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 鸿门宴教课ppt课件
展开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分析刘邦胜利的原因,正确认识项羽失败的个人原因及历史原因。准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认识鸿门宴上斗争的性质。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青年时曾游历我国南北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访遗闻逸事,搜集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上书替李陵辩解,受腐刑,在狱中坚持编写《史记》,出狱后任中书令,仍旧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12篇、表(各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10篇、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8篇、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记载诸侯王国之事)30篇、列传(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70篇,共130篇,记述了自远古黄帝至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史料广泛可信,论断精辟,文笔优美生动,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次藏有杀机的宴会。秦二世元年(前209)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
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项羽在巨鹿彻底击溃了秦之主力军,刘邦因此很顺利地进入咸阳。刘邦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的军队。在这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这次“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之争”的序幕。
1.本文的情节结构是怎样的?提示 全文共有7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会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至2段),宴会前(幕后活动),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3至4段),宴会上(明争暗斗),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5至7段),宴会后(脱身除患),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2.课文第1、2段分别记叙了哪几件事?它们对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提示 第1段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使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明朗化,为故事的“开端”,是矛盾的导火索。第二件是“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第2段也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是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转机。第二件是“张良献策”。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最终“放虎归山”,范增之计难以实施等,莫不由此而生。
3.“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提示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他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增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1.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剖析 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简单几句描述了一个威风凛凛、勇猛豪爽的武士形象,凸显英雄本色。
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剖析 慷慨陈词,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有勇有智,粗中有细,一个粗犷、豪壮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
1.“鸿门宴”上刘邦和项羽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提示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邦被动,项羽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索;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邦的决定是一时之气,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经过了深思熟虑。
宴中(正面交锋)刘邦被动,项羽主动,有起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闯帐、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邦主动,项羽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作者这样浓墨重彩地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又突出了张良,使读者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3.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你是怎样认为的?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提示 两人讲话的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地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
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而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从策略上看,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因而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
4.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提示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擅自安排项庄舞剑,已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从这些角度可见,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刘邦和项羽。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提示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但是在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了与项羽的冲突。但是又能够接受意见、虚心地承认错误。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拉拢他。面对强敌,他没有采取
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到了项羽面前,他是一副无辜被诬陷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对本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无赖嘴脸,以及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忍辱负重的特点作了全面表现,使这个人物形象十分饱满。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但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攻打刘邦;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他自恃兵力强大,轻视刘邦,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是硬不起心肠,优柔寡断,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最可笑的是,他竟然很随便地就把曹无伤出卖给了刘邦。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推波助澜,扣人心弦。开始是黑云压城,杀机四伏,因刘邦假意谢罪,紧张气氛趋缓。待到项庄拔剑起舞,刀光剑影充盈宴厅,气氛又趋紧张。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得以展现。
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能随机应变。项羽用人不当,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
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作者正是在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3.虚实相生,以实代虚本文采用了以实代虚的手法。司马迁写鸿门宴,实写了项羽、刘邦等人,虚写了随项羽入关的赵、燕、齐、魏、韩等国的诸侯王及将领。当时的鸿门宴应该是一个诸侯众将共聚一堂的热烈场面。他们虽没有被写出来,但通过实写人物的言行,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范增数目项王”,又举玦示意,项王之所以“默然不应”,正是由于诸侯众将在座,项羽意识到
杀了自己的拜把兄弟、“戮力而攻秦”的刘邦,无疑将失去人心,正是由于参加宴会的人多,范增也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只得派项庄以舞剑的名义择机动手;正是由于在座的人物众多,诸侯众将进出十分方便,范增、张良出帐“调兵遣将”才会如此“自由”,刘邦借“如厕”的机会脱身,才不会引起项羽等人的警觉。司马迁也正是运用了虚实相生、以实代虚的艺术手法,把鸿门宴的故事写得更合乎情理。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3* 鸿门宴课文内容课件ppt</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梳理,课后写作指导,悦读素材佳作,课时规范训练三,走近作者,“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要”同“邀”邀请,“倍”同“背”背叛,“蚤”同“早”早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3* 鸿门宴教课内容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鸿门宴,宴会背景,宴会斗争,宴会余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3* 鸿门宴教案配套课件ppt</a>,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通假字,动词放弃丢下,动词放摆放,动词往,动词及比得上,一词多义,名词旧交交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