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分层作业)-【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4/2/16143749/0-17257048474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合欢树》(分层作业)-【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4/2/16143749/0-17257048474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合欢树》(分层作业)-【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4/2/16143749/0-172570484752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合欢树》(分层作业)-【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4/2/16143749/1-172570484999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合欢树》(分层作业)-【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4/2/16143749/1-17257048500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合欢树》(分层作业)-【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4/2/16143749/1-1725704850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合欢树精练
展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就像一匹脱缰的骏马,从燕赵文化的围栏中冲突出来。在__________ 的白云和坦荡的大地相连之处,一座登峰造极的伟大城市,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不断延伸的历史,贯穿着整部中华文明。它的形象雍荣华贵,它的风骨浩大优雅,它的雄霸王气振慑四方。
巍峨舒展的长城,云蒸霞蔚的皇家园林,华光凝照的红墙黄瓦,庄严肃移的皇权,丹桂飘香的四合院,____________的画眉,清幽的合欢树…… 北京,一座集豪迈与柔情于一身的___________ 帝王之都,它集合了南国水乡的富饶婉丽,北方草原的粗犷豪放,西部大漠的荒凉凄郁,东部沿海的热情繁华。在古老博大的中国,有哪座城市能像北京这样把戈壁滩如云马队的剽悍与苏杭丝绸鱼米之乡的温情,最悠久的文明与最现代的气氛__________于一身呢。
1.文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
A.脱缰(jiāng) 屹(yì)立 雍荣(róng)华贵
B.振慑(shè) 巍(wēi)峨舒展 云蒸霞蔚(wèi)
C.戈(gē)壁 剽(piā)悍 富饶(rá)
D.粗犷(kuàng) 清幽(yōu) 气氛(fēn)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舒卷 轻捷 高深莫测 凝聚
B.飘浮 轻快 讳莫如深 聚集
C.舒卷 敏捷 高深莫测 聚集
D.飘浮 矫捷 讳莫如深 凝聚
【答案】1.C 2.A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A.“雍荣华贵”应为“雍容华贵”;B.“振慑”应为“震慑”;C.注音与字形全都正确;D.“粗犷”的“犷”读guǎng。故选C。
2.此题考查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能力。近义词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较大,要准确的辨析近义词,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固定搭配,语法功能等方面入手。备考中可根据资料把近义词归类整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将近义词编成口诀,就是一种很好的归类法。舒卷:舒展和卷缩。漂浮:停留在流体表面或悬浮在流体中。语境中用来形容白云,应为“舒卷”。据此分析可排除BD。轻捷:动作轻快敏捷。轻快:轻松愉快、敏捷:反应迅速快捷。语境中用来形容画眉鸟,应选“轻捷”。据此分析,可排除C。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这里是形容一座宫殿,应选“高深莫测”。凝聚:气体变浓或凝结。聚集:集合。语境中说的是“最悠久的文明”与“最现代的气氛”的组合,这不是具象的组合,应选“凝聚”。分析可知,A.词语最恰当。故选A。
3.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 不敢出去, 没事可做。
② 在街上瞎逛, 去看看那棵合欢树吧。
③中国的秋天的深味, 在北方, 感受得到。
④唯有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才 浮光, 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
A.虽然…但… 宁愿…也不… 除非…不… 不仅…而且…
B.如果…就… 与其…不如… 除非…不… 不但…而且…
C.即使…也… 宁愿…也不… 只要…就… 不是…就是…
D.既…又… 与其…不如… 只有…才… 不是…而是…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首先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要联系常见常用关联词来准确表达句意关系,特别是意义相近的关联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正确地加以选择。
句①“不敢出去”和“没事可做”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不构成必然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也不构成必然的转折关系,故排除AB;
句②“看看那棵合欢树吧”是祈使句,表达的是要看合欢树这一想法,故“宁愿…也不”不符合语意,故排除AC;
句③强调中国“秋天的深味”在北方感受得到。“除非…不…”使句子语意不简明连贯,故排除AB;
句④强调“唯有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的长久影响,对应“浮光”“探照灯”两个喻体的特征,显然在否定“浮光”,肯定“探照灯”,故排除AB;“不是…就是…”属于选择关系,也不符合语境,故排除C;
故选D。
【点睛】解答辨析和使用关联词题,要求考生一要弄清材料中的层次与句间关系,二要有相应虚词的积累,三要有筛选同类关联词语的能力,对考查虚词的能力要求颇高。
能力进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节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岁后我的作品接连获得成功,而母亲却去世了。母亲去世的原因是上帝认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B.作者闭着眼睛想到母亲,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这里的“是个好兆头”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对“我”寄予希望。
D.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母爱却恒在。
5.以下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孩子气,这与后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构成对比。
B.作者选取了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
C.文章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前部分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文章的语言典雅。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真情蕴涵于质朴的语言中,感人至深。
6.这篇小说是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4.A 5.D 6.①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有点孩子气的性格。肖像描写,“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突出了母亲的操劳,对我的担忧。动作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表现了母亲为了能治好我的腿坚持不懈、执着坚强的形象。神态描写,“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表现了母亲善良无私的性格。
②侧面描写:通过妹妹的转述,突出母亲为了不让“我”担心而隐瞒病情,默默承受病痛的伟大形象。 7.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母亲去世的原因是上帝认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错误,从“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可知,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安慰。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文章的语言典雅”不当,本文的语言特点是淡雅质朴中饱含深情,耐人寻味,感人至深。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从“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可知,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想要治好“我”的病的虔诚和执着。
从“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可知,小说运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了本来爱美的母亲为儿子不断操劳忧虑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从“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可知,小说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想方设法帮我治病的执着精神。
从“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可知,小说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愧疚之情。综上可知,小说从母亲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对母亲做了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从“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可知,小说通过妹妹的转述,对母亲做了侧面描写,表现了母亲因为怕“我”担心,而独自隐忍病痛的伟大形象。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写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文中说“想起童年的事”“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想起他自己的妈妈”等,推测孩子想起妈妈对自己的爱,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爱,说明母爱是普遍的。作者的回忆是通过“合欢树”这一母亲亲手种下的树作为寄托来写的,是作者思念母亲的触媒,作者睹物思人。“那棵树”是作者精神寄托,象征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母爱又是独特的。
结合“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等分析,“那棵树”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作者看到合欢树,就会想起母亲,就会想起母亲在自己病中做的一切,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现了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的思念及对自己的所做的一切感到对母亲的愧疚。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这是间接抒情,这样抒情含蓄。
不直接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没有直接说对自己的所做的一切感到愧疚等,借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来抒情,含蓄委婉,韵味悠长。
8.下列对《合欢树》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本,“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比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白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中A项说法错误。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是到后来才发现“我在写小说”。故选A。
素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③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⑧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⑨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比获奖更正要。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是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使母亲的形象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B.文章以小见大、借物写人,通过小小的合欢树表达深深的母爱和对母亲的思念。
C.作者选择10岁,20岁,30岁这三个时间段的事情来联结全篇。说明“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里都有母亲的付出、坚持、爱、希望。
D.“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愧疚和歉意,以及深深的自责。
11.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 而用“合欢树”为题?
【答案】9.C 10.D 11.①合欢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母亲把对“我”的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③合欢树里还有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我”对合欢树那种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的复杂情感,正是“我”对母亲无比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
④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作者的象征。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母亲是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错误,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愧疚和歉意,以及深深的自责”错误,作者写作此文时母亲已经去世,作为回忆的内容,应该体现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情节结构上,文章写邻居劝“我”回小院看合欢树,接着写“我”回忆当年母亲种合欢树的情景,再写“我”回小院、想看合欢树而不得的情景,因此,合欢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形象上,由“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可知,母亲把对“我”的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母亲当时一心养育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我”的爱。
由“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可知,“我”内心矛盾纠结,既想念母亲,想念小院,又不想回去看,再由“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可知,合欢树包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
合欢树最初不发芽,后来长成小苗,然后长成小树;“我”生病、残疾,最后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强地生活了下来。合欢树是“我”的象征,“我”和“合欢树”有相似的命运。所以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作者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节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岁后我的作品接连获得成功,而母亲却去世了。母亲去世的原因是上帝认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B.“风正在树林里吹过”,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这里的“是个好兆头”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对“我”寄予希望。
D.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母爱却恒在。
13.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孩子气,这与后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构成对比。
B.作者选取了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
C.文章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前部分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文章的语言平淡。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真情蕴涵于平淡的语言中,感人至深。
14.文章是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5.《合欢树》是史铁生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文章为什么不以“母爱”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2.A 13.D 14.①语言描写。“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有点孩子气的性格。②肖像描写。“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突出了母亲的操劳,对我的担忧。③动作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表现了母亲为了能治好我的腿坚持不懈、执着坚强的形象。④神态描写。“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表现了母亲善良无私的性格。⑤侧面描写。通过妹妹的转述,突出母亲为了不让“我”担心而隐瞒病情,默默承受病痛的伟大形象。 15.①合欢树是作者情感寄托的对象。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象,是作者缅怀母亲表达深挚情感的寄托物。②合欢树具有丰富的内涵。合欢树象征着母亲,它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合欢树象征了母爱,它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合欢树象征了作者自己,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类似。③合欢树揭示了文章主旨。合欢树是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美好期待和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所有的母子都能合家欢乐的心愿。④合欢树有更强的艺术效果。“合欢树”为题含蓄隽永,而“母爱”直白单一。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母亲去世的原因是上帝认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错,母亲去世的原因不是上帝认为“她心里太苦了”,而是得了肝病。第②段,“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故A错。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的能力。
D. “语言平淡”错误,本文的语言淡雅朴素中蕴含深情,耐人寻味。故D错。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作者描写母亲运用了多种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语言描写,例如“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好强;“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是肖像描写,写出了母亲为了我不断操劳而变老;“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再生病后,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和为治好我的腿的无比执着;“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治好我的病的无限希望和坚持不懈;在母亲去世后,“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通过老太太们的话语,侧面表现了母亲为了我所受的苦。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本虽然是在回忆母亲,表现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但是作者的回忆是通过“合欢树”这一母亲亲手种下的树作为寄托来写的,是作者思念母亲的触媒,作者睹物思人;“合欢树”具有象征意义,合欢树是作者精神寄托,象征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是母亲去世后,合欢树就成了母亲的象征,作者见到树就想到母亲;“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体现了整篇文章的主旨,作者看到合欢树,就会想起母亲,就会想起母亲在自己病中做的一切,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现了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的思念及对自己的所做的一切感到对母亲的愧疚。“合欢树”作为标题,用物象作为标题比以“母爱”为题更加有艺术性,显得更加含蓄,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16.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由没心思照顾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
【答案】母亲其实是喜欢花草的,没心思照顾是因为为儿子的病而绞尽脑汁;后来不舍得扔掉,是因为对儿子的病情仍怀有一丝希望;再后来合欢树长大了,叶子茂盛了,母亲常去侍弄它,是因为树在成长,母亲的企盼也在成长,由对儿子的悲观失望到充满希望。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此类问题,首先仔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母亲因“我”的病情而没有心思照顾合欢树,但是仍不舍得扔掉,终于看到了合欢树长出了茂盛的叶子。这个过程,与其是说期待合欢树的成长,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的期待,对希望的憧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母亲把对“我”的希望,借助“合欢树”的生长尽情地表达出来。此时的合欢树已经不单单是一棵树,而是母亲希望的一个寄托。而合欢树的旺盛生长,也暗示了“我”的生活的变化。
【点睛】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并且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
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人应当坚持正义练习题: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489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人应当坚持正义练习题</a>,文件包含《人应当坚持正义》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人应当坚持正义》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病梅馆记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490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病梅馆记巩固练习</a>,文件包含《病梅馆记》原卷版分层作业docx、《病梅馆记》解析版分层作业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三 人生的境界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489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三 人生的境界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a>,文件包含《人生的境界》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人生的境界》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