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铜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中国”两字。
    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中国”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
    西汉前期,狭义的“中国”相当于中原地区,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人民”即指中原的居民。一方面,“中国”就是汉朝的代名词,尤其是对外而言,如在汉宣帝议定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朝见仪式时,萧望之提出的原则是“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另一方面,在汉朝内部,“中国”的定义还不一致,如边疆新设置郡县的地区,当地民众已经认同中国,但此前已经设置郡县内的民众还不将这些地方当作中国。
    此后建立的中原王朝,自东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无不以中国自称,无不以中国为本朝国号的代名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易姓,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从未间断。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材料二:
    由于在英文中,中国和陶瓷都是同一个词汇(china),因此,很多人认为西方文字中,“中国”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陶瓷”。
    在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历史中,西方对中国的称呼都与丝绸有关,而与陶瓷无关。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甚至还不知道中国的存在。当时他们知道在很远的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当时被称为“塞里斯国”(seres)。
    而西方曾经对中国所用的“支那”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公元1世纪以后,公元1世纪中叶,一本用希腊文写成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首次提到了“支那”这个名字,在这本书里,专门提到了“支那人”(thinae),并且明确说到,丝绸就是从这里来的。所谓“厄立特里亚海”大致是指今天的印度洋。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支那”与西方以前的介绍不同,它是第一次记述从海路到达“支那”,而以前的介绍都是从陆地前往“塞里斯国”。但是,不管是从陆地还是从海路,最终的目的地都是丝绸的故乡。这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支那”,与瓷器毫无关系,只与丝绸有关。
    曾经有人对“新浪”的英文名字“sina”提出批评,认为这个词代表“支那”,是一个侮辱性的词汇,这种意见说对了一部分,“sina”的确代表“支那”,但是在这个词汇产生之时,以及在产生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还没有侮辱的色彩。“sina”这个称呼产生于公元2世纪,当时西方世界“地心说”的创始人托勒密,绘制了一份世界地图。在这份地图上,就有“支那”,写为“sina”或“thina”。
    那么,托勒密地图上的“支那”是否与陶瓷有关呢?应该说是没有关系的。首先,托勒密的“sina”是出产丝绸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从发音上找到痕迹。其次,公元2世纪时,中国的历史处于东汉时期。专家认为,那个时候,瓷器在中国刚刚诞生,在此之前都属于陶器。因此,即使那时有人从海外来到中国,被吸引的应该是丝绸,而不会是陶瓷。第三,托勒密关于“sina”的描述应该是借助更早以前的历史纪录,而不会是公元2世纪的现实经历。第四,关于中国陶瓷正式形成的年代,在中国也有不同的意见,《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甚至认为中国的瓷器诞生于晋代。总而言之,西方文字中最早出现的“支那”与陶瓷没什么关系。
    至于现在英文中的“china”一词,产生很晚,英文是从拉丁文演化出来的,因此,英文“china”这个词源头应该是“sina”,严格来说,先有“支那”,后有陶瓷,因此,如果说这两个词后来变成同一个词,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这个名字更合适的解释,应该是来自丝绸。
    (摘编自刘仰《中国(China)的由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两字目前最早是在青铜器“何尊”底部铸有的一篇122字的铭文中发现的,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
    B. “中”原本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用于召集部众的特殊的大旗,“国”则是在中原各地形成的人口集中的都邑和聚邑。
    C. “中国”最初用来称呼商朝的首都殷,到了周朝成为周天子所在的首都的专名,直到春秋时代才发展到专指国家。
    D. 自东汉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中国”称呼自己的国家,而西方对中国的称呼则有变化,如“塞里斯国”“支那”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汉前期,先前已设置的郡县内的民众不把边疆新设置郡县的地区当作中国,因为他们还没有接受“中国”就是汉朝代名词的定义。
    B. 大禹大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与今时之“万国来朝”的“万国”一词中,“万”都是虚指,表示数量多,但“国”的含义完全不同。
    C. 英文中中国和陶瓷是同一词汇(china),但据此认为西方对中国的称呼与陶瓷有关,是草率的,因为“china”一词源头是与丝绸相关的“sina”。
    D. “中国”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历朝历代政治影响的变化所致,而西方对中国的称呼,则与中国的经济影响和东西方经贸往来相关。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到了17世纪,英语中才有了chinaware这个指称“中国瓷器”的专用词。
    B. 公元前2世纪以前,秦国之名达于印度,印度之“支那”梵名疑始于此
    C. 由于日本称中国“支那”语带轻蔑,中国也曾有人把日本Japan音译为“假扮”。
    D.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china和“昌南”的读音相似,欧洲人就用china来代称瓷器。
    4. 针对“‘中国’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陶瓷’”这一观点,材料二是从哪些角度批驳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5. 《史记》有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若要考证“赤县神州”的来龙去脉,你可以从材料一、二中得到哪些关于研究方法的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女
    朱自清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命定是不用说了;从孩子们那一面说,他们该怎样长大,也正是可以忧虑的事。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有一回,读了有岛武郎《与幼小者》的译文,对了那种伟大的,沉挚的态度,我竟流下泪来了。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的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
    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我常和要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阿九才两岁半的样子,我们住在杭州的学校里,不知怎地,这孩子特别爱哭,又特别怕生人,一不见了母亲,或来了客,就哇哇地哭起来了。学校里住着许多人,我不能让他扰着他们,而客人也总是常有的;我懊恼极了,有一回,特地骗出了妻,关了门,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这件事,要到现在说起来,还觉得有些不忍;她说我的手太辣了,到底还是两岁半的孩子!我近年常想着那时的光景,也觉黯然。
    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
    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圣陶也常常为孩子操心:小学毕业了,到什么中学好呢?——这样的话,他和我说过两三回了。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我也渐渐觉着自己的责任。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他们便不能成才了。我想我若照现在这样下去,孩子们也便危险了。我得计划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们像我自己呢?这一层,我在白马湖教初中学生时,也曾从师生的立场上问过丏尊,他毫不踌躇地说,自然啰。近来与平伯谈起教子,他却答得妙,总不希望比自己坏啰。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坏就行,像不像倒是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自己定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
    予同说,我们得让子女在大学毕了业,才算尽了责任。SK说,不然,要看我们的经济,他们的材质与志愿;若是中学毕了业,不能或不愿升学,便去做别的事,譬如做工人吧,那也并非不行的。自然,人的好坏与成败,也不尽靠学校教育;说是非大学毕业不可,也许只是我们的偏见。在这件事上,我现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别是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知道将来怎样?好在孩子们还小,将来的事且等将来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孩子们还是孩子们,自然说不上高的远的,慢慢从近处小处下手便了。这自然也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样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辉也罢,倒霉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陶“蜗牛背了壳的比喻”表达了孩子给父母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压力的感受,这影响了作者对孩子的态度。
    B. 作者说自己是“彻头彻尾自私的人”,还不能完全担当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这表现了对家庭的责任担当。
    C. “我”虽知道儿童本位的哲学与理论,但依然“野蛮地对付着”孩子,这表明“我”面对琐碎现实无力自拔。
    D. “我”从予同、SK等人的说法中获得感悟,明白了子女教育需要尊重其本性顺其自然的道理,并走向释然。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的是家庭琐事,表达的却是关乎子女教育的沉重话题,以小见大,引发家庭伦理、教育方式与哲学的思考。
    B. 文中用父亲问起阿九并严厉叮嘱的来信,既反衬我教育孩子的失误,也引发对父亲这种家庭角色的伦理思考。
    C. 文章笔法细腻,描写“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的场景,细节传神,场面乱而有序,富有生活气息。
    D. 文章以平常语言传达真挚情感,如描写打阿九的那段文字,生动的叙事中流淌着愧疚和伤感,流露着深沉的爱。
    8. 文章开篇和结尾都写到“我”“悚然”,因何悚然?请根据全文分析
    9. 文章话题沉重,但写得生动有趣。作者是如何做到生动有趣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未有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可破之时,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至,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获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吴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摧锋可耳,安知大虑?”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亚夫不奉A诏B坚壁不出C而使弓高侯等D将轻骑E绝吴楚F兵后食道。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宜,本指有利的、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此处指有利的地理位置。
    B. 壁,文中指营垒,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义和用法相同。
    C. 郡县,古代行政区域名称,春秋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D. 藉,借给,与李斯《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中“藉”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亚夫以太尉身份领兵平定吴、楚反叛,对战事有清醒认识,出兵之前就向君王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并得到了允许。
    B. 周亚夫违背君王诏书拒绝救梁,面对自己军营中的叛乱按兵不动,面对敌军挑战坚守不出,体现了战争中的坚守策略。
    C. 吴王不顾步兵不利平原作战的事实,选择主动击梁,周亚夫选择坚守策略,既避其锋芒,也使吴王陷入沿路攻击的误区。
    D. 吴王率兵退走,周亚夫领精兵追击,大获全胜。这印证了桓将军关于吴军如果进攻将会丢失城邑、招致失败的推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
    (2)且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徒自损耳。
    14. 明人冯梦龙《智囊》评价“亚夫之功,涉与吴王分半,而后世第功亚夫,竟无理田、桓二将军之言者,悲夫!”,吴王为“亚夫之功”有哪些“助力”?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禁林春直
    李昉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白描手法书写春日翰林值班景象,清风徐徐,阳光温暖,阁门半掩。
    B. 春昼显然不会永恒,颔联中“春昼永”虚写,实则表达作者美好的愿望。
    C. 颔联中“诏书稀”实写官事清闲,心境闲适,侧面描写了天下太平景象。
    D. 颈联通过写黄莺啼啭,燕子双飞,扣紧“春”日,工笔描绘美好与安宁。
    16. 诗歌描写了自己的清闲状态,却体现了作为宰相的天下情怀,这种情怀是如何体现的?请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无忧无虑、勤劳善良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宁静纯朴的生活理想。
    (2)长江水系漫长,水域宽阔,水流舒缓,自然容易滋生出无数诗情画意来。譬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就描写了自己与友人于赤壁之下把酒对歌,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清美阔大景象。
    (3)在古诗中,鸥作为一种意象,具有纯洁与美丽、和平与善意、自由与无拘束的象征意义,因而常常被诗人用来寄托闲适、归隐等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亦然。在鸳鸯厅的前后梁架上,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意着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 A ),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退思。而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 B ),徘徊不已。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 , ”,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 C )而安排。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B.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C. 藏书何止三万册,种树常教四十圃D. 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21.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担”和“挑”两个动词,可否相互替换?为什么?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于是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中谈及“中国园林妙在含蓄”,有人认为,在艺术上含蓄是一种美,可是在人际交往中,含蓄则会带来自我的遮蔽,造成交流的阻碍,不利于成事。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四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四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四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四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共6页。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