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展开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重点在于“沟通”和“丝绸之路”。三个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因果相连。“丝绸之路”和“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朝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2.通过《丝绸之路图》《汉朝海上航路图》等图片,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3.通过张骞和班超等人的事迹,感受他们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多媒体课件、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等。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欣赏古罗马壁画中穿丝绸衣服的女人,并讲述这是一幅绘制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壁画,壁画中的女人身穿丝绸衣服。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在欧洲是珍稀之物,因此,穿丝绸衣服成为当时欧洲人高贵身份的象征。
二、预习检查
1.张骞曾几次出使西域?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3.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1年5月京新高速临白段通车的视频。
教师过渡:从2012年9月开始动工,到2021年6月30日全线建成通车,京新高速历尽艰辛终于完工。其中的临白段途经五百多千米的无人区。如今,国家为了东西交通、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不遗余力地把“路”修到了新疆。但在古时候,没有京新高速,人们是如何到达新疆的呢?这条沟通东西方的道路是谁开通的,又是何时开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将古丝绸之路与如今的高速公路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
张骞通西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识读教材第79页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思考什么是西域。
学生回答: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哪些关于西域的诗句?
学生回答: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提问:古人既然把西域描写得如此荒凉,西汉朝廷为什么还要与西域建立联系?
学生回答: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史记·大宛列传》
教师讲述:西域人民对匈奴痛恨至极。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希望找到盟友共同打击匈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教师活动:汉武帝刘彻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因为此时的汉朝已经是强大的王朝了,不必再像汉初之时需要靠和亲来维持边疆的安定。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是谁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材料二 汉方欲事灭胡……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学生回答:张骞。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79页的内容,概括张骞第一次、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扣留,没有人身自由,时时有杀身之险;食物匮乏;等等。
教师讲述:张骞一行百余人从长安起程,向西行进。一路上爬山过河,穿越沙漠。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时,因被匈奴的骑兵发现,一行人全部被俘,单于对他们严加管制。匈奴人想从张骞口中套取汉朝的情报,但是张骞一直没有松口。在被扣留10余年后,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些。张骞乘机逃走,继续向西行进,历尽艰难,终于到达大月氏。然而,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一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长安后,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有广博瞻望的意思。
教师提问:从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忠于祖国、开拓进取、不怕困难,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坚定信念,不辱使命,不忘初心等。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学生回答: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材料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主编的《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材料四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形成贯穿东西的交通要线。
学生回答: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联系课内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学习任务三
丝绸之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识读教材第80页的《丝绸之路图》及第80、81页的内容,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学生回答: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教师提问:现在请大家化身为中原的商人,我们都想通过这条商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换一些物品,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0、81页的内容并思考,如果你从长安出发,你会带什么东西去,带什么东西回来?
学生回答:
(1)带去的东西:汉朝的丝绸 、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2)带回来的东西: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给“丝绸之路”换一个名字,这还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学生回答:这还是一条交流之路、贸易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财富之路、友谊之路、技术之路、文艺之路等。
教师讲述:这条路上传递的东西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丝绸”这两个字承载的不仅是丝绸这个商品的名称,它更像一条展开的丝状纽带,以西域为枢纽,将欧洲和亚洲连接起来。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的内容,梳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学生回答: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教师提问:除了海上丝绸之路外,指出另一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学生回答: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
教师强调:汉朝时,我国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学习任务四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教师过渡:丝绸之路黄沙漫漫,驼铃声声,道路艰辛。这么遥远的路途,商人们如何保证货物安全?谁在保护他们的安全?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与此同时,西汉对匈奴的连续用兵和接连取胜,也使西汉王朝对西域的主权控制逐渐牢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汉朝廷是如何有效加强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辖的。
材料一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是岁,神爵二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汉书·西域传》
学生回答:设置西域都护府。
教师总结: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在西域设置的行政机构,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
教师提问: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是如何与西域各国重新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呢?
学生回答: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活动:班超在西域数年,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了联系。出示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材料二 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
——《后汉书·班梁列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的内容,通过时间轴梳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2 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的开通可以看出,开放、进取和积极的对外交流是汉王朝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从张骞、班超、耿恭、班勇等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坚强不屈,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传承了祖先的智慧,用中国的方式再次将中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世界的繁荣发展。这一行为,传承了丝路精神。如果说凿空这条路的有张骞,守护这条路的有班超、班勇,繁荣这条路的有往来的商人,那么传承这条路就要靠在座的每一个人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家国情怀。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之后,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了北方匈奴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出发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往来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