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蒙青川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35理解文言实词一__词分古今义究源流课件
展开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
(二)具体文体特点1.国别体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集,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春秋战国之交,分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的史实。《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2.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我国史书三大史体之一。编年体按年代顺序记事,强调时间;纪传体以帝王本纪和人物列传为主体,注重人物活动;纪事本末体则完整地记叙史事的起因结果,主要关注的是事件。这一史体或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或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将分散的材料集中叙述,能够充分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是南宋袁枢(1131—1205)的《通鉴纪事本末》。2021年四套全国高考试卷所选的文章均出自这部史书。
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中心是叙事,有两种结构形式,一是以详写叙述一件事:开头写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中间是事件经过,结尾是其结果、影响、评论。2021年全国甲卷选的《契丹盟好》与新高考Ⅱ卷选的《祖逖北伐》均是此类。二是叙述前后有关联的几个小事件。如2021年全国乙卷围绕唐太宗君臣论治这个关联点,先后叙述了唐太宗采纳戴胄守法的建议、李乾祐论罪定罚的建议、唐太宗加强死刑覆奏制和魏征讨论君臣关系四件事;而新高考Ⅰ卷同样以唐太宗君臣论治为关联点,叙述了唐太宗接受封德彝不劳百姓养活宗族的建议、不用重法止盗、采纳张玄素分臣任事的建议和裴矩禁绝“钓鱼执法”的建议四件事。
3.纪传体(1)高考所选传记,其传主都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无论哪类人物,其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2)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范式:
(3)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其中也蕴含对传主的评价,常常一字寓褒贬,即用“春秋笔法”。
——词分古今,义究源流
掌握理解五类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活用词)的方法。
四类文言实词及积累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如是说: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两类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两类特殊实词——通假字和偏义复词。Ⅰ.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一)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它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是两个词,须拆开来讲,不要将它误认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3.古今异义词的两种情况
(二)多义实词多义实词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在以单音词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来说,词的意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之分。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确定多义实词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或形旁推导出其本义。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该字的本义。
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由此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
Ⅱ.特殊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可分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虽然教材对这三类作了区分,但是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分,只要能够在语境中判断出来即可。学习通假字,一方面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据通假特点来推断语境中的通假字。
(二)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实词,实词的问题解决了,文言文学习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文言实词是高三文言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难就难在它面广量大,需要长时间的记忆、积累。对于高考文言文来说,考生到底要积累多少实词?具体包括哪些实词?如何做到有效而高效的积累呢?这里略作介绍。(一)文言实词积累的范围和数量一般而言,凡是教材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高中文言教材中的文言词语,均属于积累、掌握的范围。高考文言文与教材文言文的紧密关系,想必每位考生都已经了解。那么,就具体个数而言,考生宜掌握300~500个实词。
二、文言实词的积累方法
其中重要实词如下:1.核心实词:200个一级核心实词:120个。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二级核心实词:80个。
(说明:除一级核心实词外,其余实词是梳理近十年各地高考卷出现频率而得出的。)
(二)文言实词积累方法1.分类记忆法文言实词浩繁复杂,适当地归类识记,效果很好。如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表授予的,如征、召、辟、拜、除等;表罢免的,如黜、罢、免、削、夺、废等;表调动的,如迁、调、改、转、出、徙等。人物类的词语,表年龄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聪、狡、佞、贪等;表修养、才华的,如精、修、通、博涉、善属文等。表示社会状态的,如治、乱、兴、衰、盛等。
2.源流识记法对于多义实词,可以根据其本义,再引申到其他义项,由源通流,十分好记。3.故事助记法对于复杂的多义词,可以把它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记忆。如对于常见的120个实词,已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如“疾”:蔡人有足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病痛)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可依据此例自己编制一些小故事来记忆。
4.导图识记法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进行联想、归类,极大地丰富拓展实词,最终形成实词网络。如“望”的义项思维导图:
此法就是把文言文中表达同一种意思的几个实词放在一起识记、学习。如“望”“疾”都有“恨、怨恨”之意,我们可以将之归为“怨恨”类,并将其他表示“怨恨”的实词归到一起,可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如图所示。
6.同句比较法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对一词多义或一词兼属数类的现象,常常采用异句比较法来辨析。而运用同句比较法,既减少了所比较的例句,易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加深对文言词义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鸿门宴》中,“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两个“置”,第一个是“放”义,第二个则是“扔、弃”义。
活动一 掌握理解四类实词的方法
Ⅰ.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一)古今异义词:存同求异,区分单双请联系古今词义演变特点,参照下面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方法,完成后面题目。
1.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表。
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是否为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节词。如不是,请解释其义。(1)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宽厚而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疾病”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指“突然爆发出”
“不行”不是,指“不会走路”;“至于”不是,指“到了”;“成立”不是,指“成人自立”
在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或买入。
(二)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参照下面理解多义实词的方法,完成后面题目。
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回:象形字,甲骨文像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例句: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写序号)
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①用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百转千回 回肠荡气
一个词的引申义,不管有多么纷繁,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所以,抓住了一个词的本义,就是抓住了这个词的诸多意义的纲。——语言学家蒋绍愚
Ⅱ.特殊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请根据“通假条件”导图,分析下面文段中有无通假字。如有,请找出来并解释其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删改)① 通 ,意思:______②____________通___,意思:_____③___通___,意思:____④___通___,意思:____⑤___通___,意思:____
(二)偏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判断偏义复词,一要关注其构成,两个词的意义相对或相近;二要看语境,两个词中只有一个适合语境,另一个只作衬字。请根据这一判断方法,完成下面题目。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词义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活动二 掌握实词活用的规律特点
Ⅰ.掌握名词、动词活用的规律特点(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1)东犬西吠:___(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___(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________(5)而相如廷叱之:____(6)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7)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能”“可”“欲”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二月草已芽:____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⑤君子不齿:___⑥未云何龙: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②左右欲刃相如:____③云青青兮欲雨:____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____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____②鹪鹩巢于深林:____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怒,蹄之:___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___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__④策之不以其道:___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②武能网纺缴,檠弓弩:_______③舍相如广成传:___④籍吏民,封府库:____⑤左右欲刃相如: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名词连用(或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荆轲)又前而为歌曰:___②扣舷而歌之:____③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一般连接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二)动词活用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3)追亡逐北:_________(4)而其见愈奇:____(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Ⅱ.掌握形容词活用及使动、意动的规律特点(一)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定语。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____(3)此其志不在小:___
(4)此皆良实:______(5)宾主尽东南之美:____(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3)(4)(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则活用为名词,如(2)(5)。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___(3)不知东方之既白:____(4)素善留侯张良:____(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6)谨庠序之教: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1.使动用法(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①吞二周而亡诸侯:___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③外连衡而斗诸侯:___④宜皆降之:___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__②会盟而谋弱秦:___③必先苦其心志:___④足以荣汝身: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③徐孺下陈蕃之榻:____④阙秦以利晋: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单于壮其节:___(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3)襟三江而带五湖:________(4)悦亲戚之情话:____(5)吾从而师之:____
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是何种用法。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①句中的“小”是“使……小”,即“使它小了”。②句中的“小”是“以……为小”,即“认为鲁地小了”“认为天下小了”。由以上两句不难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必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罢了
宁陕蒙青川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25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课件: 这是一份宁陕蒙青川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25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5,《荆轲刺秦王》,基础梳理,通假字,通“供”供给,通“悦”高兴,通“智”明智,通“返”返回,通“震”惧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陕蒙青川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三文学类阅读小说13分析环境描写__研读“风景”聚焦人物课件: 这是一份宁陕蒙青川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三文学类阅读小说13分析环境描写__研读“风景”聚焦人物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析环境描写,类题延读,点拨关键,对点练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陕蒙青川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实用类阅读6基础文本整体阅读__消息通讯课件: 这是一份宁陕蒙青川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实用类阅读6基础文本整体阅读__消息通讯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文本整体阅读,见学案5,消息的文体特征,通讯的文体特征,二结构模式,其特点如下图,报道唐宗秀一家脱贫奔,小康后的精神状态,巨大变化,幸福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