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册(2024)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2024)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2、在归纳、概括有理数加法法则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在涉及负数的加法运算时采用的由简单但复杂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难点:涉及负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问题
在学习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后,我们将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我们在学习有理数时,知道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数、负数和0,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有理数做加法运算,那么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的算式?
由于两个加数都可能是正数、负数和0,所以出现情况是:
正数+正数,正数+0,0+正数,
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0+负数,负数+0;
0+0;
其中,小学学习过的:正数+正数、正数+0、0+正数、0+0,
没有学习的: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0+负数,负数+0;
所以我们只需要学习这五种涉及负数的加法运算:“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0+负数,负数+0”就可以了。
解决问题
1.由正数+0、0+正数仍等于这个正数,如0+0=0. 5+0=5. 0+5=5。能得到负数+0、0+负数仍等于这个负数,如-5+0得多少?
小结: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通过物体在数轴上的运动,感悟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
【问题1】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问题2】利用数轴,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1)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__m;
(2)先向右运动3 m,再向左运动 5 m,物体从起点向____运动了____m;
(3)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右运动5 m,物体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如何?
【问题3】你能从上述问题1和问题2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两个有理数是如何相加吗?(学生探讨)
结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课堂练习
计算:(1)(-3)+(-9)=
(2)(-4.7)+3.9=
(3)6+(-6)=
(4)0+(-6)=
通过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最终是记住规定,会用规定运算,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它的步骤是什么?
有理数加法运算步骤:
(1)审,(两个加数是否是同号、异号,有无0)
(2)定符号,定绝对值;
(3)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及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的步骤.
2.在归纳、概括加法法则过程中体现了分类思想;在学习涉及负数的加法运算情况时运用了类比的思想和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方法.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1.从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出发,提出引入负数后的加法问题,再通过实例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法则;
2.借助数轴,用日常生活经验构造物体运动,对有理数加法中涉及的所有情况进行详细讨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2024)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2课时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