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模]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2024年中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1.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学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N-14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 广东有许多优秀的民间制作工艺,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客家酿酒
B. 潮州木雕
C. 广绣刺绣画
D. 肇庆端砚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酿酒是粮食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B、木雕只是木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刺绣画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端砚只是石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2.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汞原子AgB. 中H元素的化合价:价
C. 氩气D. 构成氯化钠的微粒:、
【答案】D
【解析】
【详解】A、汞原子为:Hg,故此选项错误;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在化合物中一般为-1价,所以NaH中H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此选项错误;
C、氩气是稀有气体,直接由原子构成,化学式为Ar,故此选项错误;
D、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所以构成氯化钠的微粒为:Na+、Cl-,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3.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B. 碱:火碱、熟石灰、纯碱
C. 微量元素:铁、碘、钙D. 氧化物:水、干冰、氯酸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化学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符合题意;
B、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纯碱是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钙是常量元素,不符合题意;
D、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活中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来降低水的硬度
B. 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C. 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D. 从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可知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吸附、过滤不能降低水的硬度,不符合题意;
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主要有絮凝、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例如分散在水中的固体小颗粒在江河、溪流中缓缓流动时,会因重力作用发生沉降而除去,有些固体小颗粒在水渗入地下的过程中,也会被土壤、沙层吸附和过滤,故从地下渗出的井水、泉水晶莹清澈,符合题意;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健康生活”。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 B. 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减少森林开发
C. 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D. 回收植物秸秆,加工生产生物柴油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利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符合环保措施,选项A正确;
B、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减少森林开发错误,会造成白色污染,选项B不正确;
C、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符合环保措施,选项C正确;
D、回收植物秸秆加工生产生物柴油,符合环保措施,选项D正确。故选B。
6. 生活习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小明同学一家人的下列饮食习惯科学合理的是( )
A. 小明长期偏食“洋快餐”
B. 奶不忍浪费,即使食物霉变仍然用
C. 妈为了保持身材,只吃蔬菜和水果
D. 爸享受运动,大量出汗后常饮用含无机盐的饮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洋快餐”中大多是油炸或烤制食品,含有大量的氢化脂肪,易导致肥胖等疾病,错误;
B、霉变食物会使人致癌,错误;
C、蔬菜、水果中只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而人体需要六大营养素,错误;
D、汗液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故大量出汗后要饮用含无机盐的饮料,正确。故选D。
7.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羊毛和涤纶,可用燃烧法区分B. 冰箱中的异味,可用活性炭除去
C. 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D. 煤炉火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羊毛纤维燃烧时有烧焦羽毛味,涤纶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故可用燃烧的方法区分,做法合理;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做法合理;
C、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防止发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做法合理;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和水不反应,煤炉火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做法不合理。
故选D。
8.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配制食盐溶液时,如果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B. 铁丝引燃后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后集气瓶炸裂,可能是预先未在集气瓶中放置少量水或细沙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则瓶内集满CO2
D.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足量红磷充分反应后,需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再读数,否则测量结果偏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水比实际需要的水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铁丝引燃后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后集气瓶炸裂,可能是预先未在集气瓶中放置少量水或细沙,正确;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瓶内的气体不一定是CO2,例如: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CO2气体验满时,燃着的木条要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内,错误;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要等装置冷却才能准确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否则测量结果偏低,正确。故选C。
9. 检验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不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最好的是( )
A.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B. 将燃着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熄灭
C. 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D. 通过闻气味
【答案】C
【解析】
【详解】A、紫色的石蕊试液遇到所有的酸性溶液都变红,凡能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都有同样的现象,所以错误;
B、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多种,将燃着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立即熄灭,不但不能证明气体是否满,也不能证明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所以错误;
C、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能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所以正确;
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错误。
故选C。
10. 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石灰可作为食品干燥剂B. 氢氧化钠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C. 聚氯乙烯可用来包装食品D. 铁制容器可用来配制波尔多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石灰可以与水反应,可以吸收水,因此可以用来做干燥剂;故符合题意;
B、NaOH是强碱,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度,用途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聚氯乙烯塑料长期使用会产生有毒的含氯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用途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铁是一种活泼金属,能和硫酸铜发生反应,用来配制波尔多液会使铁质容器被腐蚀,波尔多液也会失效;用途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两种物质分别由甲、乙分子构成,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种物质是由不同种类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 两种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得到不相同的生成物
C. 两种物质中C、H、O的质量比均为2:6:1
D. 两种分子的结构不同,故其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两种物质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错误;
B、两种物质充分燃烧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即生成物相同。B错误;
C、两种物质中C、H、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均为2:6:1,不是质量比,C错误;
D、结构决定性质,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2.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能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金在加热时不与氧气反应,用加热、观察是否变黑的方法可以鉴别,选项A正确;
B、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选项B正确;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选项C正确;
D、Na2CO3溶液也显碱性,同样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不能起到检验作用,选项D不正确。故选D。
13.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操作错误;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D、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操作错误。故选C。
14.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的转化不可一步实现的是( )
A. CaCl2→CaCO3→Ca(OH)2
B. CO2→CO→Cu
C. NaOH→Na2CO3→NaNO3
D. Fe2O3→Fe2( SO4)3→Fe(OH)3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钙不能一步转化为氢氧化钙,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硝酸钠,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硫酸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如图是包含物质A、B、C、D和盐酸卡片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卡片A可以是所有的金属
B. 若D为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会放出热量
C. 若B是Fe2O3,与盐酸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D. C可以是NaN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A是单质,可和盐酸发生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位于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卡片A不可以是所有的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B、若D为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若B是Fe2O3,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后溶液呈黄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有水生成、有沉淀生成、有气体放出,而NaNO3为中性盐,不会与碱和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水或沉淀或气体,不会生成新盐和新碱或新酸,故C不能是NaNO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8分,第17小题7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 通过化学启蒙学习,同学们对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了解。
(1)现有H、C、N、O、Ca五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____;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__;
③可做制冷剂的干冰__________;
④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_____。
(2)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碳高峰、碳中和”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证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①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它们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应合理利用与开发。
②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氮
③酸雨会腐蚀一些建筑材料,使之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最观,其中被腐蚀的铝合金属于__________(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④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C.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是78%。氧气的质量分数是21%
【答案】(1)①. CH4 ②. N2 ③. CO2 ④. Ca(OH)2
(2)①. 不可再生能源 ②. AD##DA ③. 金属材料 ④. B
【解析】(1)①最简单的有机物为甲烷,化学式为CH4;
②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 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 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化学式为N2;
③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④氢氧化钙具有碱性,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2)①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由于这些燃料需要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过程才能形成,且在现阶段无法通过自然过程在短时间内再生,因此被归类为不可再生能源;
②A、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亚硫酸,或进一步氧化成硫酸,会形成酸雨;
B、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正常成分,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碳酸,碳酸是弱酸,不会形成酸雨;
C、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不会形成酸雨;
D、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硝酸,会形成酸雨;
故填AD;
③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④A、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错误;
B、灯管中充入稀有气体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正确;
C、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错误。
故填B。
17. 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在北京举行,本次冬奥会的理念之一是“绿色冬奥”,回答以下问题。
(1)冬奥会所有场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清洁电能。
①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填字母)。
A 风能 B.化石能源 C.太阳能
②下列措施符合“绿色冬奥”理念的是_____(多选,填字母)。
A 发展公共交通 B.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C.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2)冬奥会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与以往的火炬燃料丙烷(C3H8)相比,氢气具有的优点:_______(写一点)。
(3)火炬“飞扬”用碳纤维做外壳,碳纤维属于_______材料。
(4)场馆用低温消毒剂C9H16Cl2N4进行消毒,其中H和Cl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答案】(1)① B ②. ABC
(2)①. ②. 产物是水,清洁无污染或不产生CO2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复合
(4)16:71
【解析】(1)①化石能源短期内不能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B;
②A、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B、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C、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符合题意,故选:ABC;
(2)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丙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因此氢气的优点是: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且不产生二氧化碳,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碳纤维是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合成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
(4)根据化学式可知,H和Cl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6):(35.5×2)=16:71。
18.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④的名称:__________,⑤的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某同学设计了图A的组合装置。其中,仪器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从B~G中选择仪器,组装发生装置,要求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你认为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__(填字母)。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5)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
【答案】(1)①. 烧杯 ②. 酒精灯
(2)
(3)CEFG
(4)
(5)①. 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④为烧杯;仪器⑤为酒精灯;
(2)图A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故仪器②中发生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且需要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需要的仪器是:CEFG,该装置可将固体置于带孔塑料板上,关闭夹子,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夹子,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19.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硫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能产生气泡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2)溶液变为蓝色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能证明C中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发现只有A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钢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铜与硫酸真的不能反应吗?
【查阅资料】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浓);
②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③能与碱溶液反应;
④能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溶液。
【进行实验】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4)实验开始时,打开开关K,发现D中品红溶液褪色,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上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
(5)装置C的作用是收集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中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长颈漏斗内液面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则B中盛放的液体为__________(填序号)。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饱和石灰水 D.饱和溶液
【知识拓展】
(6)化学反应的进行与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1)BD
(2)①. E ②.
(3)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4)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5)①. 上升 ②. D
(6)①. 溶质质量分数 ②. 反应条件
【解析】(1)镁与稀硫酸反应有氢气生成,碳酸氢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氢氧化钠、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但没有气体生成,故填:BD;
(2)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反应的方程式为:,故填:E;;
(3)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后,溶液变为红色。当加入稀硫酸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后,可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4)二氧化硫能导致空气污染,故在D装置中试管口放一团浸有浓氢氧化钠的棉花,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防止污染空气,故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5)当A中因余热继续反应,K关闭后,B中二氧化硫气体含量增加,内压增加,故长颈漏斗内的液面将上升;水、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石灰水都可以与二氧化硫反应,不能用于收集二氧化硫气体,而饱和NaHSO3溶液不与二氧化硫反应,也不溶解二氧化硫气体,即B中盛放的液体是饱和NaHSO3溶液,故填:上升;D;
(6)化学反应的进行与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都有一定的关系,故填: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
综合能力题
20. 如图是小红归纳总结有关知识网络。
(1)遇溶液变红色的酸碱指示剂是__________。
(2)将图中反应④发生,反应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其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任写一个)。
(3)利用反应③模拟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其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任写一个)。
(4)用熟石灰通过反应②可制取的一种碱是__________(写名称)。
【答案】(1)无色酚酞试液
(2)①. 产生白色沉淀 ②.
(3)
(4)氢氧化钠
【解析】(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填:无色酚酞试液;
(2)图中反应④为碳酸钠和某些盐反应,氯化钙属于盐,且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利用反应③模拟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其反应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属于碱,故用熟石灰通过反应②可制取的一种碱是氢氧化钠。
计算题
21. 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80克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求该石灰石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如图坐标图中,画出煅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m)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答案】(1)22
(2)设该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
则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石灰石中CaCO3质量分数为62.5%。
(3)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到t5时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即t5时石灰石中碳酸钙完全反应,减小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0g-58g=22g;
(2)解析见答案;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t1、t2、t3、t4、t5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是5g、5g、4g、4g、4g。煅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m)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下:。
甲
乙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黄铜和黄金
鉴别
加热,观察否变黑
B
CaO中含有CaCO3杂质
除杂
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变
C
MnO2和KCl的混合物
分离
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
D
Na2CO3溶液中的少量NaOH
检验
滴加酚酞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反应时间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
80
75
70
66
62
58
58
2024年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6页。
2023年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文件包含2023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押题试卷-化学1pdf、参考答案_1-3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清远市2024年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清远市2024年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计算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