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0 考点二0 语言(3)
展开五月十日
韩㴲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
野处偏宜夏,贫家①不厌晴。
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②。
[注]①贫家:诗人自指。②“腐草”句:参见《逸周书·时训》“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说自己幽居于深山之中,独白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
B.诗人因为颔联的“微行”,才发现首联所说的美景,但两联换位,却是匠心独运。
C.薰风吹鬓而加一“ 老”字,表现作者感收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壮志未酬的心情。
D.本诗抒发诗人夏日山居情怀,前四句即景抒情,后四句寄情于景,全诗情景交融。
2.本诗语言清新淡雅,看似不甚雕琢,细品实则有味。请以首联为例,赏析诗人用语的精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寓壶源僧舍三绝
[宋] 吴儆
其二
闷来掩卷已三更,风露涓涓月满庭。
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
其三
归来闭户还高枕,窗隙微通月影斜。
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
注释:淤“壶源僧舍”是寄居的处所。“僧舍”即佛寺。原诗三首,第一首写独坐夜读《离骚》。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二写诗人被《离骚》打动,掩上书卷,时至午夜,依然思绪万千,不能入眠,于是步入庭中,展现在眼前的是“风露涓涓月满庭”的夜景。
B.其三写诗人回到室内,“闭户”“高枕”。从全诗看,“高枕”在此表示“安卧无忧”之意。以下写景,以三个诗句细写安卧之后的所见所闻。
C.两首绝句以一大半篇幅写景,景又着重在光与声的描绘上。诗人通过多种手法来写光:以“月满庭”“月影斜”直接描绘月光的澄澈;用动词“流”来形容萤光的飘流无定。
D.两首绝句中的叠词颇具特色。“簌簌”用来绘声,增加了声音的质感;“涓涓”“点点”用来绘形,增加了物体的形象性。
2.简要赏析这两首绝句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城李少府①
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②。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注】①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江西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送别时的景物,野花烂漫,鸟声清脆,一派生机。
B.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天,诗人在路旁的驿亭给好友李少府送行。
C.诗歌语言清新简练,结构严谨,借景抒情,感情真挚,可见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D.颈联虚实结合,出句虚写喝酒送行,对句实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将书籍比喻成自己的老朋友,这些书籍从早到晚都与自己忧乐与共,表现诗人对书籍的痴迷。
B.颔联使用夸张手法写诗人读书之多之快,由于读书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内心尘垢全无、杂念全消。
C.尾联用“金鞍玉勒”的“寻芳客”来反衬诗人,表明贵公子们不会理解诗人所言家中别有一番春色。
D.本诗写了春日里诗人惬意的读书生活,既表现了诗人酷爱读书的特点,也暗含了诗人开卷有益的主张。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的内涵。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成二首(其一)
邓肃①
苍苔白石两清幽,缥缈虹桥跨碧流。
日过窗间腾野马,雨余墙角篆蜗牛。
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
一炷水沉参鼻观②,扫空六凿③自天游。
【注】①邓肃(1091-1132):北宋诗人,徽宗宣和年间,国家内忧外患,东南仍贡花石纲,他曾赋诗指责守令“搜求扰民”,因而被斥。本诗作于被黜家居之后。②鼻观:佛家有观相法,观鼻端白,称为鼻观。是佛教修炼养性的一种方法。③六凿:指喜、怒、哀、乐、爱、恶六情。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始两句写景,作者用苍苔白石相衬,以见环境的清幽,虹桥缥缈、碧水潺潺,写景物的优美,这是庭院外边之境。
B.颔联写太阳照过窗隙,浮动的游气,有如腾驰不停的野马;雨余之后,蜗牛向墙角爬行,留下的粘液如篆文,是庭院内部之所见。
C.尾联把自己的神思和自然界打成一片,神游万仞之上,思出天地之表。不仅设想新奇,更寄寓了自己不屑与世俗沉浮的高情逸思。
D.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意。不为含蓄而有不尽之味,不作壮语而见刚劲之情。首尾四句从实写到神游;中间四句,从豁达豪迈到闲适,脉络井然。
2.“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被人认为是经典之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
2.①量词的使用精妙。描写的是初十的月亮,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诗人别出心裁,称之为“片”,体现诗人观察细致、用语新巧。②动词的使用精当。用一“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渐渐明的过程。用一“沿”字,则化静为动,赋予月光从上而下、又沿着溪涧流淌的流动感。③形容词的使用传神。用“白”“明”等词写景,体现月光的素雅、皎洁,渲染月夜静谧的氛围,让读者如沐清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壮志未酬”于诗中无据,和暖的南风吹动我稀疏斑白的鬓发。主要是表现作者慨叹岁月消逝的心情。薰风吹鬓而加一“老”字,便表现自己叹岁月消逝、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的心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一片月亮在黄昏后升起,把树林照亮;它又仿佛沿着溪流而上,把山涧洒满了清光。写夏夜初临的情况。时当初十,月亮早早地升起,照在林子里,一片光明。诗给月亮所下的定义就很适合初十的月亮,因为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所以别出心裁称之为片。“片月”的量词“片”使用精当。
随着月亮的升高,又渐渐照着了低处山涧的流水。这两句观察得很细,用语也十分精到。月亮照着树林,清光如水,诗人又用了个“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光渐渐亮的过程。对句写山涧,更令人叫绝。月亮升高,仿佛是沿着流水而上,出语很新。月亮高了,照的角度不同,所以先照到林木,后照低深山涧。则化静为动,赋予月光从上而下、又沿着溪涧流淌的流动感。
用“白”修饰月下的林,用“明”修饰月照下的“山涧”,通过这两句,境界全出,人们读着,自身似乎也沐浴在月光中,渲染月夜静谧的氛围,让读者如沐清辉,与诗人同赏这无边月色。
2.答案:1.B;
2.(1)相同处:①都运用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来表现诗人的郁闷和难眠;②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突出夜深人静与郁闷难眠的矛盾。
(2)不同处:前一首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点流萤如寒星坠落;后一首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动与静、声与静的矛盾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
B.“‘高枕’在此表示‘安卧无忧’之意”错误,从全诗看,“高枕”在此只表示安卧而不含“无忧”之意。结合下联“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可见虽然“高枕”但并没有睡着,从风猛烈惊飞了乌鹊可见作者内心并非平静无波,兼及能听闻松花坠落空寂无人的台阶可反衬内心并非安然,应该是彻夜难眠,所以“安卧无忧”曲解诗意。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由其一“风露涓涓月满庭。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分析,诗人写了月色满园风儿徐徐露水慢滴,闲得无聊追逮流萤而摇动了暗夜中的树枝,流萤闪闪如寒星点点点缀于高耸入云端的树梢间,在漫长凄清的寒夜里诗人孤寂难眠。由其三“窗隙微通月影斜。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分析,诗人描写月影微微,斜穿窗户的缝隙打入室内,窗外疾风猛烈吹刮,惊飞了栖息枝头的乌鹊,鸟飞枝摇松花扑簌簌地掉落于空寂的台阶上,惊扰了诗人本就不安的心境,难以安眠。综上可见相同处:①都运用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来表现诗人的郁闷和难眠。
由其一中的“涓涓”“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中可见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突出诗人内心的孤寂难眠;由其三中月影斜照破窗而入室内,风猛烈吹刮,惊风乌鹊,树摇花落等动态景物和声音中反衬了环境的静寂,突出夜深人静与郁闷难眠的矛盾。综上可见相同处:②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突出夜深人静与郁闷难眠的矛盾。
(2)前一首“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飞动的萤火虫发出的光亮闪闪,喻体为“寒星点点”,相似点为微光、闪动;后一首“窗隙微通月影斜。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月影斜”为视觉,疾风、乌鹊飞、簌簌堕松花为听觉,表现了动与静、声与静的矛盾关系。
3.答案:1.D
2.①尾联的意思是你我相识相知的友情不受路途远近的影响,相隔万里也可以像邻居一样近;②既表现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的真挚情谊,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③格调高昂,催人奋进,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D.“出句虚写喝酒送行,对句实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错误,由诗歌标题可知,这是送别诗,是送别之时,所以出句实写喝酒送行,对句虚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意思是“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如同邻居”。
然后结合诗歌题材分析表达效果。由诗歌标题“送韦城李少府”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正在送别挚友,送别诗本是表达惜别之情,常常是伤感不舍的,但这首诗歌中,诗人说“无远近”,只要二人“相知”,即使身处万里,依然像是邻居一样,既宽慰了友人,也宽慰了自己,一可以看出二人之间友谊的真挚,二是可以看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4.答案:1.D
2.①“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比喻联想,形象地写出了坚持读书,就好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内心清澈充盈。②“东风花柳逐时新”一句以观赏春天的美丽景象做比,是尾联“别有春”的形象表现,写出了专心读书带给人的有如赏春景的心旷神怡的乐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诗写了春日里诗人惬意的读书生活”错误,诗中“东风花柳”和“我庐别有春”都是形容书卷让自己的生活时时充满着美好的春光,并非一定是真正的春天。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源流随处满”意思是“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此句运用典故,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采用了联想和比喻的手法,作者由读书联想到了“活水源流”,认为人只要坚持经常读书,就会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是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诗形象体现读书的获得感,但“随处满”“逐时新”又别出新意,比朱熹又更进一层。
5.答案:1.D
2.①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纵使在困穷的情况下,也不因妻子儿女的饥寒而改变刚贞的节操;纵使时光易逝,转眼就是秋天,也感到天地无私,在家人的笑语声中,哪里知道季节已转换到了秋天。②可见作者心情开朗,不为外物所奴役,不因命运的转换而丧失旷达的情怀。③诗句充满勃郁之情,显示出诗人豁达豪迈的气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评价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中间四句,从豁达豪迈到闲适”错,应是“中间四句,从闲适到豁达豪迈”,“日过窗间腾野马,雨余墙角篆蜗牛”表现的是闲适自在,“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表现的是豁达豪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写诗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感受,“饥寒”可见生活窘困缺吃少穿物质不够丰足,但面对经济的拮据诗人并不以为意,因为内心有坚守的高洁情操作为心理支撑,能使自己战胜一切困难束缚,淡泊名利豁达乐观。所以能在在困穷的情况下,不因妻子儿女的饥寒而改变刚贞的节操;纵使时光易逝,转眼就是秋天,也感到天地无私,在家人的笑语声中,毫不在意季节已转换到了秋天。
作者的精神境界高超至极,洒脱淡然,心无所累,积极地对抗命运的多舛。诗句使用反问修辞,对比反衬中突出性格操守,满富正能量,给读者以力量和启迪,学会淡看生活的磨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达观潇洒豪放恣意。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0二 考点二5 小说(1)(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0二 考点二5 小说(1)(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0三 考点二8 非连续性文本(3)(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0三 考点二8 非连续性文本(3)(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2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0三 考点二7 传记(3)(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0三 考点二7 传记(3)(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27,连冠”的包袱?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