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课件
展开考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名师点睛 对流层的厚度与对流运动的强弱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 层的高度就越高,故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在空间上,低纬>中 纬>高纬;在季节上,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典例 (2022宁波九校期末,9)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我国内蒙 古自治区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为期六个月的在轨驻 留任务。图1为神舟十三号返回主要阶段示意图。图2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 分队成功执行本次搜索返回舱任务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题。
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线路中 ( )A.①至②点,有若干个电离层B.②至③点,大气密度逐渐变小C.③点大气形成地球生命保护伞D.④点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解析 根据图1中信息可知,①至②点的海拔在140 km至300 km范围,位于高层大气,有若干个电离层,A正确;②至③点,海拔逐渐降低,大气密度逐渐变大,B错误;地球生命 保护伞是位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层,③点位于高层大气,没有臭氧层,C错误;④点位于对 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易形成对流,D错误。故选A。
考点2 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受热过程
典例 (2020浙江7月选考,10,2分)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 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题。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解析 大气增温效应主要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引起的,所以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知识拓展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
一般规律:水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于陆地,陆地上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对太阳辐 射的反射率大于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具体: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最高,赤道洋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最低。3.气象因素气象因素主要包括空气密度的大小和空气的洁净程度两个方面。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空气洁净,云量少,能见度高,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也多,地面辐射强。
二、大气能量来源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2.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也称为大 气温室效应。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使大气增温。
五、逆温1.逆温: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现象。2.常见的逆温类型
3.逆温的影响(1)出现多雾天气。多雾的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 事故。(2)加剧大气污染和延长污染时间。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近地面 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典例 (2015浙江文综,9—10,8分)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 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 1.A 2.C
解析 1.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 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A。2.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 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 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 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考点3 热力环流一、成因1.能量根本来源:太阳辐射。2.原因:地面冷热不均。二、形成过程
易混易错 (1)高、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 的增加而减小。(2)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空气水平运动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导 致的。
典例 (2019浙江4月选考,13,2分)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 (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下题。 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C.动力 下沉辐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考点4 风一、风的形成1.三个力对风形成的影响
2.自然界中的风(1)高空大气中的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 平行。(2)近地面的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 压线斜交。
二、风向1.北半球风的形成示意图
方法技巧 风向的判读方法按照“垂、指、偏”的步骤操作如下:(1)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 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2)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 —45°(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南北半球风向与受力分析
三、风力1.风力大小主要受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影响2.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力大小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右图,风力:A>B>C>D。
3.影响风力大小的其他因素
典例 [2018浙江11月选考,26(3),2分]读图,完成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美国部分区域略图。图中等压线反映某日7时天气形势。
材料二 苜蓿是一种上等饲料,它的根部具有固氮作用。乙地附近某农场采用苜蓿与玉米轮作,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成为一种成熟的保护性耕作方式。此时甲地吹 风,其风力比乙地 。(2分)
答案 东北(1分) 小(1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力大小和风向。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与人类活动
典例示范(2023江苏苏州期中,8—9)常用的地膜有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透光性较差的一种),下 面两图分别为吐鲁番地区露天西瓜种植景观图和温室大棚“悬空西瓜”种植景观 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黑色地膜有利于 ( )A.抑制杂草 B.地温回升C.增强地面辐射 D.增强大气逆辐射2.与露天种植的西瓜相比,该地温室大棚种植的“悬空西瓜” ( )A.甜度更高 B.成本更低C.果色更均匀 D.病虫害更多
解题思路 1.与透明地膜相比,黑色地膜透光性差,会减少膜下的太阳辐射,使膜下杂草光合作用 弱,抑制膜下杂草的生长,A项正确;地温回升、增强地面辐射均不是黑色地膜对比透 明地膜的优势,B、C项错误;黑色地膜下太阳辐射量减少与大气的逆辐射无关,D项错 误。2.温室内昼夜温差小,不利于糖分积累,“悬空西瓜”的甜度较露天种植的低,A项错 误;温室的建设成本更高,B项错误;“悬空西瓜”的各个面受光均匀,露天种植的西瓜 有一面接触地表,阳光照射少,“悬空西瓜”的果色更均匀,C项正确;种植方式与病虫 害无关,D项错误。
考法实践(2024届浙江高三10月教学测试,23)磷虾数量庞大,一生中多次蜕壳,将碳沉积于海底。 2022年初,南极半岛的冰雪因为雪藻暴发被染成了粉红色,促进磷虾暴发式增长。雪 藻暴发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 ( )①吸收短波辐射,减少长波辐射②减少短波反射,增加长波辐射③增加光合作用,加强固碳能力④提供饵料,增大磷虾种群规模
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讲)课件: 这是一份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讲)课件,共47页。
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讲)课件: 这是一份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讲)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人为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讲课件: 这是一份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讲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