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文课件ppt
展开明朝南京玄武湖黄册示意图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 录CONTENTS
【概念阐释】(1)户籍制度:历代政府对自己所管辖范围的人口数量进行登记、调查、记录在册的管理制度。赋役征发是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2)宗族制度: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在维系它的运转。这套系统主要是以族长、族规和祠堂为核心。除了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宗族还有一套管理系统,就是以开办族田、义庄、义学为核心的救济系统。族田的作用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修桥筑路,或者救济贫困的老人。宗族所有的田产也叫义庄,所谓义学,即宗族会资助家族中比较优秀的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但是其将来当官之后要反哺乡村、反哺这个家族,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承机制。
户籍开始:五家为伍(秦献公)
实行分类登记、什伍编制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沿袭明代,但趋于松弛,最终永停编审
探究1:官府为何要编户齐民?
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户籍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征收赋税
户籍是征派赋役的依据。编户齐民适应了战国以来,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取代地方分权体制历史发展趋势。
原因: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探究思考】根据所学分析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 田亩等信息。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依附地主。③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
【探究思考】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宋土地兼并严重。②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强,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③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
【探究思考】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
【探究思考】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历史悠久,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性:控制人口,限制其流动;(3)等级性:有特权户种等类别。如秦分类登记制度(4)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5)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6)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7)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探究思考】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原因?
功能 : ①征发民力;②征收赋税、 徭役;③控制人民;④统计人丁。
原因: ①统治者的改革;②解决财政危机;③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④商品经济的发展;⑤土地兼并和租個关系的演变;⑥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农民的反抗斗争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目的、特点和功能。
目的: 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特点: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功能:①教化民众,劝民行善。②规范乡民日常行为,组织礼仪活动。③调解民间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④完成基层政府机关下达的各项任务。
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目的、表现和特点。
表现:(1)秦汉: 什伍组织(2)唐朝: 邻保制度,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 保甲制合一。(3)北宋: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4)明朝: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5)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度,后改为保甲制。
目的:实行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特点:①建立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严密性)②基层自治色彩鲜明。(独立性)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趋势:①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②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依据教材并结合所学,分析下国家和社会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救济?
经济:生产力水平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政治:①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②中央集权制度为社会救济和优抚提 供保障;思想:受①儒家仁政、②佛教慈悲观念、③宗族观念的影响;
结合教材和史料图片,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时期社会救济政策的表现?
政府救济: 重点在救灾,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民间救济: 侧重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政府救济: ⑴仓储制度:①汉朝常平仓制度, 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⑵尊老养老:①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②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专门机构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社会救济: 即民间救济: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②宗族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③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结合所学我国古代进行社会救济有哪些特点?
①形成较早,源远流长,政府介入程度深。②国家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主体,民间辅助。③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④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⑤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
结合所学我国古代进行社会救济的意义?
①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②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生活;③有利于维护统治、社会安定。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有利于政府掌握人口变动情况,既保证赋役的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基层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又以户籍为依据。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障人口繁衍和正常产生活动的进行,维护统治。
主导、主体重点在救灾核心在粮食
参与、辅助地位侧重在日常生活宗族慈善作用大
征发赋役维护稳定乡里制保甲制合一
首要目的征发赋役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a href="/ls/tb_c400367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评课ppt课件</a>,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编排民户户籍相伍,分类登记制度,专人主管编户齐民,豪强争民户籍散乱,白籍土断,大索貌阅,管理严格三年一造,主客分籍主户增加,按职定籍世代相袭,继承元朝建立黄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a href="/ls/tb_c400367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评课课件ppt</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分类登记,编户齐民,人口调查,大索貌阅,里甲制,摊丁入亩,保甲制,十家牌法,乡里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等级性和不平等性,古代中国的优抚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