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知识梳理(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9《屈原列传》:
一、挖空训练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 )强志( ),明于治乱,娴( )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 )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 )其能。怀王使屈原造( )为宪令,屈平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 )屈平。
屈平疾( )王听( )之不聪( )也,谗谄( )之蔽明( )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 )公也,方正( )之不容( )也,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同“罹”,)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困顿)则反(同“返”,)本,故劳苦倦极(疲惫),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由)怨生也。《国风》好色(古今,喜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淫(过度))),《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 )帝喾,下道( )齐桓,中述汤、武,以刺( )世事。明( )道德之广崇,治乱( )之条贯( ),靡( )不毕见(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 )而其指( )极大,举类( )迩( )而见( )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 )淖污泥之中,蝉蜕( )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 )世之滋( )垢,皭然( )泥( )而不滓( )者也。推( )此志( )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 )去秦,厚币( )委质( )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 )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 ),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 )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 )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 )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 )之,虽放流,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 )君兴国而欲反覆(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 )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 )以自为( ),举贤( )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 )惑于郑袖,外( )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 )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 )其糟而啜( )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 )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 )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 )死生,轻( )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答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学实)强志(记),明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制定)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占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同意),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炫耀)其功,曰以为(“曰”和“以为”同义连用)‘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恨)王听(动作名,听觉)之不聪(明察)也,谗谄(形作名,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圣明的人)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损害)公也,方正(形作名,正直的人)之不容(容纳)也(被动句),故忧愁幽思(苦闷深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同“罹”,遭受)忧也。(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困顿)则反(同“返”,返回)本,故劳苦倦极(疲惫),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由)怨生也。《国风》好色(古今,喜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淫(过度),《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提及)帝喾,下道(提及)齐桓,中述汤、武,以刺(讥讽)世事。明(形作动,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太平、作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同“现”,显现)。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形作名,小的方面)而其指(同“旨”,主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表达)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描述事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同“浊”,污浊)淖污泥之中,蝉蜕(名状,像蝉蜕壳一样)于浊秽(形作名,污浊的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黑)垢,皭然(洁白的样子)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推(推赞)此志(志向、品行)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通“黜”,被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通“纵”,合纵)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通“佯”,假装)去秦,厚币(名词作状语,用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第二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趁机)厚币用事(当权)者臣靳尚,而设诡辩(说假话)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回来),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名作动,结为婚姻),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名作状,像虎狼一样)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友好)?”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跑)赵,赵不内(通“纳”,接纳)。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责怪)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恨)之,虽放流,眷顾(眷念)楚国,系心(挂念)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思念)君兴国而欲反覆(回归)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无论)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形作名,忠心的人)以自为(帮助自己),举贤(名作状,贤明的人)以自佐(辅佐自己);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出现),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名作状,在国内)惑于郑袖,外(名作状,在国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诋毁)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放逐)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身形)容(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被)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吃)其糟而啜(喝)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效法)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到)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把……看成一样)死生,轻(意动,以……为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旨” )
(2)屈平既绌(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3)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
(4)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
(5)乃令张仪详去秦( “详”同“佯”,假装)
(6)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同“涅”,染黑)
2.相关成语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 “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3.一词多义
(1)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司,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示志)
(3) 直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4) 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4.词类活用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名词用作动词,为祖,继承)
(2)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外,名词用作弋语,在内;在外)
(3)正道直行(正、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正;使……直)
(4) 其后楚日以削(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地)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形容词用动词,诋毁,说坏话)
(6) 悲其志(悲,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悲伤)
(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方正,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8) 明道德之广崇(明,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5.古今异义
(1)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明年,古义:第年,指楚怀王十八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诡辩,古义:骗人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憔悴(颜色,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4)形容枯槁(形容,古义:人的形体,容貌;今.: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古义:言语举动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教版)
适度、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6.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2)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4)为天下笑。(被动句)
(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
(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10《苏武传》:
一、挖空训练
武,字子卿。少以( )父任( ),兄弟并为郎。稍( )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 ),数通使( )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 )行( )也。”尽归(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 ),乃遣武以中郎将( )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 )厚赂单于,答( )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 )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及卫律所将( )降者,阴(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 )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 )蒙( )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 )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其一人夜亡( ),告( )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以状( )语武。武曰:“事如( )此,此必及( )我,见( )犯乃死,重( )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 )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 ),置煴火,覆武其上,蹈( )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 )归营。单于壮( )其节,朝夕( )遣人候问( )武,而收系( )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 )使( )晓武,会论( )虞常,欲因( )此时降( )武。剑( )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 )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 )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 )之。乃幽( )武置大窖中,绝( )不饮食。天雨( )雪。武卧啮雪,与旃( )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 )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杖(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 )纺缴,檠(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 )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 )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常,大臣亡( )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 )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 )斧钺汤镬,诚甘乐( )之。臣事( )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 )听陵言!”武曰:“自分( )已死久矣!王必欲降( )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 )通于天!”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 )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 )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 )降及物故( ),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答案】
武,字子卿。少以(因为)父任(被任用),兄弟并为郎。稍(渐渐)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匈奴),数通使(互派使者)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十几批)。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长辈)行(辈)也。”尽归(使动,使……回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做事合乎情理),乃遣武以中郎将(以+官职,凭借……身份)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于是)厚赂单于,答(答谢)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临时委任)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同前往),既至匈奴,置币遗(赠与)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陷入不能脱身)胡中,及卫律所将(率领)降者,阴(暗中)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私下拜访)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名作状,用弓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希望)蒙(受到)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财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手),其一人夜亡(逃跑),告(告发)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单于使卫律治(审理)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暴露),以状(情况)语武。武曰:“事如(到)此,此必及(牵连)我,见(被)犯乃死,重(更加)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牵扯)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使动,使……投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供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坑),置煴火,覆武其上,蹈(通“搯”,拍打)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名作动,用车载送)归营。单于壮(意动,认为……豪壮)其节,朝夕(名作状,在早晚)遣人候问(问候)武,而收系(逮捕监禁)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派遣)使(使者)晓武,会论(判罪)虞常,欲因(趁机)此时降(使动,使……投降)武。剑(名作状,用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判处)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应当)相坐(连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比划)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蒙受)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名作动,滋润)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通过)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通“叛”,背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你)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使动,使……投降)之。乃幽(囚)武置大窖中,绝(断绝)不饮食。天雨(下)雪。武卧啮雪,与旃(通“毡”,毛织的毡毯)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名作动,生子)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通“弆”,收藏)草实而食之。杖(名作动,拄着)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名作动,结网)纺缴,檠(名作动,用檠矫正)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通“无”,没有)人之地,信义安所见(通“现”,显现)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台阶),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使动,使……受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像)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通“无”)常,大臣亡(通“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通“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遭受)斧钺汤镬,诚甘乐(意动,以……为乐)之。臣事(名作动,侍奉)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遗憾),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一定)听陵言!”武曰:“自分(料想)已死久矣!王必欲降(使动,使……投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名作状,向上)通于天!”因(于是)泣下沾衿(通“襟”,衣襟),与武决(通“诀”,辞别)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详细)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按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通“已”,已经)降及物故(死亡),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在)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3)与武决去( “决”同“诀”,辞别、告别)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
(5)蹈其背以出血( “蹈”同“掐”,叩击,拍打。一说当作“焰”,熏)
(6)前以降及物故( “以”同“已”)
2.词类活用
(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得夜见汉使(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天雨雪,武卧啮雪(雨,名词作动词,下)
(4)瓶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
(5)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执、拄)
(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作动词,祭祀)
(7)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
(8)因泣下沾衿(泣,动词作名词,眼泪)
(9)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0)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1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屈、辱,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
(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13)兄弟亲近(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
(14)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16)单于壮其节(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17)诚甘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2)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连词,因为这个,所以)
(3)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活着;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其实)
(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指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6)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指年龄;今义:春季和秋季)
4.文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2)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
(3)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4)见犯乃死。(被动句)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8)覆武其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9)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
(10)匈奴以为神。(省略句)
(11)使牧瓶。(省略句)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
11.1《过秦论》:
一、挖空训练
秦孝公据( )肴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 )卷天下,包( )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 )立法度( ),务( )耕织,修守战之具,外( )连衡( )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 )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南( )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 )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 )缔交,相与( )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约( )从离( )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 )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 )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 )敌,九国之师,逡巡( )而不敢进。秦无亡( )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 )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 ),追亡( )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 )利( )乘便( ),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 )至始皇,奋( )六世之余烈,振( )长策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 )至尊而制(统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 )天下,威振( )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堕(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 ),余威振( )于殊俗( )。 然而陈涉,瓮( )牖绳( )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 )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 )集响( )应,赢( )粮而景( )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 )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 ),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 )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 )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 )向( )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 )长絜(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 )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 )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答案】
秦孝公据(占据)肴函之固(险固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像布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对内)立法度(规章、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同“横”)而斗(使……相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指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向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割占)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一(一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古今,爱护别人),尊贤而重士,约(结)从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一类人)制(统帅)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攻打)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战)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而不敢进。秦无亡(丢失)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困窘)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制服)其弊(同“敝”,困乏),追亡(动作名,逃亡的敌兵)逐北(动作名,败北的敌兵),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凭借)利(形作名,有利的形势)乘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到)至始皇,奋(发展)六世之余烈,振(挥舞)长策而御(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名动,登上)至尊而制(统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名动,用鞭子打、用竹竿打)天下,威振(同“震”,震动)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复、怨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使……愚蠢)黔首;堕(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销毁)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削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依据)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固的地方)。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呵”,呵问)。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名动,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同“殁”,死),余威振(同“震”,震动)于殊俗(边远地区)。 然而陈涉,瓮(名动,用破盆作)牖绳(名动,用绳子系)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同“崛”,崛起)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回声一样)应,赢(担负)粮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使……灭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形作动,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形作名,险固的地方),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抗衡)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赶得上)向(先前)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比较)长絜(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发展)万乘之势,序(名动,招致)八州而朝(使……朝见)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灭亡),身死人手,为(被)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 通“横”
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 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 通“纵”
4、威振四海 通“震”,震动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通“呵”,喝问
6、倔起阡陌之中 通“崛”,崛起
7、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 通“又”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
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
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
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
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
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
1、蒙:继承。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相与:一道,共同。相与为一
3、延:迎接,引进。秦人开关延敌
4、橹:盾牌。流血漂橹
5、奋:振作。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奋六世之余烈
6、隳:毁坏。隳名城,杀豪杰
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余威震于殊俗
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蹑足行伍之间
9、揭:举。揭竿为旗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敌,相当。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1、度、絜:用尺量,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致万乘之势
13、作难:起事,首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4、固
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形容词,牢固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
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动词,并吞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动词,攻取
16、度内立法度 名词,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动词,用尺量
17、因因遗策 动词,沿袭
因利乘便 介词,趁着
因河为池 介词,凭借,依据
18、遗因遗策 动词,遗留下来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动词,遗失,丢失
19、策蒙故业,因遗策 名词,策略、计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名词,马鞭子
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动词,吝惜
宽厚而爱人 动词,爱护,尊重
21、致
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招纳,招致
致万乘之势 动词,达到、获得
22、制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动词,统率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动词,控制,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 动词,控制,统治
23、兵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 名词,军队
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 名词,兵器
24、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动词,丢失,损失
追亡逐北动词作 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动用法,使……灭亡
25、北
追亡逐北动词作 名词,溃败的军队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26、及
及至始皇 介词,等到……时候
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 动词,比得上
四、重点虚词
1、而
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表目的,来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表修饰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 表并列
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表承接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表转折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表因果
2、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 连词,表目的,来
尝以十倍之地 介词,用
然秦以区区之地 介词,凭借
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以之为,把……当作
自以为关中之固 动词,认为?
然后以六合为家 把……当作
3、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助词,的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 代词,这
自以为关中之固 指示代词,这样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代词,他们
商君佐之 代词,代秦孝公
聚之咸阳 代词,代天下之兵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向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名词作动词
过秦论 过:指摘过失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3、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变小变弱
4、形容词作名词
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
尊贤而重士 贤:贤者,贤能的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贤、富:贤能;财富
5、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亡、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
6、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争斗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削弱
约从离衡 使……离散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击退
以愚黔首 使……愚昧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7、为动用法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为……做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省略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崤函之固,自若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7、固定句式
试使……则,表假设,如果……那么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八、文化常识
1、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六合(天地四方)。
2、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3、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
4、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6、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7、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古代表示百姓的称呼还有:氓隶,民,匹夫,布衣,黎民,庶人,黎庶,苍生,白衣,白丁,丁口,白身,褐夫,闾左,野人等。以愚黔首氓隶之人
8、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9、陶朱、猗顿:陶朱,就是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跑到陶(今山东省定陶县的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善于经营生计,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的南部,积累了很多的财物。
10、行伍:我国古代兵制,5人为伍,25人为行,100人为卒。泛指军队。
阡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也指田野。南北走向的田埂为阡,东西走向的土埂为陌。
11、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12、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13、七庙:天子的宗庙。国家的代称。《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在住处的厅堂中祭祀祖先)。”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挖空训练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 )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 )三矢( )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 )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 )尔三矢,尔其无( )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 )而前( )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 )其系( )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 )呼,乱( )者四( )应,仓皇( )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附)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给)尔三矢,尔其无(通毋,一定)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状,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名状,在四面)应,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名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至于(直到)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名词作动词,推究)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国,逸豫可以亡(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二、知识梳理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三、一词多义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具告以事 告诉
告之于帝 禀告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困难)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7、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 但,表转折
及凯旋而纳之 表顺接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表递进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表顺接
8、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而皆背晋以归梁 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 用,介词
9、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跟,介词
与尔三矢 给,动词
四、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5)泣下沾襟 下: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 使……断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2)“……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2)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B.谗谄之蔽明也 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
C.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委婉得体。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
B.错误。谗谄:动词用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句意: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遮蔽了双眼。
C.正确。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D.正确。他们都效法了屈原在说话时的委婉和含蓄。
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明道德之广崇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句意: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
B.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诋毁。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C.小、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
D.邪曲,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句意: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离”通“罹”,遭受。句意:“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B.“指”通“旨”,主旨。句意: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
C.无通假。句意:楚怀王于是调遣全部国内兵力。
D.“泥”通“涅”,染黑。句意:他洁白干净,沾染世俗的污垢而不被污染。
故选C。
4.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叩关而攻秦 攻打
B.隳名城,杀豪杰 毁坏
C.屈平属草稿未定 嘱咐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B.句意: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
C.属:撰写。句意:屈原起草尚未定稿。
D.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故选C。
5.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妒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攻打
C.举类迩而见义远 近
D.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 假装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伐:夸耀。句意:每当一项法令制定出来,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人能制定得出来”。
故选B。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B.人穷则反本 穷:困窘没有出路。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
C.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继承。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 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类似。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聪:明察。句意: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错误。微,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
B.正确。句意: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争夺它。
C.错误。滓:污染。句意: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
D.错误。属:接连,跟着。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错误。类:事物。句意: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故选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其后秦欲伐齐
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义安所见乎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能力。
A.不同。炫耀;攻打。句意: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
B.相同。均译为“越发、逐渐”。句意:单于越发傲慢。/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
C.不同。被;通“现”,体现、表现。句意: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哪里还能表现出你的信义呢。
D.不同。介词,同,跟;动词,交给、留给。句意:屈原对内与楚怀王谋划商议国事。/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故选B。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如惠语以让(谦让)单于 ②原(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①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 ②人穷(贫穷)则反本
C.①譬如平地(填平洼地) ②约从(相约结成合纵)离衡
D.①廉颇、赵奢之伦制(制服)其兵 ②追亡逐北(败逃的军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A.①“让”,责备;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②句意:推究唐庄宗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
B.①句意:君子明白大义。②“穷”,困窘;句意: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
C.正确。句意:好比填平洼地。/以合纵之约击败秦的连横之策。
D.①“制”,统率、带领。句意: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②句意:追击败逃的军队。
故选C。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 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谦让)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徙:流放)
D.会论虞常(论:判罪)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地里)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微: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辞含蓄隐晦。
B.害:嫉妒。句意:想争得怀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C.让:责备。句意:按照常惠说的来责备单于。
故选D。
10.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A.单于愈益欲降之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且陛下春秋高D.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B.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C.春秋,古义,年纪;今义,两个季节。句意:且陛下年事已高。
D.成就,古义,栽培;今义,取得的成绩。句意: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故选A。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见犯乃死B.单于壮其节
C.得夜见汉使D.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A.见:表被动,被。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
B.壮: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句意: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
C.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句意:能够在夜晚见到了汉使。
D.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句意:全部使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归国。
故选D。
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D.与旃毛并咽之。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去”同“弆”,收藏。句意:挖野鼠穴里藏的草实充饥。。
B.“畔”同“叛”,背叛。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C.无通假。句意: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
D.“旃”同“毡”,毛织的毡毯。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故选C。
13.下列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畔主背亲 非及乡时之士 皭然泥而不滓者
B.与武决去 乃令张仪佯去秦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前以降及物故 蹈其背以出血 “离骚”者,犹离忧也
D.信义安所见乎 子卿壹听陵言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畔”通“叛”,背叛/“乡”通“向”,从前的/“泥”通“涅”,染黑。句意:背弃主上,离弃双亲/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B.“决”通“诀”,辞别、告别/“详”通“佯”,假装/“指”通“旨”,旨意。句意:告别苏武离去/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
C.“以”通“已”,已经/“蹈”通“掏”,叩,轻轻敲打/“离”通“罹”,遭受。句意:除去以前已投降的和死去的/用手轻轻敲打他的背部,以使淤血流出/“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D.“见”通“现”,显示/无通假字/“去”通“弆”,收藏。句意: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苏武)挖掘老鼠洞穴找粮食,收集(采摘)野果来吃。
故选D。
1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苏武)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C.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畔主背亲,于蛮夷为降虏”。句意: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故选C。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B.别其属官常惠等各置他所
C.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D.空自苦亡人之地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畔”,通“叛”,背叛。句意:反叛君主,背弃亲友,在蛮夷做投降的俘虏。
B.无通假字。句意:把常惠等其他官员安置在别处。
C.“决”,通“诀”,辞别。句意:泪水流下沾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离开。
D.“亡”,通“无”,没有。句意: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
故选B。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蒙其赏赐 幸:幸亏
B.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C.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D.空以身膏草野 膏:滋润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幸:希望。句意: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赏赐。
故选A。
1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单于愈益欲降之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D.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苏武投降。
B.“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C.“壮”:意动用法,认为……壮烈,钦佩。句意: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
D.“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故选C。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B.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非常。
C.自分已死久矣 分:料想,断定。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重”:更加。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故选B。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B.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C.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D.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当,判处。句意: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
故选A。
20.下列画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
B.武帝嘉其义(嘉奖)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兼任)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D.“假”,非正式的,暂时代理的。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故选D。
2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如惠语以让单于 如:像。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拟,比画。
B.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畔主背亲 畔:同“判”。 前以降及物故,以:带领 物故:死亡。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和弟弟。 与武决去 决,同“诀”,告别。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以:从。 别其官属常惠等 别:离析。 扶辇下除 除,门与屏之间的通道。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如:按照。句意: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B.“畔”,通“叛”,背叛。句意:背叛君主,背弃亲人。
“以”,通“已”,已经。句意:从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人。
C.“女弟”,妹妹。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
D.“以”,在。句意: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到达京师。
“别”,分开。句意: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
“除”,宫殿的台阶。句意: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
故选D。
22.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①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②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C.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②武以强壮出
D.①乃幽武置大窖中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①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是“所字结构”;②名词,处所。句意: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B.“与”,①介词,跟,同;②连词,和。句意: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
C.“以”:介词,于,在。句意: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他在壮年的时候出使匈奴。
D.“乃”均为副词,①于是;②才。句意: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故选C。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吞二周而亡诸侯
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⑦⑧/②③④⑥/⑤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④⑦/②③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句意: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
②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③使动用法,使……退。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④名词作动词,登上。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⑤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句意:秦朝所统治的天下并没有变弱小。
⑥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吞并东周和西周,使各个诸侯国灭亡。
⑦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句意: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
⑧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句意: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⑧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D。
2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振长策而御宇内
C.非及乡时之士也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从”,同“纵”,合纵。句意: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B.无通假字。句意:挥动长鞭(使用武力)来统治整个天下。
C.“乡”,同“向”,从前。句意: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D.“景”,同“影”,像影子一样。句意: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
故选B。
25.下列句中“而”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吞二周而亡诸侯
A.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B.履至尊而制六合
C.序八州而朝同列D.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连词,表并列。句意:吞并二周,消灭各诸侯国。
A.连词,表顺承。句意:匈奴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
B.连词,表顺承。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C.连词,表并列。句意: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D.连词,表修饰。句意: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故选C。
26.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字内 振;举起。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践:践踏。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B.正确。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C.正确。句意: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
D.“践”:踏。句意: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做帝都的护城河。
故选D。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军队
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振兴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
B.不正确。兵:兵器。句意: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
C.正确。句意: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D.正确。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
故选B。
28.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
B.追亡逐北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从”同“纵”,合纵是指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句意: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B.无通假。句意:追击败逃的敌人。
C.无通假。句意: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D.无通假。句意: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
故选A。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从事
B.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C.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蒙:继承。句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
故选C。
3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会盟而谋弱秦 ③追亡逐北 ④天下云集响应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包举宇内 ⑦函梁君臣之首 ⑧以愚黔首 ⑨尊贤而重士 ⑩忧劳可以兴国 ⑪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A.①⑨⑪/②③/⑧⑩/④⑤⑥⑦
B.①⑨/②⑧⑩/③/④⑥/⑤⑦/⑪
C.①②⑧/③/④⑥/⑤⑪/⑦/⑨⑩
D.①⑨⑪/②⑧⑩/③④⑥/⑤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智勇”,形容词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物。句意:有勇有谋的人物往往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②“弱”,使动用法,使……削弱。句意: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③“亡”,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句意:追逐逃走的败兵。
④“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
⑤“履”,名词作动词,登上。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⑥“包”,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句意:像包裹一样并吞天下。
⑦“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⑧“愚”,使动用法,使……愚昧。句意:句意:来使百姓愚蠢。
⑨“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
⑩“兴”,使动用法,使……兴盛。句意: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⑪“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
①⑨均为形容词作名词,②⑧⑩均为使动用法,③为动词作名词,④⑥均为名词作状语,⑤⑦均为名词作动词,⑪为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B。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
【答案】(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2)(汉武帝)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云集响应”,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相应;“赢”,背着;“景”,像影子一样。
(2)“乃”,于是,就;第一个“使”,让;“使持节”,省略句,应为“使(之)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之匈奴使”;“因”,趁机;“赂”,赠送礼物。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遗策 因利乘便
B.追亡逐北 亡羊补牢
C.赵奢之伦制其兵 收天下之兵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关中之固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沿袭;介词,凭借。句意:沿袭着先人留下来的策略/凭借有利的形势。
B.名词,逃跑的士兵;动词,丢失。句意:追击败走的士兵(敌军)/丢掉羊补羊圈。
C.名词,军队;名词,兵器。句意: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收缴天下的兵器。
D.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句意: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关中的险固地势。
故选D。
33.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践:践踏。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践”:凭借,依凭。句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
故选D。
34.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固”均为形容词,险固。句意:秦孝公占据着险固的崤山和函谷关。/依靠亿丈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险固。
B.名词,有利的形势。/形容词,锋利的。句意: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C.形容词,留下的。/动词,损失。句意: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接了秦孝公的治国事业,遵循着先人留下来的策略。/秦国没有损失一支箭及一个箭头的费用,天下的诸侯(却)已困敝不堪了。
D.名词,制度。/动词,估量。句意: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假使拿崤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故选A。
35.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痛恨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还是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的
D.函梁君臣之首 用匣子装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恨:遗憾。句意: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
B.句意: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C.句意: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D.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故选A。
3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趁机;“用事”,掌权,当权;“设诡辩”,说假话。
(2)“忽微”,细微的事情;“积于忽微”,状语后置;第二个“于”,被;“岂独”,难道只。
37.下列小题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A.举贤以自佐B.盛以锦囊
C.其后楚日以削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介词,用、拿。句意: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A.连词,表目的。句意: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
B.介词,用,拿。句意:用(拿)锦囊盛着。
C.连词,表修饰。句意:从这时起,楚国一天天削弱。
D.介词,表凭借,以……的身份。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故选B。
38.下列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B.忧劳可以兴国
C.乱者四应D.负而前驱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东。句意:庄宗仓皇向东门逃出。
A.“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句意: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
B.“兴”,使动用法,使……兴盛。句意: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C.“四”,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四方,从四面。句意:叛乱者从四面响应。
D.“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句意:背着它走在前面。
故选B。
39.下列是关于欧阳修《伶官传序》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被伶官乱箭射死。
B.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另外,古人也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D.《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错,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故选C。
4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于:被B.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其:多么
C.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C.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故选C。
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及凯旋而纳之 旋:回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D.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盛:装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原”,动词,推究。句意: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
故选A。
4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和句子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梁,吾仇也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③盛以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⑤函梁君臣之首 ⑥一夫夜呼 ⑦仓皇东出 ⑧忧劳可以兴国
⑨逸豫可以亡身 ⑩自然之理也 ⑪为天下笑 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⑬智勇多困于所溺 ⑭乱者四应
A.①②⑩/③④⑫⑬/⑪/⑥⑦/⑧⑨/⑤/⑭
B.①②⑩/③④/⑪⑫⑬/⑤⑥⑦/⑧⑨/⑭
C.①②⑩/③④⑫/⑪⑬/⑥⑦/⑧⑨/⑤/⑭
D.①②⑩/③④⑫/⑪⑬/⑥⑦/⑧⑨/⑤⑭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梁国,是我的仇人。
②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
③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锦囊盛”。句意:用锦囊盛放着。
④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句意:当他用绳索捆住燕王父子。
⑤函,名词做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⑥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句意:一个人在夜里呼喊。
⑦东,名词做状语,向东。句意:仓皇向东出逃。
⑧兴,使动用法,使……兴盛。句意: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⑨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⑩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这是自然的道理。
⑪被动句,“为”字表被动。句意:被天下人耻笑。
⑫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祸患常于忽微积”。句意: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
⑬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⑭乱,形容词做动词,作乱。句意: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
①②⑩均为判断句,③④⑫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⑪⑬均为被动句;⑥⑦均为名词做状语;⑧⑨均为使动用法;⑤为名词做动词;⑭为形容词做动词。
故选C。
43.下列划线字的解释,含有两项错误的是( )
A.岂非人事哉:人事关系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本,本来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盟约 而皆背晋以归梁:表顺承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还是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表顺承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一般属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捆,缚
C.函梁君臣之首:木匣子 何其衰也:还是
抑本其成败之迹:难道 举天下之豪杰:拿
D.而身死国灭:表因果关系 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至于誓天断发:以致于 泣下沾襟:流下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人事”,指人力,人为,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句意: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原”,指推究,推本求源。句意: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
“约”,指订立盟约。句意:契丹和我们订立盟约结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正确,句意: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
B.“其”,语气助词,表期望、期许。此处可以翻译成“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志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正确,句意:庄宗接受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正确,句意: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
C.“函”,用木匣装着。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其”,表示感慨、感叹,意思是:多么。句意:怎么这么衰颓啊。
“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句意: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举”,全、所有。句意:全天下的英雄好汉。
D.“而”,表顺承。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
“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句意: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
“至于”,到了。句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
“泣下沾襟”正确。句意: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
故选B。
44.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岂独伶人也哉 独:仅仅
②及凯旋而纳之 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尔、其、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安乐)
⑥泣下沾襟(流泪)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凯旋”,胜利归来。句意: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③“其”,副词,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⑥“泣”是名词,泪水。句意:泪水流下沾湿衣襟。
②③⑥解释错误。
故选C。
45.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而告以成功
C.此三者,吾遗恨也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判断句,“……也”是标志。句意:梁国,是我的仇人。
A.被动句,标志是“为”。句意:由此而(导致)自己被杀,国家败亡,被天下耻笑。
B.状语后置,应为“而以成功告”。句意:把成功这件事告祭先王。
C.判断句,标志是“……者,……也”。句意: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D.状语后置,应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故选C。
4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惠等哭,舆归营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归:使动用法,使……回去。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B.兴:使动用法,使……兴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忧虑和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追求安逸和享乐则可能导致自身的灭亡。
C.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D.舆:名词做状语,用车载送。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故选D。
4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存在)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污染)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微: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辞含蓄隐晦。
B.害:嫉妒,句意:想争得怀王的宠爱,嫉妒屈原的才能。
D.存:思念。句意: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使楚国回归富强的局面的意愿。
故选C。
4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博闻强志 志:记
B.不获世之滋垢 滋:黑色 故劳苦倦极 极:十分
C.人穷则反本 穷:处境艰难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为己有
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 因:于是 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类似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聪:明察。句意: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察是非。
B.极:疲困。句意:所以疲倦困苦的时候。
D.因:趁机。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的当权者。/ 类:事物。句意: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故选C。
49.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内惑于郑袖
A.信而见疑B.方正之不容也
C.不获世之滋垢D.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
A.被动句:“见”表被动,被。句意:诚信却被怀疑。
B.被动句:“容”,语义被动。句意: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
C.被动句:“获”,语义被动,被辱。句意: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句意: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
故选D。
5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辞微:含蓄 可谓穷矣:处境艰难
B.贾生吊之:慰问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继承
C.顷襄王怒而迁之:贬黜 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D.《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吊:凭吊。句意:贾生凭吊他。
故选B。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