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中学2024-2025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宁夏西吉中学2024-2025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宁夏西吉中学2024-2025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宁夏西吉中学2024-2025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如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前应用手转动⑤使其对准通光孔
B.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①与⑤的倍数之和
C. 光线较暗时,应选择②的平面镜对光
D. 物像模糊时,应调节④使物像更清晰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①是目镜,②是反光镜,③是粗准焦螺旋,④是细准焦螺旋,⑤是物镜。
【详解】A、显微镜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⑤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①目镜与⑤物镜的倍数之积,B错误;
C、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所以光线较暗时,应选择②反光镜的凹面镜对光,C错误;
D、物像模糊时,应调节④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细菌和水绵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 细菌细胞膜与真菌细胞膜相似
C. 发菜与草履虫都有染色体
D.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包含色球蓝细菌、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和发菜。
【详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水绵细胞属于真核生物,也具有核糖体,A正确;
B、细菌细胞膜与真菌细胞膜相似,都可以用流动镶嵌模型概括,B正确;
C、发菜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C
3. 下列有关细胞生物及细胞内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核酸、多糖的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 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而发生变性
C. 磷脂、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均有C、H、O、N
D.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形式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核糖构成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构成DNA的组成成分。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
3、单体就是构成多聚体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核酸(脱氧核酸、核糖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详解】A、蛋白质、核酸、多糖的单体依次为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而发生变性,但肽键没有断裂,B正确;
C、磷脂、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均有C、H、O、N,C正确;
D、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储存,D错误。
故选D。
4. 单细胞伞藻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科学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做嫁接和核移植实验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结论是,细胞核是生物遗传性状的控制中心
B. 该实验的结论是,生物形态结构的建成与细胞质有关
C. 该实验的结论是,单细胞伞藻的帽的形状由伞柄决定
D. 该实验的结论是,单细胞伞藻代谢活动在假根中完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菊花形的伞柄嫁接到帽型的假根上,长出帽型的伞帽,帽形的伞柄嫁接到菊花型的假根上,长出菊花形型的伞帽,因此伞藻的形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详解】因伞藻的细胞核在基部,由题图实验结果可知,嫁接后的伞藻,细胞核来自哪种伞藻,伞帽的形态与之相同,说明伞藻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决定的,进而推知细胞核是生物性状的控制中心。A正确。
故选A。
5. 某同学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下列关于选材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撕取菠菜叶的下表皮作为实验的观察材料,因为下表皮中的叶绿体数量少,且体积大,便于观察
B. 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用镊子夹住所取的叶放入水滴中,然后放到载物台上进行观察
C. 实验过程中,临时装片中的叶片要随时保持有水的状态
D. 高倍显微镜下能看到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详解】A、应撕取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作为实验的观察材料,因为植物的表皮细胞是不含叶绿体的,叶肉细胞中才含有叶绿体,A错误;
B、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用镊子夹住所取的叶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B错误;
C、实验过程中,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要随时保持有水的状态,C正确;
D、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D错误。
故选C。
6.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质基质呈半透明的胶质状态
B.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多种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
C. 细胞质基质主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D. 细胞质基质在活细胞内呈静止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质基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在细胞质中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
【详解】A、细胞质基质呈半透明的胶质状态,A正确;
B、细胞质基质含有多种酶,是活细胞进行多种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细胞质基质主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正确;
D、细胞质基质在活细胞中不是呈静止状态的,而是不断流动的,D错误。
故选D。
7. 下列有关各种细胞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B. 液泡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内都含有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
C. 高尔基体是蛋白质修饰加工、包装的场所
D. 中心体是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里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液泡:单膜,成熟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详解】A、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A正确;
B、液泡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都含有色素,但叶绿素只分布在叶绿体中,花青素只分布在液泡中,B错误;
C、高尔基体是蛋白质修饰加工、包装的场所,与分泌物形成有关,C正确;
D、中心体是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里,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D正确。
故选B。
8. 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仁
B. 所有的细胞必须获取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生存
C. 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不进行细胞呼吸
D. 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壁。
【详解】A、原核细胞最重要的特征是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A错误;
B、细胞生命活动建立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所有的细胞必须获取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生存,B正确;
C、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可以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有细胞壁的细胞可能是原核细胞或植物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与细胞器有关的五个“不一定”
(1)没有叶绿体或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2)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真菌细胞、细菌细胞等都有细胞壁。
(3)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
(4)没有叶绿体或光合色素不一定不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
(5)没有线粒体不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需氧型的原核生物。
9. 下面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概念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c分别是指细胞膜、具膜细胞器
B. 若d是叶绿体,则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
C. 图中p一定是线粒体的内膜
D. 图中的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膜包括核膜、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细胞膜与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在分泌蛋白的加工、运输和分泌中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可知,a是核膜,b是细胞器膜,c是细胞膜。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双层膜结构,故d和e分别为两者之一。性激素在内质网中合成,据此可判断f是内质网,h是高尔基体,g是具膜小泡(囊泡)。
【详解】A、图中a、c分别是指核膜、细胞膜,A错误;
B、若d是叶绿体,则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叶肉细胞等,不是所有细胞都有,B错误;
C、图中e可能是叶绿体或者线粒体,若e为线粒体,p可能是线粒体的内膜或外膜,C错误;
D、由图可知,图中的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单据图无法具体判定d和e是本题的易错点。
10. 细胞内有三种膜是可以通过囊泡相互转变的,这三种膜是( )
A. 核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
B.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
C.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
D. 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线粒体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内的生物膜因化学组成相似,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可相互转化。在胞吞时细胞膜能转换成高尔基体膜和内质网膜,在分泌蛋白分泌时内质网膜能转换成高尔基体膜进而转换到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线粒体膜等直接相连,可直接转化,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以及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不直接相连,它们之间是以“出芽”形式形成的囊泡转化的。
【详解】A、核膜不能通过囊泡与高尔基体膜相互转变,A错误;
B、液泡膜不能通过囊泡与高尔基体膜相互转变,B错误;
C、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能通过囊泡相互转变,C正确;
D、溶酶体膜、线粒体膜不能通过囊泡相互转变,D错误。
11. 下图表示两种物质被动运输的方式,通道蛋白介导的运输速率比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速率快1000倍以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特异性
B. 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在运输物质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
C. 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速率会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D. 通道蛋白介导的运输速率较快可能是因为消耗的能量较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图物质跨膜运输特点是由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不需要能量,都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图中通道蛋白介导的运输和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都具有特异性,A正确;
B、载体蛋白拥有能与被运载物结合的特异的受体结构域,该结构域对被运载物有较强的亲和性,在被运载物结合之后载体蛋白会将被运载物与之固定,然后通过改变其空间结构使得结合了被运载物的结构域向生物膜另一侧打开,B正确;
C、由于载体蛋白数量有限,则介导的运输速率会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C正确;
D、通道蛋白参与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该方式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关于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都不需要能量 ②都不需要载体 ③自由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而协助扩散既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 ④都是被动运输 ⑤一些较小的分子如葡萄糖,可以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④⑤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一些较小的分子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是因为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C. 酶只有在细胞内,才能发挥其催化作用
D. 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
【详解】A、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A错误;
B、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B正确;
C、酶可以在细胞内发挥其催化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C错误;
D、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少量是RNA,而核糖体只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D错误。
故选B。
14.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B. 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
C. 毕希纳从酵母菌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
D. 萨姆纳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的探究历程:①1773年 ,意大利 斯帕兰札尼证明鹰的胃液可以消化肉块;②19世纪 欧洲许多化学家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③1857年 法国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 :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④1857年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⑤德国化学家 毕希纳认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⑥1926年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脲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⑦20世纪80年代 美国 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详解】A、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而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A错误;
B、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证明活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也可引起发酵,并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C正确;
D、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脲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15.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中ATP的合成和利用过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动植物体内都有呼吸作用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
B. ①过程和②过程所需的酶和发生场所不完全相同
C. c表示ATP合成吸收的能量,d表示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两者形式完全相同
D. ATP在活细胞中含量很少,但转化速度很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ATP和ADP的相互转化,①表示ATP的合成,②表示ATP的水解;其中a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过程,c代表光能和化合物中的能量(化学能),d是特殊化学键中的能量。
【详解】 A、动植物体内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生成ATP是ATP重要的产生途径,为ATP的含成提供能量,A正确;
B、①过程是ATP的合成,②过程是ATP的水解,所需的酶和场所不相同,B正确;
C、c表示ATP合成吸收的能量,吸收的能量的形式主要有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表示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释放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形式很多,包括电能、光能、机械能等,两者形式不同,C错误;
D、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活细胞中含量很少,但转换速度很快,D正确。
故选C。
16.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B. 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完全不同
C. 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D. 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mRNA和蛋白质种类都不完全相同,B错误;
C、细胞分化可以产生多种结构、功能、形态不同的细胞,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C正确;
D、正常情况下,分化是不可逆的,D正确。
故选B。
17. 下列对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核糖体数量增加,染色体复制加快
B. 细胞分化:细胞形态改变,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功能趋向专门化
C. 细胞衰老:细胞核体积变小,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色素积累增多
D. 细胞凋亡:特定基因表达,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生长导致细胞体积增大而数目不变;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导致细胞种类增多,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染色体复制发生在细胞增殖的间期,细胞生长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复制,A错误;
B、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差异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造成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异,B错误;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C错误;
D、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产生相应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18. 细胞的无丝分裂之所以叫无丝分裂,主要原因是( )
A. 细胞分裂过程比较简单B. 分裂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
C. 分裂中细胞核先延长缢裂D. 分裂中整个细胞缢裂为两部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丝分裂又叫核粒纽丝分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指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从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无丝分裂是相对于有丝分裂而命名的,有丝分裂是由于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所以叫有丝分裂;而无丝分裂是由于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所以叫无丝分裂。
故选B。
19.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逐渐丧失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B. 个体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C. 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完成正常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D. 人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衰老细胞的清除,都需要通过细胞凋亡实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全能性会逐渐降低,但不会丧失,A错误;
B、个体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正确;
C、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对多细胞生物完成正常发育起着重要作用,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人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衰老细胞的清除,都需要通过细胞凋亡实现,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程度与细胞全能性大小的关系;掌握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识记细胞凋亡的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 正常人体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过程中有关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间期,细胞核内的DNA通过半保留复制,形成92条脱氧核苷酸链
B. 前期,每条染色体进行复制,形成了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
C. 后期,纺锤丝的牵引导致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
D. 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间期,细胞核内的DNA通过半保留复制,形成9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A错误;
B、间期,每条染色体进行复制,形成了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B错误;
C、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纺锤丝的牵引使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错误;
D、人体细胞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21. 下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图乙、丙、丁分别是对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统计(图乙、丙、丁中的a、b、c表示的含义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动物各个体细胞中都含8条染色体
B. 图乙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
C. 图丁可以表示图甲所示时期的染色体、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
D. 图丁所示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可知,题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像,从图甲可以看出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说明该生物未分裂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根据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的数目关系以及染色单体数可出现0,可以判断题图乙、丙、丁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
【详解】A、从图甲可以看出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据此可以推出该动物未分裂的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A错误;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三个数值,仅有染色单体数可以为0,核DNA的数目大于等于染色体数,因此可以判断题图乙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B正确;
CD、图丁所示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与核DNA分子数目相等且没有加倍,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结束或分裂间期中DNA复制之前的时期,而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D错误。
故选B。
22. 利用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可以在体外培育出完整的胡萝卜植株。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体现出全能性
B. 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其具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
D. 非洲爪蟾的核移植实验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没有分化的细胞,如受精卵、动物和人体的早期胚胎细胞、植物体的分生组织细胞也具有全能性,A错误;
B、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神经干细胞只能分化为神经细胞,不能分化为其他各种细胞,因此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其含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且这些基因在特定条件下能正常表达,C正确;
D、非洲爪蟾的核移植实验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23. 下图为三个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a和a′、b和b′是姐妹染色单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
B. 一般情况下,乙细胞能产生4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C. 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分裂后a与b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
D. 乙一定为初级卵母细胞,含有8条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第一极体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一般情况下,乙细胞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B错误;
C、由题意可知,a与a,、b与b,是姐妹染色单体,a与a,所在的染色体和b与b,所在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a与a,所在的染色体和b与b,所在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因此分裂后a与b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C正确;
D、由B项可知,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根据着丝粒的数目可知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则乙细胞含有8条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B。
24. 下列有关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减法原理
D.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是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 RNA 是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A错误;
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但未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B错误;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减少了某种物质的影响,利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D错误。
故选C。
25.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含4个碱基对的DNA平面结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搭建脱氧核苷酸时,每个磷酸分子连着1个脱氧核糖
B. ⑨、⑩分别为鸟嘌呤和胸腺嘧啶
C. ①、②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基本骨架
D. ①为3′端,⑥为5′端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平面结构模型,其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含氮碱基;⑤为氢键;⑥为磷酸;⑦为腺嘌呤;⑧为胞嘧啶;⑨为鸟嘌呤;⑩为胸腺嘧啶。
【详解】A、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故搭建脱氧核苷酸时,每个磷酸分子连着1个脱氧核糖,A正确;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⑨、⑩分别为鸟嘌呤和胸腺嘧啶,B正确;
C、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二者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
D、①⑥为游离的磷酸基团,均为5′端,D错误。
故选D。
26. 下图为DNA复制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合成的子链延伸方向是从5'端向3'端
B. 解旋酶使DNA螺旋的双链完全打开后再开始复制
C. 若DNA中含C—G碱基对比例高,解旋时会消耗更多能量
D. DNA复制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分子复制时引物与模板的3'端结合,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A正确;
B、DNA分子的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解旋酶能使DNA两条螺旋的双链打开,B错误;
C、C—G碱基对含有氢键的数量较多,若DNA中含C—G碱基对比例高,解旋时会消耗更多能量,C正确;
D、DNA半保留复制方式能够精确地指导子代DNA的合成,因此能保持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正确。
故选B。
27. 有氧运动能改变骨骼肌细胞中的DNA甲基化状态,引发骨骼肌的结构和代谢变化,改善肥胖、延缓衰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能改变骨骼肌细胞中基因的碱基序列
B. DNA甲基化程度可能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
C. 基因的某区域发生甲基化可能影响该基因与核糖体的结合
D. 骨骼肌细胞中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
【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不能改变骨骼肌细胞中基因的碱基序列,A错误;
B、DNA甲基化会影响RNA聚合酶的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故甲基化程度可能影响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转录,B正确;
C、核糖体是与mRNA结合,基因不与核糖体的结合,C错误;
D、骨骼肌是体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其中的DNA甲基化不可以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B。
28. 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控制
B. 基因与性状之间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 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进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
B、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有些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B错误;
C、基因可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29.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出现的新性状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 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肯定会表现出新的性状
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
D. 非同源染色体间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基因重组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只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新的基因组合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新的性状,B错误;
C、染色体片段缺失过程中如缺失的部分对应DNA片段上没有基因存在,则不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C正确;
D、非同源染色片段的移接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D错误;
故选C。
【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
【点睛】易错警示 与三种可遗传变异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均可传给后代。
(2)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碱基对的改变,属于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
(3)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改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30.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家族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都属于遗传病
B. 调查某种病的遗传方式可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C.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D.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人类遗传病中的多基因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遗传病≠先天性疾病,遗传病≠家族性疾病。
【详解】A、家族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例如环境改变引起,但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的疾病,A错误;
B、调查某种病的遗传方式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错误;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错误;
D、原发性高血压是受多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属于人类遗传病中的多基因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31.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个物种 ②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 ①②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种是指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物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种群是指生活同一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在异地的物种形成过程中,一般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导致出现生殖隔离;而在同地的物种形成过程中不需要地理隔离就会形成生殖隔离。
【详解】①②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①错误,②正确;
③新物种的形成必定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属于隔离,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正确;
④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如同地多倍体物种的形成,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2.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 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D. 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便环境没有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会因基因突变发生改变,C错误;
D、物种形成过程中,一般是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产生生殖隔离,或者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33. 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种多样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动物的骨骼化石可以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
B. 蝙蝠的翼和鲸的鳍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C.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和有尾的阶段,这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D.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差异的大小可以反映亲缘关系的远近
【答案】B
【解析】
【分析】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利用动物牙齿化石能够推 测动物取食情况,通过动物骨骼化石能够推测动物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根据植物化石能够推测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
【详解】A、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动物的骨骼化石可以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A正确;
B、蝙蝠的翼和鲸的鳍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说明它们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B错误;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具有统一性,这个证据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C正确;
D、不同生物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其差异可揭示物种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D正确。
故选B。
34. 某同学为探究阿莫西林(一种常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菌液加到培养基上涂布均匀后,在2、3、4号位贴上沾有0.5mg/mL阿莫西林溶液的滤纸片。如图为第一代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处滤纸片上不含抗生素,起对照作用
B. 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
C. 连续培养几代后,2、3、4号位的抑菌圈直径将会变小
D. 抑菌圈边缘细菌的抗药性高于抑菌圈外细菌的抗药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据图可知,①处滤纸片周围没有抑菌圈,则说明①处滤纸片对照组,A正确;
B、抑菌圈边缘上的细菌可能产生了抗药性,实验中需要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经灭菌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重复实验中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步骤,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的直径,B正确;
C、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起选择作用,随着培养次数增多,耐药菌的比例增大,因此在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平均直径变小,C错误;
D、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起选择作用,则抑菌圈边缘细菌的抗药性高于抑菌圈外细菌的抗药性,D正确。
故选C。
35.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判断下列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B. 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群落内部
C.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种群内的个体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错误;
B、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
C、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不都是通过竞争实现的,C错误;
D、种群内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 如图是表示猕猴桃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④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C代表的场所是___________,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除发生在A过程外,还发生在________(填“B和C”“C和 D”或“B和D”)过程。
(3)提取和分离骄猴桃中的色素,可将果肉薄片放入含无水乙醇的试管,并加入适量CaCO3,可以保护色素防止叶绿素降解。色素分离可以用_____________法。
【答案】(1) ①. O2 ②. C5
(2) ①. 细胞质基质 ②. C和D
(3)纸层析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可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可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图中①是O2,②为NADP+,③为ADP+Pi,④为C5。
【小问1详解】
图示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可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可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图中①是O2,由水的光解产生,④是C5,在暗反应中与CO2反应生成C3,实现CO2的固定。
【小问2详解】
若C、D代表场所,C是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除发生在A过程外,还发生在C(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有氧呼吸二三阶段)过程。
【小问3详解】
色素分离常用纸层析法。
37. 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个体和黑眼黑体个体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眼黄体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F2的红眼黄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约为__________。
(2)理论上F2应该出现四种表型,但实际并未出现,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本应该表现为_______,却表现为黑眼黑体的性状。
【答案】(1) ①. aaBB ②. AaBb ③. 1/3
(2) ①. aabb ②. 红眼黑体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F2中黑眼黄体:红眼黄体:黑眼黑体=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基因A、a和B、b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本应该表现为红眼黑体,却表现为黑眼黑体的性状。
【小问1详解】
亲本红眼和黑眼杂交,子代均为黑眼,说明黑眼是显性性状,黄体和黑体杂交,子代均为黄体,说明黄体是显性性状。F1黑眼黄体相互杂交,F2中黑眼黄体:红眼黄体:黑眼黑体=9:3:4,是9:3:3:1的变式,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本应该表现为黑眼黑体的性状。由F2中的表型及比例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亲本中红眼黄体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黑眼黑体的基因型为AAbb。F2的红眼黄体占3份,其中纯合子(aaBB)占1份,因此,F2的红眼黄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约为1/3。
【小问2详解】
F2中黑眼黄体:红眼黄体:黑眼黑体=9:3:4,是9:3:3:1的变式,理论上F2应该出现四种表型,但实际并未出现,可能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本应该表现为红眼黑体,却表现为黑眼黑体的性状。
38. 下图表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转录过程中,以______(填“①”“②”“③”或“④”)为模板,在______酶催化作用下由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依次连接形成RNA。
(2)能特异性识别密码子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3)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_____________(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
(4)为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遗传信息的读取必须按mRNA的5'→3'的方向。某DNA片段碱成基序列如下图所示,以b链为模板链合成肽链的序列为:_______________。
(可能用到的密码子:精氨酸-CGA;丝氨酸-AGC、UCG;丙氨酸-GCU;甲硫氨酸(起始)-AUG;终止密码-UAA、UAG)
【答案】(1) ① ③ ②. RNA 聚合 (2)tRNA
(3) (4)甲硫氨酸-精氨酸-丝氨酸
【解析】
【分析】转录的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能量(ATP);翻译的条件:模板(mRNA),原料(21种氨基酸)、能量(ATP)、搬运工(tRNA)、多种酶的催化等。
【小问1详解】
据图判断,③为基因的模板链,以③链为模板在② RNA 聚合酶催化作用下合成 RNA 的过程为转录,原料是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小问2详解】
能特异性识别密码子的物质是 tRNA ,tRNA 上反密码子与 mRNA 上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在翻译过程中, tRNA 可转运氨基酸到相应位置与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小问3详解】
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 。
【小问4详解】
以b链为模板链转录的mRNA序列为5—AUGCGAUCGUAG—3,甲硫氨酸(起始)-AUG;精氨酸-CGA;丝氨酸-AGC、UCG;终止密码-UAA、UAG,所以合成的肽链的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丝氨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共59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