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4年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清远市2024年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计算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空矿泉水瓶属于( )
A.可回收物B.其他垃圾C.厨余垃圾D.有害垃圾
2.化肥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物质能用作氮肥的是( )
A.B.C.D.
3.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不一致的是( )
A.钠()B.钙()C.镁()D.锰()
4.化工科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生产纯碱。下列物质中,俗称纯碱的是( )
A.B.C.D.
5.张青莲院士主持测定的锑、铈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
A.58B.82.1C.140.1D.198.1
6.正月十五闹花灯。下列制作花灯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宣纸B.铁丝C.棉线D.竹条
7.端午插艾。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其中矢车菊黄素的化学式为。下列关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相对分子质量为360g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8.重阳赏菊。菊花适合在弱酸性土壤中生长,下列土壤的pH最适合菊花生长的是( )
A.6.3B.8.5C.8.9D.9.2
9.20℃时,按如表数据配制溶液。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25的溶液是( )
A.①B.②C.③D.④
10.20℃时,按如表数据配制溶液。
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
A.5.7%B.6.0%C.6.4%D.13.8%
11.载人航天器中处理的另一种方法是将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12.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起火,开辟隔离带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D.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布盖灭
13.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比较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验证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C.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D.探究反应物间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分类法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B.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氧、硅、铝、铜
C.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微量元素:钙、铁、锌
1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B.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加稀盐酸
C.实验室高温加热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铜粉
二、科普阅读题
16.【科普阅读】
“碳中和”,我们一直在行动。我国宣布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封存”与“碳转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
(1)“碳封存”
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该技术是将油井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易被压缩的原因_______。
②为了防止对输送管道内部造成腐蚀,输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采用不锈钢或低铬钢等。低铬钢属于_______。
a.纯净物b.混合物c.复合材料d.金属材料
③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组成不同
b.超临界二氧化碳容易燃烧
c.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
d.超临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条件改变,状态改变
(2)“碳转化”
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在反应物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②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尿素和甲酸都属于_______。
a.无机物b.有机物c.氧化物d.酸
(3)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_______。(写一条即可)
三、计算题
17.碳酸亚铁()可以作人体的补铁剂。
(1)碳酸亚铁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得到_______(填化学式),可预防缺铁性_______。
(2)称取含的样品21.8g,放入如图1所示装置中通入,控温在300℃,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9.6g,继续向装置中通,分阶段升温,进行还原铁的氧化物的实验。加热时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查阅资料】已知:。
用还原炼铁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①分解产生的质量为_______g,图中N点对应的固体成分是_______。
②求碳酸亚铁的质量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题
18.【科学探究】
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许多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有“涑帛”方法(贝壳灰)和“灰”(草木灰)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化学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草木灰和贝壳灰主要成分分别为、。
②脱胶率越高,所得丝帛越顺滑亮丽,浓度为10%的的pH=11.6,浓度为1%的pH=12.2。
【提出假设】“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
猜想Ⅰ:只含有
猜想Ⅱ:含有、
猜想Ⅲ:含有、
猜想Ⅳ:含有、、
(1)如图1所示,步骤Ⅰ的反应为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猜想_______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3)小组同学对丙溶液进行探究。
【交流讨论】
(4)有同学提出实验2得到的结论不够准确,原因是:_______。
(5)经过讨论,同学们又进行了实验3,请填写表格。
【实验结论】
(6)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
【拓展提升】
(7)根据图2数据分析,选用_______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五、填空题
19.生石灰的制取和应用:“每煤饼一层,垒石(石灰石)一层,灼火燔(灼烧)之,火力到后,亦自解散……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如图。
(1)“灼火燔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
(2)“解散”是因为生石灰遇水由块状变成粉末。该粉末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粉末“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可用于船只、墙壁的填缝防水。“粉末成质”属于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根据“入水永劫不坏”,推测“成质”后的产物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写一条即可)
(3)“铺薪其底”,木材对煤饼燃烧的作用是_______。
20.【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具备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保证。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小明和小红分别抽取了Ⅰ、Ⅱ组试题。可供选择的实验药品有、、稀盐酸、大理石、溶液、粗盐、蒸馏水等,部分相关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Ⅰ组:和
(1)图1中标号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小明想用同一套装置分别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装置B可以用来制取_______,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若采用装置D干燥所收集的,瓶中需盛放_______(填物质名称),气体从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4)装置E的优点是_______。
Ⅱ组:制作简易供氧器。
用如图2的自制“制氧机”制备
【资料】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和;易溶于水。
【操作】在左瓶中依次加入适量水、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
【现象】左瓶中黑色粉末翻腾、液体浑浊,瓶壁温热;右瓶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评价】
(5)①左瓶中的二氧化锰可通过_______、洗涤、烘干等操作回收;
②右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写一个即可)
21.我国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某种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后,再利用某种高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X。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反应①、②使用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_______和_______都没有发生变化。
(3)反应①的能量转化形式中存在光能转化为_______,产生的、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可用_______(填试剂名称)检验反应后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
(5)反应②生成的水全部循环利用,为使该过程持续发生,反应①需要不断补充水理由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按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空矿泉水瓶可回收再利用,属于可回收物。因为矿泉水瓶是由塑料材料制成,废塑料有回收价值,故选:A。
2.答案:C
解析:A.硫酸钾中不含氮元素,不是氮肥,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中不含氮元素,不是氮肥,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铵中含氮元素,是氮肥,符合题意;
D.磷酸二氢钙中不含氮元素,不是氮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解析: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钠的元素符号表示为,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一致,错误;
B、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钙的元素符号表示为,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一致,错误;
C、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镁的元素符号表示为,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不一致,正确;
D、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锰的元素符号表示为,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一致,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故A正确;
B、纯碱不是氯化钠的俗称,故B错误;
C、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故C错误;
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
故选C。
6.答案:B
解析:A、宣纸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选项错误;
B、铁丝属于金属材料,选项正确;
C、棉线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选项错误;
D、竹条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选项错误;
故选B。
7.答案:B
解析:A、物质由元素组成,矢车菊黄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矢车菊黄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8+1×16+16×8=360,单位是“1”,不是“g” ,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矢车菊黄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1×16):(16×8)=27:2:16,因此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矢车菊黄素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6):(16×8)=1:8,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答案:A
解析:中性溶液pH=7,酸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大于7。
A、pH﹤7,显弱酸性,符合题意;
B、pH﹥7,显碱性,不符合题意;
C、pH﹥7,显碱性,不符合题意;
D、pH﹥7,显碱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B
解析:由表中数据和溶解度的含义计算可知:
A、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6g:100g=3:50,故A不符合题意。
B、②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6g:100g=4:25,故B符合题意。
C、③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6g:100g=13:50,故C不符合题意。
D、④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36g:100g=9:25,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20°C时,的溶解度为36.0g,即20°C时,100g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36.0g,则溶液①中溶剂的质量为100g,6g氯化钠可以完全溶解,溶质的质量为6g,故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乙即二氧化碳和甲即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化学方程式为,据此解题。
A、如图所示,乙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丙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乙和丙元素组成不同,选项错误;
B、如图所示,丙是水(),其相对分子质量是,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相等,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即氢气和乙即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4:1,选项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A、森林起火,开辟隔离带,能够使可燃物与正在燃烧的物质隔离,起到灭火的目的,选项正确;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应先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浇灭,会引起触电,选项错误;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起到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选项正确;
D、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由于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故不能用水浇灭,用湿布盖灭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灭火,选项正确;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A、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温度不同,存在两个不同的量,不能比较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方案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符合题意;
B、图中实验,放在下端管口的燃着的小木条很快熄灭,放在上端管口的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得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支持燃烧,实验方案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不符合题意;
C、氧气与空气主要不同之处是氧气的浓度不同,根据硫粉在空气和氧气燃烧的现象,可以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实验方案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不符合题意;
D、根据等质量的块状石灰石与粉末状的石灰石与相同的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快慢,可验证反应物间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方案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A正确;
B、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氧、硅、铝、铁,故B错误;
C、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二氧化碳为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错误;
D、钙元素属于常量元素,铁和锌元素属于微量元素,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A、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只会影响反应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多少,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液的质量应该逐渐的增加,不会出现不变的情况,故B错误;
C、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没有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固体质量不变,然后质量逐渐减小,分解完后,固体质量不变,故C正确;
D、每64份质量的铜会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所以反应后溶液质量逐渐减小,但是不会减小到零,故D错误。故选C。
16.答案:(1)气态物质分子间隔较大;bd;cd
(2);-3;b
(3)随手关灯
解析:(1)①分子之间有间隔,二氧化碳易被压缩是因为气态二氧化碳分子间隔较大。
②低铬钢是一种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且合金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bd。
③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组成相同,该选项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该选项错误;
c、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流动快,所以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该选项正确;
d、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得到的,所以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状态改变,该选项正确。
故选cd。
(2)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1)×2=0,解得x=-3。
②尿素和甲酸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则都属于有机物,故选b。
(3)低碳行动有植树、骑自行车、随手关灯等,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17.答案:(1);贫血
(2)①2.2g;和
②5.8g
解析:(1)①碳酸亚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水和二氧化碳,结合题目,此空应填氯化亚铁,故填:。
②缺铁会引起贫血,故填:贫血。
(2)①由题意可知,样品共21.8g,控温在300℃时,发生反应,至质量不再改变,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9.6g,减少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分解产生的质量为21.8g-19.6g=2.2g,故填:2.2g;
由图中横坐标可知,N点温度大于700℃,此过程发生的反应为,由纵坐标可看出,剩余固体质量还在减少,说明没有完全反应,因此,N点对应的固体成分为还没反应的和生成的,故填:和;
②设碳酸亚铁的质量为x
x=5.8g
答:碳酸亚铁的质量为5.8g。
18.答案:(1)放热
(2)Ⅳ;
(3)氢氧化钙/;无明显现象
(4)滴入的盐酸不足,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发生反应,无法判断是否有碳酸钾
(5)氯化钡(或者氯化钙等)
(6)、
(7)浓度为1%
解析:(1)贝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步骤Ⅰ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热量,故填:放热;
(2)猜想Ⅳ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钾不能共存,即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Ⅳ;;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无明显现象,证明该溶液中没有,故填:氢氧化钙或;
碳酸钾和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结论是溶液中没有,则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故填:无明显现象;
(4)加入的稀盐酸量过少,由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还未与碳酸钾反应,无法判断是否有碳酸钾,故填:滴入的盐酸不足,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发生反应,无法判断是否有碳酸钾;
(5)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有,所以加入的盐溶液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沉淀,与氢氧化钾不能生成沉淀,可以加入氯化钡溶液或者氯化钙溶液等,故填:氯化钡(或者氯化钙等);
(6)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可以得出溶液中一定存在生成的氢氧化钾、碳酸钾,故填:、;
(7)浓度为10%的的pH=11.6,浓度1%的pH=12.2,说明浓度为10%的溶液的碱性比浓度为1%的溶液的碱性弱,由图2中的信息可知,溶液显碱性时,碱性越强,蚕丝胶蛋白溶解能力越强,应该选用浓度为1%的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故填:浓度为1%。
19.答案:(1);分解反应
(2);化学变化;不溶于水
(3)木材燃烧放热,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
解析:(1)“灼火燔之”,是指碳酸钙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生成物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式:;
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碳酸钙不溶于水,则“入水永劫不坏”。
(3)“铺薪其底”,是因为木材燃烧放热,能加热煤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0.答案:(1)长颈漏斗
(2)AD;氧气;
(3)浓硫酸;a
(4)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过滤;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解析:(1)图1中标号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反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和水反应且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AD。
装置B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装置且试管口没有棉花,说明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氧气不反应,则若采用装置D干燥所收集的O2,瓶中需盛放浓硫酸。气体要与浓硫酸充分接触,氧气比空气重,氧气从a端进入,可收集氧气。
(4)装置E可以通过弹簧夹的打开和关闭来控制固体和液体的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①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则左瓶中的二氧化锰可通过过滤、烘干等操作回收。
②氧气不易溶于水,则右瓶中水的作用是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21.答案:(1)
(2)质量;化学性质
(3)化学能;2:1
(4);澄清石灰水
(5)反应①中消耗水的量大于反应②中生成水的量
解析:(1)由图可知,反应①为水在太阳能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由图可知,反应①中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由可知,产生的、的分子个数比为2:1,则产生的、的体积约2:1;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12、4,反应后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8、4,则X中含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X的化学式为;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5)反应①为,反应②为;由方程式可知反应①中、的分子个数比为1:1即3:3,反应②中、的分子个数比为3:2,则反应①中消耗水的量大于反应②中生成水的量,为使该过程持续发生,反应①需要不断补充水。
溶液序号
①
②
③
④
资料卡片
20℃时,的溶解度为36.0g;
50℃时,的溶解度为37.0g。
的质量/g
6
16
26
36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溶液序号
①
②
③
④
资料卡片
20℃时,的溶解度为36.0g;
50℃时,的溶解度为37.0g。
的质量/g
6
16
26
36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
无明显现象
证明该溶液中没有_______
2
另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溶液
_______
证明溶液中不含有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填盐溶液名称)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溶液中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清远市连州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清远市连州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水和氢气的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原卷版docx、2024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一模化学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