”这个词汇来象征那些曾经在金陵一带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豪杰志士。随着他们的消逝,金陵的辉煌也逐渐成为过眼云烟。这里的“豪华”不仅指的是物质上的繁华,更象征了曾经的权力、地位和兴盛。 “惟有青山似洛中”这句承接上句,指出金陵的万千繁华都已消逝,唯有周围的青山还和从前一样。通过青山的“不变”,与人事的“变迁”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历史的沧桑感。这里的“青山”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不朽,传达出一种无奈与苍凉。许浑通过尾联表达了对历史无情变迁的深刻感慨。英雄豪杰的逝去,繁华的消失,无不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无常。“青山”作为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依然存在,而昔日的繁华已成往事,这种对比渲染了历史兴亡的沉重感。所以许浑的诗句通侧重表达了对英雄不再、繁华落尽的深沉感慨,突出大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中词人描写的商女是指在当时的秦淮河边或酒楼中以歌唱为生的歌女。这里的“至今”说明了虽然时光流转,朝代更迭,但这些商女依然在歌唱。 “后庭遗曲”指南朝陈后主的宫廷乐曲。陈后主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腐败和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南朝灭亡,后庭遗曲便成为南朝灭亡的象征。商女“时时犹唱”这些旧曲,暗示人们并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而仍然陶醉在昔日的繁华旧梦之中。王安石的结尾表达了一种对历史教训被人淡忘的愤懑和批判。通过“商女犹唱后庭遗曲”的画面,揭示了人们对历史兴衰的漠视,讽刺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而不思进取的人们。 在王安石的词中,结尾的感情更为激烈,带有批判现实的意图,讽刺那些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们,还沉迷于过去的旧梦之中。词中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反思的痛切以及对当前世事的担忧和警醒之意。所以王安石的词句侧重于揭示出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淡忘,寄托了对历史兴衰更替、世事无常的感叹,并带有一丝讽刺的意味。
17.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尘满面 鬓如霜
18.①琳琅满目 ②无可厚非 ③蜂拥而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推断前文形容“彩妆服饰”应为量大,并精美,故可填写“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第二空:依据“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推断应为这一行为尚可以理解,故可填写“无可厚非”。“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第三空:依据“不计其数的抄袭”“批量生产”推断“电子榨菜”形成创作者众多,一起涌上来的局面,故可填写“蜂拥而上”。“蜂拥而上”:指(人或动物等)一拥而上,一轰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拥上来。
19.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缺失,应在“电子榨菜”前加上“让”。
二是搭配不当,不是“通勤路途”成为“代餐”,而是“电子榨菜”(佐餐)成为“代餐”,应改为“通勤路途的‘佐餐’”。三是语序不当,应将“真正”放在“我们”后。
修改后: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20.使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如同榨菜,能够为饭菜“增香提味”;
②双关:“榨干”一语双关,既照应“榨菜”一词(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又形象地描绘出“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光的高度挤占,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
③设问: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电子榨菜”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这些音视频如同佐餐的榨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短视频对人们的影响,就像榨菜能为饭菜“增香提味”。
由原文“榨干”一词,可知使用了双关的修辞。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一方面榨菜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另一方面“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间的挤占就好比是制作榨菜的过程。一语双关的表达了“电子榨菜”对侵占人们的时间,用语诙谐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由原文“到底在榨干什么?”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反问,通过问句来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故下文“无疑,‘电子榨菜’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先提问,再作答,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2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项与画波浪线句子均表特殊含义。A.表特定称谓;B.表强调;C.表引用。故选D。
22.①社会各方也要携起手来②也不是封建社会(迂腐、麻木、偏执、自大)的孔乙己
③只有脱掉思想上的“长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与此同时”前面从青年人自身谈如何做,后面应从社会角度谈给青年人减压,应填:社会各方也要携起手来。
②分号前后并列,句式和内容相呼应,前句说时代,后句说人的改变;语境围绕“孔乙己文学”,对应“‘咸亨酒店’的天下”,此处是说封建社会的孔乙己,应填:也不是封建社会(迂腐、麻木、偏执、自大)的孔乙己。
③前文指出真正的“长衫”是思想枷锁,“才能真正奋力奔跑”的前提条件是脱掉思想上的“长衫”,应填:只有脱掉思想上的“长衫”。
23.作文审题指导:
三段材料看似孤立,实则存在联系。第一段材料与第二段材料内涵一致,从2400多年前到1200多年前,从曾子的提出到杜甫的身体力行,我们看到儒家所提倡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发扬,强调读书人要心怀天下。第三段材料则指出,部分当代青年一味利己,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正逐渐被丢弃,而现实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却成为一些人的人生选择。与第一、第二段材料内涵相反。
参考立意:
传儒家精神,担时代重任。
用超越性关怀对抗现代精致利己主义。
3、修齐治平不是遥远古训,当代年轻人皆要做好“大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山西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pdf、山西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