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课件
展开考点1 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1.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2)村落内部土地利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2.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功能区的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 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2)城镇功能区的特点①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城镇的三类基本功能区
(4)城镇空间结构①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 结构。②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4.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影响城镇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经 济因素。
(1)经济因素①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对城镇功能区的影响a.商业:直线倾斜度最大,距城镇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b.住宅:直线较平缓,住宅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变大而减小。
c.工业:直线倾斜度最小,距城镇中心远近对工业影响最小。②交通通达度对城镇功能区的影响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镇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 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方法技巧 地租等值线判读
典例 (2022广东,13—14,6分)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 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 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 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A.政府政策引导 B.产业结构转型C.消费需求推动 D.建筑布局调整2.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 )①土地租金上涨 ②商业规模缩小③消费群体减少 ④文创功能收缩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D 2.B
解析 1.“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说明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受政策影响,排除A;由原来的以文化创意为主转型为文化旅游空间,经历了产业 结构调整,排除B;“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说明功能分区的演化受 消费需求的推动,排除C;图中建筑布局只是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扩大,并没有进行调整, 另外建筑布局的变化是功能区演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本题选D。2.直接由图文材料可知,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消费群体会增加,商业规 模会扩大,但文化创意产业区缩小,同时会导致土地租金上涨,故本题选B。
5.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意义
合理规划城乡空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为生活提供便利、文化传承等,对 于优化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措施及作用①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②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③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 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考点2 城镇化1.概况(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 过程。(2)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 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城镇化的驱动力
2.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3.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知识拓展 几种城镇化类型的区别
典例 (2023广东,15—16,6分)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 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2.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解析 1.由图可知,阶段Ⅰ向阶段Ⅱ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远(近)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并在远郊区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 素流动更趋向于郊区,且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 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D正确。
名师点睛 随着城市化发展,产业向城市外围转移,城郊通勤时间延长。为减少通勤 成本,人口会向城区外围转移。
4.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的含义与类型(1)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传统,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 是非物质的。(2)类型①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②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3.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典例 (2022湖南,3—5,9分)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 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龙常被先民视作 “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 下图示意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植被 C.河流 D.土壤2.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是 ( )A.地形封闭 B.聚居民族多 C.交通便利 D.经济实力强
3.关于该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 ②河流众多水量大,季节变化小③先民们的生活稳定安逸 ④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读图可知,大多数体育非遗沿河流分布。
方法技巧 在解答选择题时,正确答案往往来自图文材料中获取的信息。如本题中, 植被和土壤的信息无法从图中获取,从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仅有地理位置和河流。2.长沙市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平原南部,为平原地形,地势较为平坦开阔,A错误;长沙 市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低,民族数量并不多,B错误;由材料可知,传统 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体育非 遗数量与交通条件并无关联,C错误;长沙市为湖南省省会,经济实力强,文体活动丰富, 所以能够申报多项体育非遗,D正确。
3.湘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旱涝灾害,④正确; 该文化圈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而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因而导致该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① 正确;大气降水是湘江干支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湘江流域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因此 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也大,②错误;湘江流域多旱涝灾害,先民们生活的时代生产力水 平低下,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弱,农产品产量不稳定,生活并不安逸,③错误。
一 乡村空间形态与结构的演化
典例示范(2022江苏,21—23,6分)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 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 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 )A.多元化 B.内向化C.等级化 D.中心化2.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 )A.城市近郊型B.边远山区型 C.搬迁撤并型D.特色保护型
3.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历史文化传承 B.工业与信息化C.自然环境变迁 D.交通区位变化
解题思路 1. 2.根据图示,阶段Ⅱ出现了服装工厂,外来人口迁入。城市近郊型村落更易承接附近城 市的产业转移和人口迁入,A正确;边远山区型村落受限于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工
厂、人口难以迁入,B错误;搬迁撤并型村落的人口会外流,C错误;从图文信息中并未看 到该村落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或自然特色, D错误。3.阶段Ⅱ出现服装工厂、阶段Ⅲ出现网上商铺,受工业及信息化的带动较为明显, B正 确;从图文信息中未体现该村落有传统特色产业,A错误;材料未体现该地自然环境、 交通区位的变化,C错误。
答案 1.A 2.A 3.B
易混易错 第3小题易错选C项。原因在于易受材料中“……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 深刻变化”的干扰。
考法提炼 乡村空间形态与结构的演变(1)乡村空间形态的几种类型
(2)乡村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与组成①概念:乡村内部功能区主要有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等,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关系构成了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其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风俗文化 等。②乡村空间结构特点
(3)乡村空间形态和结构演化的因素分析
考法实践(2023四川内江高三三模,7—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 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 下面两题。
1.该区域乡村聚落数量和规模变化特征是 ( )A.聚落数量增多,规模缩小B.聚落数量减少,规模缩小C.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D.聚落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答案 D
2.据材料分析 ( )A.模式①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B.模式②促使乡村人口增多C.模式③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D.模式④始终受自然要素影响大
答案 A
典例示范(2023山东,11—13,9分)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 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 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 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解题思路 1.根据材料,抚顺市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图中煤矿呈带状 东西分布,由此发展而来的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也呈带状分布在浑河南岸,因此影 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2.南岸煤炭开采、工矿业发展时间长,环境污染更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 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图示中河流北岸为丘陵,受地形限制,发展空间狭小,C正确;经 济结构会影响城市发展重心的调整,但据材料无法推出抚顺市因经济结构变化改变城 市发展重心,D错误。
3.根据图示,抚顺市东部有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 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西侧临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抚顺北部海拔高,受地形限 制,发展空间狭小,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
答案 1.C 2.C 3.C
考法提炼 城镇化进程与问题(1)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判断①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镇化进程。如下图城镇化进程为a—c—d—b。 a b
c d
②根据城镇人口比重,判断城镇化阶段。下图1中,城镇人口比重小于30%为初期阶段, 30%~70%为加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图2中E到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③根据产业构成判断城镇化阶段。一般而言,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区域城镇化处于初 期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阶段,区域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阶段,区 域城镇化处于后期阶段。
(2)主要城镇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法实践(2023湖南长沙雅礼中学质量检测一,1—2)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 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阶段完成 了农村地区农民空间转移,而区域发展越过这一阶段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便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措施中能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是 ( )①支持有专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②提升工资待遇③改革户籍制度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新高考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课件,共1页。
天津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讲解课件: 这是一份天津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讲解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其他因素,重难3城镇化,城镇化的地域差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天津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