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6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docx
    • 练习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 - 学生版.docx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1页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2页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3页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 - 学生版第1页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 - 学生版第2页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 - 学生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6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第6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单元形成性评价六docx、单元形成性评价六-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7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甲骨文中记载:“己巳卜,兄(同“兇”),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叀小羊(向鬼神祭祀)。”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 (  )A.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B.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C.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D.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2.1881年,意大利人将牛瘟传入非洲,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19世纪20年代,英国军队将霍乱从印度带到东非,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由此可知 (  )A.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B.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C.欧洲医疗水平更为先进D.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3.(2023·无锡高二检测)发生于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面对疫情,人们希望能以忏悔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都无济于事。据此可以推断“黑死病”后的欧洲 (  )A.劳动者的工资下降  B.地主阶级获利丰厚C.教会权威明显削弱  D.宗教改革波及全欧4.医学界广泛采用消毒手段,大大减少了因外科手术感染而死的人数。这直接得益于下列哪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  )A.哈维 B.施莱登C.施旺 D.巴斯德     在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D.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5.(2023·徐州高二检测)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6.(2023·无锡高二检测)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大体相近。这可以说明 (  )A.当时我国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B.中医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C.中医注重借鉴和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D.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7.1950年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附近出土的东汉针灸画像石,原石长94.5厘米、宽91.5厘米、厚24厘米。石刻画像共三层,中层是针灸图,一神医人面鸟身,手执医针,正为病人做针刺治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针灸技术得到民间认可B.东汉开始出现针灸技术C.山东是针灸术的发源地D.东汉医疗水平快速提升8.(2023·常州高二检测)《痘疹定论》记载:宋代宰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天花之疾,故在幼子王素出生时,请峨眉山医师为其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A.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D.理学兴起利于中医发展9.1569年创立的圣辣非医院(澳门白马行医院)是最早将西方医药介绍到中国的,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西式医院。这所西医医院的创办 (  )A.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B.弥补了中医治疗的不足C.培养了大量西医医学人才D.推动了近代医学的发展10.(2022·湖北选择考·T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11.(2021·河北选择考·T7)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果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主体地位的形成(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大批中国学子赴日本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的骨干力量。(2)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国传统医学式微、西方医学科学转为主流已现端倪。(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医不再被列入国家医学教育内容,西方医学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中国传统医学日趋边缘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观。12.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东北鼠疫暴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  )A.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B.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C.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D.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13.1997年,英国出台新政策:允许患者在转诊时挑选医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赚钱,允许医院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这反映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英国 (  )A.公立医院受到冷落B.强化市场竞争机制C.政府财政压力减轻D.民众医疗得到保障14.(2023·浙江1月选考)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15.如图是近代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  )A.对外开放决定身心健康B.人民文明素养得到不断提升C.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D.环境恶化影响人均寿命提高16.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传染性疾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B.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C.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D.意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古代先民为抵御疫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中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唐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学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重要经验。(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的主要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摘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青蒿素与中医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  从1985年开始,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医院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成基本上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由此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  在总结第一次医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医改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摘编自吴丹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医改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一轮医改的特点及其意义。(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 传染病流行的范围、速度、影响力与人类经济社会交流融合的深度紧密相关。伴随人类文明从区域发展走向全球交融,传染病大流行也从区域大流行逐步走向全球大流行。大航海时代,殖民者带来的传染病跨洲跨海,不仅给新发现地区带来了巨大灾难,还加速了其被殖民化进程。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为了防止全球性传染病蔓延,医学界展开了各种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19年年底,新冠病毒感染在全球暴发,面对疫情扩散的严峻形势,中国国家卫健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中国还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 000万美元援助。——摘编自《传染病改变世界——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新航路的开辟》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