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186539/0-172713535829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186539/0-172713535832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示诗题,简介诗人,初读古诗,读准读美,化诗为画,体会意境,深化主旨,指导背诵,课外延伸,阅读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
1.指名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
3.简介诗人。
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设计意图】
以诗题总览全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从诗题中了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同时教师还设置了一个疑问:“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时结尾深化主旨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
1.读得正确。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强调“遮”是翘舌音,“卷”读“juǎn”,“散”读“sàn”。
2.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出韵味。
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1)找出诗中的押韵字。(山、船、散、天)
(2)按“平长仄短”练读。
(3)分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
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知诗意和诗趣,为知意和背诵打下基础。
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云、雨、风、水)
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配乐,约50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品读感悟。
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②学生想象画面。
生1: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
生2: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山峦。
生3: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点击课件,“黑、翻墨”变色)
③带着感受读诗句。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了这幅“翻墨云”图。谁来读一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2)品读感悟。
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抓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
生1: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从“跳珠”知道雨落在船上就像是跳动的珍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生2:我从“乱入船”的“乱”字看出雨势很大,这雨是杂乱无章的,就像顽皮的孩子活蹦乱跳。
生3:我还从“白雨”看出这场雨很大,只有大雨点儿才会看起来是白色的,有种白花花的感觉。(点击课件,“白、跳珠、乱”变色)
②用多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③教师小结,引出别样景象。
师: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惊叹!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换了一副新的图景。
(3)品读感悟。
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品味“忽”之妙。
生1:我从“忽”字感受到大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风席地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生2:我从“忽”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蓝。(点击课件,“忽”变色)
②拓展含“忽”的诗句。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③读出“风吹雨散图”。(分组赛读)
(4)品读感悟。
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想“水如天”之景。
生1:水如天一样开阔,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色。
生2:水如天一样明亮,雨后湖中泛起粼粼波光。
生3:水如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样子。
②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指名读、齐读)
4.联系生活,训练写话。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写雨吧。
【设计意图】
想象画面,化诗为画是本课的语文要素,也是课后习题的要求。每行诗,紧紧围绕关键词展开描写,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色,学生在头脑中不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将想象与品读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四、深化主旨,指导背诵
1.升华诗题中“醉”的含义——沉醉。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你知道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师: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他与朋友同游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你从这场骤雨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乐观、豁达)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联系诗的写作背景,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也是和前面“了解诗人”这一环节相呼应,一脉相承。
五、课外延伸,阅读积累
1.拓展名诗。
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爱西湖,尤爱雨中的西湖,他还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请你说一说,《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湖是怎样的?
2.积累名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课后找来读读并积累。
【设计意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以这首诗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描写西湖的古诗,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主题情境导入,解析诗题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渐入雨境,品词析句想象画面,知人论诗升华感悟,课外延伸拓展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诗词铺垫,导入新课,诵读古诗,粗知诗意,想象画面,探究诗情,链接资料,启迪人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